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案3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简介本主题是教育部重大课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项目下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下册二、学习者分析1.初二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掌握了学习省级行政区的基本要点。
2.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但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概念还需进一步加深。
3.学生具有读图、识图、绘制简图的能力。
4.具备小组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简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语言描述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5)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本课目标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说出新疆的主要民族、自然环境特征;能够描述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能够举例说明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及西气东输的意义。
过程方法:通过运用地图及音像资料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绘制简图,总结地形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西部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绿洲农业与合理开发利用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难点: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采用问题引导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学习途径。
主动学习、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理念1.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2.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及时地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学习的收获。
小学一年级新疆教案教案标题:小学一年级新疆教案教案目标:1. 掌握新疆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2. 设计适合新疆地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提供有效的教案建议和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案内容:主题:认识新疆地区课时:5个课时课时一:新疆的位置和特点目标: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疆的位置和一些特点。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新疆地区的位置和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课时二:新疆的民族和文化目标: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疆的主要民族和一些文化特点。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新疆的主要民族和一些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理解。
课时三:新疆的自然景观目标: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景观。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新疆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自然景观的理解。
课时四:新疆的传统食物目标: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疆的传统食物。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新疆的传统食物。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食物的理解。
课时五:新疆的传统节日目标: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新疆的传统节日。
教学方法: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新疆的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节日的理解。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与图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注意语言的简单明了,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
3.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入一些与新疆相关的故事和传统手工活动,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5.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6.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1. 运用新疆地形图说明其地理位置,说出其对气候的影响。
2.在新疆地形图上识别其主要山地和盆地,描述其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归纳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知道新疆是我国新兴能源基地,说出其主要矿产资料和新能源,说明其开发的地理条件和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5.说明新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说出新疆主要名优农产品。
6.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1.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
2.新疆自然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新疆能源资源的开发。
教学难点:说出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图和名优农产品代表图片配合提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1.PPT展示课程标准要求。
2.PPT展示学习目标。
三.情境导入:播放网络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产店广告视频,让学生记住三个以上新疆的特产。
四.指导读图8-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完成下列问题:1.学生在地形图找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说说新疆的地形格局有什么特点。
(教师在屏幕上指示各地理事物的位置)2.学生在地形图找出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吐鲁番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教师在屏幕上指示各地理事物的位置)3.学生在地形图找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所在地。
(教师在屏幕上指示各地理事物的位置)4.教师重点强调“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PPT展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动画和分析有趣的“疆”字,突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说其中“土”字含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章第四节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课时)胡松图哈尔逊乡中学康玉第三章第四节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获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绘制简图反映地理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
教学重点: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新疆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特色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小结:新疆真的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富饶的好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新疆,了解新疆。
讲授新课:一、新疆的位置1、读图《新疆轮廓图》及《新疆在全国的位置》。
(课件展示)2、描述新疆的位置。
(板书:新疆的位置)3、读课本中第75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学生找出新疆的邻国。
小组活动,讨论,反馈。
二、全国最大的省区1、新疆的面积和人口。
课件展示)(板书:新疆的面积、人口及民族)2、请学生计算人口密度,然后得出结论:地广人稀。
3、多民族的聚居地。
(课件展示)三、三山夹两盆1、读《新疆地形图》,找出新疆重要的山脉和盆地。
(课件展示)2、示图、讲解,总结新疆的地形特点。
(板书:新疆的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3、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
4、内流河——塔里木河。
5、轻松一刻:有趣的地名。
反馈总结四、干旱的气候特征(板书:干旱的气候特征)1、学生读图对比分析:新疆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的哪一部分?(学生活动一)2、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学生活动二)(板书:干旱的自然特征)(课件展示)小结: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结论: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
3、新疆属于什么气候类型?有什么特征?(课件展示)4、问在这种干旱的自然环境下,我们新疆种植了哪些农作物?(课件展示)(学生回答:略)5、新疆的瓜果为什么这样红?(学生活动三)(课件展示)6、为什么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学生活动四)(课件展示)小组讨论反馈、总结。
2024年新疆课教案7篇新疆课教案篇1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
高山荒漠和绿洲分析新疆干旱的原因。
(把下列
内容按照因果关系组合起来,①
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山脉对
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
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④深居内陆,
距海遥远。
)
4.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
布在绿洲上。
幻灯片出示“新疆的荒漠及周围
的环境”图
(1)新疆有1900万人口,哪些
地区适合人居呢?
(2)为什么绿洲适合人居住呢?
(3)绿洲的水源主要来自哪里
呢?(山区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教师:出示“塔里木盆地的沙漠
和绿洲”图(1)绿洲分布在什么
地方?(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
有河流经过的地区。
)(2)将图
中的一些城市标注在地形图上,
观察城市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城市大多分布在天山、昆仑山
脉的山麓地带。
)(3)从图上可
以看出,城市、人口分布有什么
特点?
总结:新疆人口、城市和交通设
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
新疆绿洲
面积不到8%,却集中了90%的人
口、耕地及国内生产总值。
绿洲
地区,特别是绿洲的边缘地区环
境,教师归纳:非常脆弱,如果
学生活动:通过练习分
析新疆干旱的原因。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绿洲。
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分析讨论交
流。
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特色教案第一部分:概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
它占地面积约为16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行政区域,也是全球第八大行政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色。
第二部分:地理位置和边境特征1. 地理位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洲内陆地区的西北部,东邻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隔帕米尔高原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接壤,北濒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
2. 边境特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边境线长达5600多千米,是中国向中亚和西亚开放的窗口。
新疆的边境地区多为高山、河谷和沙漠地貌,包括天山山脉、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塔里木盆地等重要地理要素。
这些地理特征为新疆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第三部分:地形地貌特点1. 地形特点新疆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平原、高山、盆地、河流、湖泊等地貌类型。
其中,天山山脉是新疆最重要的地貌特征之一,主峰海拔超过7000米。
2. 地貌特点新疆的地貌特征可分为三大部分:北部为阿尔泰山地,以雪山、冰川、湖泊等自然景观为主;中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鲁恰沙漠等,拥有广袤的沙漠地貌;南部为高山和深谷,包括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等。
第四部分:气候特点1. 气候类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温带干旱气候和极地气候。
各地的气候因纬度、海拔和地形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2. 气候特点新疆气候极端干燥,气温差异较大。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部分地区有强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气候条件对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部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1. 自然资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等。
天山山脉是重要的水源地,供应了新疆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
2. 生态环境新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2.使学生了解新疆的人口、城市、交通设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使学生了解影响新疆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初步培训学生绘制简图反映事物分布的技能和方法;3.培养学生认识趋于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通过西部大开发等知识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新疆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1.自然环境特征对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2.能源开发过程应如何不破坏环境。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地图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讲述法。
(二)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相关地图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出示维吾尔族姑娘穿着民族服饰的图片。
请大家辨认一下,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省级行政区?学生齐答;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家可能知道新疆的瓜果又香又甜,但为什么这么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这个中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讲授新课]讲述: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差别很大,造成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两方面差距很大。
同时由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而西部相对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国家为了使西部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缓解东部地区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的状况;为了促进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而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承转: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无疑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
板书:一、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活动:请大家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P40课文和图6.31,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新疆在中国的位置特点,找出与新疆相邻的国家有哪几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2)掌握新疆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以及主要的自然资源。
(3)熟悉新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识,促进民族团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新疆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新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1)理解新疆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新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新疆美景的视频,如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新疆的初步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地理位置展示中国地图,指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地图上的位置,让学生描述其经纬度范围和相邻的省区。
强调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中国西部的重要门户。
(2)地形地貌结合地形图,介绍新疆的主要地形单元,如天山山脉、昆仑山山脉、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解释“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并分析这种地形对气候和交通的影响。
(3)气候特点讲解新疆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
分析这种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等。
探讨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如发展绿洲农业、独特的民居形式等。
(4)自然资源介绍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水资源(如冰川融水)、土地资源(如广袤的耕地和草原)和生物资源(如特色动植物)。
八年级下册课例设计——《新疆》
教材分析
1、教材把新疆放在“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这样的大背景下,安排学生去认识、探究学习,突现的是省内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特别是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教材图文并茂,设问环环相扣,有理有趣。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假如按教材一步一步实施时,却发现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类似于逻辑推理式的冗长过程。
教学策略
在细细琢磨了教材和新课标中相关的内容后,依据“与我有关,我能做到”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听——看——说——行动顺序,由激发学习兴趣——我在行动(分享听和看的感受、找出新疆特色、探密特色新疆成因、我看西部大开发)——学习成果形成(小论文、小制作等)
教学设计纲要
一、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求知兴趣
[CAI导入] 多媒体播放《新疆是个好地方》,鼠标切换图片“新疆风光图片”——
[师生分享] 新疆景色分外妖娆,叫我如何不爱“她”——
[设问] “她在哪?”(通过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CAI展示] 新疆在——西北地区、我国的内陆、温带地区--- ----
随学生的回答CAI展示:四大地区分布图、鼠标点击“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请学生指图并用自己的语言简介新疆的位置范围、民族,并画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分布间图。
[承转] 是的,新疆是独特的。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我们一起找出新疆更多的不一样,探究新疆的秘密,解读特色新疆——
[讨论] 不一样的井——坎儿井
不一样的瓜果——含糖量高,颜色鲜艳
不一样的棉花——优质长绒棉,
不一样的树林——胡杨林
不一样的牧场——长在山坡上的牧场
不一样的山——火焰山
不一样的河——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儿齐斯河),内流河(塔里木河)
不一样的洲——绿洲
不一样的路——古丝绸之路
不一样的--- ----
[探究] 为何不一样?
随着问题的发现和分解回答,再把零碎的答案进行综合,达到新课标下列的要求:(附在后)
[拓展] 我谈西部大开发(课后资料收集、课堂讨论、形成小论文)
达到新课标下列的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
4、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及主要牧场的分布。
5、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
6、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7、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8、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9、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西北地区的开发、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10、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
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说明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如何保护环境。
11、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2、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
I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某地区人民如何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发展经济。
2初步学会举例说明本地区气候、地形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灾害防治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初步学会分析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与水源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