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保温和散热》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5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保温和散热》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设计出“热水变凉”、“保温箱”、“保温屋”的方案。
2.能用文字记录设计方案。
3.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制作保温箱。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常见材料的隔热效果。
2.能按方案进行实验和制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2.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
重点和难点训练学生设计活动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热水一杯、冷水一杯、冰块、形状、大小、材料不同的容器、金属管、温度计、漏斗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我们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学生: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
教师:这三种传递热的方式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时需要减少热的传递,使物体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这就是保温;有时需要使热散失,加快热的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尽快降下来,这就是散热。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保温和散热二、新授怎样保温和散热教师:出示排风扇、保温瓶、暖气片、塑料大棚和窗帘等图片。
学生观察图中的物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教师:暖水瓶 ( 杯 ) 内有瓶胆,是玻璃制成的,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瓶胆为双层,中问的空气被抽去,抽掉空气不能形成热对流;瓶胆内外涂有银白色发亮的物质,可以减少热的辐射;瓶胆口有软木(或泡沫塑料)塞,它是热的不良导体,既能减少热的传导,又能阻止瓶口的空气以对流方式带走瓶内的热量。
教师:暖气片是利用金属制成的散热片散热的。
散热片越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散热越快。
教师:保温就是设法减慢热传递,散热就是设法加快热传递。
列举出在生产和生活中更多的保温和散热的例子,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热水变凉教师:在实际生活中,你是怎么让一杯热水变凉的?学生:放着不动,过段时间再看学生:用风吹学生……教师:现在我们学习了加快热传递的知识,设计使一杯热水凉得更快的方案。
小学科学保温和散热(第一课时)(课件)保温和散热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学习有关热量传递的基本概念、保温和散热的原理以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保温材料和散热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并提供实例加深理解。
热量传递是物体之间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能量的世界中,热量的传递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在保温和散热的过程中,热量以三种方式传递:传导、对流和辐射。
首先,我们来谈谈传导。
传导是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直接接触传递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传导的现象。
拿两根金属棒,一根放在火上加热,另一根则保持冷却。
通过传导,我们会看到热量从加热的金属棒传递到冷却的金属棒上。
这告诉我们,金属是一个很好的传导热量的物质。
然而,并非所有物质都像金属那样好传导热量。
一些物质,比如木材、塑料和玻璃纤维,传导热量的能力要差得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使用这些材料来制作保温材料的原因。
那么,保温材料是什么呢?保温材料是指能够有效减少热量传递的材料。
常见的保温材料有泡沫塑料、纤维绒布和矿棉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能够阻止热量传导,减少能量损失。
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对流这一方式。
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气体或液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到对流的现象。
将一杯热水放置在冷水中,我们会看到热水不断上升,冷水不断下沉,形成自然对流。
这是因为热水受热后密度减小,而冷水密度增大,产生水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使用对流来实现散热的目的。
比如,将热水放入暖水袋中,暖水袋中的热水会通过对流将热量传递到周围的环境中,从而达到保持温暖的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谈辐射。
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红外线辐射传递的过程。
辐射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热量传递方式。
我们经常感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热。
太阳不仅通过对流向地球传递热量,也通过辐射向地球传递热量。
在保温和散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