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全.docx
- 格式:docx
- 大小:84.33 KB
- 文档页数:50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的科学体系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邮电通讯地理学商业地理学消费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聚落地理学乡村聚落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文化景观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语言及民族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叫人文地理学(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
2.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届购得一门近代科学被称为人文地理学。
3.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科学。
(金其铭)4.研究人地关系地与系统的形成、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的科学。
(吴传钧)5.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张文奎)以上对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达虽然不尽一致,但其基本观点却有相似之处,即: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人文关系的空间分布或低于系统。
其目的是要阐明各国、各地区人文现象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或者说,是从区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一)社会性人文象现实社会现象,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自然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即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映在其历史性上,人文地理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和动态的观点。
(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源于地理学,确切的说是自然地理学的区域性,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极有鲜明的区域性,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居民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面对着不同的劳动对象,采取着不同的劳动方式,因而创建了不同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的萌芽到19世纪上半叶,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几代地理学:世界上设置地理学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进入近代科学阶段,形成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了对近代地理学的革命时期。
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内部,地理学的分类:一是以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或者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p2)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国内地理学界对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有很多认识,主要有三种认识:1、李旭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文化想先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这种研究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活人与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现象的分布和变化;2、张文奎: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区域联系,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3、吴传钧、陆大道: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人文地理学一人地关系为基础理论,重点研究“人-地”间相互关系、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人地关系的传统;二、区域研究的传统、三、空间分析的传统。
从而得出和形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二、区域性;三、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
{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第一章一、三个时期1、古代地理学(自远古地理思想的萌芽—19世纪上半叶):描述为主;2、近代地理学(大学设置地理讲座或地理系——二战结束):描述与定性分析相结合;3、现代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以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二、地理学研究对象当代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气候、地貌、岩石、水文、土壤、生物)和多种人文要素(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所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1)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2)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2、区域性:1)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2)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3、综合性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构想。
3)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的发现、第一次环球航行)2、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科学分化3、其他科学的进步对地理学的推动: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影响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内容:从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发展到以人地关系的研究为核心。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拟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根底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根底。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开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开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全)109012009006第一章绪论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一)现代地理学1、地理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
2、三个不同的阶段:1)古代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2)近代地理学,从世界上设置大学地理讲座或地理系开始(德国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现代地理学,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深化。
3、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结构4、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者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二)人文地理学的地位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与空间研究: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七卷1049—1650页)记载的是“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即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
区域的观点:2w—where、what2、人地关系研究:人文地理学是揭示人文现象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3w-what、where、why(现状)3、时间序列研究:人文现象的时间尺度和差异。
探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形成过程,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
4w—what、where、why、when 思考:下列哪些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问题?ω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ω美国对外政策与美国对外贸易伙伴ω山东经济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ω城乡人口流动机理分析ω苏州旅游线路设计ω国际大都市定位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1、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学科之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2、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3、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一门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组织及其发展变化与调控的一门学科相关论述还有:1、阿·德芒戎(法):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集团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
2、大英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多种人文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的科学。
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又称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4、吴传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它的特点、结构和发展趋向。
5、赵荣等: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既有社会科学特性,又具自然科学(地理学)特点的学科。
• 社会性• 区域性• 综合性四、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研究主要内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事项空间分布合理化• 政治空间结构与空间过程• 参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名词•中国《禹贡》的人文地理记述中国其他文献记述:《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定胜天《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利,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地相关《管仲》:“地者政之本也,辩于土而民可富”——因地制宜•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有《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30卷)、《宇宙》(5卷)等,创立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方法。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国流派拉采尔:地理环境论;赫特纳:区域学派;施吕特尔:景观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法国流派: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以人地关系理论(可能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尤以小区域研究)为特色。
1.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社会性:①人文现象的分布式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括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体。
3.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的欲求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的政治意图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4.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分类文化的特点: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文化的分类: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
②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不随物质文化变化而变化。
③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
(价值观、思维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信仰)。
5.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亚非拉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6.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时限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增值性7.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原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特性古代地理学地理思想萌发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描述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近代地理学设置大学地理讲座到二次大战学科内部不断分化现代地理学地理学革命时期(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统一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是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麦金德,政治地理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是英国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他创立了一项世界观点。
他以提出“大陆腹地说”的全球战略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把世界岛最僻远的地方称为“腹地”。
地理学三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
促使近代人文地理学产生的主要外在动力:地理大发现和探险活动、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其他学科的进步对的推动。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环境学派拉采尔(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法国)、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德国)、哈特向(美国)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德国)、索尔(美国)美国近代人文地理思想源于德国。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计量革命、行为革命、方法变革。
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围绕文化区、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展开。
张相文编著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1909年发起创办我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任务:1、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理论、区有开发的综合研究;2、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 地区、 不同社会制度、 不同思想意识) 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 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地球表面人类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 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 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 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 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o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 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 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变过程中形成的, 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 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 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 区并确定其界限, 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 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 其范围 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 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 特征:( 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 2)有选择的( 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 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答:(1)(2)(3)(4)4.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一.名词解释: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横断学科:现代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导致新兴学科的大量出现和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横断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某一领域或某种物质,而是横向贯穿于众多领域甚至一切领域之中。
3.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5.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6.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的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文化景观:指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9.结构主义: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
10.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1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12.人种:是指具有共同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13.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14.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5.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第一部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发展1.人文地理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对象。
特点:跨学科性、综合性、区域性。
研究对象:人类在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人类活动及其空间分布、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古代的地理学思想。
16世纪的地图制作、17世纪地理探险的发展,都为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地理学正式确立为一个学科。
20世纪中叶以后,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了多个学派和理论框架。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1.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主要研究物质和人的地理分布与空间关系。
它通过分析交通、交换、沟通等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2.所在地理论所在地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它认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交流等活动受到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制约,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特征。
3.地方性理论地方性理论认为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通过研究地方的发展和变迁来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领域1.城市与城市规划2.农村与农业发展3.旅游地理学4.区域规划与区域发展研究总结:人文地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涉及到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学好人文地理学需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了解其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其应用领域。
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复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2.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地理学产生于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著名学者,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
亚历山大·冯·洪堡:德国地理学家,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卡尔·李特尔一起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致力于探索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
拉采尔:地理环境论思想的引入者,提出对人地关系系统理论,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维达尔·白兰士: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提出人地关系理论和区位人文地理研究。
3.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1949-1979年,地理学科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经济地理学快速发展。
2)1980-1990年,中国地理学复兴阶段。
3)1990年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各分支学科发展迅速。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任务及对社会的贡献一,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区域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信息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 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 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学知识服务。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和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word 可编辑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 )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 解析:(三 )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 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 .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公元前 500 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 世纪 30 年代和 40 年代得到了发展,(3)文地理学的发展:.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1980-1990 年,是人文地理学复兴的阶段。
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1990 年以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 ) 名词解释:1.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性或具有文化特性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以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的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后,一直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扩大,有的缩小。
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6.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7.文化景观:即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8.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决定的,认为决定社会的发展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二) 解析:.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
2.文化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3.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并评述各自的优缺点。
(1)环境决定论 :它强调了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近代地理学前期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前提,但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因此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受到许多批判,影响大为削弱。
(2)可能论:摈弃了环境决定论者的“必然论”,改为“或然论”,强调人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3)适应论: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又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课能性。
(4)生态论: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性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环境感知论:(6)文化决定论:.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7) 和谐论:认为人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4.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对文化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 名词解释:经验主义方法论:实验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二) 解析:1.理学调查研究的方法。
(1)地理社会调查;(2)科技文献资料法;(3)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2.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1) 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2)时间地理学方法;(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3.怎样运用社会生态方法来研究人文地理学。
(1)将人文地理空间看做重要资源;(2)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3)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4)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名族(一 ) 名词解释:(1)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3)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模式。
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4)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了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5)人口移动: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为人口流动,后者称为人口迁移。
(6)人种: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7)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有一定共性。
它是以洲为单位而划分的人种,但其分布范围实际上和各大洲的界线并不完全重合。
(8)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是一种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已经在历史上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二) 解析:1.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农业革命和人口增长:人口的死亡率先上升,后持续下降;出生率先上升,后下降;人口迅速增长。
(3)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
(4)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2.简述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
(1)1934 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第一序列即原始阶段,第二序列即中间过渡阶段,第三序列即现代阶段。
)(2) 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高位静止阶段,早期扩张阶段,后期扩张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减退阶段。
3 ,比较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原因。
(1)西北欧模式: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2)日本模式: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及战争。
(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4)印度模式:印度的人口发展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代表性,主要是生育控制较弱,政府意识到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
4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简述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专业 .专注..word 可编辑 .(1 )影响因素:A 自然因素: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1)气候:气候较为适宜的中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2)地形 :低平地区,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上的人口分布较为稀疏,低纬度地区人口可能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地;(3)土壤:中低纬指向性,冲积平原。
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4)水体:提供水源和交通载体,海岸地区比内陆腹地具有更高的人口密度,许多大小城市是沿河,沿湖,沿海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体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5)矿产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现代人口稠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