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_1
- 格式:docx
- 大小:18.41 KB
- 文档页数:4
纳兰性德《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译文及赏析纳兰性德《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译文及赏析《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清代:纳兰性德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译文愁绪像落叶一样撒落满地,而这愁绪却无人能够理解,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影子,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只有旧时曾共同照耀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绪。
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不因多情而心累,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为你书写心曲。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唐教坊曲。
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秋夕:七月七日晚上。
信步:随便漫步。
愁痕:指青青的苔痕。
琅玕(Iàng gà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
这里是形容竹子的青翠。
闲阶:空荡寂寞的'台阶。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故名。
“红笺”二句:意思是说信笺仍在,而信中模糊的字迹,让人想起当初夜灯下呵手写字的情景。
向壁,李白《草书歌》:“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原指面壁在墙上写大字,这里是说不停地在纸上写字。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创作背景七月七日,七夕佳节。
天上、人间,花好月圆。
词人在庭院中信步闲逛,看到月色下深浅不一的青苔,以及被秋露打湿的苍竹,那婆娑的竹影,此时此景不禁让词人感伤,想起了妻子,内心的凄凉油然而生,提笔写下这首词。
《虞美人·愁痕满地无人省》赏析纳兰的这首词,有着他一贯的忧郁风范。
上片斟月光为茗,看林梢轻影,无须整理的心事。
随着殷殷低唤,拂去轻尘,来到眼前“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纳兰小令中的白描总是十分动人。
黄庭坚《虞美人》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虞美人宋黄庭坚至当涂,呈郭功甫 [23]平生本爱江湖住,鸥鹭无人处。
江南江北水云连,莫笑醯鸡歌舞瓮中天 [24] 。
当涂舣棹蒹葭外 [25] ,赖有宾朋在。
此身无路入修门 [26] ,惭愧诗翁清些与《招魂》 [27] 。
注释:[23]郭功甫:名祥正,当涂人。
进士出身,元祐初,官至朝请大夫。
此词作于崇宁元年(1102)黄山谷知太平州时。
[24]醯(xī)鸡:酒瓮内的小飞虫,比喻不知天地广阔之意。
[25]舣(yǐ)棹:船靠岸曰舣。
棹(zhào),船桨。
[26]修门:楚国郢都城门。
此指宋朝京城开封。
[27]清些(suò):即楚些,本指《楚辞·招魂》,亦泛指楚地的乐调或《楚辞》,因《招魂》每句句尾皆有“些”字作为语气词。
这里泛指诗词。
评析:此词作于当涂。
崇宁元年(1102),黄山谷奉命知太平州事。
到任九天,即被罢官。
词作于此时。
上片言性爱江湖,本无大志,愿做个与鸥鹭为侣的散淡之人。
就像小虫飞舞酒瓮之中,亦不以为窘。
下片说此次停船当涂,幸而有您这样的高朋为伴。
我是不会入朝为官的,得到您的赐诗为我招魂安慰,内心就十分感激与惭愧了。
身处逆境,备受打击,而坦夷自若,无一丝气馁之意。
品格之高岸,心态之冲融,古今罕见。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平(1067)进士。
因苏轼荐而知名。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大逐元祐党人。
庭坚累遭贬逐,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庭坚多才艺,精书法,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以矫轻熟圆弱之习,开一代宗风,为江西派宗主。
词作约二百首,格调亦不尽一致,大体早期近柳,多写艳情;晚年近苏,深于感慨,镕清壮冶艳于一炉。
有《山谷词》,今存二百首左右。
李煜虞美人赏析一、以奇问开笔,劈空而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开篇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便定下了全词的基调“愁”。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生平、快乐逍遥。
可如今深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
“往事知多少?”一句中的“往事”反映念念不忘昔日小皇帝的生活。
昔日里,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
但更怀念的倒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囚徒般的生活,使他感受到自由的可贵。
做人的尊严已荡然无存,何谈快乐逍遥。
既是必然没落的,他本身的局限和当时的处境,也不能使他看到更好的前途,甚至连生存的(安全)感都不复存在。
所以任何美好的事物,此情此境都无非是引发“愁”绪的原因。
二、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巧妙运用意象抒写生活感受。
词中绘景、叙事、抒情善用白描手法,自然、平实,而又兼包情理,这正是词家推崇之处。
“词以自然为尚。
自然者,不雕饰,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
”(沈祥龙《论词随笔》)。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之后的生活感受。
“小楼昨夜又东风”点明时光在不断流逝,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透过词的表面,我们更可窥见心中无奈的愁情,诚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为了表达亡国之愁,在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虞美人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美丽花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形象。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虞美人的原文及翻译。
虞美人原文:虞美人,天下无。
飘摇兮若纸飞扬,过尽佳人如花残。
照影兮犹沙上玉辇,巧笑倩兮陷人于法网。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虞美人翻译:虞美人,世间无双。
飘舞若纸,飞扬扬;过眼美人如凋残。
倩影映照,宛如沙上玉辇;巧笑嫣然,陷人于法网中。
这份情愫只能成为回忆,只可惜当时已感伤。
虞美人是一种花卉,也是一种美丽动人的象征。
在原文中,诗人通过描绘虞美人花的飘摇、佳人的凋残,以及倩影映照和巧笑嫣然,来表达一种美丽而短暂的情感。
整首诗以虞美人花为象征,通过对花的描绘来反衬出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
虞美人的美丽和短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诗人将虞美人的飘摇和飞扬比作纸般轻盈,形容佳人如花残一样易逝,这里通过对容貌、飘逸动人的美丽事物的描绘,可见诗人对于美的敏感与向往。
同时,倩影和巧笑则在表现佳人的美貌和吸引力的同时,也折射出了一种诱人之网,让人难以自拔。
接下来的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无奈和感慨。
作者认为这种美好的情感只能成为回忆,无法再现。
借用虞美人花来代表这种短暂的美好,诗人借以抒发了对于时光易逝和美丽事物不复存在的无奈之情。
综上所述,虞美人的原文及翻译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易逝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虞美人花的描绘和借代,诗人将自身的感慨与思考融入其中,传递了一种对于美好事物逝去的感伤和对于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思考。
虞美人简介
虞美人花朵艳丽,呈现深紫红色,花瓣极为单薄,质地柔嫩,呈椭圆形,植株上生长着刚毛,但是不浓密,很有观赏价值。
虞美人的别称
虞美人又称丽春花、赛牡丹、满园春、仙女蒿、虞美人草、舞草等,属罂粟科。
虞美人的习性
虞美人生长发育适温5-25°C,春夏温度高地区花期缩短,昼夜温差大。
夜间低温有利于生长开花,在高海拔山区生长良好,花色更为艳丽。
寿命3-5年。
耐寒,怕暑热,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
不耐移栽,忌连作与积水。
能自播。
花期5-8月。
虞美人的花语
白色虞美人:象征安慰、慰问。
粉红色虞美人:代表极大的奢侈、顺从。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古诗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翻译赏析《虞美人·残灯风灭炉烟冷》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
其古诗全文如下: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注释】①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
②判教句。
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
亦作“青樽”。
亦作“清樽”。
酒器。
亦借指清酒。
《古诗类苑》卷四五引《古歌》:“清樽发朱颜,四坐乐且康。
”唐王勃《寒夜思》诗:“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渌。
”唐皇甫冉《曾山送别诗》:“凄凄游子苦飘蓬,明月清樽祇暂同。
”宋曾巩《戏呈休文屯田》诗:“纵无供帐出郊野,尚有清樽就闲燕。
”明吴琪《喜汪振生归自云南》诗:“无穷故交心,相与尽清尊。
”清黄遵宪《七月十五日夜暑甚》诗:“满酌清尊聊一醉,漫愁秋尽落黄花。
”③醒眼:清醒之眼光。
④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⑤搔首:以手搔头。
焦急或有所思貌。
【鉴赏】残灯被风吹灭,炉子里的烟火也冷冷清清,与词人相伴的,只有他自己孤独的身影。
从古至今,文坛从不缺少借酒浇愁的落寞文人,纳兰也不能免俗:“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尽管古今人重复着借酒浇愁的行为,但酒从来不是消愁的良药,所以,纳兰几杯苦酒下肚,酩酊大醉后也只能逃避一时,再醒来还是要独自一人面对现实。
现实中的世界怎样?聚少离多、“难逢易散”。
此词大有举世沉醉我独醒的感慨。
但清醒阅世,又总是带来“闲愁”,所以孤清之感便总是萦怀,也总是难以排遗,遂借填词以宣泄了。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虞美人古筝乐曲简介
《虞美人》是一首古筝乐曲,由著名古筝演奏家胡伟红创作并演奏。
这首曲目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虞美人。
曲谱中的旋律流畅婉转,展现了虞美人的柔媚和美丽。
《虞美人》是一首技巧要求较高的乐曲,演奏中要求灵活运用指法和弹演技巧,再现虞美人动人的形象。
曲中融入了大量的花鸟虫鱼的音乐形象,以及春暖花开的景象,给人以美好而清新的感受。
胡伟红的演奏风格独具特色,常常在演奏时加入一些即兴的技巧和变奏,使得这首曲目更加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虞美人》不仅仅是一首古筝乐曲,更是一种音乐艺术的体现。
《虞美人》乐曲的传承和演奏,并在古筝演奏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不仅在国内古筝界备受赞誉,还受到了国际乐坛的关注和喜爱。
这首乐曲不仅展示了古筝的音色和技巧,更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情感。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李煜(五代)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译文春风回来,吹绿庭院杂草,柳树萌新芽,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独自依靠着栏杆半天没有话说,虽然竹声新月一如当年,却再无当年赏月时的处境和心绪。
乐曲还在继续演奏,酒宴未散,池水冰面开始溶解。
夜深之时,华丽而精美的君室也变得幽深。
我已鬓发斑白,年老体衰,难以承受这极度的忧思啊。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风:指春风。
庭芜:庭院里的草。
芜,丛生的杂草。
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春相续: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
凭阑:靠着栏杆。
竹声:竹制管乐器发出的声音。
竹,古乐八晋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
一说“竹声”为风吹竹叶之声。
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
尊罍(léi)在:意谓酒席未散,还在继续。
尊罍,一作“尊前”。
尊,酒杯,罍,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
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
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
香,熏香。
画堂:一作“画歌”,一作“画楼”;一作“画阑”。
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
深:一作“声”,指幽深。
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
思难任(rèn):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
思,忧思。
难任:难以承受。
任:一作“禁”。
创作背景这首词应作于李煜亡国之后,公元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正月,南唐亡国,李煜当了宋王朝的俘虏。
两年之间,李煜与旧臣、后妃难得相见,行动言论没有自由,笙歌筵宴都歇,有时贫苦难言。
这首词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赏析宋朝王銍《默记》称太宗派徐铉去看李煜,信有老卒守门。
李煜《虞美人》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煜:音yù。
了(liǎo):完结。
故国:灭亡了的国家。
也指故都。
雕栏:雕花的栏杆。
砌(qì):台阶。
朱颜:红润的脸色。
【大意】
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这样美好的景象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它勾起了我心中多少值得回味的往事啊! 昨天夜里,东风再一次吹上了小楼。
在皎洁月色中,我又回想起故国的情景,回忆的痛苦使我不能忍受。
那有着雕花栏杆、汉白玉台阶的宫殿应该还保存着吧?只是那些当年在栏边阶下流连欢乐的宫女们的容颜不会再有往日的红润了。
如果有人问我的悲愁究竟有多少?那就像春天的江水,滚滚东去,无止无休。
《荷花》古诗十首一年级1、虞美人其一柳滨泛荷(元代-邵亨贞)南风十里平湖外。
夜舞凌波队。
米家书画满船头。
更著小怜歌舞障清愁。
乌纱不共人间暑。
别有谈玄尘。
近来懒作断肠声。
只怕花能解语又多情。
2、荷钱(宋代-林景熙)盈盈新叠碧,难借柳条穿。
铸景菰浦外,买邻鸥鹭边。
炎官初掌柄,水国不书年。
渐长薰风价,折筩供酒船。
3、荷珠(宋代-李光)荷珠圆复碎,攲侧动相关。
去似临江失,来如合浦还。
贾人应误喜,莲女想轻攀。
百斛倾梅雨,天公岂是悭。
4、游法华瑶阜蜃洞以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分韵余既有作复各赋古诗一以纪游事其十一(宋代-周密) 人生巧聚散,不定如风叶。
况我同襟人,一笑意已浃。
吴音戏趼足,巴语嘲长鬣。
卢胡泛大白,痛釂不嚅嗫。
二孺彼何为,我醉从喋喋。
5、慈恩寺南池秋荷咏(唐代-韦应物)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
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
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6、荷叶洲杂诗其四(清代-林旭)依然天际识归舟,落日荒山柱础稠。
足底江流似裙带,何人朱字写空侯。
7、过蔚千荷庭晚归二首其一(清代-戴亨)尘嚣何处挹清芬,高咏新诗每过君。
真羡幽居堪寄傲,敢誇健笔足淩云。
烟沈霞起閒中谛,鸟语溪声静里分。
长夏淹留忘溽暑,倚栏清啸日斜曛。
8、饮蔚千荷庭因书己意二首其二(清代-戴亨)举目无非执热场,特来此处就清凉。
买山未结高人侣,对景翻生久客伤。
采采芙蕖难涉水,青青荷芰可缝裳。
烟霞有约空相待,矫首南天忆故乡。
9、香山八景诗其六天池芰荷(明代-伍瑞隆)天上荷花天上开,不应吹落世间来。
秋风昨夜香如酒,帝遣天池作寿杯。
10、露荷(宋代-王镃)满湖云气晓生寒,蘸影蒸香润石阑。
万斛银珠无用处,翠盘擎到日光乾。
11、花木八咏其三荷叶露(金朝-段克己)仗下华清赐浴时,温泉香腻洗凝脂。
团花翠壁琉璃滑,狼藉珠玑醉不知。
12、隔浦莲拍近赏荷(清代-曹亮武)《马蹄》《秋水》漫读。
傍舍丛阴绿。
雨过看逾净,池轩敞波纹縠。
两两飞鹭浴。
虞美人教案【必备】虞美人教案4篇虞美人教案篇1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学习李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思路:整首词的学习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品味鉴赏: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概括全文的情感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1)品味意象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二、联想比较: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三、“愁”句集锦: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四、迁移运用: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习: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附页:一、关于李煜: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导语:《虞美人》是北宋诗人周邦彦在与自己相爱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为她写的,诗中表现了他与情人分别时的不舍与眷恋。
以下是小编整理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注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虞美人》原文虞美人灯前欲去仍留恋,肠断朱扉远。
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
舞腰歌板闲时按,一任旁人看。
金炉应见旧残煤,莫使恩情容易似寒灰。
词句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2-3]白话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赏析这是一首抒情小调,通过词中男主人公与自己钟情的、以歌舞卖笑为生计的风尘女子短暂别离时的谆谆嘱语,抒发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上片写灯下告别留连不舍的情景,直截了当。
首句“灯前欲去仍留恋”可谓明白如话、开门见山,突出两情相依的“恋”字。
接下来“肠断朱扉远”是直写主体的感受:与情人分手令人肠断,身后那熟悉的红色门扉越来越远。
下面则是对客体的叮咛抚慰、柔情似水“未须红雨洗香腮,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千万不要为了我终日以泪洗面,待到蔷薇凋谢的暮春时分,我就会回到你的身边来。
“红雨”,指从美人面庞上流下的沾着胭脂红色的泪水。
真是情意缠绵,屈曲宛转,令人心醉。
下片虽然仍是抒写多情的男子对恋人的叮咛,但却与前不同,这里充满着理智的`体贴和无可奈何的大度;使人感到在炽烈而深沉的爱恋中,浸透着隐隐的忧伤。
爱国诗歌——《虞美人》《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在写下这首《虞美人》后,宋太宗恨其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而毒死了他。
写的是处于故国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难禁的痛苦。
全词不加藻饰,不用典故,纯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过意境的创造以感染读者,集中地体现了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以一江春水向东流”比愁思不尽,贴切感人。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后主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美好的情景是何时结束的呢?过往的事,有多少还记忆犹新呢?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词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透露出他内心多少凄楚和无奈!夜深人静,倚楼远望,只见月光如水。
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在这里发出的岂止是深沉地叹息,简直是痛彻肺腑的呼号。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
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极为沉重,传达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
虞美人教案【热门】虞美人教案四篇虞美人教案篇1教学设想: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
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
“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
学习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教时设置:1教时第一教时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平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
“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
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
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3、自读4、赏析(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
虞美人
虞美人
教学目的
1、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2、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3、使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
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平进行介绍。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帝王,xx之尊,威仪四方。
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或优美或粗糙的句子,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中国古代帝王文学。
毛泽东词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帝王诗歌的开山之作,当推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
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
李煜,即李后主。
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
《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因为这首词,宋太祖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
三、欣赏歌曲后自由朗读,领悟意境
四、赏析课文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与开头句照应。
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而人的生命却短暂无常,充满变数;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只是“朱颜”“改”了吗?
明确:“改”的还有他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他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表现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般的无限怅恨之情。
5、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九个字,确实把愁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把无形的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