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法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10
仲裁知识讲座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仲裁这回事儿。
你说啥是仲裁?这就好比你和朋友闹矛盾了,找个公平公正又懂行的中间人来评评理,这个中间人就是仲裁员,他们做出的决定,那可是有法律效力的哟!
咱先说仲裁的好处吧。
想象一下,你和生意伙伴因为合同的事儿扯起皮来,要是打官司,那得拖多久啊!又费时间又费精力,还得花大把的钱请律师。
可仲裁就不一样啦,它速度快啊,就像一阵及时风,迅速解决问题,让你少受折磨。
而且仲裁还比较私密,不像法庭上,事儿闹得人尽皆知。
这就好比你在家里解决内部矛盾,关起门来,谁也不知道,多好!
仲裁也有自己的原则和规矩。
就像咱们做人要有底线一样,仲裁也得遵循公平、公正、独立这些原则。
仲裁员得一碗水端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这就好比拔河比赛,裁判要是偏心,那比赛还有啥意思?
再说说仲裁的程序。
申请仲裁,你得把材料准备齐全,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把武器装备带好一样。
然后仲裁庭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来判断。
这中间,你得认真对待,可别马虎,要不然就像考试不认真答题,能有好结果吗?
还有啊,仲裁的裁决可是有强制执行力的。
这意味着一旦裁决下来,对方就得乖乖照办,不然可就有法律来收拾他。
这就像给调皮的孩子
立下的规矩,不遵守就得受罚。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仲裁就没有缺点吗?当然有啦,比如仲裁的
费用可能不低,而且一旦裁决了,想反悔可没那么容易。
但这就像你
买东西,哪有十全十美的呀?
总之,仲裁是解决纠纷的一个重要手段。
当你遇到麻烦,不妨考虑
考虑它,说不定能帮你走出困境,迎来光明呢!。
《仲裁法学》教学讲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仲裁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律类选修的专业课程。
作为法律人才,不仅要懂得实体法,也应该了解程序法,因此,仲裁法是法律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该课程3学分,选用教材为:《仲裁法学》,常英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仲裁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需要学员首先了解和掌握诸如民法、经济法的基本知识,更需要掌握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否则,学习仲裁法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授课时也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学员在学完上述法律课程后再学该门课程比较适合。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
2.掌握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内容。
3.理论联系实际,学会以理论分析案例和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使理论真正应用于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推确、全面地介绍仲裁法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
2.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多的结合案例,向学员介绍,使学员充分掌握、准确理解,学以致用。
3.在学习中可安排一到三次的作业,让学员加深认识。
4.答疑应该将重点放在难点、疑点及作业的讲解方面。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了解的层次:应大体知道某些概念和原则,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进行考核。
2.掌握的层次:应比较清楚的理解某些概念和原则,通常也以填空、选择、判断题型进行考核。
3.重点掌握的层次:要求准确理解和清晰认识某些概念和原则,并可以用来理论联系实际。
该层次通常以填空、选择、判断题、简答、问答、案例形式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仲裁制度概述教学内容:一、仲裁的概念与性质二、仲裁的分类三、仲裁法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仲裁与仲裁法的概念,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2.掌握:仲裁的特征。
3.了解:仲裁制度的性质和分类。
第二章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学内容:一、外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制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外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章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学内容: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概述二、仲裁法的基本原则三、仲裁法的基本制度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协议仲裁制度,一裁终局制度,开庭审理与书面审理相结合的制度。
一、仲裁范围仲裁与仲裁法概述编讲:戴鹏1、可以仲裁的纠纷:财产纠纷(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2、不能仲裁的纠纷:(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 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注意: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可以仲裁,但是不是《仲裁法》意义上的仲 裁,由法律另行规定。
二、仲裁的原则与基本制度(一)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二)基本制度:1、协议仲裁制度:仲裁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有效的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就没有仲裁2、或裁或审制度:有效的仲裁协议排斥除法院对案件的司法管辖权。
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 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司法管辖权予以审理。
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为终局裁决。
(且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 力)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设立地区(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市,其他有需要的设区的市)设立程序、登记机关、设立条件,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担任仲裁员的条件: 公道正派与业务上的要求:(一)从事仲裁工作满 8 年的;(二)从事律师工作满 8 年的;(三) 曾任审判员满 8 年的;(四)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五)具有法律知 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三、仲裁协议(一)形式:书面形式,(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其他书面形式文) (二)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项: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明确具体) a、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的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 仲裁机构。
b、仲裁协议仅约定纠纷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视为未约定仲裁机构,但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 或者按照约定的仲裁规则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除外。
仲裁与仲裁法概述编讲: 编讲:戴鹏 一、仲裁范围 1、可以仲裁的纠纷:财产纠纷(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2、不能仲裁的纠纷: (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 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注意:劳动争议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业承包合同纠纷可以仲裁,但是不是《仲裁法》意义上的仲 裁,由法律另行规定。
二、仲裁的原则与基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根据事实,符合法律规定、公平合理原则;独立仲裁原则 (二)基本制度: 1、协议仲裁制度:仲裁必须依据双方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有效的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 就没有仲裁 2、或裁或审制度:有效的仲裁协议排斥除法院对案件的司法管辖权。
只有在没有仲裁协议 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情况下,法院才可以行使司法管辖权予以审理。
3、一裁终局制度: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为终局裁决。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 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仲裁委员会 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设立地区(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市,其他有需要的设区的市) 设立程序、登记机关、设立条件,仲裁委员会的组成 担任仲裁员的条件: 公道正派与业务上的要求: (一) 从事仲裁工作满 8 年的; (二) 从事律师工作满 8 年的; (三) 曾任审判员满 8 年的; (四)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 (五)具有法律知 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四、仲裁协议 (一)形式:书面形式, (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其他书面形式文) (二)内容:1、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2、仲裁事项:争议事项具有可仲裁性 3、选定的仲裁委员会(明确具体)a、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名称不准确,但能够确定具体的仲裁机构的,应当认定选定了仲裁机构。
b、仲裁协议仅约定纠纷适用的仲裁规则的,视为未约定仲裁机构,但当事人达成补充协议或者按照约定的 仲裁规则能够确定仲裁机构的除外。
《仲裁法学》课程讲义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仲裁制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对仲裁制度产生与发展,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仲裁机构与仲裁协会,仲裁协议,仲裁参加人,仲裁的申请和受理、审理、裁决、撤消、执行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仲裁法学是一门应用法学,学习《仲裁法》可以为学员构建完整的争议解决的知识体系,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仲裁法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学内容仲裁法学的研究对象第一编总论第一章仲裁制度概述( P9)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仲裁与仲裁法的概念、仲裁法的适用范围,掌握仲裁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一)仲裁的概念与性质( P9 )1、仲裁具有的特征:( P10-11 )2、仲裁制度的性质:( P11-15 )(二)仲裁的分类( P15 )1、临时仲裁与机构仲裁----概念与特征(P15-16)2、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概念(P16-17)3、合法仲裁与衡平仲裁-----概念(P17)4、民间仲裁与行政仲裁-----概念与特征(P17-18)5、传统仲裁与网上仲裁-----概念(P18)(三)仲裁法( P19 )1、仲裁法的概念:( P19 )2、《仲裁法》的颁布与实施的意义:( P20 )3、仲裁法的适用范围:(P21-23)第二章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一)外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25-28)(二)我国仲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28-33)第三章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一)仲裁法的基本原则,掌握自愿原则、公平合理仲裁原则遵守国际惯例原则,符合法律规定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二)仲裁法的基本制度;掌握协议仲裁制度,或裁或审制度,一裁终局制度,公平合理仲裁制度,回避制度,不公开审理制度。
仲裁法讲稿授课时间:2006年12月6日主讲人:牛建钧第一讲仲裁法概述一、仲裁的范围(一)可仲裁事项的范围《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和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可仲裁事项的两个特点:一,主体的平等性;二,争议事项的可处分性。
(二)不可仲裁的事项《仲裁法》第3条1、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不能仲裁,因其涉及身份。
2、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因为其涉及到权力的行使问题。
以上两类属于绝对不能仲裁的案件。
(三)劳动争议和农业承包合同根据《仲裁法》第77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和农业承包合同可以仲裁,但不适用《仲裁法》,此两类纠纷不需仲裁协议,且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二、仲裁法的基本原则1、自愿原则仲裁具有自愿性,诉讼具有强制性。
仲裁是双方当事人协议把特定的争议交给一定的仲裁委员会仲裁解决的方式。
对于是否要仲裁、对哪些事项仲裁、提交哪个仲裁委员会、仲裁庭如何组成、仲裁的审理方式,当事人都可以协议,体现了自愿原则。
2、独立仲裁原则掌握《仲裁法》第8条和第14条的规定。
《仲裁法》第8条从仲裁活动的角度分析仲裁的独立性,“仲裁依法独立进行,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仲裁法》第14条是从仲裁机构本身的角度分析仲裁的独立性,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且仲裁委员会之间也没有隶属关系。
3、一裁终局原则根据《仲裁法》第9条规定,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仲裁裁决作出后即生效。
对同一案件,当事人不得向法院起诉,也不得再申请仲裁,即使向法院起诉、申请仲裁,法院和仲裁机构也不会受理。
三、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一)仲裁委员会的设立《仲裁法》第10条第一款规定了仲裁委员会的设立区域,“仲裁委员会可以在直辖市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设立,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第二款规定了设立的程序,仲裁委员会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商会(即工商联)统一组建。
第三款规定了登记设立制,“设立仲裁委员会,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行政部门登记。
”(二)仲裁委员会的设立条件仲裁委员会是法人,其设立的条件与法人的设立条件基本相同。
根据《仲裁法》第11条的规定,仲裁委员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自己的名称、住所和章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该委员会的组成人员;4、有聘任的仲裁员。
关于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仲裁法》第12条规定:“仲裁委员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二至四人和委员七至十一人组成。
仲裁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法律、经济贸易专家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
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三)仲裁员的资格《仲裁法》第13条分两个层次规定仲裁员的资格。
第一,关于道德的要求,“仲裁委员会应当从公道正派的人员中聘任仲裁员。
”第二,关于业务条件,包括五个方面,仲裁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事仲裁工作满八年的;2、从事律师工作满八年的;3、曾任审判员满八年的(注意只有法官不得兼任仲裁员,主要考虑司法监督问题);4、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5、具有法律知识、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
(四)中国仲裁协会《仲裁法》第15条对仲裁协会的性质进行了规定,“中国仲裁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中国仲裁委员会是其法定会员。
第二讲仲裁协议仲裁体现当事人自愿,而自愿的核心体现是仲裁协议,因此仲裁协议是仲裁制度的基础,没有了制裁协议,现代意义上的仲裁制度也就不再存在。
一、仲裁协议的内容《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协议的法定内容包括: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
《仲裁法》第18条规定,“仲裁协议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仲裁协议无效。
”仲裁协议不仅一定要对仲裁委员会、仲裁事项作出约定,而且一定要作出明确的约定。
如“本合同所产生的一切争议”或“本合同所产生的货款争议”都属于明确的仲裁事项。
为了促进仲裁事业的发展、促进仲裁制度的完善,我国对仲裁协议效力的解释方面逐渐呈现出一个越来越宽的趋势,这导致一些协议可解释为是有效的。
如约定“本合同履行中所产生的争议,友好协商不成,由南京市仲裁委员会仲裁”,虽然南京只有一个“南京仲裁委员会”,且南京确实不存在“南京市仲裁委员会”,但我们认为其约定是有效的;如约定“联合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协商不成,由甲方住所地仲裁委员会仲裁”,而甲方住所地只有一个仲裁委员会,则该约定被解释为是有效的。
可见,在解释时,并不意味着要严格地拘泥于文字表面,而是应该根据文字表面来推定当事人的意愿,然后根据当地的情况看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明确的、确切的可执行的仲裁机构,能够找到该仲裁协议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就视为明确。
二、仲裁协议的形式根据《仲裁法》第16条规定,仲裁条款或者当事人以其他书面形式如仲裁协议书或者以电报、传真等书面形式订立的申请仲裁的协议,都属于仲裁协议。
三、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一)仲裁协议效力的异议如果双方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产生异议,按照《仲裁法》第20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如果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则由人民法院裁定。
另外,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效力的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二)仲裁协议效力的具体体现1、当事人的约束效力——约束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仲裁协议约束了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但并不意味当事人丧失诉权。
2、对法院的约束力——排除法院的司法管辖权(注意《仲裁法》第26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约定了仲裁协议,但又向法院起诉的,只要其不声明有仲裁协议,法院可以受理;但若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除非仲裁协议是无效的;若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则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3、对仲裁机构的约束效力体现为:仲裁协议对仲裁机构产生授权作用,仲裁机构作为民间机构,其能够受理案件是因为双方当事人用协议把争议的解决权授权给了仲裁机构。
同时仲裁协议又约束仲裁机构的仲裁范围,仲裁权行使的范围一定是当事人基于仲裁协议提出的仲裁请求的范围,若没有仲裁协议,对该仲裁请求仲裁庭无权作出裁决,如果作出则该裁决无效;如果有仲裁协议,但当事人没有提出仲裁请求,则仲裁机构无权仲裁。
例如双方约定合同履行中的一切争议由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若当事人只对货款申请裁决,并未要求支付违约金,则对于违约金,仲裁机构无权仲裁,如果作出裁决,裁决无效。
注意仲裁裁决的部分有效、部分无效问题。
(三)仲裁条款的独立性《仲裁法》第19条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四、仲裁协议的无效和失效1、《仲裁法》第17条了规定仲裁协议法定无效的情形。
该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协议无效:(一)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三)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
”2、仲裁协议的失效。
《仲裁法》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仲裁协议的性质角度理解和掌握。
仲裁协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同。
一般意义上的合同如买卖合同,其是对双方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作出约定的合同。
仲裁协议是对双方争议的解决方式作出约定的合同,其性质是合同,所以合同失效的情形,仲裁协议也可以失效,如签订仲裁协议后放弃、有效期间届满;还有一些特殊情形,如仲裁裁决被法院撤销、被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则原仲裁协议失效。
第三讲仲裁程序注意与民诉程序相区别。
一、仲裁申请与受理。
《仲裁法》第21条规定“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仲裁协议;(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三)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
”当事人申请仲裁后,由仲裁委员会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受理,受理后应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向申请人送达仲裁规则和仲裁员名册,向被申请人送达仲裁申请书副本和仲裁规则、仲裁员名册,以保障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行使选择仲裁员的权利,从而保证仲裁庭的顺利组成。
二、仲裁庭的组成(重点)1、如何确定仲裁庭的组庭方式根据《仲裁法》第32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庭方式,如果没有约定,则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2、关于组庭的过程注意结合《仲裁法》第31条和第32条的规定。
如果合议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则双方当事人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且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
可见三名仲裁员的合议庭的组成分两个步骤。
第一,两名普通仲裁员的产生有三种方式:当事人各自选定、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超期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第二,首席仲裁员产生的三种方式:双方共同选定、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超期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
独任仲裁庭的仲裁员只有一名,其产生方式与合议庭首席仲裁员的产生方式一致。
三、仲裁审理1、审理方式注意结合《仲裁法》第39条和第40条的规定。
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以公开开庭、书面审理为例外,由当事人选择。
所以当事人没有选择时,应不公开审理;如果当事人选择公开审理,则应公开审理,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2、审理阶段仲裁的审理阶段与民事诉讼的审理阶段一样:开庭、调查、辩论。
注意仲裁中的和解和调解。
《仲裁法》第49条和第50条关于和解的规定,仲裁当事人可以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撤回仲裁申请,也可以请求根据仲裁协议制作裁决书;撤回仲裁申请后反悔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重新申请仲裁,此处所指的“仲裁协议”既包括原仲裁协议,也包括新仲裁协议。
注意与《仲裁法》第9条相区分。
撤销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意味着已经作出了仲裁裁决,仲裁协议的作用已经发挥,所以此时原仲裁协议已经失效,如果要申请仲裁,必须根据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或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
关于调解。
仲裁中,可根据当事人自愿调解,仲裁庭也可以自行调解。
调解成功后,可以根据调解协议制作裁决书,也可以制作调解书,裁决书与调解书效力相同。
诉讼与此不同,诉讼中,调解成功后不能制作判决书,且制作成调解书后其就生效了,而判决书还涉及上诉问题。
3、仲裁裁决的作出《仲裁法》第53条规定:“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可以记入笔录。
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时,裁决应当按照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
”《仲裁法》第54条对仲裁裁决书应记载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该条规定了裁决书应当写明的六项内容是: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仲裁费用的负担和裁决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