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837.50 KB
- 文档页数:18
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点
1. 背景和起因:
- 发生时间:1851年-1864年,持续了14年之久。
- 发生地点:主要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
- 起因:基于基督教教义的怀疑和反思,加上对清王朝统治的不满。
2. 领导人和组织:
- 主要领导人:洪秀全(太平天国"天王")、杨秀清、韦昌辉等。
- 组织体系:建立"天朝"政权,模拟清王朝体制。
3. 发展过程:
- 拱卫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开端。
- 攻占南京(1853年):建立"天朝"都城。
- 广阔疆土(1856年):疆土最大时横跨16个省。
- 江南基地(1860年后):后期仅存江南地区。
4. 影响和结果:
- 造成了大规模的流离失所、民间伤亡。
- 加剧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削弱。
- 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西方列强武力介入埋下伏笔。
- 最终在1864年被清军彻底剿灭。
5. 历史评价:
- 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
- 具有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色彩。
- 带有一定的农民起义和宗教运动性质。
专题三第一节太平天国【学习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教学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自主学习】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兴起的原因:根本原因:腐败的和沉重的剥削,导致激化外部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外民族矛盾激化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组织准备:1843年,洪秀全在广西创立拜上帝教2、兴起和发展:兴起: 1851年1月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攻克永安后,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发展:1853年太平军攻克,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3、全盛时期(1853年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北伐: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西征: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
天京突围:打垮了江南江北大营,巩固了天京,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内容: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圣库)。
3、评价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圣库制,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违背了的客观规律。
三、转折-----天京变乱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农民起义,起源于1850年,由洪秀全等人发起,最终导致清朝政权的崩溃。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涉及了一系列的原因和事件。
本文将从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兴起、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有很多方面,其中农民的困境是主要原因之一、在清朝时期,农民面对着高额的赋税和苛捐杂税,生活非常艰难。
此外,自然灾害频繁,加剧了农民的贫困和疾病。
这些困境激起了农民的不满情绪,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主要与洪秀全密切相关。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创始人,他曾经是一名农民和教书先生。
通过借鉴基督教的概念,尤其是“平等”、“公正”、“溃下贵上”等思想,洪秀全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
在他的宗教理念中,他被视为上帝的儿子,洪秀全和他的追随者相信,只有跟随他的教义,人们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
1850年,太平军在广西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他们声称自己是上帝的天朝,要对抗清朝的统治。
洪秀全以“太平天国”的名义成立了一个政权,宣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赋税和苛捐杂税,并推行土地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迅速在广西和湖南等地传播开来,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加入反清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得益于太平军的优势。
太平军以农民为主力,他们习惯于艰苦的生活和战斗,有强烈的斗争意志和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此外,太平军的领导层也有很强的政治能力和组织能力。
他们有效地组织了起义农民,建立了以土地革命和农村实行共产主义原则的政治制度。
太平军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战略,如包围和攻城等,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对抗清朝的军队。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大。
太平军先后攻占了湘潭、长沙、武昌和南京等重要城市,清朝政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尽管太平天国政权在建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宗派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等,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和社会措施给了人民以希望和信心。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还推动了其他地方的起义,如太平军的思想和军事战略对后来的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③自然灾害严重④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2)经过:
①1851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②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重点,见教材47页)
③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东征)
④1856-1857年:天京事变,石达开率军出走。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⑤1859年:洪仁玕发表《资政新篇》(重点,见教材48页)
⑥1860年:(二鸦后,太平军攻打上海时)外国侵略者开始勾结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
⑦1864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第1 页共1 页。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组织酝酿: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群众。
①1843年洪秀全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以推翻清朝统治。
②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目的:宣传拜上帝教,推翻清朝统治。
理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通过《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体现出来的。
特点: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意义:洪秀全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的理论表述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的号召力。
③在传播拜上帝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洪秀全、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间的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根本原因外国侵略间接原因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2、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1)金田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2)永安建制:1851年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永安建制既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为太平天国战争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定都天京: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政权对峙。
3.发展1853年太平军进驻天京后,采取了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到1856年进入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北伐西征东征目的为推翻清政府巩固天京大本营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时间1853年1853年1856年领导林凤祥李开芳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结果失败鄱阳湖大捷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意义为西征创造了条件巩固了天京大本营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顺利进军的原因(1)主观上:①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和群众性是取胜的主要原因;②太平军有比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以及战略上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是取胜的重要原因;③革命的领导核心团结,积极进取,指挥得当;④太平军战士英勇善战;(2)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腐败,军队军备废弛,纪律败坏,军队战斗力不强。
第7课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1.制作太平天国大事年表。
2.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概述其革命历程:兴起→发展→转折→失败3.归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目的、评价。
4.归纳《资政新篇》的背景、内容、评价。
※5.比较两个纲领的不同点?※6.太平天国运动有何新的时代特征?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1851~1856)1.背景 2.兴起 3.发展1.背景⑴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剥削导致中国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⑵组织基础: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
⑶理论基础:通过宗教表达了农民阶级平等的理想①代表:“三原”。
②特点: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
③意义:洪秀全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反封建理想,通过宗教的理论表述出来,来号召农民斗争,推翻清朝统治。
宗教名称和教义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⑷领导核心的形成:冯云山在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逐渐形成六人领导核心。
【资料回放】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⑴“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这是一种什么思想?⑵“尔吞我并”是指怎样的社会现象?⑶这段话反映了农民阶级哪方面的革命愿望?⑴这是一种朴素的平等思想。
⑵指地主阶级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社会现象。
⑶反映了农民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实现政治上平等的愿望。
2.兴起⑴1851 1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⑵1851 9永安分封诸王,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⑶1853春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形成和清对峙的局面。
【历史纵横】永安封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⑴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核心);产品分配的原则和方法;⑵目的:四有二无⑶评价:①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6篇)1.5《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1)课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历史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洪秀全的事迹,并整理成文,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有关资料的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3.思想认识(1)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它是爆发在新形势下的一场农民革命,因而具备新的时代特征。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它表达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与社会实际相脱节,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迅速发展壮大并建立与清政府相对立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东征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太平天国运动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
这充分表现了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
课前准备教师:如有条件可以做成电教课。
教师将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主题曲和有关的影像资料剪辑好,放置在电脑中,并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主要路线做成闪动状,并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查阅洪秀全的个人资料和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说明】通过播放学生所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绪迅速迁移到历史课堂中。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天朝田亩制度》是本节的教学重点或难点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作为高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为主。
所以这三部分内容都是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
此外,对洪秀全、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或其他相关的历史资料,通过课前布置作业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其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根本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激化了民族矛盾。
(3)、自然灾害严重。
1846至1850年,两广水灾、旱灾、虫灾不断。
(直接原因)2、准备(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①特点:受《劝世良言》的启发,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天国。
把基督教义,中国儒家的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将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对广大劳动人民产生了很大号召力。
②主要理论著:《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2)、传教和发动群众:其最早的信徒冯云山(洪的同学)在广西紫荆山组织拜上帝会,逐步形成以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六人的领导核心,至1850年,桂平等10多个县建立拜上帝会,成员超1万。
3、从金国起义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村率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不久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
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城,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2)永安建制①整顿军纪②清除奸细③分封诸王同时规定西王以下受东王节制。
由此正式建立了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和各王的地位,形成天王领导于上,东王总理军政事务,诸王集体决议政事的权力运作体制。
——其历史意义突出地表现为:建立农民阶级自己的政权。
(3)定都天京1852年4月太平军永安突围后北上,6月攻占全州;9月猛攻长沙,不克;撤围后继续北上,水陆并进直取武汉三镇。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后,顺长江东下直趋南京。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入南京城,改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
在太平天国初期的军事行动中,冯云山、萧朝贵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光荣牺牲,是太平天国的重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