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省高中基础会考地理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2.25 MB
- 文档页数:19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一、选择题I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读图3—1—1,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3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A.差异性 C.整体性B.整体性与差异性 D.阶段性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3.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要。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C.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D.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图3—1--2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C.经济发展水平 D.生活条件5.以下叙述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②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④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6.导致图3—1—2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是。
A.气候条件 B.交通条件 C.土地条件 D.历史条件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7~8题。
7.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A.纬度差异巨大 B.空间距离遥远 C.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整体状况差异明显8.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四、考试内容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
其具体内容如下:1.《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1)细胞的分子组成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细胞的结构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阐明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代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描述细胞呼吸及其原理的应用。
(4)细胞的增殖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描述细胞的分化;举例说出细胞的全能性;描述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关注恶性肿瘤的预防。
2.《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1)遗传的细胞基础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描述配子的形成过程和受精过程。
(2)遗传的分子基础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描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概述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描述DNA分子的复制;描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3)遗传的基本规律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描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概述伴性遗传。
(4)生物的变异(5)人类遗传病列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和染色体病);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6)生物的进化描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描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举例说出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剃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我国以陈栋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并被作为我国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地域依托。
东部: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中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湖南(9个)西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唯乌尔自治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自治区.(10个)在地带的划分中,关于广西,海南,陕西和四川的划分有些争议,但是地带划分本身是基本上被接受的.2004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广西和内蒙古两个民族自制区划分到了国家大开发意义上的西部地区.东部:辽宁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这几个省都是沿海省份,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好,大学集中,科技先进,交通便利,。
其中北部有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三大经济圈。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合理,像北京上海广州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部:有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六省。
其中几个省有如下特点:河南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灌溉方便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人口稠密,可发展劳动密集形产业,如纺织业;交通便利(郑州京九线上的大站)。
山西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主产煤。
湖北位于长江中下游,处于我国正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东连上海西接西部地区(水路)南到广州北达北京(京九线),工业发达。
西部:就是西部大开发中划分的14个省市。
西部地区面积广大,人口稀少,资源丰富,是最几年才开发的。
福建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北方地区工业发展条件:农业基础-东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甜菜、大豆、亚麻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是我国最大的棉区。
交通运输-东北地区铁路网最稠密,以沈阳和哈尔滨为中心,滨洲、滨绥、哈大、京沈、沈丹五条铁路呈"不"字型分布;黄河中下游地区铁路以北京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主要干线有:京哈、京九、京沪、京广、京包、京通、京秦,以及石太、石德、太焦、焦柳、胶济、陇海、包兰、同蒲、大秦、神黄、焦石等。
福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福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包括以下内容:1. 语文: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阅读鉴赏、写作表达等方面。
在语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在文学知识方面,要求了解文学发展史、文学作品的基本常识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在文体知识方面,要求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在阅读鉴赏方面,要求能够理解文本的主旨、情感和语言特点,并对文本进行评价和鉴赏;在写作表达方面,要求能够根据不同要求和情境,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进行有效的表达。
2. 数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应用等方面。
在数学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代数、几何、三角函数、数列、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要求掌握数学归纳法、极限、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在数学应用方面,要求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英语: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知识、文化背景、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等方面。
在语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文化背景方面,要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在阅读理解方面,要求能够理解英语文章的主旨、细节和推理等方面的信息;在听力理解方面,要求能够听懂英语口语表达的信息并进行理解和分析;在口语表达方面,要求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
4. 物理: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实验和物理思想方法等方面。
在物理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在物理实验方面,要求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和记录实验数据等;在物理思想方法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思想方法。
5. 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和化学思想方法等方面。
在化学基础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在化学实验方面,要求能够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设备和记录实验数据等;在化学思想方法方面,要求掌握化学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思想方法。
2012福建福州中考地理考试大纲_中考说明2012年福州市初中学业考试地理学科考试说明一、命题依据以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发的《2012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大纲(地理)》为依据。
二、命题原则1.基础性原则。
立足双基,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
2.导向性原则。
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调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思维,引导师生转变教学方式。
3.学科性原则。
突出整体、分析综合、空间等地理思维方式,强调地理科学方法的运用。
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发挥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
4.时代性原则。
加强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体现时代气息。
5.科学性原则。
坚持试卷的思想性与科学性原则,试卷科学、严谨、准确无误。
三、适用范围全日制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地理学业考试。
四、考试范围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福州地理)四个部分。
五、内容和目标要求(一)地球与地图1.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说出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2.地图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世界地理1.海洋与陆地(1)海陆分布运用地图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气候(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区别并正确使用和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齐民要术》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
然放火作煜(煜,无焰的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由于( )。
A.暖锋过境B.冷锋过境C.反气旋过境D.暖气团影响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主要原因是( )。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B.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C.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D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加强3..图l—2—1所示区域,海陆气温有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陆风B.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海风C.陆地气温相对较高,近地面为高压区D.海上气温相对较低,海面为低压区4.如图l~2—2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C.飞机在信风带中飞行D.风从北侧吹来5.某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观格的玻璃箱(如图1—2—3),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
30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比乙高3 oC。
该实验所模拟的地理原理是()。
A.热力环流B.温室效应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反射率差异6、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A、地中海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行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7、冬季我国首都上空的五星红旗,其飘扬的方向一般是A、向东北飘扬B、向西北飘扬C、向西南飘扬D、向东南飘扬8、深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主要是A、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弱C、无大气保温效应D、地面辐射弱,大气辐射强若图1-2-3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读图回答9-10题。
9、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a b c dB、b d c aC、a c b dD、d c b a10、b与d之间是A、副热带高气压B、副极地低气压C、干冷的气流D、西风带图l一2—3是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1~13题。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试题 2012.6.16(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012年5月21日6时8分,福建许多天气晴好的地区,观察到罕见的日环食现象,太阳在空中成了一枚金光闪闪的“戒指”。
图1为日环食出现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图中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是A.太阳系、地月系B.银河系、地月系C.河外星系、地月系D.河外星系、太阳系2.该日,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B.地球公转速度最快C.该日后,福建白昼变短D.该日南半球正值夏季今年7月27日至8月13日,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在赢过伦敦(51°N,0°)举行。
回答3—5题。
4.全年影响伦敦的气压带和风带的是A.赤道低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中纬西风带5.图3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其中对伦敦气候有着深刻影响的洋流是A.甲B.乙C.丙D.丁图4表示部分国家和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及每万元GDP耗水量。
回答6—7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将近美国的10倍B.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C.我国水资源拥有量小,是因为水资源总量太少D.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每万元GDP耗水量均低于澳大利亚7.为降低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优先发展农业B.限制城市发展C.治理水污染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福建省一山区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该区域海拔大多在800—1400米之间,地表起伏较大,沟谷众多,森林茂密,河水清澈。
回答8—9题。
8.造成该区域河谷众多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力搬运、堆积C.流水侵蚀、搬运D.流水搬运、沉积9.该区域河流含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地表起伏较大C.沟谷众多D.森林茂密图5表示四个国家城市化过程。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命题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方案(试行)》和《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1.导向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基础会考对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2.基础性原则。
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考核,考查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不出偏题和怪题。
3.科学性原则。
试题设计必须与考试大纲要求相一致,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4.时代性原则。
命题结合时代要求,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的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地理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1.知识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与要求是指《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地理学科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对知识的要求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三维目标作为有机整体,主要通过知识为载体,综合地进行考查。
四、内容与要求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基础会考考试的内容为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个模块的内容。
其考试内容及要求如下: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绘制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了解太阳系模式图,并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分析太阳系八个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用科学的宇宙观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了解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主要活动类型,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概括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能绘简图说明并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并能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点;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理解洋流的形成动力;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某一自然地理要素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分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应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理解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了解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的自然因素;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了解某一自然资源的分类;了解某一自然资源的作用;运用资料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了解某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的主要成因与危害。
地理21.人口与城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了解人口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差异;掌握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运用人口资料,能用图表表达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资料,比较不同的人口发展模式的地区差异。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比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概念的区别。
●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运用实例,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应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城市的发展。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能以某个区域内的城市(镇)为例,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合理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也不同。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工业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理解不同地形类型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商业街、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经历的阶段和各阶段主要特点。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实例,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基本原则;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结合实例,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结合生活实例,应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或解决有关地理问题。
地理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了解区域的含义。
从概念和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解释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分析比较相同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的。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含义;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了解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理解荒漠化及森林、湿地的概念;分析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区域在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运用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阐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并能根据实际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或措施。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理解与流域有关的概念;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所依托的地理背景、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应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根据实际提出对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看法或建议。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了解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商品粮基地建设;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运用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阐释人与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并能根据实际提出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