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课堂设计语文版必修一4.10赤壁赋 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14
《赤壁赋》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2、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四、课前练一练1、朗读课文,注音、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①壬戌(注音:)之秋,七月既望(),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注音:)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注音:)之章。
(修辞格为:)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为:)。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为:)。
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②歌曰:“桂棹(注音:)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注音:)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③客有吹洞箫者(句式:),倚歌而和( )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④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① 苏子愀然(注音:词义:),正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②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注音:词义:),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注音:)千里,旌旗蔽空,酾(注音:)酒临江,横槊(注音:)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翻译:⑤驾一叶之扁(注音:)舟,举匏樽(注音:)以相属。
寄蜉蝣(注音:)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句式:)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苏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技能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情怀;背诵全文。
走向高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教学难点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在于表现苏轼人生观世界观的相反的两个不同侧面——客的消极悲观和主的豁达乐观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在课本的封面。
(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东坡是因为“乌台诗狱”才到黄州来的。
关于“乌台诗狱”,散文家余秋雨有这样的描写: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说一说。
搞清了这个案件中各种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苏东坡到黄州来究竟是突破了一个什么样的包围圈。
为了不使读者把注意力耗费在案件的具体内容上,我们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来。
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这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
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课堂新坐标】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4.10 赤壁赋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知识。
(2)理解并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和揣摩等方法理解、体悟和鉴赏经典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概括、综合,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赏析诗人卓绝的手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领会主旨和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赏析经典语言。
三、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预习(预习内容见【基础梳理】部分)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基础梳理。
(略)2.文章段意。
第一段,描写月圆之夜,与客人泛舟江上,赏月、吟酒、诵诗,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
第二段,由乐转悲,写作者饮酒放歌而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触景生情,感叹人事沧桑、生命苦短,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
第五段,写客人“喜而笑”,主客开怀畅饮,酒醉尽欢。
作者的感情变化可用“乐——悲——乐”来概括,由此看来,本赋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本赋主旨和特色是学习的重点,将在分析理解的进程中完成。
(二)导入新课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高一】4.10《赤壁赋》教案(语文版必修1)4.10《赤壁赋》教案(语版必修1)[定位]体会苏轼正直悲观的情怀,认知作者的人生体悟,品味和品酒写景、抒情、议论二者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都是学性很强的散,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瞄准]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前布置问题“你所介绍的苏轼”。
本意蕴深刻,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认知他矛盾痛苦、放任自然而又悲观旷达的繁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就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现了作者当时繁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充分反映的存有两个方面意思:一就是“哀吾生之须臾,煞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伴著,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似;二就是把握住时机观赏江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读法上,两篇都特别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展开比较写作,有助于体会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住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收集的材料。
苏轼仕途不得志,命运多舛,生活上彷徨曲折。
思想上入世降生,亦儒亦道亦弘教。
研习上加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诗赋上存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备旁通书法绘画、言音律、晴平话、懂得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b.背景材料。
苏轼被贬黄州。
2.背诵,堵塞字词,在此基础上阐释。
可围绕作者情绪的变化展开剖析。
a.作者已经开始游等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文言词汇等文言知识。
2.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文章大意。
3.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
难点: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考查大家一个文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但是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吗?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赤壁赋》,那这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赤壁赋)二、新课教授1.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
自由朗读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文言文大意。
(生读,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2.思考: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明确:这篇文言文讲述了苏轼与自己的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
接下来,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即使身处逆境却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三、深入研读1.(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朗读文言文的第一段,想一想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都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明确:作者与友人一同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
他们见到如此美景,于是饮酒赋诗,并由此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作者与友人当时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明确:“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当时作者与友人在感慨所见之景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当时作者与友人的心情是“乐”的。
2.那作者与友人喝酒正兴之时,作者做了什么?吹洞箫客又做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必修第一册]13《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自己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习难点】1、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习过程】一、课前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这首词气势雄浑,磅礴浩荡,有气吞天下之势。
正如有人评价苏轼的风格说:“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二、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⒈把握文赋特点。
⒉积累常用的实词、虚词,增加文言知识积累。
过程与方法:⒈熟读成诵,积淀文言语感。
⒉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难点和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2.背诵课文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常识教学:⒈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⒉简述文赋特点三、整体感知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⑴读出韵律。
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⑵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
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洒脱)⒉学生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⒊明确各段内容,概括各段段意:明确:四、赏析课文㈠分析第一段:⒈学生朗读课文。
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高一语文教案:《赤壁赋》精选5篇(一)教案名称:《赤壁赋》的解读与赏析教学目标:1. 了解《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2. 掌握《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主题;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进行赏析;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和艺术特色;2.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3. 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赏析。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赤壁赋》的中心思想;2. 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赤壁赋》的复印件;2. 音频或视频资源,如演唱《赤壁赋》的音乐、影视剧片段等;3. 课堂展示用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入话题,让学生了解“赤壁”和《赤壁赋》的背景;2. 提问:你们对《赤壁赋》有什么了解?它的作者是谁?你们对他的其他作品了解吗?Step 2 课文阅读(15分钟)1. 阅读《赤壁赋》的部分或整篇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和内容;2. 分小组讨论,梳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Step 3 主题探究(15分钟)1. 分析《赤壁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2. 引导学生分析《赤壁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诗意描写、对比运用等方式营造的艺术效果。
Step 4 赏析活动(20分钟)1. 播放相关音乐或影视片段,让学生在听、看的同时感受《赤壁赋》中的意境和美感;2. 分小组进行《赤壁赋》的逐句赏析,让学生主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3. 教师对学生的赏析答案进行点评和引导,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自主总结《赤壁赋》的主题和特点,并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2. 提问:你认为《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和情感能在我们生活中找到吗?请举例说明。
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知识讲解。
(了解作者的三大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认真朗读《赤壁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
注意:(1)实词:少等。
(2)虚词:之、而、于、乎等。
(3)通假字:冯、属等(4)古今异义词:白露、茫然等(5)特殊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渺渺兮予怀;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4、文章第二段写到箫声,有什么作用?5、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1、曲折的人生经历、全能的文艺天才、复杂的哲学思想;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园,但是生性旷达的他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了解脱。
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何为其然也?()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⑤而今安在哉?()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6.挖空练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十五。
朔,月初一。
晦,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助记:断绝】。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助记: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危,正直】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东()【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助记:渔夫樵夫】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第10课赤壁赋学案1 文本研读1.实词(1)通假字①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山川相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白露..横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歌窈窕..之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纵⎩⎪⎨⎪⎧纵.一苇之所如: 纵.之顺之: 白日放歌须纵.酒:②危⎩⎪⎨⎪⎧正襟危.坐: 智力孤危.: 危.楼高百尺:③挟⎩⎪⎨⎪⎧挟.飞仙以遨游: 挟.天子以令诸侯:④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纵一苇之所如.:⑤适⎩⎪⎨⎪⎧始适.还家门: 少无适.俗韵: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处分适.兄意:(4)词类活用①歌.窈窕之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1)之⎩⎪⎨⎪⎧哀吾生之.须臾: 惟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2)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3)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月出于.东山之上:3.文言句式 (1)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句翻译(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的“悲”从何处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本文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于一体,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