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 格式:docx
- 大小:28.81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探析一、增强历史教学的鲁棒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第一步是要增强历史教学的鲁棒性。
鲁棒的历史教学意味着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小故事、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他们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历史的感受性和责任感。
二、注重历史与时代的对接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注重历史与时代的对接。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重要的是对当代和未来的启示。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与当下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时代观。
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念德育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
历史思维是指一种对历史事实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而历史观念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看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认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和文化修养。
四、让历史教学走进生活德育教育的另一个策略是让历史教学走近生活。
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考察古迹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底蕴和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历史的魅力和历史的感受,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德育素质。
五、扩展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德育教育的最后一项策略是扩展历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历史学科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部分,既是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不仅是对历史学科的探讨,也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
本文从历史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方式和实践方法。
一、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载和反思,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1. 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其中蕴含着无数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
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旺盛情感,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热爱和敬仰。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演绎历史人物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庄严和悲壮,进而培养学生感恩和敬畏历史的情感。
历史是对未来的警示和对现实的反思,历史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负起责任来。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历史事件的启示,引导学生对社会风气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历史教育应该让学生感到自豪和骄傲,激发学生对个人和民族历史的自信和自豪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名人的事迹,展示民族的荣耀和辉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
以上三种渗透方式是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常见实践,通过历史教学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方法,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以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践方法: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历史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体验。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一、引言历史教学在初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平台。
在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文化自信和正确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历史教学来进行德育教育。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教学可以通过讲授国家的发展历程、英雄人物的事迹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敬畏心情。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文化自信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对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通过对先秦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同。
3. 塑造正确价值观历史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深入思考,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以及社会观。
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如何通过历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讲述古代社会制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模拟古代的社会生活,体验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此引发学生对古代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2. 亲历亲为,感悟历史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看历史遗址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历史,感悟历史。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从而使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3. 借助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等手段,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试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作用是在历史学习中营造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接触历史知识的同时,从中汲取合理的思想、修养和人文素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
在历史课堂上,德育渗透教育的重点可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文明礼仪历史课程是培养文化精神和启迪智慧的课程之一,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文明礼仪,从而激发自己更好的习惯和行为。
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礼仪规范,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加强文明习惯的培养。
同时,历史教育也可以触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例如,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从其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祖国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自豪感,以及多元文化的欣赏和尊重。
二、注重人性教育历史教育除了重点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应该关注历史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品德,培养学生的人性观念、人文情感和思想质量。
例如,在掌握唐朝盛世的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唐太宗的为人处世之道,从而形成对公正、谦虚、扶正助正等价值观的认同。
三、强调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把爱国精神作为德育渗透的一项重点,通过学习历史,让学生形成对祖国发展的深刻认识、对祖国历史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例如,通过学习“解放战争”,学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从而产生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
四、鼓励思辨能力历史教育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发现历史事件中的问题和矛盾,让学生习惯于思考和分析历史形态之间的联系,人的心理活动,社会类团体的运动,以及人类文化和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联系等。
总之,初中历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使命。
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人性观念、爱国精神和思辨能力,并且以此为基础,从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以适应全面发展和其他方面的学习。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时期。
德育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心和文明自豪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品格修养。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应当突出德育教育的特点,选择具有德育教育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来进行教学。
可以通过教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来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历史观点和学院派别,培养学生的包容心和宽容心态;通过教学《清朝的灭亡和近代史的变革》来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史的痛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发展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斗精神;可以通过历史场景的还原和历史文物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使命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和历史文献的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
三、教学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进行德育教育,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和具有感染力。
可以通过图片、图表和资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认知兴趣;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和实物模型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体验感受;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和互动教学来激发学生的互联兴趣和沟通欲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引导正确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习热情、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国家观念。
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珍惜和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德育教育渗透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这种渗透,学生将更好地发展自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爱国情感、正确价值观、传统文化、学习热情、综合素质、重要性、学生成长。
1. 引言1.1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是中学阶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启发思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
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历史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变迁,增强文化自信。
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让他们从历史事件中学会分析问题、思考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心智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德育教育、智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重要途径,而初中历史教学正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历史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和技能,更是让他们从过去的历史中获得一些经验和智慧,能够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理论探析1.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历史是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综合体现,学习历史不仅有益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于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提升历史推理能力,以及增加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系统思考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看到历史与当代的联系,从而把历史知识转化为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尤其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教师应该强调民族团结和自信,让学生认清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挫折,由此激发爱国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实践探析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讨论、设置模拟法庭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并激励同学们思考历史问题的多元性,感知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教育不仅要进行口头讲解,还应该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形式,亲自走进历史和现实,在与事实的接触中得到收获,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厚重。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放映影片等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情感上向往正义、追求真理,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秉承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大家庭的意识。
浅析初中历史课中的德育教育初中历史课是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中感悟道德情感、人生态度、民族精神等。
那么在初中历史课中,德育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呢?本文将从历史课对学生的德育作用、如何通过历史课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等方面展开浅析。
历史课对学生的德育作用是深远的。
通过历史课,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学会感受历史人物的忠诚、诚实、勇敢、坚韧、爱国等美德,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人生态度和行为观念。
历史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国家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出有担当的民族精神。
如何通过历史课实施德育教育呢?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结合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向学生讲述历史背后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品德、行为和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汲取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实地考察、历史人物模拟演讲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呢?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和言行举止,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帮助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践行历史人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榜样人物,引导学生向优秀的历史人物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国家建设者。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探究历史是一门以人类社会发展为内容的学科,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的科学。
而德育教育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意义历史教学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首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家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养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历史上的伟人和英雄们的英勇事迹、高尚品德以及对于民族和人民的深情厚谊,都能够给学生们以深刻的感染和启发,让学生们在心灵上受益匪浅,受到极大的感动和鼓舞,激发学生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历史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到人类文明的异彩纷呈,品味到人类智慧的宝库,领悟到美好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
从而,让学生们筑立起一种正确的文明观、历史观、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明白和理解为什么当今社会以及国家设立了这样这种规范和准则,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标和评价标准,使他们具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贯彻德育教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文明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应该注重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精神,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历史故事,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魅力和历史人物的风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鸣。
教师应重视教学中的道德引导。
浅析初中历史课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必修学科之一,历史课不仅仅是传授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和事件发展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历史课中的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初中生而言,历史课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很容易被那些讲述国家繁荣昌盛、国家荣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等内容所感染。
这些内容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认识到世界和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光彩熠熠的历史。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是一国的灵魂,它是文化、文明的积淀,承载着一国人民的精神生活。
学校应该通过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和继承,使其从年轻时代就认识到中华优秀文化的可贵之处和必要性,不仅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培养自身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三、弘扬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这些美德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并得到传承,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历史课中可以通过古代人物的英雄事迹、道德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于“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传统美德的认知和理解,并激发他们的敬畏之心。
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历史课程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历史中有许多复杂的事件和问题,如战争、国家政权改变、文化冲突、科技发展等。
学生在学习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时,需要能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理性地开展研究和思考,从课本中获取更多的思维启迪。
综上所述,历史课作为中小学必修课程,不仅仅是传承国家文化、普及国家历史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具有「我是中国人」宗旨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学生品格、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的有力途径。
初探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要】新《大纲》明确要求:“各学科一定要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德育是教学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历史课来说,更是责无旁贷。
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德育作为新的教育,它强调的是发挥
教育对象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
强调全面发展和能够不断地再发展,学
生对学习新知识没有兴趣,当然是不愿意学的,更谈不上学好。
要想提高学生素
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重视德育教育。
作为一名长期在红色老区从事初中历史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老师,在实践中,我体会到,经常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渗透,导致实用主
义倾向,会对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应注意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
素和史料,从而参透德育教育,如何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应有的教育
效果呢?
一、让学生认识和归纳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和精神
初中历史课史料内容十分丰富,老师应引导学生发扬和归纳,提高学生的认
识水平和归纳整理能力。
如,忠心报国、勇赴车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
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等等。
从这些内容
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
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
如,戚继光组成“戚家军”英勇抗倭,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感受到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大
禹治水风来雨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历来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
如课本中“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美德”,感受到反对强暴,自强向上。
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著《史记》,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感受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罗盛教抢救朝鲜儿童而献身,却一一体现这
些美德内涵和对美德的诠释。
二、历史课教学的方式和效果
十多年的初中历史讲台生活中,主要是通过作课外两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
德育观。
课堂内,首先,正面诱导,老师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
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
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
悟出真谛。
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
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已调节自己的行为。
其次,情感熏陶,情贵于真。
教学中老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畏之以充满情感色彩
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
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热情,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
学
生的高尚情感,来自于老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老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
塑造学生的目的。
同时,通过教学引起学习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
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等。
老师应注意发挥历史知识
中蕴藏着的丰富情感素材的作用,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使学生如
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一文中
的黄海战时,老师感情充沛地说:致远舰在激烈的海战中勇往直前,多次中弹,
船身严重倾斜,最后不幸中鱼雷,全舰250多人壮烈牺牲。
就在即将沉没的当儿,随从扔给邓世昌一个救生圈救他,可是他因全舰俱没,义不独生,援手拒绝。
这
时他所养的名叫“太阳犬”的爱犬到面前,叨住他的臂膊,不使下沉。
邓世昌毅然
用手揽住爱犬,一同沉没在祖国的黄海波涛之中。
就这样,老师讲得慷慨激昂,
学生听了深受感动,不禁泪下,师生同分敌忾,共同声讨日帝的侵略,进而产生
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课堂外,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去上课外历史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牢记历史,发展能力。
具体做法为:首先,开展“学史一得”演讲,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
通过这个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革命热情,产生对家乡、对祖国、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心情,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几年来在达州市和万源市组织支持下,活动开展得很广泛,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其次,开展历史教具小制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描绘和制作一些简单
的历史教具,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
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教具的制作活动,必然对所教具产生
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
几年来,我们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绘制了二百余张历史人物画像,制
作了几十件模型教具,有些教具还在省市的评比中获奖呢。
再次,利用历史文物
进行德育教育。
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主要开展了这些活动,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
先后了参观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游国家级地质公园八台山和花萼山;游长
江三峡等壮丽河山,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我们
的党。
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币,红军在万源用过的东西若干件,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
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文物展览,将收集到的文物进行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等特点,易
为学生接受和理解,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
三、强化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构建优良品格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老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
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培
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
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
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失,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阻碍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着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加强师生情感
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品
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德育素材,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德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德育
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