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中的农夫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现代诗《赞美》鉴赏一、诵读提示二、整体感知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穆旦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一路上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这段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现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惨痛现实,使他清楚地了解到中华民族苦难的生存现状。
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便是一曲对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的赞歌。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这大地是辽阔而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山峦,有数不尽的密密村庄,有美丽的河流和草原,有动听的鸡鸣和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的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
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的生活图景:说不尽的灾难、忧伤的眼睛、耻辱里生活的佝偻的人民……诗歌因为有了这样的描写,使它有了扎根的坚实土壤,获得了深广的现实内容。
诗人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爱,使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凝聚着民族生存力的全部内容。
他勤劳善良,惯于隐忍,安于苦难,他千百年来耕耘着祖先的土地,承担着现实的忧患。
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进了抗战的行列。
这是一个觉醒了的民族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从此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外,还要面对流血和死亡。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诗人要用心灵“拥抱每一个人”,尽管这拥抱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和安慰。
但是毕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芜的沼泽”,与“虫鸣”及“乌鸦的声音”相应和。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杨荷泉1,夏玉红2(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
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
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关键词:穆旦;赞美;激情;沉思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9)01-0130-03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 ———On Mu Dan's Eulog yYANG He -quan 1,XIA Yu -hong 2(The Study B a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 raditional Cultur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 iang 321004,China )A bstr act:The 1940s were a decisive critical wa rtime for China.As a main member of “the Nine Leaves Poem ”,Mu Dan,through his poe try,expre ssed not only his ange r a nd agony from the conflict be tween h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r ea l world,butalso the feeling of the r eal acute society which was full of war ,hunger ,disaster and death.The young poet paid at tention to the crue l war ,wor ried about the nationa l destiny,sang the pr aises for the laborer s who created this age -old nation with the language rich in symbol implica tion ,expressed the author's 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This poetry melt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 t ,a nd the concentrated extravagant image greatly strengthened its image and demon -str ated his excellent modern ar tifice.Key words:M u Dan ;eulogy ;intensive emotion;meditation 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与拼搏的时代,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人民的痛苦已趋于极致。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施永忠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我爱这土地》◆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2、理解《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3、体悟《我爱这土地》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3、《我爱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挚的爱国情感。
4、《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教学方法1、诵读吟咏法;2、欣赏法;3、点拨法;◆媒体设计1、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片尾曲的MTV 。
2、配合朗诵,播放一组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抵御日寇入侵的画面及《黄河大合唱》MTV、《我爱你中国》MTV。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语设计1、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
现在,让我们走进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2、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二、解题1、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两年。
在他临别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来到剑桥大学碧波荡漾的康河里泛舟,在康桥上漫步,他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2、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
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无法抑制的拳拳爱国热情终于喷发出来,他拿起笔写成了《我爱这土地》,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录音,指导朗读。
(2)学会朗读,体会。
2、欣赏品位(1)《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生作别母校的万千离愁。
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生怕打扰了康桥的静谧;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农夫》赏析
《农夫》是一首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诗歌。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农夫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诗人通过对农夫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勤劳和朴实。
诗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两句诗描绘了农夫们从早到晚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
他们不怕辛苦,不畏严寒酷暑,为了养家糊口,默默地付出着。
这种勤劳朴实的品质,正是农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诗人通过对田野景色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诗中写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丽画卷。
在这里,农夫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是农民的一种美德。
诗人通过对农夫生活的赞美,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意味着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农夫们的辛勤汗水。
这种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恩,使得农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赞美诗网_《赞美》一、重点难点分析1.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
但是只要紧扣民族的悠长历史、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
2.从表面上看,每节诗最后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关键句)与前面的内容似乎联系不紧,但只要细加分析,便可发现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如第二部分,写到了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
3.对少数意象比较晦涩的难句,我们也不必非要拘泥于理解上的精确,只要了解其大意即可。
而且,由于作者当时身处国民党统治区,也不可能把他政治上的倾向表达清楚。
二、表现手法解说1.穆旦是九叶派诗人,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穆旦的诗风基本上是雪莱式的抒情格调,又揉杂某些现代派诗歌的因子。
”他的诗风“徐缓、整饬、押韵。
情调是哀歌式的,遂循了英国古典诗歌的特点。
他的这一诗风,从他译雪莱、拜伦,似也可以得到印证”(引自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出版的《穆旦诗集》说明)。
《赞美》一诗也鲜明体现了他的风格和情调。
2.作者善于捕捉意象,意象横越时空,缤纷多彩,内蕴深远,气势宏大,又加上哀歌式情调,故全诗拥有雄浑美和沉郁美。
3.诗中广泛地运用了排比、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段,增强了竟象的表现力。
(解说:诗歌由于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意象艺术,所以依据时代背景来解读就十分必要;还要善于抓住诗中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来居高临下,复杂意象的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
)自读思考《死水》1.依据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说说“死水”象征了什么?2.根据内容,把全诗分成三个部分。
3.“死水”的形象有两层,一是其本来面目,二是添加脏物后更加腐烂的面目,请在书上作出标志。
4.第一节中的“不如”“爽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作者要“多扔些破铜烂铁”“泼你的剩菜残羹”?5.第二、三、四节描绘的种种景象具有什么共同特点?可用诗中哪一句话来概括?6.“让丑恶来开垦”中的“丑恶”指什么?7.“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望?8.“反讽”手法在诗歌中的第二、三、四节中得到了具体表现,请画出有关词句。
《赞美》语文教案《赞美》语文教案1教学任务: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
2。
通过鉴赏,整体感知这篇诗歌的内容大意,理解作者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教学安排:1学时目标实施:一、读导入:这首诗规模宏大,自始至终,澎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须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里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
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抗战以来他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
这种见闻和经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三.鉴赏分析全诗1.第一节:①第一节诗人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辽阔美丽的大地,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原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②诗人描写观察有什么特点?明确: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③如何理解“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明确: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感情。
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民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
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他感受到——个伟大的史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第二节和第三节:,①诗人重点写了“他”——一个农夫。
如何理解?明确: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上了抗战的行列。
穆旦赞美题解关键词穆旦,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遭受迫害;1977年病逝,1982年平反;“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等,翻译普希金、拜伦、雪莱等大家的作品。
内容提示《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始终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凝重,又深沉、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赞美》一诗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的特色。
穆旦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还原作用》:“其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
”《赞美》也如此,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此诗还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繁复的句式(如叠加的定语)、反复的咏叹(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来塑造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有着“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
思想内容《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赞美》阅读指导《赞美》作于1941年12月;初1942年2月16日《文聚》一卷一期。
《赞美》最核心的情感和信念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之一。
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收束。
节选为第一节。
在这一节里,诗人主要从“人民”层面,也即整体层面直接抒发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感情;随后三节采取象征手法,将情感寄寓在一个具体形象一-“农夫”一一身上,通过“农夫”这个“受难者形象”,一方面祖国灾难深重的现实得以突现;另一方面,情感获得深化,也更显诚挚。
作为《赞美》最核心的情感,“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同时也是当时众多诗人及广大民众的普遍情感,是一种“战争乌托邦”:基于史进化论观念,相信战争能净化一切,能改变旧中国,建立新中国。
从人类精神发展看,这种遭遇也并非穆旦所独有。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亚历山大·勃洛克》中谈到俄苏诗人勃洛克时,谈论了类似情况,即青年人不理解勃洛克对已经消逝的俄罗斯所怀的那种情感(详见《金玫瑰》。
穆旦独特之处在于:他借助意象的不断铺陈及情感的不断激荡来表达“赞美”之情,这既使得张扬的生命力超越词语层面直抵读者内心,又和那些廉价的标语口号形成了境界性区别。
更独特之处在于,穆旦选取的词语多是和生命力张扬相反的词语,如“忧郁”“干枯”“灰色”;意象更几乎全是非歌颂型意象:来自“荒凉”“耻辱”的生存底层,来自民族传统以来的不为人注意的农业型空间。
这充分显示了诗人情感的滞重性:对于祖国怀有无比诚挚的热爱,及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一这也显示了诗人的独立性。
这样,《赞美》既反映了战争来临时个体的情感,又经过艺术的有效积淀上升到民族史诗的高度。
读者可结合《中国在哪里》(1941)等诗来共同理解。
《中国在哪里》中有:“希望系住我们。
希望/在没有希望,没有怀疑/的力量里,//在永远被蔑视的,沉冤的床上,/在隐藏了欲念的,枯瘪的乳房里,/我们必需扶助母亲的生长/我们必需扶助母亲的生长我们必需扶助母亲的生长/因为在史前,我们得不到永恒,/我们的痛苦永远地飞扬,/而我们的快乐/在她的母腹里,是继续着·.....”在诗人看来,“隐藏了欲念的,枯瘪的乳房比年轻丰满、没有岁月伤痕的“乳房”更为滞重:“佝偻”的、“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比欢唱歌舞升平的人民更为滞重。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现代诗的有关知识;2.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3.了解现代诗的基本流派及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1.《再别康桥》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死水》的象征意义;3.《赞美》一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学习了两首古典诗词之后,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几首现代诗歌。
(板书标题)二、检查预习:1、注音:荇篙溯斓笙漪羹绮酵佝偻嚣圮踟蹰2、辨析组词:蒿、篙、稿、槁、缟。
谰、澜、斓。
圯、圯。
踟、踌。
箫、萧、潇踟蹰和踌躇3、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试读这三首诗。
三、教师名确: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再别康桥》(板书)。
然后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1918—1922年先后在美国、英国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个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这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逐步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写作背景:康桥,现通译“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离英返国。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四、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要求学生边听边划出诗歌中的意象,五、提问:1、这首诗歌有哪些意象?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
穆旦的《赞美》鉴赏•相关推荐穆旦的《赞美》鉴赏鉴赏,汉语词语,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穆旦的《赞美》鉴赏,希望能帮到大家!解释:《赞美》是穆旦创作于1941年12月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以“赞美”为题,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为全诗的抒情基调,在中华民族抵御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艰苦的年代,唱出了一曲高昂的民族精神的赞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与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力量的崇拜赞美原文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上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赞美【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赞美保卫祖国的人民、名族)感情。
2了解该诗使用的手法并感受其深厚意味。
3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对部分疑难诗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PPT展示诗歌全文,带领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提问: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好,那么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和背景介绍教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认识诗人。
(1918—1977),原名,曾用笔名梁真,,出生于。
诗人、。
1940年在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英国文学系学习。
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外文系副教授。
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调图书馆工作。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的代表性诗人。
2021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第一人。
主要译作有俄国的作品《》、《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的《》、《》、《》,英国《》、《》。
教师:一首诗歌的创作往往与作者的经历及所处时代密切相关,那么我们接下来一起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
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三、生僻字学习教师:在通读诗歌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些字词是比较陌生的,那我们对它们进行注音。
《赞美》中的农夫形象
《赞美》写于抗日战争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当时的中华民族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山河满目疮痍,人民在血与火的交织中挣扎。
但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后,在抗日的烽火中走向了觉醒,诗人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诗作第一节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展示了大地的苦难,人民的苦难,这样的情景渲染,为后文农夫形象的塑造定下了一个沉重压抑的基调,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重负。
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等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民族的觉醒,从而水到渠成的为下文塑造农夫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英勇形象埋下伏笔,使全诗赞美的重点定格在这个中华民族的缩影——农夫身上。
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把笔墨集中于一个农夫身上。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诗人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一系列对他们生活境遇的描写来展现的。
如: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辛勤地耕耘在土地上,艰难地维持着生计;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生活负担十分沉重;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又一代人满怀的美好希望最终又陷入失望,这一切都重压在他的身上,形成了更深的苦难,至此这个农夫以一个受难者的形象被定格在历史画卷中。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承受了数不清的痛苦和灾难,但他是缄默无言的。
和人们的“演说、叫嚣、欢快、歌唱”不一样,他沉稳坚强,他相信抗日救亡的思想,他和耕田种地一样无言地行动,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民族的尊严,而不像少数人只是在那里唱高调。
当抗日的烽火燃起的时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毅然“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坚定地加入到抗战的时代洪流中去。
尽管前途充满了流血牺牲,“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他明白自己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可他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放下古代的锄头”,写出了“农夫”选择的果敢坚决, 而“融进死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硬汉形象,我们由此看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奋勇抗争的生存意志,我们震惊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我们震惊于一个民族抗争的勇毅!中国农民的苦难深重和他们的坚忍精神被高度浓缩。
如果说第二节作者是从正面来塑造农夫形象的话,那么下面就是对农夫形象的侧面描写。
诗人在第三节中把镜头推向农夫背后,农夫出走之后家中的情况将会怎样呢?在那里有倚门凝望的母亲,有忍饥挨饿的孩子,有黑暗的茅屋,有屡遭蹂躏的土地。
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可是,当抗日号角吹响的时候,他毅然绝然地踏上了抗战的征程,从不回头,从不诅咒。
这是怎样的一个农夫?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抛妻舍子,坚毅勇敢的伟大的英雄形象,看到了一个为维护正义而坚决地背井离乡,不怕流血牺牲的农夫形象,这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中华人民的形象呢!人民在苦难中选择了抗争,我们的民族已经觉醒!一个民族已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