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第四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6
杜甫《春望》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杜甫《春望》教案杜甫《春望》教案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语文《客至》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客至》全诗;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实践。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尊师重道,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阐述《客至》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客至》,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2.3 诗文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等;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设问等;阐述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客至》诗文的背诵与理解;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诗歌创作实践的引导。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分析、实践等教学方法;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歌图片等辅助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活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在诗歌分析、创意写作等环节的成果。
5.2 终结性评价:期末进行《客至》诗文默写和理解测试;组织学生提交诗歌创作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六章:教学计划与课时安排6.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诗文背景,朗读与翻译;第二课时: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第三课时:讲解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第四课时:诗歌创作实践与分享。
杜甫《登高》教案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近体诗对仗的形式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祖上还有西晋著名将领、镇南大将军杜预。
四、教学过程1、导入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唐代文学的转折点。
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反映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唐帝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正因如此,他的诗被后人成为“诗史”。
(见孟棨《本事诗》以及宋祁等《新唐书.杜甫传》)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2、诵读(一)诵读全诗(二)简介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3、赏析全诗(一)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主要是写景。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杜甫《绝句》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绝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杜甫《绝句》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设计特色】重在学生参与,激发主体情趣。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设计,多种多样的铺垫、延伸的作业设计,变传统古诗教学的单向灌输为学生的自读、自练、自悟,既激发了主体的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又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教学重在实践运用的教学思想。
以趣味练习法为主学习《绝句》1.揭题后讨论:你知道“绝句”的意思吗?(“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一首4句,每行5字或7字。
)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吗?(简介杜甫:唐代诗人,自幼好学,7岁就会吟诗,他的诗流传下来的就有1400多首,被誉为“诗圣”。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思考: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什么位置看到了这般景色?3.练习填空,理解诗句的意思。
(1)在()内填入描写景物的词语。
(2)在______上填入表示数量的词语。
(3)在____上填入表示动作的词语。
4.分组读一读填入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l)“黄鹤”“翠村”“白鹰”“青天”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名词前面都加了表示颜色的。
)加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联系诗句说说理由。
(2)请将4个数量词分成两类(实数和虚数),联系诗句说说“千秋”“万里”各说明了什么?(3)读一读诗句,想一想,4个动词中,哪些真动,哪些“不动”。
(鸣”与“上”是有动感的;“含”与“泊”是无动感的。
)再次读诗句,读准“泊”的字音,感受诗的意境。
第四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投影)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词]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余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①甲乙两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
从内容上看,两词上片都是写景,下片都是评古论今,而重在论今。
两词都采用了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两词都有点睛之笔,甲词表示主旨的句子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词表示主旨的句子是“换了人间”。
③下面能准确表现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A.甲词描写妖娆的雪景,乙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甲词描写壮丽的雪景,乙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甲词描写寒冷的冬景,乙词描写滂沱是雨景。
④词中的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是概括描写,也可以是具体描写;可以是描绘实景,也可以是虚拟想象。
甲词描写雪景的三幅画面中,以“望”领起的第二幅画面具体描写了北国风光的实景。
乙词中“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倾注了诗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切的深情。
二、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眼中的一种秋景。
其实,在诗人的眼中,秋天还有另外一番景象,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活动设计】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P5•⑥),了解写作背景,以利于读懂本词。
三、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设计1】确立学习目标〖问题设计〗根据你的自读,你认为学习这首词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点?【要点归结】走进词作所创设的意境,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中生杜甫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和解读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分析,杜甫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登高》的译文和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强调其“诗圣”的称号。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登高》的全文,让学生自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三、深入解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悲秋”、“兴尽悲来”、“艰难苦恨”等,分析这些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教师讲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结合诗中的内容进行解读。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杜甫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像杜甫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爱民生呢?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翻译并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掌握了欣赏和解读古诗的方法,使学生领会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