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发展主要靠硬势力还是软势力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机场竞争的内涵及竞争优势分析蛐机场AIRPORT文/张建森谢敏(综合开发研究院)机场竞争的内涵及竞争优势分析Connotationofairportcompetitionandanalysisofcompetitiveadvantages一机场垄断的不充分性游目的地等)最近或最便捷到达的机场作们可以知道机场的辐射区域不是固定的.机场有着自然垄断性是机场规制的理为航空运输的始发或目的地机场.例如,在不同机场辐射区域相互重叠的范围内,论基础,也是处理机场与航空公司问战略深圳本地旅客除深圳机场没有通往目的地存在着机场间对该部分航空市场的竞争.协作关系的重要背景.虽然机场存存自然直达航班或特别紧急情况下没有及时通往以下以我国珠三角区域内五大机场间垄断性,但多数机场的垄断是不完全的,目的地的航班外,轻易不会选择临近的广的腹地竞争为例来说明机场的腹地竞争.由此而形成了不同机场间的非充分性竞州,珠海机场作为始发机场.也就是说,机如图1所示,珠三角区域内的五大机场的争.在构建机场管理体制和自身发展战略场在其辐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辐射范围以机场为原点向外扩散.由于香时,对这种竞争属性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指性.但这种自然垄断性是有限的,不同机港机场在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国际航线导意义.场在这些机场的辐射重叠区域内将存在较密度及频度,航权政策及海关政策等方面通常而言,全球多数城市都只建设一一强的竞争,这即是所谓机场的腹地竞争.存在着诸多优势,因此其辐射区域较大,个机场.对少数建设多个机场的几个火城可以覆盖整个珠三角地区甚至更为广阔的市来说,机场的拥有者或管理者通常二,机场的直接腹地市场竞争地域,与其他四个机场的辐射区域均存在也都是同体的.只有极少数的城市建设多要分析机场腹地竞争的内容和方式,重叠.香港机场2006年货运吞吐量为374个机场,同时不同机场的拥有人或管理人首先需要了解机场辐射区域的概念.机场万吨,其中约70%~80%来自珠三角地区;是分离的.中国的机场建设更是如此,目的辐射可以用灯泡照明来做比照说明:一旅客吞吐量为4450万人次,其中也有很大前只有上海有两个机场,但两个机场同属盏灯泡能够照明的范围与灯泡本身的功率比例来自珠三角腹地.于上海机场集.也就是说,机场在一定大小有关,也与周围其它光源的强弱有为什么这些旅客和货物放弃近在身边区域内存在一定的自然垄断性.也正是因关,在黑夜中人会感觉灯泡的照明距离要的广州,深圳和珠海机场,舍近求远地转为机场的自然垄断性,航空运输对区域社大一些,而在白天因为受到太阳光的影向香港机场?关键原因就是香港机场的辐会经济发展的公益性主要由机场而不是由响,灯泡照明的范围似乎就要小得多.另射能力较强,尤其表现在国际货运方面,航空公司来承担.纵观发达国家航空运输外,灯泡的辐射光线强度在灯泡的周围最其航权和海关政策优势是珠三角内三个内的经验,通常只对机场进行社会经济效益强,随距离的拉远其照明强度会越来越地机场所无法比拟的.而在与澳门机场的评价(AirportEconomicImpact),而对弱,在超出一定距离后,照明效果将完全竞争中,香港机场又具有地理位置和本地航空公司并小进行类似的评价.消失.机场辐射是相同的道理,机场的辐市场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机场的腹地根据航空运输的规律,在没有特别原射能力与其本身的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有竞争决定于机场的综合竞争能力.从竞争因的情况下,旅客,货主选择始发机场和关,也与周边其他机场的辐射能力有关.的角度看,香港机场之所以有今天的腹地目的地机场时,通常会选择离自身出发地机场的辐射强度在机场附近最强,离机场范围,与其他机场辐射能力较弱也有关.或最终到达目的地(家,办公室,工厂,旅越远的区域,其辐射强度也越弱.由此,我随着中国航空管制的放松,政府服务意识52AIRPORT机场佝增强和机场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的提每,珠三角其他机场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强.可以断定,如果广州,深圳机场能够到香港机场的政策环境及管理服务水平,目前这种旅客,货主舍近求远的局面情不复存在.虽然香港机场可以利用目前的特殊地位,引导珠三角五大机场进行更加合理的差异化竞争,营造更加有效的竞争环境和局面,但并不能完全消灭竞争.广州机场与深圳机场相比,两个机场所适用的规制政策相同,管理服务水平平分秋色,广州机场目前在建设规模和业务规模上强于深圳机场,深圳机场的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好过广州机场.两个机场在中山,东莞和惠州等重叠的辐射区域存在较为激烈的腹地竞争,广州机场率先在东莞建立了城市候机楼,方便当地旅客办理值机手续和到达机场,深圳机场也先后在东莞和惠州设立了自己的远程城市候机楼.珠海机场与广州机场在中山,江门等地存在辐射区域重叠,与深圳机场主要在中山存在辐射区域重叠.由于珠海机场在选址上处于珠三角边缘,在机场建设规模方面,一次性投入过大,且管理服务水平不足,致使其辐射能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大量航空市场资源从其辐射区域内流失.可以看到,机场腹地竞争的决定因素还在于机场本身的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由于澳门经济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澳门机场有利地抓住了大陆与台湾之间因政治因素导致的特殊中转市场,澳门机场2006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近500万人次,业务增长迅猛.但是,澳门机场对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并不尽人意.虽然澳门和香港同样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有着优越的政策环境,但由于其本地航空市场过小,同时受基地航空公司规模,航线结构,机场建设和营销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珠三角机场的腹图1珠三角地区五大机场腹地竞争示意图(注:图1仅为示意图,机场的辐射区域实际上不可能是个标准的圆形或扇形.)惭捌l-彻街图2以新加坡机场为例的国际枢纽竞争示意图地竞争中,没有过多的优势.三机场的航空中转市场竞争由于在航空市场网络中各节点需求的不均衡以及航空器飞行距离的限制等诸多原因,航空公司为了提高运营效率,最大程度地满足各个城市或区域的航空市场需求,扩大航空市场网络,会选择一些机场作为枢纽基地,将来自不同地点的旅客和货物在这个机场进行中转,从而完成输送这些旅客和货物到达目的地的基本任务.正因为航空市场的这种组织安排,使得一些机场成为了枢纽机场.在枢纽机场,部分或大部分的到港旅客或货物并不是以这个机场的城市或区域为目的地,而是在这个机场进行中转,他(它)们形成了这个机场的中转市场需求.航空运输的中转市场与直接腹地市场同,其最大的特征是可以进行人为安排,并非一定要落户某~个机场.由此,对航空中转市场的争夺就构成了机场间的枢纽地位竞争.以下我们以新加坡机场为例说明国际机场枢纽地位竞争的态势和内容,以成都机场为例说明区域机场枢纽地位竞争的态势和内容.新加坡是一个人口总量不到400万人的城市型国家,但其樟宜国际机场2006年旅客吞吐量超过35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达到191万吨,有超过80家航空公司的航班抵经新加坡机场,每周提供航班量达到4180个,联通全球57个国家,183个城市,2005年被国际机场协会(ACI)评为世界上第6个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如果仅依赖新加坡本地市场,新加坡机场无法实现以上骄人的业绩.新加坡机场实现的旅客吞吐量中,50%以上为中转旅客,这些中转旅客并非自发地选择新加坡机场中转,而是新加坡政府,机场当局以及机场主要基地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如图2 所示,新加坡机场主要利用航权开放,通过前瞻性的机场建设,优质丰富的中转服务和有竞争力的收费环境等措施,争取了欧洲与澳洲间的洲际中转市场.从理论上说,这个中转市场完全可以放在其它城市,如近在新加坡咫尺的曼谷机场,稍远些的香港,广州,上海,北京,东京,仁川等机场都可以作为这个中转市场的枢纽基地.目前这些机场正与新加坡机场展开有力的竞争,尤其是曼谷和仁川机场在近几年的竞争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三大机场由于受航权政策以及基地航空公司运营能力的限制,在国际枢纽竞争中并没有取得突出的业绩,我国机场业务量更多地依赖于直接腹地市场.成都双流机场的部分航线如图3所示,如果我们将成都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和乌鲁木齐等航线作为干线的话,则成都至拉萨,昌都,九寨沟,达州,万州,攀枝花,宜宾,泸州等航线可以看成是支线,从干线城市及中国其他区域到西南各支线机场的旅客需要在成都机场中转,这是成都机场业务量的一个重要53tll,场AtRPORT●£氍●活}l}图3以成都机场为例的区域枢纽竞争示意图图4机场竞争的"五力"模型一棂重I评价I加重分数IFE总加权评分T_1_翼略定串孚l器耄IIl二图5SWOT分析的内容及程序部分,成都机场已经初步奠定了中国西部航空枢纽的地位.但是,这一地位正在受到来自重庆机场的严峻挑战,随着重庆机场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上述中转完全有可能部分地转移到重庆机场.我国民航目前的航线结构以城市对航线为主,随着机场建设密度的增加,支线航空公司的发展,机场间的中转市场, 即枢纽地位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机场的运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高度重视对中f转市场及区域枢纽地位的争取.54四,机场竞争的"五力"模型"五力"分析是波特在其名着竞争战略中提出的用十企业竞争力分析的模型,对企业如何选择战略以及最终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节将波特的"五力"模型应用十民用机场,以归纳机场的竞争特点.机场"五力"模型如图4所示.1.机场行业内的竞争如前文所述,机场具有不完全的自然垄断属性,机场问具有对直接腹地市场和中转市场的竞争,也可以称为腹地竞争和枢纽地位竞争.机场问的竞争内容和策略丰要体现任行业规制(肮权政策,价格管制和准人政策等),管理体制,设施建设,机场收费以及管理服务水平等方而.从竞争的程度来说,机场阃的竞争是有限的,对目前国内大多数机场来说,机场问的竞争并未直接形成对机场运营管理的压力,这也是构成中国机场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形成重要竞争优势的直接原因之一.2.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机场供应商可以分为机场建设供应商(主要有设备供应商和工程建设商等) 和日常运营管理所需的原材料,软件和咨向等供应商.机场建设投资巨大,其每年的折旧和财务费用构成机场的重要运营成本,因此机场建设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是机场竞争的重要压力.我国目前航油市场是垄断经营,机场只能被动接受油价.机场的其他供应商,均为充分竞争类产业,对机场的议价能力不强.因此, 在应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方面,机场应该超前培养与机场建设供应商和航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5.客户的议价能力机场客户有三类,分别是航空公司,驻场商业单位和旅客,货主.虽然机场的各项收费都有较强的行业规制约束,但机场对这三类客户都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机场运营管理中应该注意合理,适度利用自身在客户议价能力方面的垄断优势,以便保持与航空公司及驻场商业单位问的战略协作关系,以及对旅客,货主的良好服务,因为从长远来看,这是机场竞争优势构筑的重要因素.4.替代品的威胁机场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自公路,铁路等其它运输方式.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和铁路速度的不断提升,该方面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在竞争中,航空运输除要保持其快捷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在运输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改善.5.新进入者的威胁}}1于机场的准入门槛较高,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属性,因此机场基本不存在新进入者成胁.总结使用"五力"模型对机场竞争的分析,机场发展战略应该重点关注自身对客户议价能力的优势,重视机场间竞争和提高对机场建设商及航油供应商议价能力等方面.五,机场竞争的SWOT分析SWOT分析是企业构筑竞争优势和制定发展战略的经典工具,但关于将这一:I:具有效地运用于机场竞争优势构筑的研究并不多.下面根据机场行业特征和机场竞争内容,结合机场"五力"模型分析的结论,对机场SWOT分析做出系统地阐述.将SWOT分析的标准内容和程序应用于民用机场,首先进行机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从而归纳总结机场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如图5所示.为了有效地进行机场SWOT分析,在外部环境分析中应该充分考虑机场行业特征,竞争特点和"五力"模型分析结论,在内部条件分析中应该与机场的价劣::;●车衅●●优一劣Ai鼗移鼗T机场舯值链分析相结合.附表列出了任分析机附表机场SWOT识别及重点考虑因素场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具备的优势和lIt00g分柢蓉_;一|毒尊重患%媳穗tlE毒毽鼍ll|i||l劣势时所需要着重考虑的各十个方面内①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容.总体状况,人均收入,区域布局和产业趋势等h_T'nL7f.甘,rfh,7—②家社会经济发展【王]—=rL勿楚一典型州7衍,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FI,人均收入,区域布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每个络币点的斋求或业务量的扩大或面临的④国内外重点城市;土会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减少对其他节点的业务量都有一定的影机会(O)⑤民用航空行业政策航权,价格,准入政策和管理体制等响,特别是与某一个特定机场有直航航威胁(T)⑥区域内机场腹地竞争其他机场的价值链,优劣势和发展战略线连通机场的务量扩人或减少对这个⑦区域和国际问机场枢纽竞争机场的业务量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茌③供应商议价能力设备供应,航油供应识别机场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时,需要考⑨航空公司竞争及运力供给航空公司运力总量,航线分布,行业规制,行业竞虑全球,全国和国内外重点城-社会经争,商业模式等济发展方面的各种重要因素;区域社会⑩航空运输替代品发展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发展等经济发展则是分析机场腹地航牢-场需公司冶理,财务资源,财务管理,组织管理,总体求的重要因素,行,政策是机场运营环①企业基础设施规划,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境的重要背景;其余五个所需考虑的内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结构,考核制度,薪酬和激励制度,培训机制等容是机场"五力"模型中所列出的机场业③技术开发安全,信息,维修等系统先进性和业务流程的顺畅内部竞争,供应商议价能力,客户议价能程度等力和替代品威胁等重要因素.对机场具④采购设备,工程和其它重要必需品的采购机制备的优势和劣势的识别主要基于机场价具备的⑤设施建设跑道,机坪和航站楼等二E要设施容量及地面道路交值链分析中各类价值活动和活动间的联优势(s)通和其他配套设施配套水平等系而展开.劣势(W)安全性,收费水平,基地航空公司能力,空域资源在分析出机场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及具⑥航空,务可得性,地面服务模式及效率,航线结构,枢纽地备的优势和劣势后,就可以进行如图5所示位,航班时刻安排机制等业务内容,收入占~q~ALt-,例,业务模式,航空货的sWOT后续分析,先对每个机会,威胁,⑦非航空业务物时效性等优势和劣势进行评价并给以权重,得f-IJEFE⑧市场营销营销方式,品牌知名度等和E矩阵,进而得到战略定向矩阵,最后⑨公共服务对驻场单位的协调能力等得出SWOT战略开发矩阵中的S-O战略,机场治理与公共服务问联系,人力资源管理与航空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由这⑩各类价值活动间的联系业务及非航空业务间联系,采购与设施建设间联系,些战略,我们可以得到机场的发展战略体设施建设与航空业务及非航空业务间联系,航系以及总体发展战略.0(编辑王璇)空业务及非航空业务与公共服务间联系等?资讯?OAG全球航班架次最新统计(2007.12) OAGBackAviationSolutionsLatestStatisticsonGlobalFlights全球2,005,0602,110,2232,149,8452,259,4652,277,7502,367,4602,451,4454%往返非洲16.91518,90919,65821.54324,08626,99331.15115%非洲内部47.25848.41348,25749,46251.28452,84857,6889%往返亚太29,70432,48735,25839,85943,13846,79552,44312%亚太内部344,816369,147398,753427,834459,538500183518,6334%往返中南美0,1I46,14451.06953,l6957.23658,70561,59264,0944%巾南美洲内部197.550195,673177,185181,842182.722187.553196,6125%往返欧洲57,48363,35665,48872,13877,37783,85392,86411%欧洲内部426,683454,435456,740480,944497751512.448537,9505%往返中东18,79321,19022,85926,52429,19532,86038,12816%中东内部23,51724.41324,87725,97228,58132,76734,1384%往返北美66,27372,99574,54879,65481,83986.36190,5685%北美内部847,470888.139908,543944,934900,704912,434921.8001%55。
机场市场定位与运营模式Airport Market Strategy and Operation Mode机场作为民航运输市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民航运输市场供给和需求间的纽带。
但长期以来,机场与航空公司相比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同时,机场的市场地位界定不甚清晰,使得机场的建设投资、经营管理、政府监管等往往出现偏差. 随着航空运输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对机场的运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认识机场的经济特性,明确机场的市场定位是机场经营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提高机场的经营效益,加强民航业政府监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场的经济特性机场属于基础设施领域,具有准公共产品、正外部性和自然垄断性等特点。
机场的准公共产品特性是指在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同时,机场又可以通过对特定消费者的收费来弥补投资,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即兼有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特点。
机场的正外部性是指其社会边际效用往往远大于私人边际效用,机场的建设运营不仅仅满足了使用机场的旅客、货主的需求,同时对增加地区就业机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其经济效益却更多地转移到航空公司等相关部门或消费者身上。
机场的自然垄断性的产生是由于机场建设投资规模巨大,同时在一定区域内不存在重复建设的经济可行性。
机场的公共产品特性和正外部性构成了机场的公益性,而机场收费性(或称价格排他性)和自然垄断性又使得机场具有收益性,正是由于机场兼具公益性与收益性,使得机场定位变得复杂。
机场定位的困难除了总体具有多重经济特性外,机场内部不同功能区域的经济特性的差异也是重要原因。
从机场功能角度看,机场由飞行区、航站区和延伸区构成,各功能区域的性质也不相同。
机场飞行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点,起降服务收入往往不能弥补初始投资的折旧、运行维护费用等成本。
航站区则是盈利性很强的优质资产,可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珠海机场五力讲稿模型一、现有竞争者分析1、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在2007年完成旅客运输3096万人次,货邮运输69.5 万吨。
民航总局在“十五"规划中已把白云机场明确为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广东省委省政府也把白云机场定位为东南亚及亚太地区的航空枢纽。
2007年广州人均GDP达到9302美元,最近三年,依靠新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广卅I空港经济区已初具规模,Fedex亚太转运中心,UPS和TNT等数百家航空物流公司的落户,空港物流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使广州成为中国南方的国际物流中心,从白云机场出发两个小时内可到达珠三角地区29个主要城市,交通极为便利。
此外,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除新白云机场外,还管理着汕头、湛江、梅县等3个支线机场,这使白云机场在广州北部和未来粤西地区的航空业务发展上,都具有明显的显性优势和待开发潜力。
白云机场“十一五"期间正努力提高机场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努力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其作为国内三大枢纽机场之一的客货中转能力,进一步增加自身的竞争能力,与香港、新加坡、曼谷等周边国际枢纽展开竞争。
由于白云机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在国家和广东省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珠三角五大机场,特别是相对于深圳和珠海机场来说,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
2、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在2007年完成旅客运输2062万人次,货邮运输61.6万吨。
深圳市为深圳机场定出了“南中国货运门户机场"的发展战略,在政策、财政补贴和土地使用等多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扶持,深圳机场也加强了与香港机场在陆路和水路交通方面的紧密联系,使经深圳机场中转至香港机场的国际客运和货运的承运能力是短期内国内机场无法与之竞争的,深圳机场通过明确自身的辅助地位和在国内航线上与白云机场相当的竞争能力,依靠和香港机场的紧密合作,使自己正大步向“南中国货运门户机场"的战略目标迈进。
我国国内机场的经营管理模式1、从机场运营管理架构的角度,机场运营管理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六种:1.1省(市、区)机场集团模式这是一种以省会机场为核心机场,以省内其他机场为成员机场的机场集团组织架构。
即进行机场属地化管理,其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成立了省(区、市)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或管理公司,并由机场公司统一管理区域内的所有机场,如上海、天津、海南;第二种是成立了省(区、市)机场管理集团公司或机场管理公司,但机场公司只管理区域内部分而不是全部机场,如重庆、广东、四川。
以省为单位将全省的机场统一管理,存在很多优点:一是省政府可以把全省的资源调动起来扶持省内各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可以从全省的角度统一规划机场布局,统一考虑全省机场的建议,避免各地市各自为政;三是把全省的航空运输和机场的建设统筹考虑,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四是能够发挥省机场集团公司的优势,在管理、人员、资金等方面形成规模优势,以大带小,有利于省内小型机场的生存和发展。
省(市、区)机场管理集团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省内资源的统一。
当然,这种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机场所在地的地市政府缺乏扶持机场建设和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跨省机场集团模式这是一种超越省机场管理集团的运营管理架构,是由几个省的机场管理集团通过资产重组,组建为一个跨省的机场集团。
目前,首都机场集团收购、托管、参股的机场,分布于10个省(市、区),成员机场达到35家;西部机场集团管理了4个省(自治区)的11家机场。
跨省收购的主要目的是要在资源配置、航线网络、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超省机场集团的更大规模效应。
这种模式体现出得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团公司将成员机场的地面服务、商贸、广告等非航空性质业务实行了一体化经营和管理,发挥了专业化公司的规模优势;二是在人员使用和资金运作方面,统一调配,统一运作,提高了运营效率;三是利用机场集团公司的管理优势,一定程度提高了小型机场的管理水平。
我国机场的发展现状分析第一篇:我国机场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机场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民航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机场建设也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目前,我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
一、机场现状1.通航的城市和机场2009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166个(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165个,军民合用机场 45 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163个。
全国机场平均密度为每10 万平方公里1.53 个; 4E 级机场25 个、4D 级机场35 个、4C 级机场58 个、3C 级机场29 个。
2.主要生产指标2009年,我国机场吞吐量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旅客吞吐量48,60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79%。
其中,国内航线完成44,90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02%(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16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6%);国际航线完成3705.4万人次,比上年降低1.92%。
完成货邮吞吐量945.6万吨,比上年增长7.04%。
其中,国内航线完成625.1万吨,比上年增长10.85%(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45万吨,比上年增长2.45%);国际航线完成320.5万吨,比上年增长0.32%。
飞机起降架次484.1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4.52%。
其中:运输架次为436.5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5.12%。
起降架次中:国内航线447.4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6.57%(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11.2万架次,比上年增长1.82%);国际航线36.7万架次,比上年降低5.41%。
2023年飞机场行业市场环境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飞机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工具。
而让飞机起降的地方——机场,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产业。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机场行业市场环境。
一、宏观环境分析1.政策环境机场行业是属于交通运输行业的一种,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在国内,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对机场建设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此外,国家还发布了《关于促进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和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交通、旅游、能源、文化创意等领域,机场行业也将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2.经济环境机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的支持。
整体经济环境稳定、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令机场的客流量不断增加。
此外,也有利于机场引入更多企业和商业活动,提高收益水平。
3.技术环境随着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机场行业也开始呈现智能化的趋势,智慧机场正在成为行业的新发展方向。
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开放式应用系统可以为旅客提供智能化服务,极大提高了机场的工作效率和旅客体验。
二、微观环境分析1.竞争环境机场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航线资源、旅游线路、物流等多个方面。
同时,机场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商业化。
各机场的商贸资源布置也是直接影响机场业绩的因素之一。
例如,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知名机场都已经发展出了庞大的商业综合体,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2.供应商环境机场行业的供应商主要涉及到如运营商、维修商、飞机租赁商等领域。
随着机场行业的不断发展,供应商也在不断涌现。
例如,盛力航空、中国航信、吉祥航空等公司都是本行业知名的供应商。
3.顾客需求随着人们对旅游、出行的需求的提高,机票、机场服务等消费需求也逐渐增多。
而在国内,机场质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同等的价格却不能提供同等的服务,这些都影响到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口碑。
总的来说,机场行业市场环境是十分丰富和多变的。
2023年机场建设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行业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际贸易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机场建设行业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高速增长潜力的行业。
机场建设涉及到地质勘察、测绘、设计、施工、设备采购、机场运营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竞争激烈的行业。
二、市场环境分析1. 政策环境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政府开始引导社会资本向其他领域投资,机场建设成为了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方向之一。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民航装备研制和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机场建设的战略地位。
政策的利好将为机场建设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经济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与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机场建设行业也获得快速增长的机会。
特别是在国内,航空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带动了机场建设的需求。
同时,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也进一步促进了机场建设的发展。
3. 技术环境机场建设行业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技术的创新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现代化的机场建设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例如:运营管理系统、智能中央控制系统、安全系统、供电系统等。
4. 竞争环境机场建设行业市场竞争相对激烈,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竞争对手都有较为完善的技术和管理体系。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服务质量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5. 社会环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标准化、舒适、便捷的机场建设已成为民众的追求。
同时,企业应该承担其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环保、能源节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责任。
三、发展趋势1. 面向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机场建设需要更多的面向国际化的发展,为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更好地适应国际航空运输市场的需求。
同时,中国机场建设企业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增强竞争力,与国际知名企业进行合作或并购,加快水平的提升。
2. 强化智能化智能化是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机场建设也需要加强智能化建设;例如:信息管理、安全防范、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智能化系统,提高机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技能认证机场管制考试(习题卷2)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78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对于中短程航线,下列巡航方式中哪一种没有实际意义?()A)阶梯巡航方式B)LRC巡航方式C)等M数巡航方式D)经济巡航方式2.[单选题]飞机通信选址报告系统具备进行双向()的功能。
A)话音通信B)数据传送C)监视D)询问3.[单选题]连接到航空器的动静压系统上的仪表为()。
A)升降速度表B)转弯方向仪C)陀螺仪D)侧滑仪4.[单选题]航图上的等磁差线是指()。
A)磁经线B)地球磁场的磁力线C)磁差相等的各地点的连线D)航迹各点连线5.[单选题]若话音信号的最高频率为3400Hz,则VHF接收机的有效传输带宽至少为()Hz。
A)3400B)4000C)4800D)68006.[单选题]机场塔台管制员发布的复飞指令应当符合规定的复飞程序,并应当( ),使航空器不致飞出复飞区。
A)包括爬升时应当到达的高度B)提供机场能见度C)提供空中交通情况D)提醒机组及时转弯7.[单选题]在很厚且没有得到详细云系分布资料的雨层云中做仪表飞行的最大危险是()。
A)闯入云中埋置的积雨云中C)迷航D)飞错高度层8.[单选题]由( )保证应答机编码设置的正确性。
A)航空器驾驶员B)机械师C)雷达管制员D)程序管制员9.[单选题]进近飞行中,下滑道指标下指,航道杆左偏表明航空器()。
A)偏左,低于下滑道飞行B)偏右,高于下滑道飞行C)偏左,高于下滑道飞行D)偏右,低于下滑道飞行飞行10.[单选题]管制员向航空器发布着陆许可,一般应在航空器距离跑道入口处( )km之前发出。
A)2015-4-11B)2015-7-11C)2015-11-15D)15-2511.[单选题]空速表指示的空速同什么样的大气条件下的动压相对应()。
A)飞行高度上的实际大气条件B)飞行高度上的标准大气条件C)海平面的标准大气条件D)海平面的实际大气条件12.[单选题]航空活塞发动机与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机场发展主要靠硬势力还是软势力一软力陈述
我们的观点是:企夜通过期积累、并能在未来为企业生存发展持续发挥整合作用的能力和习惯。
所谓“长期积累”,说明企业软实力是从企业过去走来的,与企业历史、文化背景、特定市场、用户价值具有本质的联系,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性”。
所谓“持续作用”,说明企业软实力是为未来准备的,与趋势预见、环境应变、文化制导、价值创新具有紧密的联系,是典型企业未来生存战略。
可以说,企业软实力是成于过去,用于未来,持续整合资源,并不断接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Soft Power )概念,从此启动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
二)高度重视“软实力”,锻造“永不过时”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软实力”本质上是有一种条件的发展战略,是与企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文化层面的要素,是一个企业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对内它是企业硬实力的“效果倍增器”和企业向更高层次嬗变的“催化剂”,对外它是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鲜剂”,是成功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中赢得长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在国家层面上,二)高度重视“软实力”,锻造“永不过时”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软实力”本质上是有一种条件的发展战略,是与企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文化层面的要素,是一个企业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对内它是企业硬实力的“效果倍增器”和企业向更高层次嬗变的“催化剂”,对外它是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鲜剂”,是成功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中赢得长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的说法——所谓“软实力”,就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是准确和完备的,它实际上也契合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为谋求影响力而诉诸情(吸引力)与理(说服力),以“合情合理”为处事原则。
至于国家软实力的来源,我们认为,一国的文化、国内政治价值观与作为其贯彻与体现的政策和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和形象,是软实力的主要资源基础。
在区域层面上,软实力是指一个地区通过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动员和发挥心智能量的作用来达到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要依靠对内激励民众的士气,整合民众的力量,发挥民众的聪明才智,对外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包括工业技术和管理、组织技术),以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的的能力。
现代经济学分析证明,这种能力以区域文化、人才素质、公共服务和区域形象为基础。
其中的区域文化,既包括具有区域特色的、静态的文化,也包括区域的文化生产力。
需要说明的是,政治地位——如首都、省会城市等具有政治地位上的优势——虽然是一种无形而重要的资源,而且也是区域吸引力的来源之一,但是它一般并非区域本身争取、建设的结果,而更接近于资源禀赋一类,而资源禀赋主要是作为区域硬实力发挥作用的。
而在企业层面上,软实力是指企业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对外占领利益相关方的心灵,对内依靠运用员工心智能量以达到企业目标的能力。
在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模式、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软实力资源,而在企业外部,品牌和服务、社会责任和企业知名度三个方面则是其软实力的资源基础。
企业软实力与区域软实力概念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便是软实力的本质——源自心灵,诉诸心灵所产生的影响力。
归根结底,软实力的核心是人——人的价值观与聪明才智——和制度(广义的,包括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文化的制度)。
二)高度重视“软实力”,锻造“永不过时”的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软实力”本质上是有一种条件的发展战略,是与企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文化层面的要素,是一个企业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对内它是企业硬实力的“效果倍增器”和企业向更高层次嬗变的“催化剂”,对外它是维持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鲜剂”,是成功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商业活动中赢得长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