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清热药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5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良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学之清热药清热药定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
主治:气分实热、湿热、解毒、血分实热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适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主要性能】辛、甘,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敛疮。
【应用】1、气分实热证2、肺热喘咳3、胃火上炎证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
生用清热泻火、清泻肺胃,煅用敛疮。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知母【主要性能】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1、气分实热证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津伤口渴,消渴4、骨蒸潮热【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寒水石【主要性能】辛、咸,寒。
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1、热病烦渴 2、疮痈口疮,水火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0~15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芦根【主要性能】甘,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 4、热淋【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
▲天花粉【主要性能】甘、微苦,微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口渴,消渴 2、肺热或肺燥咳嗽 3、热毒疮痈【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
反乌头。
※竹叶【主要性能】甘、淡,寒。
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1. 清热药的基本概念清热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清凉,是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我们清理体内的“热”。
在中医理论中,热可是个大问题,热过多就容易让人烦躁,甚至生病。
我们可以把清热药想象成那种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立刻神清气爽。
比如说,夏天一来,大家都爱喝点消暑的饮料,这也是清热的一种体现哦。
1.1 清热药的分类在这儿,清热药其实可以分为几类: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咱们一个个来。
清热解毒药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炎、肿痛的情况,像黄连和金银花这些都是高手哦。
它们就像你的好朋友,遇到麻烦总是会来帮忙。
1.2 清热泻火药接下来是清热泻火药。
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降温解热,像是心火旺盛的人喝凉水一样舒服。
比如说,石膏和知母,这两个小家伙可是不少发热症状的“救星”。
用它们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简直像是锅里煮水了,心情自然不会好。
2. 清热药的使用那么,清热药到底怎么用呢?其实,它们的用法也挺简单。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给你开合适的药方。
就像你去餐厅点菜一样,得看你今天的“胃口”。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剂重口味的药,像是黄连,效果立竿见影;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些温和的药,比如菊花,慢慢来,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慢慢享受日落一样。
2.1 日常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清热药不仅限于药材,还有许多食材也是它们的好帮手。
像夏天时喝的绿豆汤、苦瓜、甚至是凉茶,都是清热的好选择。
试想一下,躺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冰凉的饮品,简直就是享受生活呀。
清热药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热”,还可以调理身体,让我们随时保持清爽的状态。
2.2 注意事项不过,话说回来,使用清热药的时候也得小心,不能随便乱来。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太多清热药可就要小心了,容易让自己冷得发抖。
就像我们在夏天吃冰淇淋,虽然爽,但吃多了肚子也受不了。
记得找医生咨询,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是中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以下是对中药学清热药的总结:
1. 特点:清热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的特点,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炎症反应,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分类:根据功效和药性,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几类。
- 清热解毒药:如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热毒病症。
- 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泻火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腔溃疡、痈疽等症状。
- 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芦荟、玄参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3. 性味与功效:清热药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降低体温,改善炎症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4. 应用范围:清热药物广泛应用于热病、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中。
在中医药中,清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
同时,清热药物也有一定的禁忌与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清热中成药名词解释中成药是指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的中药制剂。
其中,清热中成药是一类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常用于治疗热病、痈肿、口疮等症状。
以下是对清热中成药常见名词的解释。
1. 银黄颗粒银黄颗粒是一种以银黄、甘草、黄芩、连翘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解热镇痛、消肿止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2. 牛黄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是一种以牛黄、雄黄、石膏、黄连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3.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一种以蒲地蓝、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4. 复方板蓝根颗粒复方板蓝根颗粒是一种以板蓝根、黄芩、连翘、甘草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5. 葛根清肺颗粒葛根清肺颗粒是一种以葛根、黄芩、连翘、桔梗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咳嗽、发热等症状。
6. 石锁苷注射液石锁苷注射液是一种以石锁苷、黄芪、人参、黄连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抗病毒等。
适用于病毒性感染、肝炎、流感等症状。
7. 金银花颗粒金银花颗粒是一种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甘草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解热镇痛、消肿止痛等。
适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痈肿、口腔溃疡等症状。
8.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水是一种以藿香、荆芥、黄芩、苍术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调理胃肠、解热镇痛等。
适用于急性肠胃炎、腹泻、口腔溃疡等症状。
9. 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是一种以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等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一类,主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泻火等药理作用。
在临床上,清热药常用于治疗发热、口舌生疮、便秘、皮肤病等症状。
这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多为植物提取物或矿物物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人体产生积极的治疗效果。
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1. 清热解毒:清热药物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具有明显的消炎作用。
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凉血止血: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对于出血症状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急性出血性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3. 清热泻火:清热药物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降低体内的燥热症状,对于口舌生疮、便秘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根据上述药理作用,清热药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具体来说,它们主要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 发热: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感冒、肺炎、中暑等。
清热药能够有效降低体温,缓解发热症状。
2. 口舌生疮:口腔溃疡、舌炎等症状常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清热药能够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3. 便秘: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清热药通过消除体内的燥热,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4. 皮肤病:像湿疹、痤疮等皮肤疾病常常伴有瘙痒、红肿等症状,清热药能够舒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并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特别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药是中药药物中的重要类别,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清热药,能够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清热药的研究和开发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高其药效和安全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治疗。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清热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众多疾病。
清热药物多出自中药材,具有天然、温和、安全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伤害。
老中医常用的50种清热解毒中药详解,很实用也很全面,值得收藏!1、射干【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水煎服。
用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咳嗽气喘。
具抗菌、抗病毒、消炎作用,对治疗病毒性咽喉炎有很大意义,特别用于治疗喉头痉挛水肿效果较好。
此外,与其他中药配伍对感冒、气管炎、慢性胃炎疗效颇佳。
2、重楼【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煎汤服;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磨汁涂布、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用治疔疮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扑伤痛、惊风抽搐。
3、荠苨【功效与作用】润燥化痰、清热解毒。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5~10克。
外用:适量,捣烂敷。
主治肺燥咳嗽,咽喉肿痛。
消渴,疔痛疮毒,药物中毒。
4、南板蓝根【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属清热药下属中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9~15克,煎服。
用治温病发斑、丹毒、流感、流脑,临床主要用治病毒性及细菌性疾病,如乙型肝炎、水痘、扁桃体炎、咽炎等。
5、贯众【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杀虫、止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5~15克,水煎服。
有人用30克水煎煮后,临睡前洗肛门,可治蛲虫病。
此外,还可治疗虫积腹痛、赤痢便血、子宫出血和湿热肿痛、腮腺炎。
民间常将贯众洗净泡于水缸中,饮其水,以预防流行性感冒及乙型脑炎等。
6、金荞麦【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45克。
用治热毒壅结所致之肺痈、咽喉肿痛,以及肺热喘咳、瘰疬、痈疮疖肿、毒蛇咬伤;脾不健运所致之食少腹胀、疳积消瘦者等。
7、金果榄【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咽、目痛。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煎服;外用适量,研末吹喉或醋磨涂敷患处。
用治咽喉肿痛、痈疽疔毒、泄泻、痢疾、脘腹热痛。
(精)中药学——第七单元清热药中药学——第七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性能特点:大多寒凉,沉降入里。
功效:清泄里热。
适用:里热证。
分类:1.清热泻火药—热病邪入气分2.清热燥湿药—湿热证3.清热解毒药—痈肿疮毒、丹毒、痄腮4.清热凉血药—血分实热证5.清虚热药—虚热证细目二清热泻火药一、除烦:石膏、栀子、竹叶、淡竹叶二、生津润燥:知母、芦根、天花粉三、明目: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应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2.肺热喘咳证。
3.胃火牙痛、头痛,消渴。
栀子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应用:1.热病心烦。
2.湿热黄疸。
3.血淋涩痛。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
竹叶功效: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
淡竹叶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知母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应用: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骨蒸潮热。
4.内热消渴。
5.肠燥便秘。
芦根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哕。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天花粉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烦渴。
2.肺热燥咳。
3.内热消渴。
4.疮疡肿毒。
使用注意:反乌头夏枯草功效: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
2.瘰疬、瘿瘤。
3.乳痈肿痛。
决明子功效: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应用:1.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谷精草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1.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
2.风热头痛。
小结清热泻火药一、除烦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凉血止血。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第二章:清热药1.含义:清解里热为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2、四性:多寒凉 3. 五味:苦、甘、咸。
4.主:多沉降 5.治则: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
6.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7.主治:气分实热证、湿热证、血分实热证、热毒证、虚热证(阴虚内热在)、脏腑热证。
8:使用注意:脾胃气虚、虚寒、食少便溏者、阴虚内热慎用;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者忌用;中病即止。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主治:1.温热病气分热实证(温病热入气分证)。
2.脏腑热证(肺、胃、心、肝)一.善清肺胃之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
石膏1.性味归经:大寒、甘、辛。
肺、胃经2.性能特点:重在清解,清热泻火要药,治疗气分实热证(阴阳经热)及肺胃火热诸证要药.3.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实热诸证①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高热、烦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
②肺热咳嗽(肺热证)——麻杏石甘汤③胃火、牙、头痛(胃热证)。
胃火上亢——清胃散; 胃热阴虚——玉女煎;火热上炎头痛——石膏散。
④内热消渴(2)煅:敛疮、收湿、止血、生肌①疮疡不敛——升药配伍——九一丹②湿热侵淫湿疹、水火烫伤(3)止血:外伤出血(外用)4.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用。
知母1.性味归经:寒、甘、苦。
肺、胃、肾经2.性能特点:重在清润,为虚实两清之品;既清肺胃泻火又善除骨蒸而退虚热;火热内盛津已伤者尤宜。
3.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实热诸证①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高热、烦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
②肺热咳嗽(肺热证)——二母宁嗽丸③阴虚燥咳(肺阴虚证)——二冬二母汤(2)生津润燥——(脏腑)阴虚津亏诸证(尤善滋肺、胃、肾阴)①阴虚消渴(消渴病)——玉液汤②骨蒸潮热(阴虚内热证、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③肠燥便秘——配地黄、玄参等4.注意:滑肠之弊,脾虚便溏慎用。
中药分类六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根据其药性、功效以及使用范围,中药可以分为六类,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各类中药的特点和应用。
一、清热药清热药是指能够清除热邪,降低体温,解热镇痛的中药。
清热药主要应用于外感热病、痈疽肿毒、疮疖、口腔溃疡、急性咽喉炎、痢疾等疾病。
常见的清热药有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连、黄芩等。
二、解毒药解毒药是指能够中和或排除毒物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感染等功效。
解毒药主要用于中毒、疟疾、百日咳、麻疹等急性毒病,以及毒物、毒蛇咬伤等情况下的治疗。
常见的解毒药有炙甘草、芦荟、半夏、葛根、络石藤等。
三、理气药理气药是指能够调节气机,通畅气机运行的中药,具有疏肝理气、舒畅气机的功效。
理气药主要应用于肝胆疾病、胸胁疼痛、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失眠等症状。
常见的理气药有柴胡、香附、枳实、木香等。
四、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是指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化解淤血,消除瘀血的中药,具有活血止痛、排毒解毒、消肿散结等功效。
活血化瘀药主要应用于各类出血性疾病、瘀血、瘢痕、痛经等情况下的治疗。
常见的活血化瘀药有当归、川芎、红花、山楂、三七等。
五、补益药补益药是指能够滋补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中药,具有滋阴补阳、补气益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
补益药主要应用于体虚、乏力、失眠、贫血、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的补益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党参、肉桂等。
六、安神药安神药是指能够缓解精神紧张、恐惧、烦躁、失眠等症状,使人心情舒畅、身心放松的中药,具有安神定志、镇静安眠、调理气血等功效。
安神药主要应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抑郁症、心悸不宁等情况下的治疗。
常见的安神药有黄连、枸杞、半夏、茯苓、丹参等。
总之,中药的分类多样,应用范围广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调理,调节身体的健康状态。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进行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中药学》第二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石膏【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
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
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清热中成药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清热中成药是一类常用的中药。
清热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风散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感冒、肺热、肝热等疾病。
本文将对常用的清热中成药进行名词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这类中药。
一、板蓝根板蓝根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抗菌等功效。
板蓝根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板蓝根可以煎汤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二、连翘连翘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菌等功效。
连翘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感冒、咽喉肿痛、肺热等疾病。
连翘可以煎汤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三、黄连黄连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菌等功效。
黄连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口腔溃疡、痢疾等疾病。
黄连可以煎汤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四、黄芩黄芩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抗菌等功效。
黄芩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口腔溃疡、痢疾等疾病。
黄芩可以煎汤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五、薄荷薄荷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止咳平喘等功效。
薄荷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头痛等疾病。
薄荷可以泡茶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六、大青叶大青叶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大青叶可以用于治疗热毒病、口腔溃疡、皮肤炎症等疾病。
大青叶可以煎汤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七、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解毒消肿等功效。
金银花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痢疾等疾病。
金银花可以泡茶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八、菊花菊花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明目等功效。
菊花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目赤等疾病。
菊花可以泡茶饮用,也可以制成片剂、颗粒等剂型。
九、地黄地黄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具有清热解毒、滋阴补血、益肝肾等功效。
清热药的药性与功能主治一、清热药的定义清热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除体内的热邪以及炎热之气,以达到清热解毒的功效。
清热药根据其药性特点和功能主治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二、清热药的分类清热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寒凉清热药这类药物具有寒凉的药性,可用于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等功效。
常见的寒凉清热药有:•黄连:能够清热解毒,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病等。
•石膏: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热病、烦渴、口舌生疮等。
•银花:能够清热解毒,解热退烧,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
2. 温热清热药这类药物具有温热的药性,能够温通经络,清热解毒。
常见的温热清热药有:•莱菔子:能够温通经络,清热解毒,适用于风湿痹痛、疮疡肿毒等。
•穿山甲片:具有温通经络,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浮肿、淋巴结核等。
3. 苦寒泻火药这类药物具有苦寒的药性,可用于泻火解毒,清热解毒等功效。
常见的苦寒泻火药有:•黄柏:具有苦寒泻火,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黄疸、泄泻等。
•黄连素:能够泻心火,清热解毒,适用于热郁症候、热淋球菌感染等。
三、清热药的功能主治清热药物根据其药性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解毒:这是清热药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热毒病等。
2.清热泻火:清热药物还可以用于清除体内的热邪和火热之气,具有降火退热的功效。
3.利水消肿:部分清热药物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浮肿症状。
4.温通经络:温热清热药物能够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筋骨疼痛。
5.苦寒泄火:苦寒泻火药物可以泄心火,降低体内热量,适用于心火上炎、口疮、痈肿等。
6.肺胃清热:一些清热药物还可以用于治疗肺胃热毒,如肺热咳嗽、口腔溃疡等。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清热药物时,需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清热药物属于中药,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
2.药量控制:根据自身情况、疾病程度合理控制药量,不宜随意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