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0
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论文我国自建国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密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三条外交脉络。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交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外交政策的论文篇一:《浅谈我国外交政策》摘要: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例如"搁置争议"就反映出我国在解决主权争端问题上一厢情愿的和平愿望,而他国则践行社会达尔文主义,"重实利而轻脸面"。
他国对争议地区实际控制日久即为既成事实,从而令我国的愿望彻底落空。
关键词:外交政策我国是外交战略学的发祥地,战国时即产生了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伟大战略思想。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外交的实质是各国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权力的极大化,即国家利益。
因此,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必然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最早产生于西方。
西方外交实践遵循的是马基雅维里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广大发展我国家在独立后,因袭了这种处理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
因此,国家利益至上成为几乎所有国家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准则。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的发展1955年,于万隆会议,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一、建国后中国外交理念的初步形成(1949-1978)建国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国内外形势复杂,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基础。
首先,中国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坚持自己独立自主和持久和平、平等互利的和外国建交和两个阵营的平衡”,这是中国外交理念的宗旨。
中国认为,外交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利益,坚持自主独立,不做任何超越自身利益的事情,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强调坚持和平发展,主张通过和平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反对武力扩张和霸权主义。
其次,中国主张五项原则外交。
五项原则外交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
五项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
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石,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强调国家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反对干涉内政,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中国自认为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支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权利,反对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主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参与非洲、亚洲的国家建设,提供援助和支持,增强了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理念的转变(1979-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外交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外交思想。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主张开放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主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化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推动全球化进程,树立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
其次,中国重视邻国关系,提出“周边外交”理念。
独立和自主和平外交的背景和意义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和价值观,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的原则。
这种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权和自主性。
下面将探讨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1.国家主权:每个国家都有维护自身主权的权利和责任。
一个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是国家主权的表现,这意味着它有权在国际事务中自主做决定,而不受外部压力或干预的影响。
2.历史经验:许多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被他国殖民或被强国剥夺独立和自主的权利。
经历过这些历史磨难的国家更加重视自身独立和自主的价值,因为他们明白这是国家尊严和发展的基础。
3.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往日益加深。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需要更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并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自身利益。
意义:1.国家利益的维护: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帮助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一个国家主动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可以确保其国家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满足,而不是被迫接受别国的要求。
2.国家声誉的建立: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有助于建立国家的声誉。
一个国家坚持独立和自主的原则,会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3.国际合作的推动: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促进国际合作。
一个国家如果过于依赖外部力量,可能会导致其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相反,一个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4.文化和价值的传播: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有助于传播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个国家可以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推动文明交流和互鉴。
5.国际地位的提升: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一个国家如果坚持自身利益和价值观,有能力独立自主地应对国际问题,必将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
要实施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一个国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国家统一和稳定:一个国家只有在内部稳定且统一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制定和执行独立和自主的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是和平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需要战争,决不会去发动战争,也决不能够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具体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期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2.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在50年代提出并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部分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一、背景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着外交上的新局面。
同时,美国实行孤立政策,不承认新中国,并联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卫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外交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二、主要内容
1.建国初期(1949-195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
2.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末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期:三个世界理论。
4.改革开放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中国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2.难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及其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内外的重大影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
情感和国际视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谢谢大家!。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解释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阐述合作共赢的理念,增强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认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科学精神: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懂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公共参与:积极推进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懂得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难点: 认识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懂得中国的和平发展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教学过程】探究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合作探究】议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彰显了哪些大国外交理念?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9年11月5~10日在上海举行。
本届进口博览会包括展会和论坛两个部分。
在展会部分,本届进博会企业展和国家展总面积36万平方米,展览总面积比上一届多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展总展览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展;企业展总展览面积从去年的27万平方米增加到33万平方米,涵盖装备、消费、食品、健康、服务等五大板块、七个展区,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 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
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5日在上海开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在演讲中说,一年前,我们在这里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今天,更多朋友如约而至。
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延续“新时代,共享未来”的主题。
我相信,各位朋友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1)分析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引这么多国家的原因。
(2)请你在我国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围绕着“合作”这个主题,选择两条名言、俗语、成语典故或诗句。
答案(1)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有利于建立国际新秩序。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发展脉络解放初期: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即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痕迹,建立良好的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但并不是要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50年代:开始探索有别于苏联的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指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为首的修正主义以及各国反动派。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和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国也尝试着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于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
结果是中国逐渐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道路。
整个60年代,“反两霸”是中国外交的主旋律和对外关系格局的特点。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与西方缓和),三个世界划分。
这一时期美苏争霸出现了苏功美守的态势。
苏联加强在中苏边境和蒙古的军事部署并企图从北、南、西三个方面包围中国。
美国实行战略收缩,急于从越南脱身,谋求打开对话关系。
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
这是我国外交的因此重大战略调整,对缓和我国面临的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障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基本方针始终不会改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只能是和平政策。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不需要战争,决不会去发动战争,也决不能够侵占邻国的一寸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根据这一基本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针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的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
具体说来,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期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
“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
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争取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为此,中国公开宣布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着重加强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
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意味放弃独立自主原则。
新中国的对外政策一直是以争取和平为宗旨的。
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2.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20世纪50年代,我国最重要的外交事件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由我国在50年代提出并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