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古诗鉴赏 第二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 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643.50 KB
- 文档页数:18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鉴赏诗歌形象鉴赏诗歌形象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内人①张祜禁门②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④救飞蛾。
【注】①内人: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伎称内人。
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
②禁门:宫门。
③窠:巢穴。
④红焰:指灯芯。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
B.诗的首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富丽堂皇、轩昂宏阔的气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90分钟分值:143分)1.(·南昌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11分)泊自沙渡真山民【注】日暮片帆落,渡头生暝烟。
与鸥分渚泊,邀月共船眠。
灯影渔舟外,湍声客枕边。
离怀正无奈,况复听啼鹃。
【注】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他痛遭亡国,隐姓埋名,而以山民自呼。
★(1)在诗的第二联中,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了在明月照耀下诗人与鸥鸟分别住于洲渚之上的景象。
诗人把鸥鸟与明月看作是朋友一般,可以在洲渚之上分住,可以相邀来船上共眠,烘托(描绘)出了一个漂泊于江湖之上的隐士形象。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离家在外、漂泊江湖、无法排遣的愁思,以及对国家灭亡的哀痛之情。
诗人先直抒胸臆,以“无奈”抒发愁思之浓;再借景抒情(或用典),通过听到杜鹃声使人更添愁思来表达“离怀”之深。
2.(·衡水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1)~(2)题。
(11分)行香子许古①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
醉模糊、信手挥毫。
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②。
2023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突破——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1.诗歌阅读与鉴赏。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总集。
“风、雅、颂、、、”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2)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3) 请从一个角度赏析《蒹葭》的语言特点。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乡色酒舒兰[注]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注】舒兰,江苏邳县人,台湾诗人。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远离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相互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两节之间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炼,感情真挚,比喻及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感情的抒发淋漓尽致。
C.本诗运用第二人称,使诗歌带有对话的色彩,如同诗人在向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整齐,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以充分表现。
(3)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从中看出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变化?答:(4) 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考点一鉴赏古诗的形象——赏析三种形象,掌握意象“三考”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适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②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
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
②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鉴赏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
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
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到前景,感到无可奈何。
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十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
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动的故事。
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
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行动。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绘了冬日傍晚的居庸关寒风呼啸、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的景象。
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心境。
2.(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2部分第2章第3节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步测评新人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第2部分第2章第3节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步测评新人教题组一修辞手法1.(XX·安徽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一种美酒。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案:(1)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2)拟人,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3)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答出两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后庭花许棐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
雨窗和泪摇湘管①,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②,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
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拟人。
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
比喻。
“落花〞喻指女主人公。
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
用典。
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
(正确答出任一种修辞都可)题组二表达方式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
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
鉴赏古诗的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Ⅰ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典例引路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2022届新教材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高三总复习考点4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1.概括形象。
即写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清高脱俗等。
2.分析文本。
即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形象特征的体现。
3.指明作用。
即指出形象的意义或寄寓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蝶恋花①[南宋]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②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③收茧。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
②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缓慢。
③尝面:品尝新面。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其“绿”。
B.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表现出了盎然意趣。
C.“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上的景象: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农桑丰收在望。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Ⅰ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典例引路1.(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
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
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
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
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
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
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
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2.(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
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
③熏风:东南风。
鉴赏上片以“发短”突兀而起,气势逼人,发人深思: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旋即颁布了强制汉人梳结长辫的政令,在清初顺治二年(1645)的六月,江南民众还曾因满清的“剃发令”而奋起浴血抗战。
词作开篇即以“发短”暗对满清的长辫,确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继之以“髯长”一语,既反衬了“发短”的鲜明形象,又以长髯飘胸显示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
再配上棱棱眉嵴、炯炯眼神,一下子就使词人的特异容貌灿灿然立于纸面。
明朝灭亡后,不少怀故国之思的遗民墨客纷纷遁入僧门。
但这些抱亡国之恨的僧不同于那四大皆空的僧,故词人着意点示:“我”因忧国之忧和愤世之品则“怪于僧”。
一个“怪”字传递了词人多少不需表述却不难意会的衷曲。
前两句是词人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霜侵”两句则是词人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艺术上由表入里,由近至远,由风貌到气质,从而丝丝入扣地熔铸出词人的立体塑像。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
用“折腰”代替“做官”,足见词人的巧构匠心。
它很自然地引发人们联想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辞官归隐的典故。
“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对照,上下呼应,共同渲染、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映衬着词人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慕势禄(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成功的艺术形象正是诗词的生命所在。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后两句则表现了词人的品质。
这位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圆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一个“怪”字写出了他容貌奇特的整体特征。
其中,“发短”暗对清朝的“长辫”,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精要点拨1.鉴赏方法:因形悟神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寻诗两绝句》中的陈居士),也指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
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古诗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特别抓住诗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肖像及所处的环境等片段文字,因形悟神(人物形象特点)。
另外,要关注诗人所处的背景及诗人对其的情感态度等。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2.审题答题规范:两审两答“两审”指审题时要审清两点:①分清是诗中人物形象还是诗人自己的形象,②是要求分析还是概括。
“两答”指答题两步骤:①什么形象(中心词应是“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和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即时巩固(2013·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鉴赏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
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修竹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
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
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幽雅的。
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
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作者的诗兴。
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
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
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
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
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
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
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上的清景。
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
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
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
冬天是梅开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清,使竹轩更有幽致。
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吟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戛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
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
”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
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
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其自然清丽。
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
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志趣。
Ⅱ掌握鉴赏景物形象(含意境)的方法和审答规范典例引路1.(2015·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西苏家[宋]黄庭坚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鉴赏诗歌首联,上句写春雨的自在飘洒,下句写雨后的清洁美丽。
颔联写雨后天晴,紫烟渐散,丽日当空,表现了诗人得知朋友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等要职后的快乐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仕途上的踌躇得志。
颈联使用了对仗、比拟、通感的手法,描写诗人所见的美景:花瓣飞入衣袖,娇红的花瓣还沾着雨滴;绿柳轻拂马匹,嫩绿的颜色格外均匀。
尾联抒发诗人情怀:欣赏春光,畅饮美酒,这个都城,谁还有自己这般清闲呢?一句反问,更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拜望好友时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热爱。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
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
只需找出诗歌中所提到的雨后的意象即可。
作者黄庭坚得知苏轼经过长期贬谪外放,重新回到京城任职,心情愉快,而当时正值春天,春雨飘然而下,洒在青草上,荡涤了一切尘土,作者心头的“尘土”也随之而去;笼罩“帝阙”的紫烟渐渐散去,象征着未来的政治清明,正可以有一番作为;雨后风和“日丽”;火红的花儿沾了雨水而更可爱;柳色葱翠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