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知识大普及的革命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关键字】历史高考历史第一轮《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专题测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B.古代科技成果普及程度不高C.铜活字印刷取代了木活字印刷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2.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初),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3.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下列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的是( )A.图画有利于历史的传承 B.图画的内容有助于社会教化C.图画的功能不应该被夸大 D.图画与文字记载相比有优越性4.明代戏曲家毕尚忠在《新安毕氏会通世谱》中写道:“余居歙南万山中……弱冠时好戏文曲破,所编《七国志》、《红笺记》梨园子弟广传之,愧非儒者所习,抑亦当时士大夫之所尚也。
”该文化氛围对中国哪一个剧种的影响最为深远( )A.汉剧 B.徽剧C.京剧 D.黄梅戏5.(2017·福建质检,1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6.(2017·北京东城3月,14)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
专题十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理论基础:牛顿的力学)1、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2、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3、首先开始于:英国的棉纺织业,之后扩展到冶金、采矿业。
4、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5、条件: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原料;海外贸易的需求。
6、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7、标志性的发明(即最重大的发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8、交通工具变革(以蒸汽机为动力,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美国富尔顿1807年发明汽船,也叫轮船;英国史蒂芬孙1825年发明火车机车——旅行者号9、继英国之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10、工业革命的影响:(一)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立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与此同时,人类迅速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时代的过渡。
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确立。
③欧美日益富强,而东方则日益贫穷落后。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
(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电磁学)1、开始时间: 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美国和德国在电力技术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爱迪生代表性发明:1879年研制了电灯泡,被誉为“发明大王”。
3、标志性发明(即最重大的发明):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卡以及内燃机发明。
4、新式交通工具(使用内燃机为动力,以石油为主要燃料):汽车,是德国卡尔•本茨发明的;飞机,是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的。
5、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电气化时代。
由于使用电,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到“钢铁时代”。
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电话、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浪潮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其实只进行过三次大的由工业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变革浪潮。
第一次是以冶金技术的诞生为标志,人类学会了冶炼金属,能制造金属的农具,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始由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业生活转变,社会从此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
伴随这冶炼技术的诞生,在军事上有了金属兵器,人类的战争史也由此进入了冷兵器时代。
这种状态延续了几千年。
第二次是以蒸汽机的诞生为标志,人类学会制造能产生动力的机器,人工小作坊变成了由动力机器为主的工厂化生产,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此人类开始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
蒸汽机的诞生和不断的改进提升,人类学会了制造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
愚蠢的人类每当有新技术出现总是不忘记运用到军事上,于是新的战争兵器也随之出现,坦克、军舰、作战飞机,人类的战争史也随之进入了机械化时代。
这种变革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第三次是以计算机的诞生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崭新的信息化时代,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至今才几十年的历史,我们就已经感受到这种变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如此快捷方便。
无论是你的出行、通信、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社会变化会更加明显。
表现在军事领域也出现了信息战、网络战、卫星制导、精确打击。
战争的模式悄然地向信息化战争转变。
最近几年世界上发生的几场战争足以证明这一点。
我们当今就是生活在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技术变革浪潮之中,这种浪潮的冲击才刚刚开始,计算机将会成为人人必备的工具,离开计算机就不能做成事的时代就会到来。
朋友,认清形势学好计算机吧,这是你参加社会生活的必备条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历史即将证明这一点。
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内容提要:在人类传播史上经历了五次革命——语言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
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每个国家或地区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它警示我们,必须积极参与传播革命,十分重视传播科技的开发、引进和运用,否则,国家付出的代价将是极其巨大的。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创造了语言——发生在10万年前;人类在公元前约3500年发明了文字,实现第二次传播革命;在第三次传播革命中,中国人在唐朝初期首先发明了印刷术;1844年,人类进行第四次传播革命,迎来了电讯传播的曙光;1946年,电脑在第五次传播革命中出现。
在人类传播史上,五次传播革命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不仅有力地改变了人类在过去的所感所触和所见所闻,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在现今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因此,对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传播革命的起因、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无疑既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传播: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
那么,语言是何时产生和怎样产生的呢?菲利浦·列伯曼在《人类说话的进化》(1984)中推断:人类的远祖大约在9万年前的某个时候开始“说话”,大约在3.5 万年前的某一时期开始使用语言。
罗伯特·芬(1985 )的推断与此稍有不同。
至于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各种猜测可谓异彩纷呈:“汪汪”派认为,言语是通过模仿狗叫等自然的声音形成的;“哼哟”派认为,言语是在从事某项群体的重体力劳动时为协调动作发出的声音形成的;“感叹”派认为,语言是由偶然地表现感情(疼痛、高兴、恐惧、悲哀)所产生;“唱歌”派认为,语言是从传播感情和欢乐事件的歌声中演变而来。
在众多的猜测中,恩格斯的“语言起源于共同劳动”的假说〔1〕,百多年来受到非议最少。
人类三次科技革命的简况:一、第一次:始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变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
二、第二次: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叶以后。
此次革命以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最终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三、第三次: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60年代接踵波及到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逐渐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80年代遍及全球并向纵深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
1、从内容看,40—70年代初是战后技术革命的第一阶段,其间核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
(1)核技术核技术的开发和和平利用直接导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从而揭开了战后技术革命的序幕(2)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大突破,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大大提高。
因此,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也就成了战后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3)空间技术空间技术是研究人类进入和利用太空的技术。
战后,美苏两国出于冷战的需要,竞相研制威力巨大的火箭,旨在为核武器提供新的运载工具。
而火箭技术的发展是空间技术取得突破的关键。
2、第三次技术革命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新技术革命阶段。
(1)这一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为标志、以广义信息技术为中心,引起了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形成新兴技术群。
(2)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及海洋技术等许多领域均获得突破性进展。
A.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和处理的技术。
它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拓展了人类的信息功能,特别是智力功能,带来了通信、计算机和自动控制领域的革命(因三者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皆为C,故又称“三C”革命),有利于实现企业、办公室、家庭的自动化。
人类历史上的次信息革命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类历史上的6次信息革命第一次信息革命:语言的产生这次信息革命是解决信息分享。
因为发明了语言,信息可以分享,猿这种动物,对于世界的认知,就不再是一只猿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而是可以把众多的猿认知与理解收集起来,分享给大家,这样大大提升了猿对世界的认知,也加快了猿的进化速度,这也是人类出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第二次信息革命:文字的出现解决信息可以记录,信息如果不能记录,所有的信息是稍纵即逝的,靠人脑无法进行较为精准的记忆,也难以传承。
所以必须需要记录。
文字的出现,根本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基础。
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没有文化,没有传承,也难有人类文明。
第三次信息革命:纸和印刷术解决信息远距离传输。
信息只能近距离传输,人类文明的传播速度就慢,印刷术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大量的远距离的进行传播,加快了文明的发展速度,发展较快的文明,用更快的速度向其它地方进行渗透,各种文明也是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纸和印刷术创造了古代文明的高峰。
第四次信息革命:无线电的发明解决信息的远距离实时传输。
虽然纸和印刷术让信息做到了远距离的传播,但是它效率低,速度慢。
能不能让信息相隔很远距离能实时传输,这是近代信息革命的课题。
无线电的发明,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电报、广播让全球的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
能力也大大加强。
第五次信息革命:电视的出现解决远距离的多媒体的传输。
电报和广播这类信息,已经非常强大,但是它信息量小,媒体形式单一,主要是以声音为主,文字信息也非常简短。
人类渴望实时多媒体的传输。
电视终于出现,电信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物,同时它信息量大,媒体形式丰富,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最主流的媒体平台,大大改变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改变了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模式。
第六次信息革命:互联网让信息成为双向交互的传输。
科学在历史上的四次重⼤⾰命科学在历史上四次重⼤的⾰命
第⼀次科学⾰命
发⽣于16~17世纪,以哥⽩尼的“⽇⼼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
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
后经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顿为代表的⼀⼤批科学家的推动
,建⽴了近代⾃然科学体系。
第⼆次科学⾰命
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X射线、电⼦、天然放射性、DNA双螺旋结构等的发现,使⼈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由宏观领域进⼈微观领域。
相对论和量⼦⼒学的建⽴使物理学理论和整个⾃然科学体系以及⾃然观
、世界观都发⽣了重⼤变⾰,有机化学、分⼦⽣物学与基因⼯程、⽣物技术、微电⼦与通讯技术飞速发
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进⼊了现代时期。
第四次科学⾰命。
三次科学革命及反思三次科学革命的历史反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发生过多次科学技术变革。
但古代的科学尚处在萌芽状态,比较原始和零散,还未形成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只是到了近代,科学才真正达到系统而全面的发展。
因此,第一次科学革命是指从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开始,以牛顿、伽利略为代表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为标志的科学革命。
1.第一次科学革命1543年,哥白尼发表了巨著《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
与此同时,A·维萨留斯及其同学M·塞尔维特提出了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理论。
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与中世纪的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内容上建立了“日心说”、“心心说”,否定了“地心说”、“肝心说”;在方法上用重视观测实验的方法代替了单纯思辩、推理演绎的方法,把科学建立在实验、观测的基础上。
这是第一次科学革命的开始。
哥白尼学说是向神学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作为神学宇宙观支柱的托勒密地心说,受到随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而积累起来的新的观测资料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有新的理论来代替它。
托勒密地心说早先受到都会的禁止。
到13 世纪,亚里士多德著作开禁以后,教会的态度发生变化,他们歪曲地心说,把地球说成是上帝安排的“地上的世界”,上帝使人类居于这个世界的中心,地球之外是由诸神掌管的行星,上帝则居于“天上的世界”。
这种被宗教化了的“托勒密体系”,同托勒密原来的学说有着明显区别。
哥白尼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对托勒密的体系产生怀疑,认为地球静止不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1512年以前,他写了一个太阳中心说提纲《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说》,从1516年开始撰写《天体运行论》,1525年完成,但一直到1543年才在朋友帮助下出版。
从科学的角度讲,哥白尼的体系有其缺陷,但基本思想是正确的。
在他的著作中不仅有理论,还有证实理论的观测和计算,可以说他完成了天文学学科的一场革命。
历史上的重大科技革命科技,如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强大引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模式和思维观念,引领着社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科技革命,又被称为工业革命,起源于 18 世纪的英国。
这场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在此之前,人们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水力来进行生产活动。
蒸汽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它被应用于工厂的生产中,驱动机器运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厂不再依赖于河流的水力,而是可以建在更便利的位置。
随着蒸汽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如蒸汽火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这场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家,也促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推动了全球工业化的进程。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这次革命的核心。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让电力成为了一种方便、高效的能源,迅速取代了蒸汽动力。
电灯的发明照亮了城市的夜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电话、电报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信息传递变得迅速而便捷。
与此同时,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也是这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
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交通格局。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 20 世纪中叶,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原子能的巨大能量。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信息处理和计算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互联网的诞生更是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空间技术的发展让人类实现了飞向太空的梦想,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的成功,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可能。
生物工程的发展,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和粮食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百年大变局与青年历史使命观后感范文百年大变局与青年历史使命观后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加速,世界正处于百年大变局之中。
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百年大变局与青年历史使命观的讲座,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下面,我将就这一话题,谈一谈我的感悟和困惑。
首先,百年大变局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和挑战。
百年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等重大事件和变革,这些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进,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同时,全球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问题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挑战。
面对这些变革和挑战,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发展的远见,勇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其次,百年大变局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作为中国这一代人,我们正处于国家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有着庞大的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我们应当为国家的兴旺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同时,作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我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到全球事务中,为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青年一代,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学习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未知的挑战。
然而,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首先,百年大变局带来的挑战是如此之大,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社会紧张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解决中,但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依然存在困惑。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压力,如何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我们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知识改革的历史故事知识改革是指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大规模、全面地改变和更新原有知识体系的一种思想启蒙运动。
以下是几个历史故事,展示了知识改革的发展历程。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一场19世纪初欧洲文化运动,它追求人类在知识、艺术、建筑、科学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展现出一种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沉浸式研究,以及对当时基督教神学体系的挑战。
这场运动开启了现代知识改革的先河。
2. 德国的“教育改革”:在16世纪晚期,马丁·路德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开始反对天主教教育体系。
他主张将知识从神学中解放出来,通过透彻的研究和对抗,进一步推进教育动力的革命。
这场运动再次启示我们,知识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对知识进行拆解和重新定义。
3. 英国的“科学革命”:17世纪,一批英国思想家重新审视了自然学科,他们主张”从体系的观察入手,接受实验验证,尝试发现新的证据,完整重构基础知识”。
这场运动打破了当时以传统宗教为核心的常识体系,使科学研究从幻象和荒唐中解放出来。
4. 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一场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震荡了世界。
这场革命推动建立了自由、平等、协和等理念,对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对知识的社会正名和社会公正性的追求成为了关键课题,知识的革新由此变得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
5. 波斯的“启蒙运动”:在18世纪,波斯展开了一场以提高认知为中心的知识改革运动。
这种运动的特点在于,它集合了穆斯林、犹太人、基督徒等多种民族和教派的知识精英,旨在推进科学知识的迅速进步和改善文化背景。
启蒙运动的发起和组织过程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它最终证明了知识改革运动的价值和必要性。
知识改革是一种对历史传统习惯和现有认识体系的敢于挑战和改造,是对文化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
五个历史故事展示了知识改革的动因、发展和过程,启示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更加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更具备包容性、多样性、诚信性的专业精神,推进知识革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典范演绎历史,是我们人类的往事,是我们前辈们的足迹,是我们不可承受之重。
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明白历史不仅是过去,更是我们未来的指引。
在八年级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许多知识点,本文将为大家演绎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典范,让大家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暴力革命暴力革命是指通过暴力手段达成政治、社会制度改变的一种手段。
在八年级历史中,我们会学到波旁王朝在法国革命中的作用。
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这场革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旨在打破主权专制,封建剥削,建立共和制度,它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指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实现国家的全面一体化。
在八年级历史中,我们会学习到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
意大利经历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在意大利独立的战争中,意大利终于在1861年实现了统一。
德国统一则是由普鲁士王国领导,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实现的。
这两个国家的统一,是欧洲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民族独立,是指一个国家从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的过程。
民主革命则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制转型的一种革命。
在八年级历史中,我们会学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以抗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主要斗争内容,以统一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基本纲领的革命。
这场革命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
这两次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在八年级历史中,我们会学习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原因、战争过程以及影响。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
五、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
在八年级历史中,我们会学习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其挑战。
信息发生的五次革命
人类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信息的海洋中生活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1次是语言的创造。
大约在十万年前,发生在人向猿转化的时期。
人类创造了语言,有特有的交流信息的物质。
第2次是文字的发展。
大约在5千年前原始社会末期。
使人类的信息可以用文字将信息储存起来加以传播。
第3次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封建社会时期。
扩大了信息交流,使人类文明得以迅速传播。
第4次是通讯技术的应用,20世纪伟大的发明之一。
大大加快了信息传输的速度,缩短了心信息的时空跨度。
第五次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20世纪中叶。
改变了人类加工信息的手段,突破了人类大脑及2感觉器官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童大焕:人类史上第二次大革命真的开始了2015-07-25作者:童大焕人类最伟大的历史变革,从来都是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它不在政客们蛊惑人心的口号里,它不在社会暴风骤雨的血腥革命里。
它就像光阴流水白驹过隙,它就像春风春雨润物无声。
多数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只真正发生过一次革命,就是工业革命。
公元1800年之前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本质上是一体的:人类靠上苍的恩赐生活。
工业革命前的1800年时间里,人均GDP只增长了50%,而且通常是食物增长才带来人口增长,而不是相反。
城市化率则停留在3%的水平上止步不前。
工业革命以后,180年时间(到2000年)世界人均GDP增长了8倍,城市化率短短190年时间(到2011年)提高到过半,而且今天仍在加速!和工业革命这样伟大的技术变革相比,一切声嘶力竭的竞选口号,一切血雨腥风的改朝换代,一切凌空蹈虚的理想主义,能够带给人类个体的自由、民主与富裕幸福,在工业革命这样的文明变革前都弱爆了!互联网将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它带来的社会变化,将与“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相媲美!5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了壮丽的爆炸式进化,我们称之为“寒武纪大爆发”(Cambrian explosion)。
在地质学意义上,几百万年只是一瞬,在这个短短的“瞬间”,生命突飞猛进地进化出了新的体型、新的器官、新的掠食和自卫策略。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迅速的变化?进化生物学家一直争论不休。
不过,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安德鲁·帕克(Andrew Parker)提出了一个“迷人”的假说:大约在5.43亿年前,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浅海和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发生了变化,使得浅海和大气的透明度大大增加。
随着大量的光线进入海洋,动物的眼睛开始迅速进化,随之飞速进化的还有动物的行为及相应的器官。
也就是说,是海水和大气透明化导致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互联网下的信息透明化同样将带来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
人类第二次知识革命在人类发展史上有两次决定人类走向大同社会的两次知识革命,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人类第二次知识革命,说起人类第二次知识革命你肯定没听过,但说起人类第一次知识革命你肯定有所耳闻,要说人类第二次知识革命还得从人类第一次知识革命开始说起。
人类第一次知识革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我把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统称之为人类第一次知识革命!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揭开了科技革命的序幕,珍妮纺织机的出现标志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一次科技革命代表作品:珍妮纺织机、蒸汽机、蒸汽轮船、蒸汽机车!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标志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始!第二次科技革命又称之为科技革命代表作品:电话、发电机、灯泡。
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代表作品:电子计算机,原子弹,克隆技术,航天飞船,人造卫星!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始,互联网产业化、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不难看出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就不断诞生各种前所未有的知识,其中包含了物理学、电子学、动力学、空气学、原子学、能源学、生物学、化学、光学等等学科,而这些知识都有个共同点,这些知识归纳起来或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或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或是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或是对自然物质的认识,这些所有对自然认识而产生的知识称之为自然知识。
截止到今天在短短的两百多年里,诞生的自然知识之多,涉及领域之广、对时代影响之大、对人类影响之深、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之罕有,故称为自然知识革命,这就是人类发展史第一次知识革命!经过人类第一次知识革命,生产能力、创造效益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人类发展来到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时代。
但在目前的社会中大部分人仍忙于糊口与工作之间,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不停的工作。
(一)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根据埃里克·阿希比的说法,在历史上,教育曾经发生过三次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2世纪犹太人的麦克比斯(Maccabees)时期。
犹太人为了抵制希腊文化和其他一些原因,把儿童集中起来,派专人进行教育。
后来,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宗教中,也出现了这种由教会专人负责的教育机构,这就形成了学校。
于是,家庭教育开始让位于学校教育。
第二次革命是因文字的出现而引起的。
按阿希比的说法,这次革命紧接着第一次,在巴比伦、中国、希腊、埃及等地甚至还早于第一次。
这次革命把文字的使用作为革命的目的,因为以文字为教育工具,人类的信息传播才可以不再限于口耳相传,人们才会有学习文字、掌握知识的要求,才会形成与文字有关的一些知识阶层。
第三次革命起源于印刷术的产生,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使人类的知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知识。
廉价、优质的书代替了昂贵、容易出错的手抄本。
人民大众终于能够有书读了,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
这三次教育领域的革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文化传递和传递工具的使用进行变革。
文化传递的需要和先进工具的出现引发了教育革命,教育革命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前三次教育中的革命,由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的形成所带来的“教育上的第四次革命”,无论从时间、空间、结果看,都称得上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革命。
而且,这次教育领域的革命,其普及速度之快、反响之强烈、影响之深远,是前三次革命所无法比拟的。
(二)历史上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的特征现今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整体性。
从原因方面看,引起这场革命的不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
除了电子计算机之外,电视、录像、光纤通信、卫星传播等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发展,都对引起这场教育领域里的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从这扬革命所产生的影响看,它也不像以前的革命那样产生局部的作用,而是引起了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态度的改变,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思考方式的改变;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变。
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产)业革命牛顿人工智能计算机心理学自18世纪以来,大约每隔一百年,都会发生一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产)业革命。
其中,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前提,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和前提。
所以,在时间上,总是科学革命在前,技术革命居中,工业革命在后。
每次革命循环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次循环。
四次科学革命:牛顿力学(18世纪)---电磁力学(19世纪)----量子力学(20世纪)-----智能科学(21世纪)四次技术革命:蒸汽技术(18世纪)----电气技术(19世纪)----信息技术(20世纪)---智能技术(21世纪)四次工(产)业革命:蒸汽化工业(18世纪)----电气化工业(19世纪)---信息化工业(20世纪)---智能化工业(21世纪)这四次革命先后把人类带入四个时代——蒸汽时代(“工厂时代”“机器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
四个时代又对应四种社会形态——蒸汽化社会、电气化社会、信息化社会、智能化社会。
上述四次革命中,前三次革命已经完成,第四次革命尚未完成,目前只是刚拉开序幕,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两个核心技术是5G通信技术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AGI),这是实现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的关键。
这四次革命又可合并为两个阶段,前两次(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为第一阶段---体力革命阶段,主要是代替和扩展人类的体力;后两次(信息革命、智能革命)为第二阶段---智力革命阶段,主要是代替和扩展的人类的智力。
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产)业革命,第四次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并有希望在本世纪内完成。
自18世纪以来,已经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每次工业革命都有其理论基础,都是首先在基础科学研究理论领域取得突破,出现了革命性的理论成果,然后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才会出现应用科学、技术发明领域里的突破,最终导致出现新的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知识大普及的革命:第一次是印刷术的发明;第二次是电视的革命。
印刷术的发明让知识不再被少数一两个人垄断,而是逐渐普及到更多的人中;电视革命则让知识的载体从单纯的文字变为文字与画面相结合。
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引发的慕课革命与个人电脑引发的教育变革一脉相承,也将对人类知识的普及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谁也不能忽视慕课革命带来的改变,但大可不必过于惊慌。
慕课革命不是洪水猛兽,因此不存在革命的受害者一说。
我甚至认为,慕课革命下,所有的人都是受益者。
慕课革命是移动互联网革命的一部分,这次革命不仅让教育以慕课的方式得以呈现,而且产生了更多的教育呈现形式。
这次革命带给整个世界的好处远大于坏处。
有些人说,慕课时代,多数学校都会关门。
这种说法我不太赞同。
如果说慕课对传统学校等教育机构有冲击的话,受冲击较大的是占据教育制高点带有资源垄断性质的教育公司、大学、中小学等。
慕课会让它们失去垄断地位,并不会引起传统中小学、大学大面积关门。
之所以下这种判断,是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等,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慕课形式下,最有可能的是,当地老师不再主导上课,而是让学生上全世界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学生要在当地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和互动。
在这里,现场老师不是不重要,而是变得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