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体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非结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建筑的安全、美观、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质量和可行性。
下面,我们将分析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1. 设计参数选择不合理建筑结构的设计参数是指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所选用的参数。
如果设计参数选择不合理,就容易导致建筑结构强度不足或过度设计,从而影响建筑安全和经济性。
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师应该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结构形式设计不当3. 材料选择不当4. 结构分析不足5. 施工工艺不佳施工工艺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施工工艺的选择和操作。
如果施工工艺不佳,会导致建筑结构的强度不足或稳定性不足。
因此,施工工艺应该被重视,以确保在施工过程中的精简和完美。
6. 防火措施不足建筑结构的防火措施是指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制定防火设计标准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际落实。
如果建筑结构的防火措施不足,可能会导致火灾等事故的发生,从而对人身财产造成威胁。
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防火措施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和可靠性。
总之,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
为避免这些问题存在,设计师应该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良好的结构形式和合适的结构材料,进行充分结构分析,并落实好施工工艺和防火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可行性,同时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寿命。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得到避免和解决。
1. 结构计算不精确: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如果计算不精确,会导致结构存在弱点或载荷分布不均等问题,损害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在进行结构计算时,需要确保计算方法清晰,计算精确,各种力的作用合理。
2. 材料选用不适当:材料的选用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如果选择了质量不好的材料,会导致建筑物的承重力降低,甚至危及人员安全。
在进行材料选择时,需要了解各种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质,选用符合建筑设计要求的优质材料。
3. 建筑结构设计不符合建筑物的使用目的:建筑结构设计应该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目的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才能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与稳定。
如果结构设计与使用目的不符合,会导致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缩短或无法正常使用,给使用者带来不便或危险。
4. 结构布局受限过大:结构布局的灵活性对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意义重大,如果结构布局受限过大,会导致结构设计的难度和成本增加,甚至可能会影响建筑物的美感。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结构布局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等因素,确保设计的方案能够符合建筑物的整体需求。
5. 震动安全问题: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容易受到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应该考虑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防震设计,并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和测试,确保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在设计前认真考虑和排除。
只有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需求,才能达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和稳定性。
建筑设计中的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设计是一门集美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于一身的复杂学科,其中的非结构构件设计,是建筑艺术中重要的一环。
非结构构件是指建筑中除主体结构外的其他构件,包括门窗、楼梯、栏杆、雕塑、艺术灯饰等。
良好的非结构构件设计可以使建筑更加丰富、优美,增强其艺术价值和环保性。
门窗设计是非结构构件设计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它们是建筑外立面的关键特征,既保证了采光和通风,又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
门窗的选择和设计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建筑风格、采光情况、保温隔热效果等。
对于现代建筑,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新型的门窗材质和设计不断涌现,比如热桥断桥铝合金、镀锌钢材等。
这些材质和设计可以大幅提高门窗的隔声、隔热性能,有效节能。
楼梯是建筑中另一个重要的非结构构件,其设计更加重视功能性和美观性。
在设计楼梯时,需要考虑使用频率、舒适感、安全性和美观性等多种因素。
现代设计更加注重给人带来舒适的步行体验和视觉冲击,通过颜色、材质和造型等方面来实现。
比如,对比色搭配的用色、悬壁式楼梯、金属格栅楼梯等都可以为楼梯增加艺术价值和视觉效果。
在栏杆设计方面,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保证人们在高空行走时的安全性。
同时,栏杆的美观性与建筑整体风貌相协调也十分重要。
现代栏杆设计涉及材质、形状、尺寸、色彩和装饰等多个方面。
普遍采用的材质包括不锈钢、铸铝、铸铁、坚固的钢,也有些设计采用塑料、木质等天然材料来实现环保理念。
形状方面可以有直线形、曲线形、螺旋形等。
同时,利用栏杆上的各种装饰物,比如抽象图案、民族特色文化等可以体现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雕塑和艺术灯饰等构件设计通常出现在豪华建筑或特定的景观环境中。
通过雕塑在建筑中营造流畅、美丽、和谐的视觉形态,展现建筑的人文和艺术价值。
而艺术灯饰则可以照明、美化建筑,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要想设计出优秀的非结构构件,设计师既需要深度理解建筑美学理论,又需要精通构件材料的使用和制造技术。
此外,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建筑功能和使用,如考虑人性化和环保理念等要素,重视构件实用性和环保性能,才能保证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并存。
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些问题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1. 荷载估算不准确: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根据预计的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来估算荷载,例如人员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
如果荷载估算不准确,可能会导致结构设计不足以承受实际的荷载,从而引发结构安全问题。
2. 材料选用不当:建筑结构设计中使用的材料需要符合设计要求和建筑法规,例如混凝土强度、钢筋材质等。
若选用的材料不合适或质量不过关,可能会导致结构强度不够,甚至出现材料失效等问题。
3. 结构的刚度不平衡:建筑结构的刚度需要经过合理的计算和设计来平衡,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如果设计中某些部位的刚度过大或过小,可能会导致结构不平衡,从而引起变形或破坏。
4. 建筑基础设计问题:建筑基础是建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承载和传递结构荷载到地基。
如果建筑基础设计不合理,例如基础面积过小、承载能力不足等,可能会导致结构变形甚至倒塌。
5. 疲劳问题:建筑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次荷载的作用,这可能引发结构的疲劳破坏。
合理的设计需要考虑到结构的疲劳寿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形式,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6. 断裂问题:某些情况下,建筑结构可能会因为材料的断裂而造成破坏。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自身缺陷、设计不当、施工过程中的错误等原因造成的。
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以防止这类问题的发生。
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多种多样,需要设计师在充分了解项目需求和合理运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浅析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构造措施设计摘要:结构中的非结构构件长期以来被视为主体结构的次要体系,被设计人员忽视,近些年来,研究人员在地震造成的震害中发现:震后大多数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基本无损坏,但许多非结构构件开裂受损严重,很多非结构构件坠落造成重要设备的损坏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必须加以认真对待。
关键词:建筑结构;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一、非结构构件的定义与分类[1]非结构构件应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支撑于建筑结构的附属机电设备。
从抗震的角度来说,非结构构件是指在主体结构设计中可以忽略的,或者尚无法计算的建筑构件或其附加构件。
其中非结构构件又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附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雨篷、高低跨封墙等),第二类为装饰物(如,贴面、顶棚、悬吊重物等),第三类为非结构墙体。
二、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原则上要与主体结构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相协调。
在多遇地震下,建筑非结构构件不宜有破坏;在设防烈度地震下,建筑非结构构件可以比结构构件有较重的破坏,但不应伤及人,特别是避免发生次生灾害的破坏;在罕遇地震下,可能有较重的破坏,但应避免发生重大次生灾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日渐增高,建筑的非结构构件的造价占总造价的主要部分,抗震设防将不仅是保护生命安全,而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生活。
三、非结构构件对抗震计算的影响和计算方法[1]1. 建筑结构抗震计算不应仅仅考虑主体结构构件的计算,还应计入非结构构件的影响:(1)地震作用计算时,应计入支承于结构构件的建筑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的重力。
(2)对柔性连接的建筑构件,可不计入刚度;对嵌入抗侧力构件平面内的非结构构件,可采用周期调整等简化方法计入其刚度影响;一般不应计入其抗震承载力,当有专门的构造措施时,可按有关规定计入其抗震承载力。
(3)对需要采用楼面谱计算的建筑附属机电设备,宜采用简化模型计入设备与结构的相互作用。
【专业知识】混凝土施工中非结构性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学员问题】混凝土施工中非结构性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解答】任何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出现裂缝,不仅有损外观,而且影响整体性,降低刚度,并引起内部钢筋腐蚀,使建筑物达不到设计的使用耐久年限。
多数裂缝是在施工期间未达到设计强度的早期出现的,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裂缝可分为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两类。
本文主要对非结构性裂缝进行初步分析研究。
1.收缩裂缝类型分析1.1塑性收缩裂缝该类型裂缝通常出现于多风、高温和干燥的施工天气中,裂缝大多长短不一,呈现为中间宽、两端细的形状,并且裂缝不连贯。
出现塑性裂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塑性状态的混凝土,终凝还未完全完成,但是多风、高温和干燥的施工天气会过快蒸发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致使混凝土表面急剧收缩,出现龟裂现象。
1.2沉降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一般沿主筋的通长方向,在混凝土的表面出现,在浇注以后发生,混凝土硬化后停止。
裂缝产生的原因是混凝土振捣后,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受到钢筋或大骨料的阻挡,而使混凝土互相分离。
另外混凝土本身材料沉降不均匀造成开裂。
1.3干燥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一般在混凝土养护完毕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为表面性的较浅较细裂缝,多沿短方向分布。
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受风吹日晒,表面水分蒸发太快,而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小,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的约束,而产生较大拉应力后产生裂缝。
2.引发非结构性裂缝的因素分析2.1沉陷因素如果混凝土结构位于软土地基或者未经处理的回填土上,则在混凝土浇筑之后,由于浸水而引发的地基沉降便会让混凝土产生裂缝。
或者,混凝土施工所用模板刚度不够、支撑底部松动、过早拆模等因素也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这种裂缝主要采用水灰比选择、振捣、模板刚度加强等防治措施:可采用稠度适当的低流动性混凝土;加强混凝土捣实,不能出现漏捣;对于断面相差大的结构物和混凝土剪力墙孑l洞口处,先浇筑较深部位,静止1~2h,让混凝土沉降后,再与断面或孔洞上部混凝土一起浇筑;初凝前两次振捣和两次抹压混凝土表面。
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结构的稳定性、承载能力、安全性等方面。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不注重设计前期的勘察和研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勘察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但有时候建筑师会忽视这个环节,而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导致设计中出现一些问题。
比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忽略了地质条件,导致地基沉降问题;或者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风荷载或地震荷载,从而导致结构不稳定等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需要认真地进行前期勘察和研究工作,了解建筑所处的环境以及各种荷载条件,并为设计留出足够的余地。
二、忽略结构稳定性建筑结构设计中,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设计师需要确保建筑的结构能够在各种荷载下稳定运行,否则,建筑的安全将会受到威胁。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合适的材料,以及利用结构分析软件,对建筑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分析。
三、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材料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但如果选择不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将会影响建筑的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形式、荷载类型、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四、不考虑建筑的使用情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忽略建筑的使用情况,从而导致设计不实用,也容易出现问题。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使用目的和情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空间布局、使用环境等因素,以便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的结构形式。
五、不重视施工和保养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建筑的施工和保养问题。
如果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忽视了这个问题,将会导致建筑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建筑安全性差等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施工和保养问题,运用新技术和材料,从而实现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
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筑结构设计在建筑项目中起着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由于设计师的水平和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会导致一些问题存在于建筑结构设计中。
本文主要讨论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设计质量问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问题可能表现在设计师对建筑结构理论和相关规范的理解不深入、对施工工艺和材料性能了解不足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应该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设计水平。
建立有效的设计审核制度,引入专家进行设计评审,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二、结构材料问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材料问题主要包括材料的选择和材料的性能。
在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应根据建筑的使用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同时要考虑材料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材料的性能方面,设计师应提前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合理确定材料的使用范围和设计要求。
三、施工工艺问题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密切相关,如果设计师在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施工工艺,就有可能导致施工难度大、工期延长、质量问题等。
设计师应在设计过程中与施工方充分沟通,了解施工的实际情况,尽量设计出易于施工的结构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
四、设计标准问题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遵循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如果设计师在设计中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就会存在设计缺陷和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应加强对相关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和学习,了解最新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南,确保设计的合规性和可靠性。
五、信息传递问题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多个专业和多个环节,设计师需要与其他设计师、施工方、监理方等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
如果信息传递不畅或者存在误解,就会导致设计错误和施工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设计和施工的信息交流平台,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及时反馈。
六、施工监督问题建筑结构设计完成后,需要有专门的施工监督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
在实际情况中,施工监督不到位、监督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经常存在。
建筑物的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是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功能性,还需要具备美观和安全性。
在建筑设计中,结构构件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负责支撑和承重。
然而,除了结构构件之外,还有一类被称为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元素,它们虽然在建筑的功能性上没有直接的作用,但却在提升建筑物的美观度和舒适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结构构件包括墙面装饰、天花板、地面材料等,它们通过各种设计元素来丰富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空间。
一个成功的非结构构件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形状及质感等等。
首先,材料选择是非结构构件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不同材料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它们的质地和触感对于空间的影响。
比如,在室内墙面装饰中,砖石和木材是常见的选择。
砖石可以给人一种坚实和稳重的感觉,而木材则会给人带来温暖和自然的氛围。
而在室外墙面装饰中,玻璃和金属等现代材料的运用则可以创造出未来感十足的效果。
其次,色彩搭配在非结构构件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和感受,因此在选择和搭配上需要谨慎。
比如,在室内天花板的设计中,浅色调可以让空间看起来更加宽敞明亮,而深色调则可以给人一种温馨和内敛的感觉。
而在室外墙面的设计中,颜色的搭配可以根据建筑的风格和环境进行选择,如冷色调可以突出现代感,而暖色调则可以给建筑增添历史感和人文气息。
形状和质感也是非结构构件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要素。
不同形状和质感的运用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触感。
比如,在室内墙面装饰中,使用立体感强的质感材料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而在地面材料的选择中,可以尝试使用具有纹理感的石材,让人们在行走时感受到与众不同的触感和质感。
与结构构件相比,非结构构件的设计更加自由和灵活。
它们可以通过创新的设计元素来打破常规,给建筑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好的非结构构件设计可以让建筑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舒适和美观的需求。
总而言之,建筑物的非结构构件设计在提升建筑美观度和舒适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析实体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非结构因素
摘要:能够控制结构体系选择以及影响结构设计的外部因素有很多,而这些因素并非只针对结构体系与结构部件起作用,而是影响整个建筑设计的推进策略,本文仅选取其结构上的表现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的就“我们设计的建筑会如何运作,建筑会创造怎样的场所,而建筑的使用者在建筑中又有怎样的感受”进进分析。
在考虑建筑设计的策略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分析建筑所在的条件,建筑的构筑体会遇到怎样的外部影响。
关键词:实体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师的任务简单来说,便是将无限的(以地球与人类的尺度差距来看几乎是无限的)空间进行划分,将人们的活动置于一个围合之内。
这种围合有可能是一个单间,也有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聚合体,例如大厅的出现无疑说明了增加体量的想法,并付诸了实践。
实体结构在考虑优化之后可以合并部分重叠的双层墙体,然而由于墙体在实体结构中是占支配地位的要素,在上开洞等操作还是受到明显的限制。
到了风格派或者密斯·凡·德·罗设计的砖结构乡村别墅中,相交墙段的独立结构得到了解决,不用于承重的墙体也被取消了。
结构体系与建筑造型的决定并不一定都是针对结构问题本身的。
假设将所有的建筑结构都从设计之初就强制定义成方格网梁柱的话,任何的操作都只会局限在这些格子中。
而无论是是我们所谓大跨度设计的问题,还是大空间设计的问题,都是由结构之外的因素所引发的。
因此,本文总结了一系列能够在结构体系与结构构件思考中应该注意的非结构因素:
一、由地理环境决定的结构系统
以外国瑞士北部建筑为例,大多数的瑞士北部的建筑结构都选用了“实体结构”作为结构系统的原型。
虽然这个现象与德国、瑞士的建筑师所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而地理与气候的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们知道瑞士北部位于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区,因此这个地区会有两个特点:一为山地与坡地地形;二为寒冷。
如果让我们除开由于天然石材丰富而流传下来的石墙建筑传统的因素,那么气候的原因便决定了建筑的结构系统。
在奥托广场大楼的建筑工程中,建筑的外墙与走廊的隔墙成为了建筑的承载结构,而这些墙体又都是厚重并且施加保温的。
当我们考虑到寒冷的气候时便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设计一个由杆系支架组成的建筑,其围护结构在施加保温以符合热功需求之后并不一定还能呈现轻盈的状态。
而如果设计的概念希望诚实地表达结构的特征的话,这并不会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在瑞士格劳宾登第二峡谷步行桥的建筑工程中我们也看到,同样是由于气候,对结构的设计所考虑的主要是冬季的积雪荷载而非使用者通过时的活荷载。
设计根据这个因素推导出了力学图像并最终完成设计。
当我们换一种地理环境分析,再看看到东京普拉达旗舰店的建筑案例。
这个建筑设计通过精妙的几何控制得到立面上的传递荷载的构件。
而密集的斜向构件
也能提供良好的水平向抗侧力。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对于建筑的抗震要求是相当高的。
普拉达旗舰店的菱形立面结构则在几何上提供了可以传递竖向荷载然而并非绝对稳定的图形,使得建筑的主要结构能够通过变形来消解地震的水平与竖向震动而产生的额外荷载。
同时,建筑中的楼板与立面的连接方式也使得在产生地震时,楼板与竖向结构并不成为一个刚性的整体去强行抵抗地震力而造成破坏,而是会随地震而摆动。
这样能够有效地消耗地震的能量,而保护楼板不受破坏。
所以说,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作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构设计的层面,这种方法广泛适用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而结构系统的选择与结构构件的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部分,符合地域特征的考虑会大大提升建筑完成之后的性能。
二、由城市设计引发的结构命题
在谈论城市设计之前,我们先将这个概念延伸到建筑与场地环境相关的层面。
我们再去看看瑞士格劳宾登第二峡谷步行桥的建筑案例,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这个设计的体系策略和输入参数上。
作为桥梁主索两端的方向与,以及桥面的曲线形态的集合,都是通过对峡谷的两边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场地中的自然高差通常会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
而这种因素则又会决定结构体系的实用,例如在第二峡谷步行桥中选用了形态作用体系作为最合理的解决方法;而高差的存在与使用者能够行走的坡度限制则会成为桥面曲线生成的依据。
同样是场地状况而产生的命题,在本文的沃尔学校的案例中,一个已经存在前储油罐坑成为了左右建筑结构策略的因素。
通过对这个坑的利用策略分析,建筑师得出了需要制造地下与底层大空间,而上层小空间的设计策略,因此才会出现悬挑的楼板和需要斜拉索的承重墙的最终设计。
而考虑城市活动引入建筑设计策略的案例则是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开辟的园区,“鸟巢”的场地中并没有类似自然高差或者现存基地状况的参考。
而对园区城市设计的考虑,以及对于建筑主要功能达成之后的持续性功能进行的探讨,则体现在了“鸟巢”的建筑与结构设计上。
为了制造一个区别于体育活动的公共场所的概念,在进行城市研究之后被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提出,并且根据这个概念,“鸟巢”的看台部分与看台与建筑表皮之间被刻意塑造出了一系列可以直接到达的半室外空间。
而巨大的桁架柱与看台“碗”结构的策略则是很好地将两个区域区分开,立面上的楼梯则为这些半室外空间提供了更丰富的使用与可达性。
“鸟巢”结构系统的视觉结果为这个建筑带来了很强的标志性,因此“鸟巢”也能成为这个城市区域的“吸引子”,配合提供活动的场所而成为城区内十分重要的活动设施。
所以说,结构体系的选择和结构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因”与“果”的关系。
更有可能是相互推导相互促进的状态。
因此在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的时候需要时常跳出工作状态从另一个方面来审视设计的成果。
三、为使用者活动创造的结构构件
建筑最终是归为使用的,因此针对建筑使用者的细心设计会很好地提高建筑设计的品质。
如果将这种关照结合在结构设计之上,更能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
在具体的结构构件的处理上,赫曼·赫茨伯格设计的一系列学校设计是非常好的例子。
维斯帕斯特拉特学校的楼梯挡板设计的加宽处理,为学生提供了额外的餐桌;阿波罗学校的柱基则提供了休息、集结以及堆放杂物的场所。
这些设计可能并不过多地影响结构的整体性能,而对空间的贡献,或者说对使用者来说则是非常友好的。
而克里斯汀·凯瑞斯的设计的豪瑞能力中心的设计中,结构的设计并没有直接制造提供使用者关怀的细节,而是跟随在空间操作的动作之后,强化了空间的感受。
建筑中梭形的立柱顺着中庭的开设方向斜向支撑,在符合承载要求的前提下将自身的尺寸压缩,以提供一个连续无遮挡的室内感官。
在“鸟巢”的设计中,立面的楼梯不仅作为强化立面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元素,也给城市介入的活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元素。
这些楼梯可以成为活动的额外看台,或者如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门前的大台阶,这些楼梯本身,也可以成为小规模活动的发生地。
参考文献:
[1] 张建荣主编,建筑结构选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
[2] 曲翠松著,建筑结构体系与形态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6
[3] 叶君放,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评价,硕士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