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工业区》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引发的思考城市,是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的各种生活、行动围绕城市展开。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废旧建筑物,包括旧居民区、废厂矿的改造也就成为了吸引各方眼球,体现执政者能力的重大指标之一。
在改造城市废旧建筑物的各个经典案例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蜕变。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的北部,距离柏林大约五小时的车程,临近的主要城市,东面是汉诺威,南边是法兰克福,整个鲁尔工业区涵盖了恩瑟河流域,宽六十七公里,长一百一十六公里,占地约八百平方公里,这个地区有十余个城市,人口约五百四十万,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二十世纪50到60年代鲁尔工业区的煤炭钢铁工业迅速膨胀,呈现了空前繁荣,被称为“欧洲工业的心脏”。
但是三十年前,世界产业发生结构的大调整,鲁尔工业区的衰败势不可挡,众多的矿区与炼焦厂相继关闭,整个工业区留下的,是破旧的厂房、锈蚀的机器、纵横的管道以及一条条被污染的河流、被腐蚀的土地、堆砌如山的煤渣,无人理会。
面对一整个失去生命力的而且被重度污染的工业带,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将它整治,让这一片土地再现生机?这是摆在当时执政者及众多建筑设计师的难题。
1989年,一个规模庞大的工业区改造更新计划开始实施,IBA(国际建筑展览)这个隶属于德国政府的机构作为这个庞大计划的主要操盘手在十年间完成了一百二十多个更新案,令人惊奇却也确确实实地将一个被重度污染的工业带转化成了一个不断吸引外来游客和设计师,并且修建了一系列专为矿工、妇女、儿童、老人设计的住宅建筑,建筑周围环绕绿地,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很难令人想象,这之前是一个污水横流,粉尘漂浮,煤渣遍地的地方。
这全仰赖于IBA采取的策略独到而有远见以及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
《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讲述的就是鲁尔工业区由颓败到新生的蜕变过程,其中提到的一些建筑设计师在废旧矿区建筑改造方面的创意与专业能力,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城市的远见读书笔记古川町物语人口只有一万六千人的小镇。
离名古屋两个多小时车程,古镇与高山。
三十多年前,濑户川放生鲤鱼就是为了提醒民众保护水质,放生了三千条,属于全镇人民共有。
全民参与清理河床的活动,原来污浊的臭水沟,现在变成了美不胜收的清水空间,这就是一个新环境意愿的开始。
社区营造最关键的体认:让居民认识到自己对环境改造的力量。
产业基础:林场飞騨匠师,完全用榫头组装。
每个工匠制作的云饰都有不同的设计。
云饰斗拱,就就是匠师的签名。
因为相互比较,所以古川町的房子越盖越好。
居民与木匠之间的老规矩:建築物的高度不得超过古川町三座寺庙,建筑物的材料、颜色不标新立异,与相邻的房子协调一致。
巴塞隆納的經驗巴塞隆那的经验:波西嘉局长的战略,就就是从都市中小型的公共空间下手,逐渐让巴塞隆那转变成一个可以居住的城市。
这种由单点切入的手法,她们称为「针灸法」。
空间的主角可能有两类,第一就是使用公园的人,第二就是周边的建筑物。
当然最主要的,就就是使用公园的人,她们就是公共空间的真正主角,她们将会带给公园各式各样的活动,她们的活动与穿着,都会带给空间生气与活力。
因此,空间本身应该简单一点,而不需要复杂的材料,复杂的形状,复杂的形式。
(巴塞隆那设计师的手法在于创造空间,而不就是创造一大堆沒有用而又复杂的造型。
这一点对于城市规划非常重要,在纽约如中央公园与哥伦布亚大学图书馆前的空地台阶。
简单、朴素、耐用的建材以及不用修建,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便就是空间营造的秘诀。
但就是这种手法放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也许不适用,不仅就是因为没有人会在市中心的公共用地建筑街心花园,更因为除了老年人与学龄前儿童,鲜有人有此闲情逸致。
欧洲人的生活范本对我们来说就是无忧的境界,但就是无忧的生活本来就就是一个伪命题。
)巴塞隆那的城市规划师发现早期疯狂建设的道路把社区割碎了,而且让行人走投无路,于就是开始执行缩减车道的政策。
常见的手法,就是让车道中央形成一个人行带,这些人行空间配上精心规划的街道家俱,便成为附近居民的活动场所,以此为市民争取到很大数量的开发空间,而且使车道人性化,都市景观也大为改善。
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看东北改革摘要: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
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从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资源型生产基地,转变为以煤炭和钢铁生产为基础、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产业技术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由此笔者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工业区;结构调整;资源枯竭;资金;技术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此笔者利用在欧洲留学的机会,重访了德国鲁尔工业区,希望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从而为东北工业的振兴尽薄棉之力。
一、鲁尔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及弊端鲁尔工业区是位于德国西部北威斯特法伦州境内的一个区,面积4434平方公里,人口540万,目前仍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区。
鲁尔工业区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从地理概念上讲,现在的鲁尔工业区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KommunalverbandRuhrgebiet)所属北威州11个直辖市和4个县级市的总计54个镇的所辖区域。
鲁尔工业区面积占到北威州总面积的1/10。
1.鲁尔工业区的衰落与振兴。
与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鲁尔工业区也经历了由兴盛到衰竭的全过程。
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观后感《〈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观后感》看了关于鲁尔工业区的片子后,感触颇深。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鲁尔工业区曾经面临的严重污染状况。
看到那些笼罩在阴霾之下的厂房,还有那黑乎乎的河流,我感觉非常的震惊。
简直难以想象当时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是怎么忍受这样的环境的。
当时我就想到我生活的城市周边有一些小的工业园区,虽然没有那么严重的污染情况,但偶尔也会闻到刺鼻的气味,对比之下真的很惭愧,我们也有环保方面改善的很大空间。
而片中鲁尔工业区的转型也非常震撼我。
从传统的以煤炭和钢铁等重工业为主的构造,转变为多种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他们对老厂房的改造利用别出心裁,例如将废弃的厂房改造成艺术工作室、博物馆之类的场所,这让旧的工业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那个场景就让我想到我们这里一些废弃的工厂,大多数都是空置在那里,杂草丛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要是也能像鲁尔工业区一样对其进行创新改造,那不仅能解决建筑闲置的问题,还能创造出新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效益。
还有鲁尔工业区在转型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吸引政策。
这一点让我明白,一个地区想要发展新型产业,人才是关键所在。
他们积极创造良好的居住、工作环境来吸引年轻人。
对照我所了解的一些城市,一提起吸引人才都是只在补贴政策上做文章,忽视了很多软性的环境因素,真正留在当地工作的年轻人却不一定能享受到应有的发展空间。
鲁尔工业区在教育方面的重视也让我若有所思,它完善教育体系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这说明一个地区长远的发展眼光要有人才培养和储备的计划,而不仅仅是着眼于当下现有的人力。
看完这个片子后,我对一个老旧工业区如何重新占据发展高地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看到了不同的重新规划和振兴地域的思路,希望我们能从鲁尔工业区的转型中获得更多关于城市发展的启发。
“鲁尔工业区的蜕变”观后感鲁尔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
在行政上鲁尔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通常以该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
传统上鲁尔区是一个老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并是该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机械制造基地,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
而去工业化时代的来临褪去了鲁尔工业区近百年的喧嚣和繁华。
高耸的塔炉和轰鸣的机床已风采不再。
一度是德国“经济引擎”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在后工业文明的挑战下逐衰退为大片不毛“锈地”:污染严重的大面积工业废地、斑驳弃用的巨型钢铁设备、混沌秽浊的大小河道以及动荡不安的社会经济结构⋯⋯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际建筑展等大型区域复兴战略的推进,衰败的鲁尔区像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通过整治利用这些废弃的工业棕地及遗留其间的矿坑、机械,败落的趋势开始得以改写.并发展成为其他国家学习和参考的对象。
该整治项目以“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创性概念为主旨,在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广泛支持下逐步摆脱了以往对工业废弃地、废弃厂房与设施的传统价值观,重新发现了工业遗存的特殊历史文化价值。
开始将其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结合旅游开发、区域复兴等措施,对工业棕地进行战略性开发与整治。
1998年以来.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形成,标志着鲁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鲁尔从零星旅游景点的独立开发走向了一个形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时期。
概括起来,鲁尔区工业旅游景点的开发方式主要有四类:一是博物馆开发模式,以亨利钢铁厂、关税同盟矿区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为典型;二是休闲、景观公园开发模式,如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和北极星公园;三是将工业设施改为购物娱乐中心,典型代表是位于奥伯豪森的中心购物区;四是传统的工业区转换成现代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等。
德国鲁尔区的蜕变第一篇:德国鲁尔区的蜕变苍穹之下,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蜕变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前“工业地景在欧洲已经不再是国力的象征,尤其是重工业的景观。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重工业成为没有竞争力,污染的象征。
”时代变迁,过去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困境中华丽转身,重新投入了知识经济的怀抱,如今仓穹之下的中国制造转型又该何去何从。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面积近4600平方公里,区内城镇密集,人口达570万,5万人以上的城镇就有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三大城市人口均在50万-100万之间,采矿、炼焦、炼钢、机械制造、能源、纺织和化工业极为发达,直接参加工业生产的人口多达200余万,形成了一条沿着莱茵河和利珀河布局的世界少有的工业城市带。
这些重工业区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污染。
1958年,德国作家波尔曾这样形容鲁尔区:“有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比比皆是的焦炭厂冒着黑烟,铸造厂排出红褐色的滚滚污水,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令人呛鼻,户外的一切都被蒙上一层黑灰。
穿着洁白衣物出门,半天便成为灰色。
绿草如茵的家园,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他笔下的鲁尔区简直就是“工业毒都”。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和环保时代,新型的生产技术和方式不断涌现,全球的工业布局出现巨大转变,往昔那些显赫的传统工业之都,再也不能成为国力的象征,均面临着较严重的功能衰退和竞争优势丧失的困境。
“修旧如初”是改造的灵魂鲁尔工业区的地形地貌多种多样,除了著名的莱茵河和利珀河流经其间,区内森林、湖泊、山峦、峡谷、沼泽、运河应有尽有,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随处是厂房、高炉、烟囱、矿井、铁路、电塔、桥梁、油罐、涵洞、水塔、水坝、灯塔等工业遗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化的工业遗迹为欧洲乃至世界所罕见。
最终,德国人确定了鲁尔工业区的改造思路。
首先,他们明确提出,对这活生生的史迹,当代人谁也没资格在“除锈”的口号下将其推倒。
经济视野Economic Vision 德国鲁尔区经济成功转型,旧工业改造成功,成为世界经济转型的典范,对于山西的经济转型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德国鲁尔区多特蒙德市凤凰湖景观区(Phoenix See),凤凰西区(Phoenix West)旧工业区域成功改造的典型,来探寻我们希望的答案。
一、多特蒙德市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改造目标为振兴经济,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解决关闭工厂所带来的问题,2000 年多特蒙德市启动了“多特蒙德计划”。
凤凰旧工业区改造是这个转型计划的一部分,凤凰湖和凤凰西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计划包括4 个方面目标:1.高科技企业,打造新的城市支柱产业。
2.增加就业人数,解决关闭旧厂带来的影响;3.更高层次的教育、人力资源开发。
4.改造城市旧区,将旧工业区改造成为新的生活场所和科技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二、凤凰湖改造过程及情况2000年4月13日 决议凤凰东区及凤凰湖区进行改造,2001年4月Hermannshuette 炼钢厂停业;2001年1月 开始城市建设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调研(水域经济、环境承受能力 、遗址保护、可持续发展、土地测量管理等);2001年6月凤凰湖发展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多特市全资市属子公司;2002年2月起 钢厂拆解,在中国张家港组装再建,重新再利用;2003年7月进入水域规划法律程序;2004年4月 通过发展公司购进Thyssen Krupp 钢铁公司的整片场地;2005年6月水域建设规划得到批准;2005年9月开工奠基;2007年9月矿区安全工作的开始,最后的地上建筑拆解,地下建筑及地基的拆除,原煤气厂地面的重新开发;2009年4月科技工程建设的开始;2009年 设计工程开始;2009年7月建设工程(引流、街道、广场)开始;2009年 湖区南坡开始销售;2009年12月埃姆舍尔河向地面引流;2010年秋,造湖阶段正式由地下水供应湖水。
为了解决原有工业用地土壤严重污染的问题,项目在土地的整理过程中,挖掘了250万立方米的土壤与45万立方米的混凝土。
412019年6月 第22期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文_邵进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案例。
上世纪中期,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企业开始搬离城市,随之出现了大批工业闲置厂房。
但并不是所有的废弃工业厂房都需要拆除、变卖,可以试图挖掘这些老工业遗址的综合经济价值,其中,德国鲁尔工业区就是一例。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能源、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结构老化等多种因素,鲁尔工业区面临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鲁尔区开始了工业遗产的综合开发,整体上采用区域一体化开发模式—制定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起来。
其中,包含十几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和工业聚落,以及国家级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和用废弃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瞭望塔等,形成了一条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鲁尔区所有工业遗产旅游地(点)的开发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场所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
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以一些废弃的钢铁厂和采煤厂最为典型,将亨利钢铁厂改造成大型露天博物馆,游客可在一些工业设施内,参与其中的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旅游者;将一些规模较小的工业设施厂房改造成为极富吸引力的个性化博物馆供游客观光,并有导游对这些工业历史博物馆进行解说介绍,增加了这些博物馆的历史感。
公共游憩场所模式主要是将废弃的工业厂区开发成公园、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场所。
较有影响力的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该公园最原始的面貌是一个大型钢铁公司,被改造成工业景观公园供游客休闲娱乐。
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将原有的废弃厂区改造成兼具购物与旅游功能的综合服务场所。
在位于奥伯豪森,建成于1758年的鲁尔区第一家铁器铸造厂中,保留较好的厂房设施被打造成了一个工业博物馆。
在铸造厂废弃工业场地上新建的大型购物中心内,配套的服务休闲场所包含了美食文化街、咖啡馆、酒吧、游乐园和体育中心等,成功地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
《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读后感——土地资源管理赵来源 2008143042 “化腐朽为神奇”的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回顾鲁尔工业区的改变的过程,无不以远见,与未来的可能作为为方向,又往往以人民(使用者)的想法,感受,认同与参与排在最前面,是的无论是当地使用的居民,或者还是前来朝圣的旅客都能产生巨大的共鸣与认同感。
第二部分,乃是对于事物与文化重新的诠释与更新,所谓的精品与品牌,往往都是百年老店的现代化(意味着加入现代的思维与技术)重新呈现。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中国所缺乏的,往往专家学者,无不到国外取经,却每每学习到的是别人所呈现的做法却忽略精神更不用去谈过程,怎么做与为什么这么做似乎是不被重视的,间接地当地文化如何重新诠释,就变得很薄弱,是的结果往往变成东施效颦的窘境。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大都是代表各个国家地区悠久历史和独特风貌的名胜古迹,,在19世纪后半叶的百年里发展起来的钢铁重工业基地也榜上有名,恐怕难以置信吧!位于德国西北部鲁尔工业区埃森市的德国煤炭业联盟洗煤厂就是这样一处极其特殊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许多过去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基地不再辉煌,德国最大的传统重工业区——鲁尔工业区正是遭受了如此的命运。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遗产观念,认为产业遗产也是人类进程的历史见证。
鲁尔区的兴衰联结着几代人的生活,也印刻着人类技术进程中最重要的一页。
因此,德国人没有采取大拆大建的“除锈”行动,而是将这里大片的产业基地保存了下来。
历经十余年的改造振兴,这个破败的大型工业区神奇地转变成了全新概念的现代生活空间。
工业构筑重获生命设计师的智慧首先在于赋予昔日的工业构筑以人性。
他们发现了废弃的钢铁工厂可以成为儿童与青少年的各种训练基地。
一座废弃的瓦斯储放槽经过结构加固变成了一个潜水训练基地,在景观公园里,昔日的厂区可以变成男女老少聚集的溜冰场,而巨大水泥构筑物原来存放炼钢用的焦煤,而现在被改造成了一个攀岩训练场。
城市的远见----德国鲁尔区观后感2008142763 耿媚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
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
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
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
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
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
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
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
觀《城市的遠見—德國魯爾工業區》有感
工業區在全世界的很多國家都可以看到。
而工業區的改造對於每個國家都是重中之重並且希望其可以帶來更多的效益和創新的事項。
而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我們看到IBA對於整個主題的把握和創新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加上德國政府對於恩瑟爾河花大力氣,決心改造的魄力。
我們看到了一個工業區改造的很好的範本。
改造後的魯爾新區,是一個在完好保存原有景觀的前提下,發展為融遺跡觀賞、旅遊度假、文化娛樂、科學展覽、體育鍛煉、培訓教育、商貿購物和市民宜居等於一體的區域。
2001年12月,魯爾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後,它還榮膺“歐洲2010年文化首都”的稱號。
觀看這樣一個範本的時候,在一邊觀看,一邊總結對於自己有警醒作用的一些東西:由IBA的競圖來看,我們可以從更多的人那裏汲取到更多東西。
若是依照房子原來的構造來貼切的設計有時候更得甲方的青睞。
1、好的燈光效果可以給夜間景觀加很大的分。
2、平時多留意生活的各種點點滴滴,說不定這些點滴可以進入到你下一個創新的設計,如:以工廠的老牆作為攀岩練習的場所。
3、要以新舊結合,文化和內容不局限在特定的範圍。
如:那個非常獨特的UFO辦公室。
4、以舉辦各種活動來完善設計的公園和開放空間。
5、群聚效應的產生是需要好的策略的,以低廉的租金吸引有創造力和潛力的公司進入到我們打造的地方,可以是未來有很大的增值。
6、以每個身份的視角來看待一個地方可以打造很多令人心動的景觀和設計,不單單是以設計師自己的眼光。
如:礦工住宅打造成婦女、單親媽媽的社區;老人社區;兒童社區。
7、以新能源進入到設計地區,等等。
這些自己總結的淺顯經驗對於自己以後的設計有很大的提示和開拓了自己對於設計的想法。
而在觀看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的內容時候我就在聯想說我自己見過的工業區改造的例子。
如四川成都的東郊記憶和北京的798創意園區。
成都東郊記憶旅遊景區按城市工業用地更新和工業遺存保護相結合的方式,在原紅光電子管廠舊址上修建而成,是工業遺存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的新型旅遊景區。
很多選秀節目、演唱會等會再這裏進行。
裏面還有很多酒吧和休閒娛樂的店鋪等。
但是在我去這個公園的時候卻感覺其內容很單調,沒有特別吸引人的地標。
覺得這個工業區的改造還有很大的潛能可以挖掘,不過這也算是中國工業區改造的例子。
北京的798創意園區原為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現今798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媒體和大眾的廣泛關注,並已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
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後,成規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廠房,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藝術家工作室、設計公司、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國際化色彩的“SOHO式藝術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
在裏面可以感受到非主流的藝術氣息,藝術氛圍的特殊性,現代時尚感,新舊文化集中的藝術點。
但是其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1、一是可進入性問題。
缺少引導圖,很難
找到那個地方。
2、環境差、衛生差。
3、整個藝術區缺乏規劃。
可以玩的東西太少。
我想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在做工業區改造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國在2013年提出:《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通過國務院批復,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財政部編制。
希望到2022年,老工業基地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城區老工業區調整改造基本完成,良性發展機制基本形成,為建設成為產業競爭力強、功能完善、生態良好、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