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①环境学派: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②人地关系学派: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③区域学派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④景观学派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⑥政治地理学派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
人文地理复习核心知识必背一、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我国农业大区区位主导因素分析归纳:东北平原:优势区位_____-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____热量不足,一年一熟,有冻害华北平原优势区位_____-地势平坦,光热充足制约因素____水源不足,春旱严重,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地区优势区位_____水热条件好,水源充足制约因素____水旱灾害严重,丘陵区土质粘重,易水土流失西北灌溉农业区优势区位_____光热充足制约因素____降水稀少,水源缺乏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区位_____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____海拔高,热量不足本节重点分析:区位条件、生产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例: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二、区位问题区位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主要包括人口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
区位分析:1、从自然、人文和技术等方面全面分析,如简述东北商品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相同和不同的因素,如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农业生产的条件的异同。
3、优势分析,在同类活动中具有的优势条件,如分析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4、主导因素分析,指在众多区位要素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一)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例2: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
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 洲。
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
完成6~8题。
6.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7.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A.接近原料产地B.接近消费市场C.利用廉价劳动D.方便产品运输8.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A.原料生产环节B.加工环节C.运输环节D.销售环节三、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因素: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乡土情感。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主要内容: 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1)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近代—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方法: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3、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1、文化概念:人类财富,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2、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1)形式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人文地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是具有某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形式文化区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景观是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一时自然现象,另一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一般也分为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移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到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是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10.民族: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及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
{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总结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范围广泛且内容丰富。
以下是人文地理的23个核心考点的总结:1.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文地理中最重要的考点之一、包括人口流动的原因、影响和模式,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等。
2.人口增长与发展: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
包括人口增长的原因、趋势和影响,以及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3.民族与文化:民族和文化是人文地理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包括民族群体的形成、分布和保护,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以及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4.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是人文地理的研究重点。
包括城市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城市规划的原则、方法和实践,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协调。
5.区域发展与区域差异:区域发展和区域差异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包括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6.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包括城市地理环境、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7.农业与农村地理学:农业和农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重要方向。
包括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地理特征,农业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8.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分支。
包括旅游发展的影响和问题,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旅游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9.城乡差距与农民工问题:城乡差距和农民工问题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包括城乡发展差距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农民工问题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10.消费地理学:消费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的一个新兴方向。
包括消费行为的地理特征和规律,消费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11.城市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是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包括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分层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人地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适应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功能和变化,包括城市居民的分布、经济活动等。
4.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
5.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
6.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组成等,包括人口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1.空间分析: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对地理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定位信息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区位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研究地理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地位,揭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4.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地理心理学: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揭示人地关系的心理机制。
6.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布局和规划,关注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
2.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变化,关注农村地区的城乡差距和农民问题。
3.旅游与文化遗产: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利用。
4.人口与移民: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和结构,关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6.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差异,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P6 Geography——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研究特色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分支学科之一。
近代地理学的中心:德国
拉采尔:环境决定论《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
赫特纳:区域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法国(人地相关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
英国: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罗士培(适应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演变
第一个演变阶段:从人地相关到区域差异(1900-1950年)人地关系人文地理学包括以下三个主题:人地关系、景观分析、区域格局和结构的描述
第二个演变阶段:从区域差异到空间分析(1950-1970年)
第三个演变阶段:从空间分析到社会理论(1973年至1980年代)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物质文化(器物层):物质产品及其表现的文化,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制度层):社会文化,各项制度及其组织结构,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民族性格、宗教等
——精神文化(观念层):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包括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语言、礼俗、仪容、服饰等)、艺术文化、心理文化等。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适应:特性: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
(3)文化的扩散(见试卷)P26
扩展扩散
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例如传教士)。
人地关系论
(1)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P36
(2)可能论
(3)适应论(人地协调论)
(4)生态论
(5)环境感知论
(6)文化决定论(改造论)
(7)和谐论
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P87
(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
(2)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
——历史条件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作人口迁移人口结构:人口系统内部各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包括人口种族构成、人口性别构成和人口年龄构成。
种族是在自然体质上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P91
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
——人口压力说:人口增长食物短缺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宴享说: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P119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烧田聚落)
传统农业: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掌握传统农业的特征)P132
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P153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P310-311)
语系:10个语系左右P238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在战后世界大国外交政策中可以看到陆心说和陆缘说影响的痕迹。
陆缘地带作为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接触地带,是争夺激烈的地区。
而在两个或多个敌对强国或国家集团之间,一般存在着一个起到缓冲作用的国家或地区,称为缓冲地带。
实际上,陆缘地带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是世界上政治最破碎的地带,而且陆缘说未考虑制空权(尤其是洲际发射物)及落对全球战略的影响,未考虑边缘地带内部地理差异很大。
因此陆缘说今天已被废弃。
为什么说中国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
1、从空间上来看,语言的传播是由于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造成的。
总的来说,语言的传播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人口的迁移和流动,而影响人员空间流动以及传播语言信息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传播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自然原因主要通过影响人口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着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状况差。
3、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势开阔平坦,与东北、西北联系方便,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方言的形成及内部一致性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南方相比,南方地区形势上多丘陵,其崎岖的地形为方言发展提供条件,各方言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就形成不同方言。
其次受到社会人文要素,行政区域,经济条件,人口迁移等的影响,导致语言更加多样化。
所以说中国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多。
南海诸岛的地缘政治
1、亚洲的地中海:背靠中国华南地区,向南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的纵深地带,东、西、南三面均为陆地和星罗棋布的岛屿所包围,外侧分别为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所环绕,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对隔开,在地形上具有明显的半封闭特征,被地缘战略学家称为“亚洲的地中海”。
半封闭地缘特征使南海地区海峡和水道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这一特征对其周边各国特别是中国的地缘战略有重要影响。
2、新月形岛链封锁之中:与周围诸岛形成第一岛链。
美国战略中心向亚太的转移,使得共和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对中国的南海安全构成威胁。
3、第二波斯湾——油气起争端:丰富的油漆资源引起了周围国家的高度关注,争夺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南海地缘政治的主题
4、国际化趋势明显:南海问题的实质是南海战略利益的碰撞和资源的争夺
南海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1、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西太平洋尤其是日本海上运输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必经之路,也是美国海军从西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
对中国而言,它是整体地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2、重要物流通道和交通要冲:南海是西太平洋许多重要海空航线必经之地,是世界海空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是我国、日本、韩国及东亚国家极具重要意义的“海上生命线”。
全球化涉及的方面及产生的前提(P399)
经济全球化
1、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利益至上取代意识形态至上
2、各国把发展经济,加强合作放在首要位置上,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开放、大融合成为一大特点
3、发达国家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内巨型公司又不断膨胀,急需寻找新市场
4、落后国家和地区急于发展经济摆脱落后但缺乏资金、技术
5、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寻找可持续发展契机和发展中国家摆脱落后与贫困的诉求之间的接轨与互动
6、新的通讯技术使空前规模的资金流动成为现实,发达的国际信息网络使跨国公司真正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
借助信息工具,生产要素能摆脱国界的限制进行自由流动。
文化全球化
1、资本扩张:原动力。
文化商品的全球倾销带来高额利益,而且通过西方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价值观念的传播,重塑并稳固西方需要的世界体系,能在其他领域带来更多利益,使得资本从经济领域渗透至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全球化
2、后现代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
后现代主义不仅为文化全球化扫清了思想意识领域的障碍,也为资本主义文化扩张提供了更隐蔽的形式
3、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性与现实性。
网络冲破了一个个区域文化的壁垒,将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贯通起来,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多元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推进着文化全球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