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民族
- 格式:pdf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16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专题04 中国的民族知识讲解1、民族(1)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分布最广的是回族,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
(2)民族分布: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地区。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3)民族节日: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泼水节——傣族;维吾尔族、回族——开斋节;藏族——雪顿节;白族——三月三。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我国少数民族的数量是()A.55B.56C.57D.50【分析】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余55个是少数民族,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是汉族.【解答】解: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余55个是少数民族。
故选:A。
2.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A.汉族只分布在东部地区B.大聚居、小杂居C.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D.少数民族都分布在边远地区【分析】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有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等56个民族。
各民族中,汉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其他民族人口总数约占8.5%,统称为少数民族。
【解答】解: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故选:C。
3.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A.维吾尔族B.朝鲜族C.哈萨克族D.壮族【分析】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数量最多,约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
【解答】解:我国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我国故选:D。
4.下列有关我国人口、民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B.人口分布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多西少C.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D.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壮族【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解答】解:A、我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三节民族知识点1: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
(1)语言和文字:大多数民族有民族语言,有些民族有民族文字。
【注】繁体中文,现主要通用于港、澳、台地区。
(2)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的文化精粹,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关注。
乐器举例重大节日或传统活动举例)其他区少数民族的乐器(5)部分民族的特色建筑知识点2:民族分布特点1.民族分布①大杂居:大杂居指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分散在全国各地,汇合居住。
②小聚居:小聚居指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且同一民族主要聚居在同一地区。
③交错居住:交错居住指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在某一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行政区域。
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域内行使自治权。
我国的民族政策包括:(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4)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贯彻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各个民族对国家统一以及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边疆安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民族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民族民族是指在地理范围内有着相同语言、宗教、文化和历史等特征并形成了一定联合力量的人群。
地球上有着众多的民族群体,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民族的划分方法1. 文化划分法文化划分法是按照民族的文化因素进行划分,比如语言、宗教、习俗等划分,是民族划分的主要方法之一。
2. 生物学划分法生物学划分法是按照民族的遗传特征和人种分类进行划分,该方法不同于文化划分法,更加关注人类生物学基础。
3. 政治划分法政治划分法是基于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系统和国界划分民族。
二、世界主要民族1. 汉族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和台湾地区。
汉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阿拉伯人阿拉伯人主要分布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民族。
阿拉伯人以沙漠气候、骆驼等特色为代表,其语言阿拉伯语也是伊斯兰教重要的宗教语言之一。
3. 印度人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南亚次大陆和周边地区,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民族。
印度人分布广泛,有着丰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
4. 美洲印第安人美洲印第安人主要分布在北美和南美地区,是美洲的原住民。
这个民族群体拥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但由于殖民和现代化的影响,部分群体面临文化和生存危机。
三、民族地理的意义1. 民族的区域性差异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 民族的地理特征对文化传承、扶持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3. 民族地理信息对国家的政治、外交决策和区域合作有深刻影响。
四、结语民族地理对于地理研究和人类文明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各个民族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和谐与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
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民族》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
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
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
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
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民族》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民族地区的分布、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了解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学会分析归纳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教学难点:民族地区的分布、民族政策的理解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了解大散居、小聚居和交错杂居的特点。
(2)讲解民族政策,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意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中国的民族》一节,主要介绍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此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趣味性,可以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民族问题较为复杂,各民族之间的分布、文化等特点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可能对此部分内容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和传统文化。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
2.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分布特点和传统文化。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民族的资料和图片,用于课堂展示。
2.设计好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准备课堂提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对各民族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呈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我国的多民族国家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针对民族的分布特点,设计案例分析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1.4《中国的民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4《中国的民族》一课,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多样性,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的特色,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掌握我国的民族政策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源。
3.学习素材:收集相关的民族案例、风俗习惯资料。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民族政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