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课标解读
- 格式:docx
- 大小:15.28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9.2 《三视图》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9.2节《三视图》是九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性质和几何特征。
通过学习三视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图形,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三视图的概念: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2.三视图的性质:互相补充、能全面反映物体形状3.三视图的画法:平行投影、中心投影4.三视图的应用:立体图形的识别、组合体的画图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立体几何的一些初步概念,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性质和画法,能正确地认识和绘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性质和画法,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绘制。
2.教学难点:三视图之间的联系和转换,以及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空间图形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主动发现和总结三视图的性质和画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绘图工具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三视图的概念。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了解三视图的性质和画法。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际操作,总结三视图的性质和画法。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3 三视图知识技能全解一、课程标准要求1、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能力.2、能认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了解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和三视图的概念.3、了解各个视图之间的尺寸关系;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4、会画直棱柱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二.教材知识全解知能1 三视图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其中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合称三视图。
注意:三视图中,主视图与俯视图表示同一物体的长,主视图与左视图表示同一物体的高,左视图与俯视图表示同一物体的宽。
因此三个视图的大小是互相联系的。
例1、如图3-3-1,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图3-3-2中的三视图分别是哪种视图。
分析:做此题最好是准备实物进行观察后,再作出判断。
图3-3-1 图3-3-2解:(1)左视图;(2)俯视图;(3)正试图.点拨:本题考查三种视图的定义,要发挥空间想象力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知能2 画物体的三视图画三视图时,首先确定主视图的位置,画出主视图,然后在主视图的下面画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右面画出左视图。
具体步骤如下:⑴确定视图方向⑵先画出能反映物体真实形状的一个视图⑶运用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画出其它视图⑷检查,加深,加粗。
友情提示:⑴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
因此,画三视图时,主、俯视图要长对正,主、左视图要高平齐,左、俯视图要宽相等。
⑵看得见部分的轮廊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廊线通常画成虚线.⑶各种物体一般是由一些基本几何体(柱体、锥体、球等)组合或切割而成的,因此会画、会看基本几何体的视图是非常必要的。
例2.画出图3-3-3所示圆台的三视图。
分析:根据三视图的作法依次画出即可。
解:如图3-3-4所示:点拨:注意三视图的位置:主视图要在左上边,它的下方应是俯视图,右边是左视图,三视图的位置不能更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9.2 《三视图》教案5一. 教材分析《三视图》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9.2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其三视图。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三维物体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绘制和变换,对观察物体有一定基础。
但如何将平面图形转化为三维物体,并从中获取三视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能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其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视图的概念及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将三维物体转化为三视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视图的奥秘。
2.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呈现三维物体与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3.实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
4.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绘制三视图,提高空间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实体模型。
4.绘图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是什么样子?从而引出三视图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维物体与三视图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视图的形成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三视图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三维物体,尝试绘制其三视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绘制的三视图,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三视图-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三视图的概念和使用方法,掌握三视图制图的基本步骤,提高学生对物体的立体形象的把握能力和模型的展开能力。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三视图确定物体的形状教学重点:三视图的绘制和使用方法三、教学内容1. 三视图的概念三视图是在三个不同的投影面上分别投影出物体上所有的主要轮廓线,所形成的图形。
三视图是物体外形的图形表示。
三视图分别为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2. 三视图的特点正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互相垂直,且相互平行。
其中正视图和左视图在同一平面上,而俯视图则是垂直于这个平面的。
3. 三视图的制图步骤步骤一:确定投影面确定三种视图面,即:左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
步骤二:绘制投影线在三视图上相应的位置作上投影线。
步骤三:绘制基准线绘制基准线,使三视图上对应的位置的投影线上下、左右对齐。
步骤四:绘制轮廓线在三视图上连接基准线的投影线,形成物体的轮廓线。
4. 三视图的应用三视图主要应用于制图、工程图纸的设计、机械零件的图样的设计、产品的设计等。
三视图也是日常生活中工程制图的重要工具。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展示三视图的制图步骤和应用,以便学生对三视图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讲解三视图制图步骤时,可以邀请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制图方法。
五、教学评估及作业本节课通过布置三视图制图的练习作业,考察学生对三视图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成绩及现场演示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视图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讲解三视图制图步骤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学生也更加理解和掌握了三视图的制图方法。
针对学生在练习作业中的一些表现,下一步应该在教学中更加注重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指导。
《三视图》教材解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三视图的概念和画法,能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由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想象几何体并画出其直观图。
二、教材分析
《三视图》第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这节主要内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一方面它是对上一节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再一次强化,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能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是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和训练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三视图部分也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常常结合给出的三视图求给定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同时,三视图在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中有着广泛应用,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设计新课改之后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贴近素质教育,更加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是以实际问题的出现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交流合作的模式发展数学能力——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宗旨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升华为培养数学精神为理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直观图之后,尚未学习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情况下教学的。
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
学好三视图为学习直观图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2、学情分析:(1)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几何特征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得到不同的视图的方法。
但是对于三视图的概念还不清楚。
(2)只接触了从空间几何体到三视图的单向转化,还无法准确的识别三视图的立体模型。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等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的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二、说教法学法:1、教法直观教学法、启导发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3《三视图》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3《三视图》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维图形的性质和相互转化,对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三视图则是从三维空间向二维平面进行转化的过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几何图形。
本节课通过学习三视图,旨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多年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就个体差异而言,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了解三视图的画法,能正确地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三视图的画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画法,能正确地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几何模型、黑板、粉笔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尝试画出它们的三视图,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画出三视图。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视图的重要性。
九年级数学教学重点:三视图及其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视图的概念和涵义。
2. 掌握制作正交投影图并求出三视图的方法。
3. 掌握根据三视图还原出物体的方法。
4. 能够应用三视图完成立体物体的制作。
二、教学内容1. 三视图的概念和涵义1.1 什么是三视图?三视图是指将物体在三个不同的方向(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别投影到投影面上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包括以下三个方向:正视图——将物体的正面在竖直平面内垂直于此平面投影得到的图形。
左视图——将物体的左面在水平平面内垂直于此平面投影得到的图形。
俯视图——将物体上端在水平平面内垂直于此平面投影得到的图形。
1.2 三视图的作用三视图不仅是制图的基础,还在工程制图、科学研究、设计和生产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三视图,可以在不同的角度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和结构等信息。
同时,它也是加工制造的重要基础。
2. 制作正交投影图并求出三视图的方法2.1 准备工作① 画板、铅笔、直尺、量角器。
② 完整的物体样本。
2.2 步骤第一步:从物体样本上选择需要的坐标,画出基准线。
通常选取水平基准线和垂直基准线。
第二步:按照基准线画出正视图。
正视图应该按照物体向右转90度绘制,并进行投影。
第三步:基于正视图,绘制左视图。
绘制时应该保证左侧是物体的左侧。
第四步:基于正视图,绘制俯视图。
俯视图应该按照物体向下转动90度而成。
2.3 注意事项① 在实际制图中,要注意比例精确,画线准确、清晰、规范。
② 绘制时,应该根据物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图案,如点线、虚线、实线等。
3. 根据三视图还原出物体的方法根据三视图还原出物体的方法是根据三视图还原出原物体的方法。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 三视图中各个视图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 三视图与实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③ 根据三视图逐步还原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比例。
4. 应用三视图完成立体物体的制作三视图是制作立体物体的重要基础。
在应用三视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应该根据三视图画出物体的基本轮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9.2 《三视图》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9.2 《三视图》》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了解并掌握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视图的生成过程,以及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三视图的概念和画法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了解并掌握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视图的概念,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画法。
2.教学难点: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理解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视图的生成过程。
同时,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三视图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引出三视图的概念。
2.讲解示范:讲解三视图的概念,示范如何画出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3.学生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三视图的知识。
4.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视图的画法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视图》说课稿关于《三视图》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三视图》说课稿(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视图》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本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是立体图形,而要研究它,往往把它转化成平面图形来研究。
图形的三视图是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一种形式,而下一节的“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是由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的另一种形式。
而整个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也是按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多边形——四边形——三角形的编排顺序。
因此,本节内容将是由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一个纽带,学好它至关重要。
2、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由学生日常生活引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视图——利用图纸制作工件。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视图画法的过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画出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渗透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对“三视图”的学习应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5、教学难点:三视图与美术作图的区别。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身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探求的欲望,他们非常乐意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有一定的归纳能力。
但是他们开始接触几何知识,空间想象力太弱,缺乏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经验。
三、教学方法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精神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通过各种情景的设置,让学生溶入到生活中去。
通过在生活情景中体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三视图》教案1一. 教材分析《三视图》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视图的概念及其应用。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空间几何的学习,而且在学习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时也会经常用到。
本章内容通过讲解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几何直观,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几何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三视图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起三视图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转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视图的概念,了解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将实际物体转换为三视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视图的概念及其应用;2.难点:如何将实际物体转换为三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方式,掌握三视图的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际物体的三视图图片,如建筑物、家具等;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物体的三视图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是如何得到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视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呈现三视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视图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物体,尝试将其转换为三视图。
《三视图》教学设计[课题 ]三视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投影面体系的构成。
(2)掌握正投影法特性及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和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
(3)掌握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
(4)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使用三视图在同学之间进行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
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技术交流语言——三视图的作用;(2)养成全面观察事物的习惯,形成科学的空间三维思维方式,养成细致、严谨的态度。
[重点](1)三视图成图过程及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
(2)简单的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
[难点]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及三视图的绘制。
[教材分析及本节讲授内容]整个的第三节讲的是设计的表达与交流,而作为技术交流语言课本上介绍了两种一种是透视图,一种是三视图,三视图是工程中普遍采用一种技术语言。
学生能否会画三视图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后面能否准确做出多功能学习用品盒的模型,同时技术交流能力高低也是一个人技术素养高低的重要表现。
因此本节课是整个第三节的核心内容。
三视图这一节主要讲了正投影法及三视图的形成和三个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三视图的识读与绘制。
在课时安排上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讲授正投影方法,三视图成图原理和规律及要求学生能识读及绘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第二节课介绍稍复杂的构件的三视图的画法及尺寸标注,并引导学生能画出自已所设计的“多功能学习用品盒”的三视图,在同学们之间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展示学习目标:一、三投影面体系:课件展示:老师讲解:三投影面体系是由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的平面构成:正面:正立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面: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面:侧立投影面,用W表示。
OX、OY、OZ称为投影轴,O称为原点。
二、三视图的形成:老师讲述三视图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物体置于三投影面体系中时其主要平面应平行或垂直于投景面体系,二采用正投影法。
解读三视图一、三视图1.三种视图的内在联系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宽和高.因此,在画三种视图时,主、俯视图要长对正,主、左视图要高平齐,俯、左视图要宽相等.2.三种视图的位置关系一般地,首先确定主视图的位置,主视图在上,然后在主视图的下面的是俯视图,在主视图的右边的是左视图.例1 画出右图1所示的两个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分析:这两个几何体,一个是被切去一角的三棱柱,另一个是由两个圆柱体组成的复合体,画它们的三种视图相对复杂,因此要更加仔细观察原几何体及其画三种视图的原则.解:图1(2)的三视图如下二、三种视图的画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1、画物体的三种视图,先确定物体的主视图的位置,画主视图,然后在主视图的下面画出俯视图,在主视图的右面画左视图.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和宽,所以在画三种视图时,主、图1 (1) (2)俯视图主视图 左视图 (1)俯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要长对正,主、左视图要高平齐,左、俯视图要宽相等.2、画物体的三种视图时,看得见的部分的轮廓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画成虚线.3、画简单组合物体的三种视图,要把组合体分割成规则的几何体来画.例2如图1,试画出该物体的三种视图.错解:物体的三种视图如图2所示.分析:错解在左视图没有画出物体能看得到的轮廓线,俯视图的轮廓线画成了虚线.正解:如图3所示.例2如图4,画出该几何体的三种视图.错解:几何体的三种视图如图5所示.分析:错解在左视图与主视图不等高,主视图与俯视图长不等,左、俯视图宽不相等.正解:如图6所示.例3画出如图7所示物体的三种视图.错解:如图8所示.分析:错解在俯视图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画成实线.且俯视图没有画在主视图的下方.正解:如图9所示.。
《识读三视图》教学设计方案项目(或任务)平面投影总课时2课时第1 课时设计者楼梅设计理念我本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做到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知识从旁做好指引工作。
学情简析本班是14汽修2班学生,有41个学生并且是一个全部为男生的一个班,通过前一次课与学生的对话当中了解到,有些是对本专业感兴趣来学习,有些则是家长认为该专业好,还有一部分跟了其他同学来的。
本节课主要讲解平面投影的投影规律及其特性,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要求非常高。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投影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掌握正投影法方法、特性2.能力目标:(1)掌握简单的三视图的平面投影规律及其特性(识读);(2)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技术交流中平面投影作用;(2)养成细致、严谨的态度。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面投影的规律及其特性;2.教学难点:平面投影的规律及其特性教学方法及策略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
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
本节安排1课时。
1.通过案列分析,激发学生对“技术语言的种类”进行回顾和复习以及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学生根据正投影特性,三视图成图原理和方法,利用平行光源、透明的立体模型、水彩笔(给模型上色用)合作探究三视图的绘制。
3.学生使用实物展台展示绘制的三视图,师生共同总结三视图的一般规律和规则。
由识读三视图练习,体验三视图在技术交流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与平台教材及一些补充资料教学组织与准备利用投影仪自制平行光源,利用厚胶纸制作多个透明的模型,水彩笔多盒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案列分析:一位学生前去一家加工厂为班级加工一件重达50千克中空的不规则物体(展示模型),与加工师傅进行交流的过程:首先学生试图用口头语言描述加工物体的形状,发现难以表述清楚。
《三视图》课标解读
《《三视图》课标解读》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一、课标要求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9.2三视图”是本章的核心内容,画三视图也是一项重要的画图技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节相关内容提出的教学要求如下:
1.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并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2.通过实例,了解上述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课标解读
1.三视图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在学习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和投影之后出现的,三视图是空间几何体的一种表示形式,是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概念的理解和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是本节课的重点.
2.图形是描述物体形状与大小的最好语言,三视图具有广泛的应用,投影原理是绘制视图的基础.在学生具有投影和视图的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辅助感知空间观念;通过媒体演示,辅助形成空间观念;通过图形变式,辅助提升空间观念.由物想图,由图想性质,由性质想方法,就可以形成整体的解决几何问题的全过程.换个角度又可以由图想物,形成与实际问题的连接,进一步培养用几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视图》课标解读这篇文章共154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