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特点及形式风格作者:姚丹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4期文/ 姚丹【摘要】中国画自唐宋以后,以竹子为题材的绘画已较为多见,特别是以水墨为表现手段的中国画墨竹艺术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
传统墨竹画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形式与风格,不仅与当时的文人审美观与道德准则相符,也符合当今中国画形式风格与道德文化的追求。
因此,通过对中国画墨竹艺术的技法解读与形式风格的分析,对繁荣当今中国画创作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墨竹画;技法特点;形式风格一、国画墨竹的形成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其专著《魏晋胜流画赞》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画竹的记载。
此外,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录注晋代画家顾景秀时,也提到顾绘有《王献之竹图》一画。
据此,有学者认为竹子作为绘画题材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出现。
此外,考古学家在唐代李贤墓壁画中,发现三竿不是双勾亦不着色以墨写叶的竹,另在敦煌的初唐壁画中发现322 窟东壁的《说法图》佛身后的背景也有墨竹形象。
因此推测墨竹画萌芽于唐朝并形成以竹子为画面主体形式的可能性非常大。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墨竹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
文同是此时期墨竹画创作的代表人物,他在画竹艺术中摒弃丹青,崇尚水墨,开创“湖州画派”,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国画墨竹出现。
至元代,善写墨竹的画家颇多,风格各异,其中李衍、柯九思、吴镇等画竹名家有墨竹作品留世。
明清两朝画竹名家也很多,明代夏昶的墨竹,有“夏昶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
清初石涛在墨竹艺术上取得新突破,他所画的墨竹气势磅礴、水墨淋漓,还有以画兰竹闻名的郑板桥在墨竹艺术上的成就也尤为突出。
二、国画墨竹的技法特点(一)笔墨笔墨的运用在国画墨竹的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墨变化多变且灵活,是墨竹画艺术表现之高低的重要前提。
此外,墨竹画还注重以笔墨强调画面的意境表达和画者的主观感受。
明代夏昶画竹非常注重运用笔墨趣味来再现竹在晴、雨、风、雪之中的不同韵味,弟子屈礿为了当面看他的关键技法故意请他喝酒,等他醉后离去时,在他书房画了几竿风雨竹,夏昶见后以为是自己醉后忘记结顶,又取来笔扫了几片叶子在顶上,屈礿顿觉“风旋雨骤,竹情倍增。
元代女画家管道昇画竹作品:《烟雨丛竹图》《水竹图》
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德清县茅山村(今属干山乡)人,元代著名的女性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
自幼聪慧,能诗善画,嫁赵孟頫,册封魏国夫人。
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
擅画墨竹,笔意清绝。
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
著《墨竹谱》1卷。
传世作品有《水竹图卷》、《秋深帖》、《山楼绣佛图》、《长明庵图》等。
元仁宗尝将赵孟頫、管道升及赵雍书法合装一卷轴,藏之秘书监,曰:“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
元管道昇《烟雨丛竹图》卷,纸本,水墨,纵23.1厘米×横113.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竹子用中锋淡墨为之,竹叶均向上趯,笔墨淡雅,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构思巧妙,款署:“至大元年春三月廿又五日,为楚国夫人作于碧浪湖舟中。
吴兴管道昇。
”
元管道昇《水竹图》立轴,纸本,墨笔,纵87.1厘米×横28.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中写修竹两竿,奇石玲珑,新篁丛生。
修竹高低有致,一作浓写,一作淡绘,墨色变化丰富,竹叶下笔略带藏锋,撇出先重后轻,叶尖笔锋突出,较为尖利。
奇石略以淡墨勾绘,以皴笔点苔加以渲染,有清新湿润之感。
画面疏秀空灵,韵味悠长。
教育教学jiao yu jiao xue110论元代墨竹图的特点及美学观◎周伟摘要:管道升,中国历史上以女性画家身份记载在史书资料。
自古以来重男轻女思想,本就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被男性画家的耀眼所覆盖。
然幸运的是管道升可以坚守本心,坚持创作,散发着属于自己的魅力。
本文以元代管道升《墨竹图》为研究对象,采用史料与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对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感情色彩进行研究,深入探索这幅作品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意义。
关键词:管道升;《墨竹图》;绘画特点;美学观管道升,作为一名女性可以说是最早以画家身份载入史书资料的。
她的书画艺术成就在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取得如此高的甚至比一般男子还要高的成就 ,她的耀眼光芒就不应该被掩盖。
取得如此成就,与管道升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的天赋是紧紧相依的。
一、管道升的生平研究(一)管道升的生平介绍及所处时代管道升(1262年—1319年),字仲姬,湖州吴兴人(今浙江吴兴),出生于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
嫁给元代吴兴书画名家赵孟頫,封吴兴郡夫人,世称管夫人,延祐四年(1317年)封魏国夫人,在回乡的路上旧疾复发,延祐六年病逝。
管道升于绘画,喜画竹、梅、兰等物象,尤擅画竹,笔意清新。
又工山水、佛像、诗文书法。
于书法,取法赵孟頫,尤精于小楷与行书。
小楷端庄华贵,清闲自由,行书幽心俊逸,她的书与赵孟頫极其相似;笔法飘逸脱俗、平江游舟。
世人谓之“管夫人作书,寸绡片纸,人争购之,后学为之模范。
”公元1271年,蒙古族覆灭南宋,定国号为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元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文化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制度,民族歧视严重,从而导致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加剧。
在这样的动荡社会下,管道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施展才华,是难能可贵的。
自古以来,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就深受缠足、被男性所深深压迫,思想被禁锢甚至被禁足在幽暗的深闺之中,长期面对着黑暗,独自一人黯然神伤。
中国历代名家画⽵经典作品⼤全⽵画是中国绘画所特有的专科,历史悠久。
在中国画中,⽵画有两种⽅式:⼀为设⾊⽵⼦,属花鸟画;⼀为墨⽵画,以墨⽵为主,四君⼦画中的⽵画为墨⽵画,是典型的⽂⼈画。
唐代画⽵已为独⽴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的名家如箫悦。
他⼯于画⽵,⼀⾊⽽有雅趣。
这⾥的“⼀⾊”可能是纯⽤青⾊或绿⾊,⽽⾮墨⽵画的⿊⾊,但已开始对⽵进⾏艺术抽象化,是⼯笔设⾊⽵画⾛向墨⽵画的关键的⼀步。
萧悦很珍重⾃⼰的艺术,有⼈求他只画⼀竿⼀枝,求了⼀年还未求到。
有⼀次,他却画了⼗五竿⽵,送给诗⼈⽩居易。
⽩居易感谢他的厚意,也赞叹他的艺术,写下了上述的《画⽵歌》。
中国历代名家画⽵经典作品精⼼挑选62名历代名家约250幅经典优秀作品,按各朝代编排。
各朝代名家的先后顺序排列采⽤⽆规则任意编排。
由于篇幅关系,还有许多名家尚未收集⼊内,考慮以后再编写续集。
特此说明唐代名家画⽵经典作品1、箫悦萧悦(⽣卒年不详),兰陵(今⼭东苍⼭县兰陵镇)⼈。
唐代中期著名的画家。
萧悦以画⽵著称。
其所画⽵,以写实为主,并且笔随意⽣。
尽管萧悦之前也有不少⼈画⽵,但是多把⽵⼦作为画中⼈物的陪衬,并没有作为独⽴题材,且在艺术特⾊上还略显粗浅。
在萧悦⽣活的唐代,⾊⽵和墨⽵逐渐开始从画的配⾓中独⽴出来,⽽萧悦本⼈也是较早以专门画⽵出名的⼤家。
宋代的书法家⽶芾在评价唐⼈画⽵的艺术特⾊时,说:“唐有萧悦,画⽵深得⽵之⽣意。
”对萧悦的技艺⽔平充满了推崇。
⽽与萧悦同时代的诗⼈⽩居易,更是盛赞萧悦画⽵的技艺“举世⽆伦”。
五代后蜀名家画⽵经典作品1、黄筌黄筌(约903年—965年),字要叔,成都(今四川成都)⼈。
曾随唐末⼊蜀的著名画家刁光胤学画,⼜吸收⼭⽔画家李昇,⼈物龙⽔画家孙位之长,结果“全该六法,远过三师”他擅长花⽵翎⽑,也能画佛道,⼈物,⼭⽔,是⼀位技艺全⾯的画家。
早以⼯画得名,擅花鸟,师刁光胤、膝昌苑,兼⼯⼈物、⼭⽔、墨⽵。
⼭⽔松⽯学李升,⼈物龙⽔学孙位,鹤师薛稷,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成⼀派。
元代画家绘画作品赏析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
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
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
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但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画中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
元四家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在南宋曾任小职,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卒后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俯象他晓通音乐,精于鉴定,诗文亦佳,特别是书画造诣很高,博采晋、唐、五代和北宋诸家之长,其中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则师李公麟及唐人,亦工墨竹与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无论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很精彩。
赵孟頫生于宋元鼎革之际,在半推半就中入元廷做官,却遭到皇室的猜忌与防范,而又无法摆脱朝廷的笼络与利用,心情十分矛盾和痛苦,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对艺术的追求。
赵孟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绘画精品,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马师李公麟和唐人法,亦工墨竹和花鸟,均以笔墨苍润见长,以飞自法画石,以书法笔调写竹。
突破了南宋画院,打破了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面。
他画的花鸟,成为以后的范本。
他的画作,遗存的有《重汉叠嶂图》卷(在台湾),《双松平远图》卷(在美国〕,《鹊华秋色图》卷(在台湾),《秋郊饮马图》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红衣罗汉》图卷(在东北)。
其《人骑图》,人物雍和,意态从容,很有韵味。
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而且被国际天文学会用来命名水星环形山。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赏析《鹊华秋色图》,纸本设色,纵28.4厘米,横93.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摘要】本文以李b、赵孟\、吴镇的竹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
认为,李b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但缺少表现的蕴涵;赵孟\的画竹方法,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根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
他们都为中国画的开展做出了重大奉献。
【关键词】元代;花鸟画名家;竹画作品;特点;赏析一、绘著《竹谱》第一人――李b李b,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今北京)人。
擅画墨竹,取法文同、王庭筠,勾法师从五代李颇,时享誉甚高。
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绘著《竹谱》的人。
他在他的《竹谱》中详细地记述画墨竹的方法:“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竿、节、枝、叶四者,假设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
凡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
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
――须一一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
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可成竹”。
《双勾竹石图》是李b典型生活的代表作,高185.5厘米,宽153.7厘米,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
图中竹以双勾填色而成,工整而有韵味,设色雅致,竹繁而不乱,表现了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坡上山石以细披麻皴画出,墨色沉重,以压阵角,石后穿插小竹野树,富有变化。
诗塘有明代李东阳的小草题记。
双勾法画竹是李b的典型画法,成就最为突出,虽然与其同一时代的高克恭曾讥讽他“神而不妙”,那只不过是两人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高克恭是站在文人画“以写代画”立场上去看李b的作品,但这不能完全否认双勾竹在绘画开展本体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修篁树石图》是李b的另一幅代表作品,高152厘米,宽100厘米,绢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确实是一位既有非常深厚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又特别注重写生、师法自然的画家。
40幅经典名家花鸟作品赏析春江水暖陈之佛1953年纸本设色85cmx 40cm中国美术馆藏“意境”是画家赋予作品的特殊的艺术生命,是画家将那些花鸟草虫。
经过艺术创作,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深意。
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赋予他每一幅作品都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春江永暖》画中点点桃花,红白相间,前后相映,几枝摇曳的绿竹,穿插其中,更显出桃花的娇艳。
一只色彩斑斓的花鸭,悠然自得的嬉戏在流水中.追逐着飘落的花瓣,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
此幅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充分地表达了”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脍炙人口诗句的意境。
春意图王师子1959年纸本设色147cmx 77cm朵云轩藏王师子(1885—1950),原名伟,字师梅,40岁后改名师子,江苏省句容人,历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新华艺专教授。
王师子的《春意图》着力于对春意盎然的表现。
画中所作皆为贞祥之物,显然是老株的白玉兰枝干遒劲,花开繁茂;红艳似火的茶花枝叶舒展,迎风怒放;几株修篁虽被遮挡,但其劲健的精神却透过夹缝透露出来;地面上的蒲公英也已开花,在淡绿的草丛中与玉兰、茶花争奇,就连无生命的太湖石也作风卷云状。
再加上立于玉兰树上的一只禽鸟,使画中花树,湖石的风姿呈现出灵动奇秀之态,画中题有“禽语贞吉,竹报平安”之句,把画家良好祝愿的心意与图中景物融为一体。
《浴雁》陈之佛1940年至1947年间陈之佛创作过大量以雁为题材的作品,如《寒汀孤雁》、《月雁》、《浴雁》、《秋江双雁》等。
这幅《浴雁》描绘了一双大雁在塘边栖憩的情景,一只浴后伫立岸边,静穆养神,一只正在水中涤羽嬉沐,一静一动相互映照,盛开的芙蓉和在微风中摇曳的芦苇与修竹处理得繁而不乱。
这种幽美的境界,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白鹇秋色卢振寰1953年纸本设色130cmx 66cm广州美术馆藏画卢振衰(1889—1979),笔名浮山老人。
广东省障罗人。
原任职广州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博物院藏元代花鸟画赏析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07期元代花鳥画上承宋代,下启明清,有工整细致的一面,也有率意写性的一面。
元代的细笔花鸟画相对宋代最工致的作品显得略“粗”,笔触更松动;但相较大多明清工笔花鸟而言,又不觉其“粗”。
其细笔花鸟以精谨劲道的线条为轮廓,晕染施色,应物象形,兼得其神,继承了宋画院的遗风。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几幅元代花鸟画,它们有的工细,有的工中带写;有的严谨细致,有的笔墨洒脱;有的为水墨,有的为设色,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呈现出不同个性。
其中《林原双羊图》(图1)就是继承宋画“写真”传统的作品。
从广义上讲,花鸟画中的动物,除了禽鸟类还包括走兽类。
元蒙统治者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就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区,羊成为画家笔下常见的表现对象也在情理之中。
宋元时期不乏以牲畜为主题的画作,画羊者并不鲜见。
例如南宋陈居中《四羊图》(图2)、赵孟頫《二羊图》(图3)、元佚名《寒林牧羊图》等,皆为精品;川博藏佚名《林原双羊图》也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陈居中《四羊图》的羊、树木、坡石显然带有意笔,并非宋代花鸟中最工细的一路,赵孟《二羊图》自题:“余尝画马,未尝画羊。
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
”赵孟頫自言“写生”,故二羊造型准确生动,形神兼备,同时还富有气韵。
同样,《林原双羊图》亦秉承宋花鸟中细致写真的传统,并力求传神。
该画为纨扇面,绘岸上原野平远,溪岸有树数株,双羊在树下吃草。
竹与细草均用双勾,设色时考虑到了叶的向背、弯曲。
树木古意盎然,树干樗曲,无一直笔,树枝为李郭一派的蟹爪枝。
溪流曲折蜿蜒,远水微漾涟漪,二羊彼此呼应,如在私语,毛色细柔,栩栩如生,设色一白一花,与深色背景对比鲜明。
描绘双羊的笔法细腻婉转,刻画树木则古虬有力,柔和与苍劲形成对比,造成强烈视觉冲击,反衬出羊温柔的特性。
此画无款识,仅钤有收藏印三方,一为朱文方印“刘氏春禧所藏”,一为朱文方印“忠”,一印模糊不可辨。
丹青竹影翰墨雅韵——陆福林先生的竹画艺术作者:徐声来源:《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齐·谢眺《咏竹》陆福林先生1946 年出生于河北省滦县,成长在秦皇岛;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曾先后担任天津美术学院工艺系、教学科研处、美术教育系、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学院主要领导以及《中国书画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
他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和工作中深得著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家孙其峰先生的厚爱,孙先生曾为其画范图手稿,并亲自指导他画梅、兰、竹、菊,还题词鼓励他“形神俱得,笔墨清新”。
陆福林先生擅画花鸟,尤精竹画。
作为中国花鸟画的常见题材之一,竹画不仅是对单纯物像的描绘,更寄托着画家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竹谱》云:“竹之为物,非草非木,不乱不难,虽出处不同,盖皆一致。
散生者有长幼之序,丛生者有父子之规。
密而不繁,疏而不陋,冲虚简静,妙粹灵通,其可比于全德君子矣。
”东坡居士曾感慨:“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自唐代花鸟画独立成科以来,画竹名家层出不穷,白居易有《画竹歌》赞萧悦画竹:“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疏。
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五代黄筌、徐熙等名家皆长于画竹,北宋的文同更是大家熟知的竹画名家,苏轼称:“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
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络,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满足)于人意。
”自北宋以来,文人画逐渐兴起,象征高风亮节的竹画益为文人雅士所好,元代的画竹名家颇多,有赵松雪、倪瓒、吴镇、柯九思等,强调画竹与书法相通;李衎更有《竹谱》一书,综合了前人画竹的成法和个人心得。
明代宋克、王绂等人擅长墨竹画,王绂说“画竹之法,竿如篆,枝如草,节如隶,叶如真”,把书法与绘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艺术探讨115视界观.2021.06中国古代画“竹”艺术研究——以郑板桥为例彭子焮(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绘画是抒发情怀,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之一。
谈到中国画,人们最先想到的自然是山水画,依次下来再是人物、花鸟等等。
托物言志,“梅兰竹菊”也是古代文人骚客的最爱,其中“竹”的地位非常高,不仅有许多诗人以诗词来歌咏它,还有很多画家以“竹”入画。
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古代画论中关于画“竹”的文章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画家是如何将“自然之竹”了然于胸,最后绘于纸上的。
关键词:郑板桥;画竹;师造化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也有青春的永驻之意。
所以竹子不仅仅只是文人骚客的最爱,同时也是很多中国人喜欢的植物,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上有很多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在家居中也有很多人会在室内或室外庭院等地方进行种植布置家居,因为竹子有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一、画竹的发展关于中国古代画“竹”艺术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一直没有定论。
其实,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出现了竹画,隋唐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王维、吴道子等名家,至宋代出现繁荣,元代画竹名家辈出,到了明清两代,竹画的技艺达到了高潮。
在中国文人的心中,“竹”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它是挺拔秀丽、生命力强、志向高洁、卓尔不群的象征。
郑板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苏轼也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白居易更是在《画竹歌》当中提到:“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可见文人大家不仅喜爱竹,在“写竹”和“画竹”上都在追求更高的境界。
二、自然之竹和画中之竹中国画不在追求“形”似,而在追求意境。
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托物言志”都是在表达画家内在的精神世界。
张璪留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师造化,意即以造化为师。
元代花鸟名家画竹作品赏析
作者:龙云敖久丽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以李衎、赵孟頫、吴镇的竹画作品为例,分析了其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
认为,李衎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但缺少表现的蕴涵;赵孟頫的画竹方法,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
他们都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元代;花鸟画名家;竹画作品;特点;赏析
一、绘著《竹谱》第一人——李衎
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代蓟丘(今北京)人。
擅画墨竹,取法文同、王庭筠,勾法师从五代李颇,时享誉甚高。
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绘著《竹谱》的人。
他在他的《竹谱》中详细地记述画墨竹的方法:“墨竹位置一如画竹法,但竿、节、枝、叶四者,若不由规矩,徒费工夫,终不能成画矣。
凡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荣枯。
乃要叶叶着枝,枝枝着节。
——须一一有生意,一面面得自然。
四面团栾,枝叶活动,方可成竹”。
《双勾竹石图》是李衎典型生活的代表作,高185.5厘米,宽153.7厘米,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
图中竹以双勾填色而成,工整而有韵味,设色雅致,竹繁而不乱,表现了春天大自然中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坡上山石以细披麻皴画出,墨色沉重,以压阵角,石后穿插小竹野树,富有变化。
诗塘有明代李东阳的小草题记。
双勾法画竹是李衎的典型画法,成就最为突出,虽然与其同一时代的高克恭曾讥讽他“神而不妙”,那只不过是两人所站的立场和角度不同,高克恭是站在文人画“以写代画”立场上去看李衎的作品,但这不能完全否认双勾竹在绘画发展本体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
《修篁树石图》是李衎的另一幅代表作品,高152厘米,宽100厘米,绢本,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通过这幅作品,可以看出画家确实是一位既有非常深厚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又特别注重写生、师法自然的画家。
全幅作品构图饱满,笔触极多,繁杂茂盛的簇簇竹叶自然而生,穿插井然有序,且竹叶的向背清晰工整,层次分明,除高大竹林之外,还有树石加以点缀,三者相衬,修竹更加清秀流畅,层石显得更加形状奇异,非同一般。
而细树则枝枯涩拙,再夹杂点儿兰花、野草,共同构筑了优雅明快的意境。
这幅画是用纯墨写出,竹叶以“个”字、“介”字法叠加交错而出,笔法严整、娴熟、圆润,意态雅致。
然整体风格还是在得竹之物理、形似、以形为主的基础上加以描绘,似乎承袭了北宋时期画院派的工细之法。
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看到,李衎身临其境,对竹的观察细致入微,然后再进行写生,把竹在不同环境下的姿态都记录
下来,加以创作,画面虽显匠气,但也不失为后人进行花鸟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最值得后人敬佩的是,他不仅留给了后世宝贵的墨竹作品,还留下了《竹谱》画竹范本,并以文字注解,这是美术史上最值得赞赏的。
李衎画竹,非常重视写生,他所画的竹子几乎就是写生稿,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竹子的真实写照,再现性非常强,而缺少表现的蕴涵,与中国画讲究的“似与不似之间”相差深远,但他认为花鸟画创作应以写生为基础,这一主张是非常正确的,后世的花鸟画创作都是遵循这一法则的。
二、“以书入画,书画同源”——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代湖州吴兴人(今浙江吴兴)。
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宋之后仕元,官至翰林学士承者,封魏国公,谥敏。
精书法,擅山水、竹石、人物、花鸟,是位非常全面的画家。
由于他精于书法,主张以书入画,这种观念的提出,为元代以后文人画(写意画)兴盛起到促进作用。
他对诗、书、画、印俱精,文章冠绝时流,旁通佛、老之学。
其书法自成一体,称为“赵体”。
因此,他是元代的一位承前启后、领袖风范的人物,其影响直至“元四家”及明、清大家,可谓元代画坛宗师。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独特,有“二王”之风范,楷书、草书、隶书、篆书无不达到顶峰。
可以说元代、明代、清代的六百多年里,都在他的影响下。
清代的乾隆帝一生独好赵体,他要求大臣们上奏章必须效法赵体。
赵孟頫的绘画,涉及山水、鞍马人物、花鸟、墨竹等多个领域,向上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北宋,无论是重彩,还是水墨淡彩,都能画出自己的风格。
他所提出的“书画本来同”被当时的画家们广泛认同。
花鸟画《秀石疏林图》是其代表作品,纸本,画高25.7厘米,宽69.2厘米。
画中用“飞白”的笔法画上两块拳石,两侧零星点缀些枯木、丛竹和杂石。
画石用的是侧锋笔,显得非常洒脱灵秀。
不过疏林之中的竹子、枯木以及石根小草却运用中锋勾、撇、点出。
竹子是矮枝新篁,用较浓的墨向上撇出叶子,笔力苍健厚重。
草则自下而上屈曲掠去,灵秀而遒劲。
三棵枯树,呈现鹿角之势,用线圆润坚挺,似有北宋之风范。
左边的一株点叶树,枝干曲拙,运笔转折顿挫。
整幅作品恰恰体现了他的“书画同源”创作思想。
赵孟頫的画竹方法,较文同、李衎时期的画法更为“写意”一些。
虽然仍在“形似”上着力表现,但基本上以书法中的行草笔法来描绘竹竿、竹枝、竹节、竹叶,颇有书写意味。
赵孟頫画竹,竹叶的画法已经非常成熟,这种画法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自此以后,墨竹画家越来越多地重视书写内心感受。
三、“书与画平分秋色”——吴镇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元代嘉兴人(今浙江嘉兴)。
吴镇画竹,笔简意丰,因其品高孤洁,故所作竹图大都简率野逸,有山僧道人之气。
明代孙作所撰《沧螺集》中云:余观仲圭,隐者也,其趣时常在山岩木薄之下,故其笔类有幽远闲放之情,殊乏贵游子弟之气——且世赖笔墨以传者非一物,而竹之可传,岂以声色臭味为足嗜与?若是,则幽远闲放,自其竹之性耳。
吴镇画的竹子,用笔雄厚,墨法精致微妙,书画相互映衬,洒脱而清劲,很具独特风格,可谓后世墨竹画的典型范例。
《墨竹谱》是他花费了大量精力创作的册页竹谱,页高40.3厘米,宽52厘米,纸本,现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前两页是苏轼撰写的文同偃竹记,后面二十幅画的是各种姿态的墨竹,值得赞赏的是每幅画都有图画、有文字。
这幅竹谱于元代至正十年创作,当时吴镇已经71岁,是为儿子所画的。
从附图可以看出,画笋、竿、新篁、折枝总计七八竿,错落而有致。
虽然说吴镇画墨竹师承文同,但他画竹和文同相比较,又有了很大的突破,文同画的竹子,竹竿迂回曲折,竹叶十分密集,并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竹叶的正反两面。
而吴镇画的竹子,却用墨色的深浅变化体现竹竿的前后,新篁采用淡墨画小枝,用重墨画叶。
叶的长短任意生发,却疏落简率,特别苍劲挺拔。
枝短而叶疏,笔不连意连,犹如他题款草书,跌宕纵横,一气呵成。
笔锋稍秃,用中锋撇出,厚重而凝立。
竹根生长在土中,周围短草丛生,前面浓而后面淡,越发增强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这二十幅图,分别画的是新篁、小枝、粗干、垂叶、雨叶、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时而粗竿挺拔,叶子清劲,时而小枝临风,摇曳摆动。
每幅的构图都大不相同,就画谱而论,可以说变化多端,是后来学者很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
龙云(1968.4-)男,汉族,河北平泉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国画研究.
敖久丽(1973.12-)女,蒙古族,河北平泉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油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