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苏教版初三上册《捕蛇者说》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引言:《捕蛇者说》是今年九年级上册的必修篇目,也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蛇的繁殖特点以及人类对蛇的误解和捕杀。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会为大家介绍该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细致讲解蛇的各项特点,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教学重点:1. 掌握蛇的特点和习性。
蛇是爬行动物,没有腿,行动灵活,神秘而迷人。
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展示蛇的出没地点、生态环境、饮食安排等方面。
2. 理解生态学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蛇是山林的“守护神”,负责控制老鼠等小动物的数量。
如果大规模捕杀蛇类,对生态环境会带来很多危害,威胁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自行阅读和分析文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相关的图书和材料,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了解深层次的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汇和术语。
例如,怀疑、为所欲为、翻江倒海、不容分说等词汇。
教师应该马上解释这些词汇的意思,并与学生交流,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学生可能会感到对蛇的恐惧或不信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生态环境的关系、深入探讨蛇的生活习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蛇的价值所在,并消除他们对蛇的戒备心理。
3. 教师需要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和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次观点和思想。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并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教学方法:1. 语言简明易懂,尽可能直接呈现。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环境和蛇的习性。
这些方法包括图片、实物展示、视频资料等,务必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蛇的神秘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 运用文中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课文、注释、问题讨论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认真听讲,了解课文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查找注释,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文章的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心得。
6. 写作训练: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修改。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整理笔记,巩固学习成果。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
教师也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3)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捕蛇者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捕蛇者说》。
(2)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捕蛇者说》,理解文意,掌握生词和句子。
(2)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和困惑。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学生讨论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捕蛇者的生活场景。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捕蛇者在现代社会的对应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捕蛇者说》的朗读和背诵。
2.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生活状态的短文。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现代社会中类似捕蛇者这样的人群及其生活状态。
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捕蛇者”、“赋税”、“蛇毒”等。
分析文中描绘的捕蛇者的生活状况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翻译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捕蛇者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捕蛇者说》的文意、结构和修辞手法。
文中描绘的捕蛇者的生活状况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2. 教学难点: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对文中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捕蛇者说》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讲解与分析: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分析文中的捕蛇者的生活状况和封建社会的矛盾。
5.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让学生尝试用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自己的文章。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3. 选择一篇类似的课文,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捕蛇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捕蛇者的生活现状。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捕蛇者与农民的生活进行对比,揭示封建社会的矛盾。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捕蛇者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意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主题和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对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等儒家经典,了解其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对《捕蛇者说》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练习与拓展1. 练习:(1)翻译并解释《捕蛇者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 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本中社会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2)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其他相关文本的主题和手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选择一篇相关文本进行阅读,了解其主题和手法,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价: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考深度。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捕蛇者说》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2)学会对比阅读,从文章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捕蛇者说》,感受文章的韵律美;2. 字词讲解:梳理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重点句式;3. 文章背景:介绍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4. 文章分析: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挑选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拓宽视野。
三、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 文章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3. 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及相关文化知识。
四、教学难点1. 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2. 对比阅读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僻字词和不懂的句子;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讲解,分析文章的论证手法和表达技巧;5. 对比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享阅读心得;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对比阅读:评估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的分析能力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实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捕蛇业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捕蛇者说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优秀9篇)课时篇一教学要点:一熟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课时篇二教学要点:一理解全文主旨。
二背诵四、五段。
教学设想:篇三尽可能多读几遍课文。
因为课文读不熟,疏通文意困难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本课教学目的和训练重点,都规定了背诵四、五两段,熟读才好成诵。
读课文的方法,尽量有所变化,使学生爱读、乐读。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抓住四、五两段适当做些分析。
理解全文主旨和蒋氏陈述的主要意思和感情。
疏通文意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要指导学生认真对照注解完成这项工作。
但不搞对评。
布置作业:篇四一背诵四、五段。
二完成课后练习四。
教学目标:篇五一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二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段。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篇六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运用衬托、对比写法,突出中心思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3.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
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应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也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的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接着借蒋氏血泪陈述,勾勒出中唐时期农村破产,百姓逃亡,十室九空的惨状,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苛征重赋的罪行。
这是教材的重点,因此要着重领会。
捕蛇者说学习目标:一、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二、理解并掌握重要虚实词。
三、对比的写法四、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学习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3、掌握第一节重要虚实词及重要句译。
学习过程:活动一:预习积累1、《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
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作者简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
3、“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4、划分句读:(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2).而乡邻之生日蹙(3).今其室十无一焉(4).非死则徙尔(5)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6)而乡邻之生日蹙(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8)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活动二:预习检测1、熟读课文,完成下列字词:niè( )人得而()之 luánwán( ) lou( ) li( )相藉()嗣()日cu( ) nang( ) 转xi( ) 顿po( ) Xixi( )而乐叫xiao( ) hui( )突 xunxun( )而起2、对照书下注释,查阅资料自行翻译第一至三节:活动三:精讲:1、师生共同解决第一节疑难字词: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而..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的含义及用法;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3. 反复诵读文本,认识柳宗元同情劳动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能大概掌握课文情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很多人都很怕蛇,因为蛇身上有毒液,被蛇咬伤后会危及生命。
但是,有的地方的人却争相去捕蛇,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
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
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三.解题释疑:“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
《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四.梳理字词:1、朗读课文,请学生口译课文,教师补充注释,并归纳重要字词。
可分为三类归纳:(1)词类活用:如: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出产的粮食),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名词作状语:岁赋其二(征收)(2)古今异义:则久已病矣病: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疾病)(3)一字多义:①食:食:谨食之(喂养)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②之:太医以王命聚之(这种蛇)言之,貌若甚戚者(这些话)余悲之(他)君将哀而生之乎(我)③于:余将告于莅事者(向)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吾祖死于是(在)苛政猛于虎(比)④其:当其租入(他们的)专其利三世矣(这种)视其缶(那个)⑤若:若毒之乎(你)言之,貌若甚戚者(好像)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捕蛇者说》。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心和批判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文化和历史的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捕蛇者说》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对文中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3)对作者批判精神和人生观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
(2)介绍《捕蛇者说》的背景知识。
(3)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和翻译文章。
(2)学生自主研究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小组讨论:(1)小组内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小组内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小组内分享对文中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捕蛇者说》。
2. 整理并总结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写一篇关于《捕蛇者说》的读后感,包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捕蛇者说》的内容和主题?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是否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学生是否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提高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1. 比较学习:(1)引导学生比较《捕蛇者说》与其他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如苏轼的《石钟山记》等。
(2)分析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2. 文化探究:(1)探讨古代捕蛇业的背景和文化意义。
最新整理苏教版初三上册《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下面是其教案,欢迎参考。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江苏版初三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
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
“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
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
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
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
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
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思考
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1层(“永州之野产异蛇”至“无御之者”):写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
第2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至“杀三虫”):写蛇的医学功用。
第3层(“其始”至“永之人争奔走焉”):交代出永州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这一部分是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这里,读者不禁会问,毒蛇既有剧毒,一旦咬了人,人就会丧命,为什么仅仅因为它可以顶租税,人们就甘愿冒着死亡危险,争先恐后去捕捉它呢?这就暗示出田租赋税比毒蛇更可怕这一事实。
这一部分着力去写毒蛇之毒,也正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田租赋税之苦。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1层(第2段):交代蒋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
这一段开头写蒋氏三世专享捕蛇的好处,接着用则字一转,交代蒋氏三代身受捕蛇之害,说明不纳税之利是用三代人的生命换取来的。
捕蛇并不是什么专利,而是送死。
既然如此,那么放弃这种苦差好不好呢?
第2层(第3段):这是个过渡段,写作者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想为蒋氏解除捕蛇的痛苦。
通过这一段,把文章的内容由写毒蛇的毒害过渡到写赋敛的毒害上去,使文章再生波澜,由此而引出蒋氏对赋敛之毒的血泪控诉。
第3层(第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蒋氏对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这一问题的长篇答话。
在这一段答话中,蒋氏把捕蛇和纳税两件事作了具体而充分的对比,控诉了苛税重赋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
这一段又可分为六小层:第⑴小层(“蒋氏大戚”至“则久已病矣”):通过蒋氏之口,说出赋税之不幸更甚于捕蛇之不幸。
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蒋氏听到作者要“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时,才“大戚”,“汪然出涕”。
那么交租纳税,到底不幸到什么程度呢?
第⑵小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至“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写出六十年来,乡邻们倾家荡产,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尸横遍野的悲惨遭遇,是文中“乡邻之生日蹙”的具体写照。
第⑶小层(“曩与吾祖居者”至“而吾以捕蛇独存”):进一步对农村人
烟稀少、十室九空的悲惨状况,作了极概括的历史回顾。
“而吾以捕蛇独存”一句由“而”字一转,说明捕蛇虽苦虽险,但除此之外,更无生路。
第⑷小层(“悍吏之来吾乡”至“虽鸡狗不得宁焉”):生动具体地勾画出官吏催租逼税的凶暴面目,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⑸小层(“吾徇徇而起”至“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人,因冒死捕蛇而换来的暂时的安定生活。
第⑹小层(“今虽死乎此”至“又安敢毒耶”):照应第三段,回答了作者向他提出的“若毒之乎”的问题,答案是不敢以捕蛇为苦。
第三部分,点明全篇主旨。
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1层(“余闻而愈悲”至“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一层由“疑乎是”到“犹信”的转折,更增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这一主题的表现力。
第2层(“呜呼”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说明了写作目的,即“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 生字正音记形。
啮(niè)人腊(xī)之挛(luán) 踠(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莅(lì)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cù) 殚(dān)其地顿踣(bó)
死者相藉(jiè) 曩(nǎng) 隳(huī)突恂(xún)恂而起其缶(fǒu) 谨食(sì)之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五、课文分析
1、解释。
2、翻译。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六、写作特点总结
一. 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
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 使用对比表现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