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池州市城市发展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全年受理专利申请15142件,其中发明专利4748件,增长31.2%;授权专利9639件,其中发明专利1242件,增长63.4%。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160项,成交金额42.3亿元,增长26.9%。
全市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18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2个。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5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
图书馆总藏量697.05万册(件),其中图书325.10万册,比上年分别增长42.0%和4.6%。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214.42万卷,增长67.9%。
电影院26家,全年票房收入1.85亿元,增长41.2%。
各类动漫企业85家,具有原创能力和代表作品的企业35家。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21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2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6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3.7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3.47万张。
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3万人,注册护士1.82万人。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3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4.58张。
婴儿死亡率5.93‰,产妇住院分娩率99.98%。
城市社区卫生机构覆盖率达95%,城乡居民新农合参合率达100.37%。
全年成功组织2项大型赛事和18项市级体育赛事。
我市体育健儿参加各种赛事获得1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
全市完成2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70个全民健身苑工程建设。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57.2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
城镇化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目录2012年中国各省GDP排名 (3)1、2012年广东各地区GDP排名 (5)2、2012年江苏省各地区GDP (6)3、2012年山东省各地区GDP (7)4、2012年浙江省各地区GDP (8)5、2012年河南省各地区GDP (9)6、2012年河北省各地区GDP (10)7、2012年辽宁省各地区GDP (11)8、2012年上海各地区GDP (12)9、2012年四川省各地区GDP (13)10、2012年湖北省各地区GDP (14)11、2012年湖南省各地区GDP (17)12、2012年福建省各地区GDP (18)2012年福建各地市GDP (18)13、2012年北京各地区GDP (19)14、2012年安徽省各地区GDP (20)15、2012年内蒙古各地区GDP排名 (21)16、2012年黑龙江各地区GDP (22)17、2012年陕西各地区GDP (24)18、2012年广西省各地区GDP (25)19、2012年天津各地区GDP (26)20、2012年江西各地区GDP (27)21、2012年吉林各地区GDP (28)22、2012年山西各地区GDP (30)23、2012年重庆各地区GDP (32)24、2012年云南各地区GDP (34)25、2012年新疆各地区GDP (35)26、2012年贵州省各地区GDP (36)27、2012年甘肃省各地区GDP (37)28、2012年海南省各地区GDP (38)29、2012年宁夏省各地区GDP (39)30、2012年青海省各地区GDP (40)31、2012年西藏各地区GDP (41)2012年中国各省GDP排名排名省份GDP(单位:亿元人民币)1广东53477.4082江苏48604.1523山东45429.9854浙江32000.4455河南27598.9756河北24674.2627辽宁225308上海19731.649四川21139.26710湖北19650.75211湖南19520.40212福建25273.92313北京16382.42414安徽1530815内蒙11517.8116黑龙江14318.73617陕西12266.75618广西11284.619天津11180.875 20江西11153.432 21吉林10475.2 22山西11235.1 23重庆10018.07 24云南8756.244 25新疆6519.068 26贵州5644.14 27甘肃5090.82 28海南2526.17 29宁夏2085.430青海1636.59 31西藏6051、2012年广东各地区GDP排名1. 广州 12560.7亿12.7%2. 深圳 11358.3亿10.5%3. 佛山6788.2亿13.9%4. 东莞4698.9亿9.2%5. 中山2225.3亿14.3%6. 惠州2172.8亿15.3%7. 江门1879.4亿11.9%8. 湛江 1789.0亿12.2%9. 茂名1701.4亿10.1%10.汕头1433.8亿12.5%11.珠海1418.5亿13.2%12.肇庆1291.2亿17.1%13.清远1268.7亿17.2%14.揭阳1237.7亿16.7%15.阳江797.1亿16.1%16.韶关779.7亿13.0%17.梅州724.8亿14.8%18.潮州656.1亿14.2%19.河源575.6亿15.4%20.汕尾553.7亿14.7%21.云浮481.3亿16.7%2、2012年江苏省各地区GDP城市 GDP 增速3、2012年山东省各地区GDP2012年,青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02.11亿元,同比增长10.6% 2012年,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80亿,比上年增长10.2%2012年,济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9.5% 2012年,潍坊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4012亿元,同比增长10.6% 2012年,淄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2012年,济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0亿元、增长11%;2012年,临沂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2.8亿元,增长11.8%;2012年,东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66亿元,增长12.1% 2012年,泰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4亿元,增长10.5%左右2012年,威海市实现生产总值2330亿元,增长9.5%左右2012年,德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30亿元,增长12%。
池州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构想摘要:旅游信息化是网络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
文章通过对池州市旅游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指出了池州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池州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信息化;电子商务;池州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并在线预订旅游产品的行为日趋普遍,网络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旅游经济运作模式。
实现旅游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手。
旅游信息化是指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充分整合各类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发展旅游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1]。
池州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是国际性佛教道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的所在地,近年来在旅游信息化方面做了各种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的来说情况不尽人意。
为了加快池州市旅游信息化的建设,笔者于2013年3月对池州市的137家旅游企业进行了网络调研和实地调查,并与旅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当前池州市旅游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池州市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池州市旅游信息化现状(一)池州市及各县区旅游管理部门信息化概况在国家“金旅工程”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指导下,池州市旅游主管部门逐步认识到旅游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转型的重要性,在旅游门户网站的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重新申请注册了独立域名(),并委托专业的网站设计公司对池州市旅游门户网站进行重新设计制作,开通了池州市旅游政务网和旅游资讯网。
池州市旅游政务网包含旅游新闻、县区动态、网上办事、旅游投诉、规划统计等栏目,侧重于旅游管理部门的政务公开和行业管理功能,方便旅游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对旅游企业的业务指导。
2013年安徽各市GDP和人均GDP排名2013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9038.9亿;人均GDP为31795.0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各地级市来看,合肥、芜湖和安庆位居前三,池州GDP位列最末。
从人均GDP来看,排名前三的城市为铜陵、合肥和马鞍山,人均GDP分别为14972.03美元、9964.62美元和9511.50美元。
阜阳人均GDP最低,为2245.83美元。
(注:常住人口数据采用的2012年数据,部分数据为统计初值,随后做进一步更新)2013年安徽各市GDP和人均GDP 排名2013年GDP排名地级市2012年GDP(亿元)2013年GDP(亿元)2012年常住人口(万)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01合肥4164.344672.9757.261712.899964.62202芜湖1873.632099.5357.858678.879474.73403安庆1359.71418.253226657.894304.381204马鞍山1232.01293.0219.558906.619511.50305滁州970.71086.1394.527531.054445.371106阜阳962.51062.5763.913908.892245.831607宿州915.01014.3537.818860.173045.301308六安918.21010.3565.117878.252886.761409蚌埠890.21007.9318.331665.105112.881010宣城757.5842.8255.632973.405324.13811淮南781.8819.4233.935032.065656.54512毫州715.7791.1489.516161.392609.541513淮北620.5703.7212.333146.495352.08714铜陵621.3680.673.492724.8014972.03115黄山424.9470.3135.334759.795612.57616池州417.4462.2141.932572.235259.35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该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该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三、环境质量状况四、评价适用标准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图5-1街镇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工艺路线图AO+MBBR处理工艺为改进型A/O结合MBBR接触氧化工艺,在兼氧池和好氧池增加了悬浮生物填料作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场所,同时增加了生物量。
好氧池内置高效生物填料,并通过智能控制模式,形成复合生物反应器。
复合生物反应器是由悬浮生长微生物和附着生长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生物反应器,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方法,由于两种状态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使得复合生物反应器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二者的优点,从而避免了二者的缺点。
复合生物反应器内附着生长的微生物污泥龄较长,有利于硝化菌生长,通过智能曝气系统,可使微生物有效保持在最佳的处理状态。
生物膜法工艺中,脱落的丝状菌很难沉淀,脱落的生物膜残片没有凝聚作用,因此二沉池出水浊度较高。
复合生物反应器内悬浮状微生物以菌胶团为主,具有生物凝聚作用,可以捕捉附着微生物脱落的丝状菌,有效防止出水浊度偏高。
池州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文章通过对池州现状水资源特点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为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保障。
标签: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1池州市概况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从上至下有龙泉河、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陵阳河、喇叭河、清溪河、九华河、大通河等主要河流。
人均水资源量达到4168m3,亩均水资源量5707 m3,分别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4.0倍和5.0倍,是安徽省水资源较为丰沛的城市。
近年来“三生”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趋增加,对水质及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资源供需矛盾逐渐突出。
文章通过对池州现状水资源特点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揭示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为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科学配置水资源提供保障。
2 水资源情况分析(1)降水与蒸发池州市多年平均面降雨量为1567.9mm,其中贵池区为1535.5mm,东至县为1536.3mm,石台县为1604.9mm,青阳县为1646.8mm。
多年平均雨量分配年内极不均匀,年内最大月(6月)雨量占年总雨量的16.8%,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76.6mm,最大年蒸发量是最小年的1.84倍,(2)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795.5mm、地表水资源量为65.8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全市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8.35亿m3。
池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7.48亿m3、频率为20%、50%、75%、95%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83.28亿m3、65.51亿m3、53.27亿m3、38.86亿m3。
多年平均可利用总量为30.15亿m3。
(3)水质河流水质长江干流共有8个水质断面(点)(分别为:赣皖省界(香隅镇)、吉阳、曾家湖站、大渡口镇、黄湓河入江口、民生水厂取水口、梅龙镇(下)、青通河口上)进行了144次的采样监测,总代表河长167.5km,其中汛期60点次,非汛期84点次,水质全部维持在Ⅱ~Ⅲ类,水质状况良好。
池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池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41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2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204.2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12.6%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4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1017万美元,增长25.8%。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7个,比上年增加4个;合同利用外资6825万美元,增长129.9%。
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6%,其中入境游客58.5万人次,增长33.8%。
旅游总收入288亿元,比上年增长41%。
年末全市共有A级景区28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安徽省星级农家乐142个,旅游乡镇22个。
全市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2家,旅行社78家,国家级导游1508人。
七、交通和邮电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全年旅客运输量6645万人,比上年增长17%;货物运输量8679万吨,下降11.3%。
旅客运输周转量366736万人公里,增长15.5%;货物运输周转量1643249万吨公里,下降18.9%。
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488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8.4万吨,下降9.2%。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0500标准箱(TEU),增长25%。
年末机动车辆保有量25.6万辆,比上年增长15.2%。
其中,汽车保有量6.3万辆,增长22.3%;个人小型及微型载客汽车保有量3.8万辆,增长39.4%。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85313万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9519万元,增长7.1%;电信业务收入75794万元,增长12%。
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1.7万户,比上年下降10.5%;移动电话用户93.4万户,增长1.8%。
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77部。
2012年临汾市统计年鉴2012年, 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充分运用转型综改试验各项有利政策,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突出“主攻项目,加快转型,打造特色,改善民生,推进跨越”的工作重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12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5亿元,增长5.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第二产业增加值758.8亿元,增长11.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2%;第三产业增加值381.2亿元,增长9.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2%。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36.4亿元,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2.1亿元,增长1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91.8亿元,增长9.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019元,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为4439美元。
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01.6亿元,增长7.0%。
一般预算收入110.8亿元,增长24.3%。
税收收入51.6亿元,增长3.2%,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42.9亿元,增长1.2%。
一般预算支出223.0亿元,增长19.0%。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7.6%,教育支出增长3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医疗卫生支出增长7.0%,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0.9%,公共安全支出增长8.7%,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3.3%。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8.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8.4%,生活资料价格上涨3.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4.9%。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4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3.1%,控制在4.2%的目标范围之内。
二、农业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55.9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3147.8公顷,下降0.6%。
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0)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2012年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全年财政收入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2.8亿元,增长21.2%。
在全部财政收入中,增值税12.8亿元,增长21.1%;营业税13.9亿元,增长33.1%;消费税0.8亿元,增长4.3%;企业所得税7.5亿元,增长25.1%;个人所得税2.2亿元,增长18.9%。
财政支出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6.6%,教育支出增长30.1%,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6.5%,住房保障支出增长36.3%,农林水事务支出15.9%,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增长5.8%。
全市33项民生工程和12件惠民实事共投入资金22.8亿元,惠及城乡居民150万余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
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3.9%、4.6%、2.8%、1.3%、0.7%和0.2%;交通和通信、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0.1%和0.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3%。
年末从业人员112.1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45.5万人, 增加0.4万人;第二产业27.7万人, 增加0.2万人;第三产业38.9万人,增加0.2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8万人。
年末城镇失业登记率为3.9%。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15.4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3千公顷,其中稻谷种植面积98.5千公顷,扩大0.4千公顷。
2012年度池州市城市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4-4-1信息来源:池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全年各项城建工作完成情况
2012年,池州市按照“提升品质、建管统筹、彰显特色、名市惠民”的城建总体思路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以加速新型城镇化为主线,以塑造城市名片和推进城乡统筹为抓手,突出抓好市政重点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筑市场监管、美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1、年度各项指标顺利实现
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突破47%,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 18亿元,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6.75亿元,完成建筑业产值68亿元,争取省级以上补助项目资金8.2亿元,同比增长53.6%。
2、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重点工程如期推进。
全年市政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共七大类26项,开工建设24项,当年完工22项,完成年度计划24项。
全年完成投资18亿元。
支柱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市场保持规模增长。
全市城乡开发建设完成投资86.75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达 289.7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7.89万平方米。
建筑业市场平稳发展,完成总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13.3%;已有35个项目申报了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并完成评审工作,19个示范项目完成了能效测评。
惠民工程快速推进。
2012年省政府下达本市保障性住房工程类目标任务12519套。
其中新增廉租住房2452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7412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655户。
现已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2916套,开工率103%。
其中廉租住房开工2480套,占目标任务101%,公共租赁住房开工7428套,占目标任务100.2%,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3008套,占目标任务113%。
2012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类项目基本建成目标任务14400套(含江南产业集中区500套),现已基本建成15694套,占目标任务109%,其中廉租住房竣工1224套,公共租赁住房竣工437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竣工4081套。
市政园林公用事业精细化维护管理全面加强。
全年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0亿元,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5亿元。
建立了市政设施综合巡查机制,设置了“12319”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热线,进一步推动城市维护管理精细化、高效化。
出台了《关于开展“精细化建设管理”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重点对九华山大道、东湖路、人民路、长江路、秋浦路、翠柏路等城市核心干道进行精细化维护。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组织编报了10个生态文明示范区项目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任务涉及建设部门的项目,大部分项目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齐山---平天湖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项目已通过住建部专家组考评。
已有20个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可再生能源部分完工,其中13个项目通过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效测评工作。
清溪污水处理厂二期已完成投资2420万元。
管网建设工程已完成港澳水都等六个小区的改造,累计完成投资1470万元。
节水型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全面启动。
青阳县陵阳镇申报省特色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已获批准,东至县东流镇通过了“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评审。
二、2013年城建工作思路及安排
按照全市“十二五”期间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这一中心,推进城建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总体思路和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三区”突破,凝心聚力、争先进位,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突出抓好城镇化提速提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调控、建筑节能与城镇减排、美好乡村建设、绿色城镇建设、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推进池州科学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全年城建工作主要目标是:加速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达到49%;完善中心城区功能,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0亿元;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和住房保障完成投资80亿元,房地产施工面积5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350万平方米;加快建筑业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产值80亿元,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1、以杏花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推进市政重点工程建设
按照“以人为本、配套完善、轻重缓急、量力而为”的原则,排定了2013年城建工程计划共七大类19小项,总投资约1.5亿元。
包括小区改造惠民工程1项、美好乡村建设工程1项、生态城区建设工程4项、历史文化保护工程1项、城区道路畅通工程7项、雨污管道及河渠建设工程3项、平天湖风景区保护开发工程2项。
重点工程以杏花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按照杏花村规划中“一路二水三区”的总体布局,做好一期8平方公里起步区的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杏花村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再现“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村,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
2、以培育建设中心村为重点,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以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为主要内容的71个中心村整治工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重点抓好村庄布点规划和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各地配套建设好11+4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督促各地审定和控制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内容。
制定《池州市美好乡村建设奖补资金验收考核标准》,坚持按照“竣工一个、申报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严格考核奖补,确保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让每一分奖补资金都发挥最佳效益。
3、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综合反映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总体成就的国家级综合性奖项,是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2013年将全面开展创建申报工作。
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以《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为标准,建立完善63项生态人居体系指标,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最终把池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
4、以城区水环境整治为重点,加大平天湖区域治污力度,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以城区水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开展以环湖清淤、截污管道、水系沟通、湖床整治、生态修复等为主要内容的平天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白洋河、清溪河故道河渠利用工程,加大城区雨污管网建设力度,维护好城市排水设施,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
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空间的良性循环,以优质的水环境质量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以环巢湖、皖南“金项链”工程为契机,结合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推进城乡绿道建设
根据省重点打造环巢湖、皖南“金项链”区域景观绿道的计划,池州市将以皖南“金项链”工程为契机,按照“区域留绿道、城郊串绿道、老城连绿道、新区建绿道”的思路,结合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和公用设施,以扩大绿量为重点,提升生态园林品位为目标,建设具有绿色出行、休闲健身、人文景观功能的城市绿道。
2013年新建城市绿道25公里,争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2011年底39.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年均增长0.5平方米(2011年底18.2平方米)。
6、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推进老旧小区整治和棚户区改造
2013年全市计划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7868套,其中廉租住房116套,公共租赁住房10847套,城市棚户区改造6905套。
同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既有建筑节能工作,对纳入旧城改造的成片老旧小区实行拆除重建,对未列入近五年旧城改造和棚户区(危旧房)的老旧小区实
行环境整治,切实做到旧住宅区房屋住用安全、配套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美化、管理维护有效,逐步实现文明和谐的宜居惠民目标。
7、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为目标,推进“工程质量管理年”活动
2013年将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为中心,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尺”,坚持把群众关注热点作为工作重点,规范住宅质量回访保修和投诉处理工作。
在设立池州市房屋质量投诉处理中心的基础上,加强调度管理,集全委之力量深入开展住宅质量通病集中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抓好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三个阶段的监管工作,推进“两抓两促”活动(抓现场促管理、抓细节促管理),加强工程建设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落实工程质量终生责任制,积极推进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住宅建设品质和质量水平,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8、以行业服务标准化为载体,提升行业服务品质
以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化、高效化、人性化”为目标,出台本市供气、供水行业服务标准规范,进一步细化文明举止、入网办理、收费经营、运行管理、应急处置、投诉处理以及管理监督等方面服务标准。
燃气行业重点提升开户申请、运行保障、泄漏抢修、入户安检等方面服务标准,供水行业重点提升水质安全、水表检定、停水处理和临时供水等方面服务标准。
推行阳光便民服务,公开价格标准、计价方式、收费办法及优惠措施。
积极整合服务资源,实行“一站式”服务,形成申请、受理、设计、施工、移交、维修、收费、咨询、投诉为一体的高效流程,提高行业工作效能和服务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