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杜甫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27
第四章杜甫比较一下盛唐诗歌和中唐诗歌,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别。
在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情怀。
中唐诗有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
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到了中唐,我们才看到了有意识的字锤句炼。
盛唐存在着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诗人群落;而到中唐,我们却看到了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的艺术高峰面前,表现出拓展新的诗歌艺术领域的巨大努力。
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杜甫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元结是一个“尝欲济时难”的诗人。
他曾多次上书,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提出了“救世劝俗”的政治改革主张。
他在文学上,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的淫靡诗风。
要求诗歌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二风诗论》),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的政治目的。
这正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
他最有名的诗是《舂陵行》《贼退示官吏》。
元结与《箧中集》的诗人们,一变盛唐诗人诗中的理想色彩,而转向写人生悲苦。
他们的诗,有思想深度而乏艺术力量。
杜甫才把写实倾向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
杜甫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
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多才善战,人称“杜武库”;杜预又是一位学者,著有《春秋经传集解》。
因此,他的后代,人人都为是他的子孙而感到光荣。
杜甫的一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望岳》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把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
诗句中无一“望”字出现,却句句不离“望”:首联,远望之色;颔联,近望之势;颈联,细望之景;尾联,极望之情。
2.十年长安时期(35-44岁);《兵车行》揭露“武皇开边”的穷兵黩武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诗歌似乎娓娓道来,但蕴涵着长歌当哭的激越情绪,其悲愤、忧患、反抗与执着自然地流露出来。
第四章杜甫一,杜甫的身世与经历1,杜甫的身世A,杜甫的先祖B,杜甫的出生2,杜甫的经历南游吴越赴洛赶考齐赵漫游再入洛阳长安十年安史乱中卜宅于蜀流离江湘诗人之死二,杜甫创作的三个阶段1,早期(天宝五年前):激昂慷慨,有盛唐理想主义的遗风《房兵曹胡马诗》、《望岳》2,中期(十年长安与安史乱中):写实主义的转向《石壕吏》、《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晚期(闲居成都与流落江湘时期):诗境趋于平淡,对于诗律极为讲究。
《独步江畔寻花》《客至》《江南逢李龟年》三,杜甫的古风与律诗1,杜甫的古诗A,“诗史”的意义●以诗写史,以诗证史——补史实之缺《三绝句》《悲陈陶》●以诗说史——表达深刻的历史认识(史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B,叙事的发展与提升●淡化故事性,突出真实的生活场景。
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小见大的描写视角: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石壕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夹叙夹议,在叙事中映带抒情和议论。
如《兵车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2,杜甫的律诗A,表现领域扩大: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时事B,以同题分作的方式写律诗(联章律诗):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秋兴八首》C,诗律的精严●对偶精工而不露痕迹双拟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夔州歌》: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当句对:《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南极一星朝北斗,五云多处是三台。
《白帝》:高江急峡雷霆斗, 翠木苍藤日月昏。
《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流水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炼字炼句无一字无来历——用字有出处,造句学古人《义鹘行》: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
《忆昔》一: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第四章五言绝句①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②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①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②返景: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即夕阳反照的光。
景,古同“影”。
全诗赏析: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夕阳的余晖射入深深地森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竹里馆王维①②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即幽深的竹林。
②长啸:长声呼啸。
全诗赏析: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有时候弹弹琴有时候长声呼啸。
僻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只有明月陪伴照耀。
送别王维①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②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①柴扉:柴门。
②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全诗赏析: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下的时候我关闭柴门。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啊你还能不能回来?相思王维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②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释:①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②采撷:采摘。
全诗赏析:晶莹闪亮的红豆生长在岭南;春天来临的时候它能长出多少新枝呢?愿你多多采摘它,这玩艺儿最能引起人们互相思念的情意。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①②③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全诗赏析:您从家乡出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请问你来的那天我家雕饰精美的窗子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①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释:①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全诗赏析:你若要回归山林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渔人,暂时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终南望余雪祖咏①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②③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释:①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
中国文学史:第四章杜甫第四章杜甫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使诗歌深入地走向现实生活,走向人民。
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这一转变关头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
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遗产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以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进雕赋表》)的家庭,先祖杜预人称“杜武库”,祖父杜审言乃“文章四友”之一。
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
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
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
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
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
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