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4
- 格式:ppt
- 大小:225.00 KB
- 文档页数:38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和结膜炎,随后出现白色斑点的 Koplik斑,最终全身皮肤出现红疹。
麻疹对儿童和成人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识别和处理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麻疹患者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咳嗽、流涕和结膜炎,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咳嗽、流涕和结膜炎等呼吸道症状。
3. Koplik斑,在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出现后,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斑点,称为Koplik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征性表现。
4. 皮疹,发热3-7天后,患者全身皮肤会出现红色丘疹性皮疹,通常从耳后开始向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蔓延。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麻疹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检测,可发现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确诊。
2. 病毒分离和鉴定,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尿液中分离出麻疹病毒,或通过PCR技术检测麻疹病毒核酸。
三、流行病学史。
1. 接触史,患者是否有接触过麻疹患者或疑似病例。
2. 疫情流行地区,患者是否来自或曾到过麻疹疫情流行地区。
四、诊断注意事项。
1. 对于典型病例,根据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即可做出诊断。
2. 对于非典型病例,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总结,麻疹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医务人员在诊断麻疹时应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希望本文所述的麻疹诊断标准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识别和处理麻疹病例,保障公众健康。
小儿常发的麻疹1.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通过患者的呼吸、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2.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典型麻疹和其他类型麻疹。
(1)典型麻疹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至4周。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持续3~4天。
①发热:热型不定,渐升或骤升。
②“上感”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结合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为直径约0.5~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可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骤然升高,可达40~40.5℃,咳嗽加剧,出现烦躁或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天。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一般3日出齐。
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
初发时皮疹稀疏,疹间皮肤正常,其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色。
不伴痒感。
颈淋巴结和脾脏轻度大,肺部可闻及干、湿哕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
麻疹诊断标准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
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
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
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
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
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
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
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麻疹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麻疹英文名称:measles定义:以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畏光等,2~3天后口腔颊黏膜粗糙,有细小白点(麻疹黏膜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儿科疾病(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目录[隐藏][编辑本段]中医辩证引起麻疹的病因为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麻疹病毒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表现为肺卫症状,类似感冒,此为疹前期。
脾主肌肉和四肢,麻毒邪入气分,皮疹出现全身达于四肢末端,属正气驱邪外泄,为出疹期。
疹透之后,邪随疹泄,热去津伤,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正气虚亏不能托邪外泄,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布不顺,产生合并症。
如麻毒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则发为小儿肺炎;麻毒内炽,上攻咽喉,可发为喉痹;麻毒逆传心肝,则神识昏迷,惊厥谵妄等;麻毒内灼阳明,循经上炎,发为口疮;麻毒移于大肠,引起腹泻不止;热传营血,迫血妄行,则引起鼻窍出血等。
少数患儿因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可出现内闭外脱的险证。
麻疹有顺证和逆证。
顺证麻疹按正常顺序透发,自初热、透疹直到收没,经过良好,麻疹红润,无合并证;逆证麻疹透发艰难,疹毒内闭,不能外透,或疹出不透,一出即收,或疹色稀疏淡白,或紫暗成片等,常发生合并症。
[编辑本段]病毒分析麻疹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为单股负链R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呈球形颗粒,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约100~25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作者: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5年第04期小编的话:不论是洲际线或是国界线都无法阻止病毒肆虐的步伐,它能够快速穿越多个大洲,夺取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一直与之搏斗的流行病之一—麻疹。
历史上的麻疹从公元7世纪起直到1963年,共有2亿人被麻疹夺去生命。
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呈季节性高发,在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麻疹病毒很容易传播。
对于这种以发烧、咳嗽、红色皮疹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出疹性疾病来说,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
麻疹并非“终身免疫”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一般维持10~12年,部分儿童4~6年后抗体就全部消失。
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易感;人群。
此时若再;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发病,故少数人会患第二次麻疹。
麻疹症状会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及声音嘶哑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眼结膜发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会在2~3天内升高,最高可到40℃;脸颊内侧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范围可扩展到口唇内侧;麻疹病变有可能波及其他器官,常见的并发症有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等。
麻疹的传染途径麻疹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麻疹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传播;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有90%以上的可能性会发病。
麻疹不是儿童专属,大人也会被传染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可能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这导致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成年人患麻疹后症状会比较严重,除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喉炎等症状,还容易出现肝脏损害。
如何预防麻疹麻疹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若去可携带卫生湿巾,以便随时消毒;外出时佩戴口罩;凡接触感染;源的易感人群应采取隔离措施,需观察21天;应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家居勤消毒,衣物清洗要除菌消毒;保持口腔、眼、鼻清洁,外出归家后使用具有除菌作用的香皂或洗手液洗手;饮食应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多补充水分。
猩红热病因病理病原菌及其毒素等产物在侵入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和化脓性变化,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致热毒素引起发热和红疹。
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表皮有炎性渗出,毛囊周围皮肤水肿、上皮细胞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丘疹样鸡皮疹,恢复期表皮角化、坏死,大片脱落。
少数可见中毒性心肌炎,肝、脾、淋巴结充血等变化。
2临床表现潜伏期2~5天,也可少至1日,多至7日。
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
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黏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
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
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乳头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1.前驱期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
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
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
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2.出疹期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
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
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
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少数需经数天才蔓延及全身。
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
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
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
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
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
麻疹防治知识培训资料(一)一、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麻疹是冬末春初易发的一种传染病,也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且又易传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传染性极强,要超过甲流,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途径,由飞沫传播。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的情况。
通常病人在出疹前4天到出疹后4天均有传染性。
麻疹发病早期症状有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红色斑丘状皮疹首先见于面部,而后遍及全身,大约持续4~7天,皮疹消退后有时会伴有脱屑现象。
二、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
麻疹症状鉴别常规【临床表现】典型的疾病经过如下:1.潜伏期约10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
2.前驱期发病到出疹约3~5天,全身不适、上呼吸道症状。
(1)发热。
(2)咳嗽。
(3)结膜炎、鼻炎。
(4)恶心、乏力。
(5)麻疹黏膜斑:口腔黏膜和结膜上出现的白色、灰色的小斑点。
3.出疹期约3~5天,从发际、耳后出现,渐从头到躯干,到四肢及手心、足底。
皮疹2~3mm,初为淡红色、散在,后呈鲜红色密集融合,进而转为黯红色,疹问皮肤正常。
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及于湿哕音。
4.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接出疹顺序消退,留棕色色素沉着斑伴糠麸样脱屑。
5.并发症(1)呼吸道:婴幼儿可见咽喉及支气管炎。
肺炎较少见。
(2)循环系统:偶见心肌炎、心包炎、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
(3)血液系统:偶见出血性皮疹、血小板减少性。
(4)中枢神经系统: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
一般为出疹前5日到出疹后5日。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患者口、鼻、咽及眼部黏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在讲话、咳嗽、喷嚏时,病毒借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
儿童多发,也可以在未免疫的成年人群爆发。
【院前处理】护理及对症治疗。
【急诊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000~60。
O/mm。
,尤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
2.怀疑肺炎者可拍胸片。
3.怀疑脑炎者町行腰穿作脑脊液分析。
【诊断】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随后出现鼻炎、结膜炎.皮疹形态分布特点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肠道病毒感染、药疹及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鉴别。
【急诊治疗】加强护理,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
1.卧床休息,单间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中医中药治疗。
3.补液、支持治疗。
4.肺炎:继发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
5.咽喉炎:保持室内一定湿度,以稀释痰液。
上气道梗阻进展迅速者,应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
6.心血管功能不全:心衰时及早强心、利尿治疗。
【区分用药】4类荨麻疹15种中成药药品关系自身健康,请在医师药师指导下科学合理使用。
请勿滥用药。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荨麻疹的概述。
第二部分:中医理论中荨麻疹的四种类型及常用中成药举例。
第三部分:关于荨麻疹的注意事项。
荨麻疹,即中医学上的瘾疹,也叫风团----皮肤上出现的扁平状凸起,同时伴有剧烈瘙痒感觉。
第一部分:关于荨麻疹的概述荨麻疹,即中医学上的瘾疹,也叫风团,是一种阵发性并伴随瘙痒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突然出现红色或苍白色团块样或扁平状凸起,并且具有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的特征。
用手触摸荨麻疹有发硬的感觉,和正常皮肤触感不同。
荨麻疹出现的部位不固定,并且大小和形状也不完全一样:有的密集成片,呈现小疙瘩状;有些稀疏分散在身体各部位,呈现大片的扁平状。
荨麻疹的发作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发作时荨麻疹迅速出现,然后又可迅速消退;慢性发作的荨麻疹往往反复出现,不定时发作,有些可在一天内反复发作多次。
荨麻疹往往瘙痒剧烈,让人深受折磨。
如果过度抓挠还会造成严重皮损,从而引发新的皮肤问题。
第二部分:中医理论中荨麻疹的四种类型及常用中成药一、风寒束表型荨麻疹【主要症状】:荨麻疹呈现白色,多数发生在冬季;被风吹过或者遇到冷空气会马上加重,皮疹迅速增多增大,甚至累积成片,瘙痒剧烈;热敷会明显减轻或者缓解刺痒的感觉。
舌色淡,舌苔薄白。
中成药举例风寒束表型荨麻疹需要选择具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宣肺散寒功效的中成药。
表寒解除,瘾疹自愈。
①、荆防颗粒【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
【主要成分】: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
②、桂枝合剂【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
【主要成分】: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1.5支,一日3次。
1.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可分以下4期:(1)潜伏期:大多数为6~18天(平均10天)。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全身不适。
(2)前驱期:一般为3~4日。
特点如下1)中度以上发热,无一定热型。
2)上呼吸道炎表现为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等,眼部炎症引起眼硷水肿、结膜充血、眼泪增多及畏光是本病的特点。
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白色斑点直径1mm,外有红晕环绕,可累及整个黏膜及唇部黏膜,在皮疹出现后l~2天迅速消失。
4)偶见皮疹、红斑。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皮疹开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逐渐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2~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开始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继而色加深呈暗红,但亦有出现淤点者。
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
皮疹发作时体温升高、全身不适及各种发炎症状也达极点。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顺序相同。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2.非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有:(1)轻型麻疹:见于有一定免疫力的患儿,常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
(2)重症麻疹:见于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或护理不当继发严重感染者。
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
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黏膜出血,称为黑麻疹。
也可表现为麻疹少、色暗淡,皮疹不易出透或突然皮疹骤退。
此型患儿易发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次感染麻疹者。
此型无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
本病少见。
(4)无皮疹型麻疹:主要见于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或体内尚有母传抗体的婴儿,或近期接受过被动免疫者。
整个病程无皮疹。
希望通过以上总结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麻疹预防知识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该疾病常见于儿童,但也可感染成年人。
为了预防麻疹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麻疹的预防知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接种疫苗: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建议儿童在9个月龄时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然后在15-18个月龄时接种第二剂疫苗。
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只接种过一剂疫苗,可以考虑接种第二剂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2. 避免接触患者: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因此,我们应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特殊是在患者浮现症状时。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者他人患有麻疹,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匡助预防麻疹的传播。
请务必时常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公共场所后,或者在咳嗽、打喷嚏后。
使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
4. 避免与麻疹患者共享物品:麻疹病毒可以通过被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传播。
避免与患者共享餐具、杯子、毛巾等个人物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5.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麻疹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数小时,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非常重要。
时常开窗通风,特殊是在有人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时候。
6. 加强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匡助增强免疫力,从而更好地反抗疾病。
此外,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也是保持免疫力的重要因素。
7. 注意个人健康状况:如果您浮现发热、咳嗽、流鼻涕、眼结膜炎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是麻疹的早期征兆,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总结: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但我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避免接触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共享物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加强免疫力以及注意个人健康状况等措施来预防麻疹的传播。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预预防工作,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麻疹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患者(多数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
状,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
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
14天前有接触史。
二、确诊病例:
1.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科氏斑;
2.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3.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4.恢复期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
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或4项。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谈话、咳嗽、喷嚏等飞沫直接传播,通过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者少见。
【消毒】
对日光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