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技术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23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一)操作前准备
1、环境准备:环境要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人员流动,防止尘埃飞扬导致污染;操作台面清洁、平坦、干燥、物品摆放合理。
2、医务人员准备: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修剪指甲,并洗手。
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二)操作中保持无菌
1、无菌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面向无菌区,操作者的身体应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距离,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不得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2、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
未经消毒的物品、手、臂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若已有污染或怀疑污染应立即更换或重新灭菌。
3、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三)无菌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标志明显,摆放有序。
2、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并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摆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天,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3、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不得暴露于空气中。
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无菌技术原则引言无菌技术是生物学、医学和食品行业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确保实验室、医疗设施和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无菌技术原则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环境控制、人员操作、设备消毒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菌技术原则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无菌环境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首先需要创建一个无菌环境。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或手术室,并且确保其具备以下条件:1.空气质量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因此,必须使用高效过滤器过滤进入实验室或手术室的空气。
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垂直流通柜或类似设备来进一步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
2.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无菌环境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湿度应保持在30-60%之间。
3.紫外线辐射:紫外线辐射可以有效地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因此,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实验室或手术室一段时间,以减少微生物的数量。
人员操作人员是无菌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对实验或手术环境的污染,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在进入无菌环境之前,必须穿戴干净的实验服、手套、口罩和帽子等防护装备。
这些装备应定期更换,并且只能在无菌区域内使用。
2.良好的洗手习惯: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人员应该经常洗手,并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进行彻底清洁。
3.避免过多移动:在无菌区域内移动时,应尽量减少活动范围和移动速度,以减少微生物的携带和传播。
4.避免直接对无菌区域吹气:嘴巴和鼻子是细菌最容易滋生的地方。
因此,在无菌操作时,应避免直接对无菌区域吹气,以防止微生物的传播。
设备消毒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必须确保使用的设备和器具已经彻底消毒。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设备消毒方法:1.高温消毒:将设备置于高温条件下,如高压蒸汽灭菌器中。
高温可以有效地杀死大部分细菌和病毒。
2.化学消毒:使用化学物质如酒精、过氧化氢等进行设备消毒。
简述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操作室清洁、宽敞、定期消毒;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工作人员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1)存放环境:室内环境要求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70%,机械通风换气4~10次/h;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并置于高出地面20cm、距离天花板超过50cm、离墙远于5cm处的物品存放柜或架上,以减少来自地面、屋顶和墙壁的污染。
(2)标识清楚: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并且有明显标志。
(3)使用有序:无菌物品通常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取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可疑污染、污染或过期应重新灭菌。
(4)储存有效期:如符合存放环境要求,使用纺织品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4天,否则一般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个月;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一次性纸塑袋、医用无纺布或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6个月;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提供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遵循包装上标识的有效期。
4.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1)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2)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3)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4)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5)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6)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手臂活动范围:上不过肩、下不过腰、左右不过腋中线);(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8)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以更换; (9)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患者使用。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区域环境清洁、宽敞、明亮,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
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衣帽穿戴整洁,修翦指甲、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戴口罩(须遮住口鼻),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操作时,操作人员应面向无菌区域,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域;操作中,不可面对无菌区域讲话、咳嗽、打喷嚏。
4、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
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方可再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5、无菌包应注明物品名称、打包者姓名、灭菌器编号、批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置于无菌区的柜内或货架上。
无菌包破损、潮湿、可疑污染均视为有菌,不得使用;无菌包过期须重新清洗、包装、灭菌。
6、取用非独立包装的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镊)夹取。
未经消毒的用物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
7、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8、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患者使用。
无菌技术是在实验室和医疗领域中用于避免微生物污染的一系列操作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无菌技术的六条原则:
1. 清洁和消毒: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卫生是无菌技术的首要原则。
工作区域和设备应定期清洁,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微生物污染源。
2. 隔离和限制:无菌技术要求将操作区域与非无菌区域隔离开来,以防止非无菌物质接触到无菌物质。
使用无菌操作台、无菌手套和无菌衣物等设备来限制微生物的传播。
3. 空气质量控制:确保操作环境的空气质量符合无菌要求。
使用高效过滤器和空气净化设备来去除悬浮微生物,并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以确保操作区域的空气清洁。
4. 无菌物品使用:使用经过无菌处理的物品和器具,如无菌培养皿、无菌移液器和无菌培养基等。
确保这些物品在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保持无菌状态,以避免微生物污染。
5. 适当操作和技术:采取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微生物的传播。
包括正确的洗手程序、无菌装液技术、适当的接种和传递技巧等。
6. 监测和验证:定期监测和验证无菌技术的有效性,以确保操作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包括对工作区域、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监测,以及对培养物和样品的检验和验证。
这些原则是无菌技术的基本要点,旨在确保实验室和医疗环境中的操作符合无菌要求,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医疗操作的安全性。
无菌技术六大操作原则无菌技术是一种在实验室和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技术,用于防止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污染。
在无菌操作中,有六个重要的操作原则需要遵循,以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六大操作原则,并探讨它们的意义和应用。
第一大操作原则是“准备良好的工作区域”。
在进行无菌操作之前,必须确保工作区域是干净的、整洁的,并且已经进行了必要的消毒。
所有可能带来污染的物品和材料都应该被清理或移开,以防止细菌的传播。
同时,工作区域的空气流动也应得到足够的考虑,以确保细菌不会通过空气传播到操作区域。
第二大操作原则是“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实验室服。
这些装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人员对操作区域引入细菌,并且还可以保护人员免受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的威胁。
第三大操作原则是“正确使用消毒剂”。
消毒剂是无菌操作中至关重要的工具,可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在使用消毒剂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培训和了解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不同的消毒剂适用于不同的材料和操作情境,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时间进行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的可靠性。
第四大操作原则是“正确进行容器和设备的处理”。
在无菌操作中,容器和设备是细菌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它们,以确保其无菌状态。
这可能包括使用适当的清洁剂进行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器械和消耗品来避免交叉污染。
此外,容器和设备的存储也需要特别注意,以防止细菌重新污染。
第五大操作原则是“正确进行物品的传递和移动”。
在无菌操作中,物品的传递和移动是相当常见的。
然而,这也是可能引入细菌的风险所在。
因此,在传递和移动物品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操作步骤,如使用无菌物品传递工具、避免直接接触无菌区域等,以确保传递和移动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最后一大操作原则是“合理使用洁净区和无菌区”。
在无菌操作中,通常会划分洁净区和无菌区,用于区分已经进行了消毒和无菌处理的区域以及可能存在细菌的区域。
无菌技术基本原则六点
无菌技术的基本原则:
1、要追求无菌的“全面”和“有序”:即无菌操作的场所、器材、
相关物品、人员必须全部处于无菌状态,每个环节的操作过程要有条不紊
地进行。
2、要运用合适的无菌技术和手段:即使用有效的消毒、杀菌、通风
技术和手段等,以达到有效的清洁和无菌要求。
3、要确保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最大限度的效果:无菌操作应尽可能地
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有效的无菌状态。
4、要控制无菌环境中的污染源:即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要把可能含
有菌落的空气、水以及其它未经处理的物品从无菌环境中除去,以达到有
效的防污染效果。
5、要采用可靠的管理和检查手段:即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监控无菌
操作,防止无菌操作中细菌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包括监测环境中的空气和
水质情况。
6、要遵守和贯彻安全操作规程: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操作和应急措施,确保无菌操作的安全性。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一、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应在清洁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尽量限制人员流动,不可与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同时进行。
二、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时衣帽要整洁,操作前要洗手并将手擦干、戴口罩、帽子。
三、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保存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
四、夹取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
五、进行无菌操作时,未经消毒的手、臂不可接触无菌物品或穿越无菌区。
操作者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的距离,操作时不得面对无菌区说笑、咳嗽、打喷嚏等。
六、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经灭菌处理后方可再用。
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七、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列,以便取用。
八、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九、盛放非一次性使用的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容器每周消毒2次。
高压灭菌后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一经打开要注明日期时间,使用放置不超过4小时,无菌棉签打开使用后,放置24小时后更换。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无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实验室和工业领域。
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守,以确保操作的成功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无菌技术操作的几个重要原则。
一、态度要端正无菌技术操作需要非常谨慎和专注,操作者在进行操作前应做好精神准备,并且保持专注的态度。
操作者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避免产生粗心大意的错误。
二、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在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操作者应穿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帽子、口罩、手套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地防止微生物的外界渗入,保护操作者自身的安全。
三、操作环境要洁净无菌技术操作需要在无尘、洁净的环境中进行。
因此,在进行操作前应确保操作台面、器具和材料已经经过清洗和消毒处理。
操作者应定期清洁操作区域,并注意防止灰尘和异物的进入。
四、消毒工序的重要性消毒是无菌技术操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有效地杀灭微生物和病原体。
操作者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如高温蒸汽消毒、紫外线照射或化学消毒等。
消毒后的器具和材料必须保持干燥和密封,以防止再次被污染。
五、正确使用无菌操作工具无菌技术操作需要使用一些专门的工具,如无菌手术刀、无菌注射器等。
操作者在使用这些工具时,应确保工具的完整性和无菌性,并根据使用说明正确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振荡和碰撞,以免破坏工具的无菌性和功能。
六、实施严格的操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随意操作和个人主观判断。
在操作前,应详细了解并掌握无菌技术操作的标准流程和要求。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严格控制时间和操作顺序。
七、注意培养液的质量和检测无菌技术操作中,培养基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操作者应选择优质的培养基,并注意检查培养基的有效期和质量。
在使用培养基前,应进行无菌性测试,以确保其无菌状态。
总之,无菌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对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至关重要。
简述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包括:
1.把每一次操作分为明确步骤,正确执行操作,减少无菌遭到破坏的可能性。
2.采用经过物理或化学灭菌的设备或物料,能够保证环境无菌。
3.运用防止微生物的增殖的技术,防止来自易受污染的物品对无菌环境带来干扰。
4.选择无菌环境下的器械和用品,有助于提高无菌操作水平。
5.在实施无菌操作之前,应进行完整的消毒,确保环境无菌。
6.运用封闭式操作,可以使被操作物品不与外部空气及环境接触,减少被污染的可能性。
7.对于复杂的无菌操作,应用规范化生产工艺,保证无菌操作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一。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要清洁。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
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
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
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
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准备质量标准1、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备齐用物。
3、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
4、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
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
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4、铺无菌盘: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
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
无菌技术把持原则之迟辟智美创作1、环境要清洁、宽敞、按期消毒.进行无菌技术把持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空中等工作,防止不需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进行无菌把持时,把持者身体应与无菌区坚持一定距离.手臂应坚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成跨越无菌区,手不成接触无菌物品.2、进行无菌把持时,衣帽穿着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防止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并修剪指甲,洗手.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无菌物品不成流露在空气中,必需寄存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需再经无菌处置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成放回无菌容器内.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处所.无菌包在未被污染及未开启的情况下,5月1日至10月1日期间有效期为1周,10月1日至次年5月1日期间有效期为2周,过期受潮应重新灭菌.开包后的无菌包和开封后的无菌溶液有效期均为24小时,无菌盘有效期限不超越4小时.5、取无菌物品时,必需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成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无菌持物钳取放时钳端闭合,不成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溶液以上的容器内壁.使用时应坚持钳端向下,不成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入容器中.如到远处夹取物品时,无菌持物钳应连同容器一并搬移,就地取出使用.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用于换药和消毒皮肤.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消毒容器每周清洁、消毒2次,同时更换消毒液,门诊换药室或使用较多的部份,应每日清洁消毒一次.每个容器只放一把无菌持物钳.6、使用无菌瓶内的溶液时,不成将无菌敷料梗塞瓶口倾倒无菌溶液,或直接伸入溶液瓶内蘸取,以免污染剩余的溶液.7、无菌包内物品失慎污染或无菌包浸湿,外界微生物可渗入包内,造成污染,需重新消毒.8、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成触及手套外面,而戴手套的手则不成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戴手套后双手始终坚持在腰部或把持台面以上视线范围的水平,如发现破裂,应立即更换.脱手套时,须将手套口翻转脱下,不成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份,以免损坏9、进行无菌把持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成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10、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名词解释: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把持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置且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指未经灭菌处置,或虽经灭菌处置但又被污染的区域.无菌物品——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坚持无菌状态的物品.个旧市沾染病医院护理部。
无菌技术的原则无菌技术是在实验室和医疗环境中进行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实验所必需的技术。
无菌技术的目的是防止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实验样品。
因此,在无菌技术中,有许多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第一原则:保持洁净无菌技术的第一原则是保持洁净。
实验室和医疗环境必须始终保持清洁,以减少污染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在实验室中应该经常清洁工作台、仪器和设备,以及实验员的手和衣服。
医院和手术室也必须保持清洁,以减少外来致病菌的侵入。
第二原则:保持无菌状态无菌技术的第二原则是保持无菌状态。
这意味着在进行实验或手术时必须使用无菌器具和材料,以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所有无菌器具和材料都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以保证其无菌状态。
此外,在进行实验或手术时,实验员或医生必须保持手套和口罩的干净和无菌状态,以避免将微生物带入实验样品或患者体内。
第三原则:避免交叉污染无菌技术的第三原则是避免交叉污染。
这意味着在进行实验或手术时必须避免不同实验或手术之间的交叉污染。
这可以通过在每次实验或手术之间更换器具、材料和手套等措施来实现。
此外,在进行实验或手术时,应该将各种实验或手术的器具、材料和垃圾分开处理,以避免交叉污染。
第四原则:避免人为污染无菌技术的第四原则是避免人为污染。
这意味着在进行实验或手术时必须避免将微生物带入实验样品或患者体内。
为此,实验员或医生必须遵守严格的个人卫生标准,包括经常洗手和更换手套、口罩和衣服等措施。
第五原则: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无菌技术的第五原则是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这意味着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以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这可以通过控制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措施来实现。
此外,在进行实验或手术时,应该尽可能避免将实验样品或患者暴露在空气中,以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总结无菌技术是实验室和医疗环境中进行微生物学和细胞学实验所必需的技术。
无菌技术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持洁净、保持无菌状态、避免交叉污染、避免人为污染和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操作环境清洁且宽敞。
操作室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减少走动,避免尘埃飞扬。
操作台物品摆放合理,清洁、干燥。
二、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应着装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三、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一)存放环境:温度低于24℃,相对湿度V70%;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并置于距地面20cm,距离天花板50cm,离墙5cm物品存放柜或货架上。
(二)标识清楚:无菌包和无菌容器外需标明无菌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并且有明显标志。
(三)使用有序:无菌物品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取用,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可疑污染、污染或过期应重新清洁灭菌。
(四)存储有效期:使用纺织类材料包装的无菌物品如存放环境防护要求,有效期为14天,否则为7天;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30天;使用一次性医用皱纹纸、医用无纺布、一次性纸塑袋、硬质容器包装的无菌物品,有效期宜为180天;由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提供的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遵循包装上标识的有效期。
四、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进行无菌操作时,应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Wo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为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患者使用。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计委.《医院消毒供应中第2部分:清洗消毒剂灭菌及时操作规范》WS310.2-2016[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无菌技术六大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2)操作者戴好口罩、帽子,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4)取无菌物品必须用无菌钳;(5)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防止交叉感染。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1)环境必须洁净:展开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通风,暂停打扫地面,增加站立,避免尘埃舞动。
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灯反射消毒一次。
(2)操作者戴好口罩、帽子,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分别置放;无菌物品须放置于无菌纸盒或无菌容器内;无菌包外应当标明物品名称和杀菌日期,物品按杀菌日期先后置放,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以留存7天,过期或州列变色应当再次杀菌。
(4)取无菌物品必须用无菌钳;手臂须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可跨越无菌区;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亦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污染或疑有污染,不可再用。
(5)一份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采用,避免交叉感染。
无菌技术基本原则六点
无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控制微生物污染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药物制造、实验室等领域。
其基本原则如下:
1.属性原则:无菌技术的实施要求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操作人员应该保持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保持身体干净,并穿戴整洁的工作服,戴上适当的头罩、口罩和手套。
2.环境控制原则:实施无菌技术的工作场所应具备一定的洁净度,必要时可采用屏障技术,如用无菌室或无菌工作台进行操作。
这些设备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过滤和物理隔离,减少微生物的进入。
3.无菌隔离原则:无菌技术要求在操作中始终保持无菌状态。
操作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无菌物品,使用无菌棉签、无菌吸管等工具进行操作,并注意避免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之间的接触。
4.微生物阻隔原则:无菌技术要求对可能带有微生物的物品或样品进行有效的隔离。
操作人员应对样品进行采集、运输和处理时严格按照相关无菌操作规范进行,防止微生物的扩散和污染。
5.热灭活原则:无菌技术广泛使用热灭活的方法来杀灭微生物。
常见的方法包括高温热消毒、在高温下进行干燥和灭菌、高压灭菌和自动灭菌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大部分常见的细菌、真菌和病毒。
6.文档控制原则:无菌技术的实施需要对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准确记录和文档化。
这些文件可以用来监测和评估无菌操作的有效性,并在需要时进行溯源和追踪。
总之,无菌技术的基本原则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环境控制、无菌隔离、微生物阻隔、热灭活和文档控制等。
这些原则的有效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微生物污染,保证操作过程的无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