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综合)_图文.
- 格式:doc
- 大小:410.00 KB
- 文档页数:70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图9—1腹部分区图图9-2外腹内脏相应图第三节腹部经穴诊病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
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
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
在临床中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见图9-3。
在按压梁门穴时,如左侧梁门部胀痛多见于胃体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若右侧梁门胀痛为胃窦炎、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
胃粘膜脱垂症,当其胃粘膜脱垂后嵌入球部时,望诊可发现右梁门穴处略饱满,切腹时可触及一软性团块。
2.中脘穴为任脉之穴,胃的“募穴”,位于脐上四寸(见图9—3。
若中脘穴压痛,多见胃小弯溃疡。
3.鸠尾穴为任脉之“络穴”,位于剑突下,脐上七寸(见图9—3。
临床腹诊若见鸠尾穴至中脘间空虚陷瘪多见于胃下垂。
4.日月穴与巨阙穴为足少阳胆经的“募穴”,位于期门穴直下1肋;巨阙穴:为任脉之穴,心的“募穴”,位于脐上六寸(见图9—3。
胆道蛔虫症上腹痛剧烈,钻钻如顶撞,呼号汗出。
腹诊时,右日月穴至巨阙穴连线上均有压痛,在巨阙穴处压痛尤为明显,但无肌卫现象。
经治后自觉症状消失,巨阙穴无压痛者为蛔虫已退至肠腔,如症状未消失则应继续治疗。
如个别伴有上腹痛向左放射,并伴肌卫现象,应注意并发胰腺病变;如巨阙穴压痛消失而右日月穴有压痛,应考虑胆囊有继发病变。
此外,右侧日月穴压痛还可诊为胆囊炎或胆石症。
5.归来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脐下3寸,旁开2寸(见图9—3。
按压归来穴处若有压痛,伴有带下者多为附件炎。
腹部经穴的诊病,除上述外,京门穴主肾脏病变,中极主膀胱病变;气海、丹田亦可诊断肾脏病变。
在按压穴位时,除有疼痛反应,还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均为疾病反应,根据穴位所在就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图9—3腹部经穴分布图第四节腹部全息诊腹部全息法,是将全部人体的内脏投射到腹部上,而形成若干个与内脏相对应的区域,腹的各个分区与内脏息息相关,当人体内脏发生病变后就会反映在腹部相应部位。
在诊察腹部时,按压其中的某个区域,如出现疼痛及不适感,则表示其相应的脏腑可能有病,按之疼痛顿减者为虚,加剧者为实。
其脏腑在腹部的分布,如图9—4。
图9-4腹部全息自诊图第五节常见腹证与诊法本节所论述的腹证,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介绍临床所常见的12种腹证。
这些腹证诊察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作用。
一、常见的腹证正常人的腹部无膨满、紧张,心下部舒适,少腹肌张力适中,肌肉和皮肤不分离,无硬结肿块、动悸、压痛等。
另外,日本式腹诊的另一特色是腹部征象与患者自觉症状融合在一起,腹诊时若为诊察者所洞察,正确选定处方,便可达到预定的疗效。
例如,心下痞硬,首先是自觉心下部堵塞不适,这完全是自我感觉,亦即是腹诊上的心下痞证,若为心下痞硬,腹诊时,手指则应在心下部位探索到像有弹力性般的抵抗感才是。
临床上心下痞单独存在时与心下痞硬,在选方用药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一些腹证纯为腹部自觉的证候。
例如奔豚,其理论来自《金匮要略》奔豚汤证治。
日本腹诊对奔豚证记述谓:奔豚起自少腹,奔豚气上冲心下,有材料记述奔豚气还可上冲咽部,但都是自我感觉,如诊者察明患者的这一奔豚上冲之腹证,用桂枝加桂汤可以治愈。
在病理情况下常见腹证有以下几种:1.胸胁苦满胸胁苦满是患者两季肋区出现的一种自觉充满感,而他觉症状是:诊时(如图9-5,诊者拇指自季肋下向胸腔内上方按进去,则有明显抵抗感。
同时患者感到气短、痛苦加重。
胸胁苦满可于两侧同时出现,也可在一侧单独出现,但多见于右侧。
该项腹证被认为是肝胆经的病变,是用柴胡汤一类方剂的指证。
图9—5胸胁苦满示意图2.挛急指腹肌,特别指腹直肌的挛急,这是腹壁深层拘挛而被触到的一种状态,故统称为里急。
挛急是人体内部的变化在腹直肌或腹肌上的反应。
腹直肌挛急,即腹诊时在脐两侧抚摸到犹如按琴弦一样的感觉。
日本东洞一派医家称腹直肌挛急现象似二木棒,可见腹直肌挛急时出现的程度是很明显的(见图9—6。
无腹直肌挛急,腹部软而无力,但肠管蠕动亢进,所谓“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也属腹肌拘挛或里急。
此种状态,即使伴有便秘等症状,也禁用泻下药,常用小建中汤、大建中汤以缓解挛急。
图9—6腹直肌挛急示意图3.心下痞及心下痞满于心下部位,如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线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该部位的腹证特点为心下痞。
心下痞为自觉症状,即心下部位有痞塞不适,但触摸时触不到心下部的抵抗感或压痛感觉。
心下痞满多为虚证,常选用人参汤之类的方剂,临证亦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半夏厚朴汤等治疗。
4.心下痞硬心下痞硬的部位同心下痞,只是心下痞硬有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
腹诊时,拇指除外,四指并拢,在心下部位探索,一般有弹性抵抗感时,但无压痛者便是(如图9—7。
心下痞硬可单独出现,也可能与胸胁苦满同时出现,亦多出现于邪在半表半里时,有虚实之分。
虚证较明显可用三泻心汤加减,若伴胸胁苦满与柴胡汤类方合并化裁。
诊断心下痞硬时,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皮下脂肪多者(如中年妇女有时腹壁表面较柔软,没有抵抗,但深部有抵抗亦为心下痞硬。
②因腹壁未自然放松,腹直肌紧张似乎有心下痞硬,但仔细检查可发现腹直肌如板样痉挛,可让患者屈膝,使腹直肌松弛后再行诊察,即可鉴别。
③范围广至脐周围有膨满抵抗者,不是心下痞硬,应按腹满证论治。
图9-7心下痞硬示意图5.心下支饮为心下部闻及振水音的一种腹证。
若以指掌摸心下,稍用力即听到水声,指掌似摸暖水袋一样的感觉(见图9—8。
患者心下支饮为胃部常停水湿,多为虚证,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一类方剂。
图9-8心下支饮示意图6.腹满腹满为一种自觉症状或他觉的全腹部膨满状态。
有虚实之分,如《金匮要略》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但仅凭痛与不痛还不能正确判断虚实,实者腹满充实、紧张,用力按压腹壁有底力。
一般临床绘制的腹满医案腹图(见图9-9。
虚证腹满腹壁张力低或腹壁松弛,或紧张但按之无底力。
腹壁虽软弱,但有底力为实证,相反腹壁硬,但无底力者属虚。
腹满便秘者多实,腹满腹泻者多虚,伴有腹水者多为虚证。
虚证者可选用桂枝加芍药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
实证可选用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
下后虚满者用厚朴半夏甘草人参汤。
图9—9腹满示意图7.心下支结心下支结为上腹部腹直肌的挛急,支撑心下的一种症状(见图9—10。
触诊可有紧张感,下腹部柔软。
该类腹证一般可选用柴胡与芍药合剂,如柴胡桂枝汤之类。
图9—10心下支结示意图8.胸腹动悸动悸系腹动脉搏动而显现出来的一种跳动,体瘦者在腹诊时易从腹部表面望到,并可通过指掌感到一种腹部他觉症状。
如果诊者感觉不到,仅患者自我感觉到的则叫悸,即自觉心跳不安的感觉。
动悸的部位因病情而异,如有心下悸、脐下悸、肾动悸等(如图9—11。
图9—11胸腹动悸示意图正常人动脉的搏动位于腹底,其程度使人感觉不到,病理情况下就会产生自觉或他觉的动悸。
动悸均为虚证,对发汗、催吐、攻下均属禁忌。
动悸部位不同,用方亦不同,如心中悸用炙甘草汤;心下悸用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脐下悸用五苓散;脐旁悸用补中益气汤、八味丸等。
9.少腹满及少腹硬满下腹部的膨满叫少腹满,同时有抵抗感者叫少腹硬满(如图9-12。
少腹满有自觉与他觉之分或自觉与他觉都出现的。
自觉与他觉均出现者,多为虚证。
少腹硬满还有水证和血证之分,水证者小便不利,血证者小便自利。
《伤寒论》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图9—12少腹满及少腹硬满示意图10.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均属下腹部拘挛症状,可见到腹直肌从脐下至耻骨联合附近痉挛(见图9—13。
这种症状可见于下焦虚证。
小腹拘急和小腹弦急虽属同类,但后者在发病程度上较前者为重。
图9—13小腹拘急与小腹弦急示意图11.少腹急结少腹急结可见于少腹左侧,触之如条索状,对于擦过性之压力有急迫性疼痛(见图9-14。
该腹证多见于女性。
腹诊时让患者伸直两腿,用手指尖轻轻地触及皮肤,然后迅速从脐旁擦过样移向髂窝。
如有少腹急结证,患者就会突然感到疼痛而曲膝,即使是意识不清的患者也会皱眉,并努力避开医生的手。
仅用力按压时产生的疼痛并不是少腹急结,例如菌痢所致的乙状结肠痉挛疼痛就不能认为是少腹急结症。
少腹急结是瘀血的体征,一般都是选用桃核承气汤治疗。
图9—14少腹急结示意图12.小腹不仁小腹不仁为小腹麻痹之意,并有无力空虚感。
小腹不仁也如小腹拘急,亦为肾虚的一种体征,即肾虚元气不足的腹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