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研究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16.51 KB
- 文档页数:20
为培训活动准备的资料培训活动是组织中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为了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和顺利进行,准备好适当的培训资料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为培训活动准备的资料,包括培训大纲、讲义、案例研究和练习题等。
1. 培训大纲培训大纲是培训活动的蓝图,它概述了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等。
在准备培训大纲时,应明确培训的主题和目标,以及预计的培训时间。
大纲应包括培训的详细内容和讲师将使用的教学方法。
此外,大纲还可以列出培训所需的材料和参考资料。
2. 讲义讲义是培训活动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它提供了详细的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例分析和操作步骤等。
讲义应根据培训大纲编写,内容应简洁明了,结构清晰。
为了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可以在讲义中插入图表、示意图和实例分析等辅助材料。
此外,讲义还可以包括一些思考问题或小组讨论的提示,以促进学员的互动和思考。
3.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培训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案例来模拟实际情境,帮助学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准备案例研究资料,可以选择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真实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
案例研究资料应包括案例描述、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等内容。
为了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可以在案例研究中设置一些讨论问题或小组活动。
4. 练习题练习题是培训活动中用于巩固学员所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为了准备练习题,可以根据培训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案例分析题等。
练习题应涵盖培训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既能检验学员的理解程度,又能帮助学员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培训结束后,可以提供答案和解析,以便学员进行自我评估和进一步学习。
综上所述,为培训活动准备好适当的资料对于培训的成功至关重要。
培训大纲、讲义、案例研究和练习题等资料可以帮助学员理解培训内容、应用所学知识并巩固学习效果。
在准备这些资料时,应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提供适当的互动和参与机会。
通过精心准备的培训资料,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为组织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做出贡献。
时间研究表格
一、研究对象
1.姓名/职位
2.工作内容描述
二、研究时间范围
1.开始日期
2.结束日期
三、工作时间记录
1.日期
2.上午工作时间段(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3.下午工作时间段(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4.总工作时间(小时)
四、休息时间记录
1.日期
2.上午休息时间段(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3.下午休息时间段(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4.总休息时间(小时)
五、工作效率分析
1.工作完成量(任务数量/工作量)
2.工作质量评估(优秀/良好/一般/差)
3.工作速度评估(高效/正常/低效)
4.工作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六、时间利用效率
1.时间利用比率=(总工作时间-总休息时间)/总工作时间×100%
2.工作效率比率=工作完成量/总工作时间×100%
3.时间管理效率评估(优秀/良好/一般/差)
七、工作负荷评估
1.工作压力评估(高/中/低)
2.工作疲劳程度评估(高/中/低)
3.工作负荷适应性评估(优秀/良好/一般/差)。
计量经济学讲义第一部分: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现象的量化方法,它结合了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旨在提供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工具和技术。
本讲义将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经济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模型1. 经济数据的类型- 我们将介绍经济数据的两种主要类型: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是在一段时间内收集的数据,而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2. 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们将讨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例如最小二乘法和线性回归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经济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和政策评估。
第三部分:经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 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概念- 我们将介绍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中心趋势测量、离散度测量和分布形态测量。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总结经济数据的基本特征。
2. 经济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实例- 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均值和方差来描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
第四部分:计量经济学的统计推断1. 统计推断的概念- 我们将讨论统计推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样本数据中推断总体参数,并评估推断的精度和可靠性。
2. 统计推断的实例- 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统计推断方法来研究和解释经济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假设检验来判断一个政策措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部分:计量经济学的回归分析1. 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我们将介绍单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一个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和政策评估。
2. 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我们将讨论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并进行政策评估和变量选择。
第六部分: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1. 时间序列模型的基本概念- 我们将介绍时间序列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自回归模型和移动平均模型。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是研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关系的问题。
钟面的一周分为60分格,当分针走60格时,时针正好走5格,所以时针的速度是分针的5÷60=112,我们可以将分针的速度看成是1格/分,时针就是112格/分。
分针每走60÷(1-560)=56511(分),与时针重合一次。
时钟问题变化多端,也存在着不少的学问。
这里列出一个基本公式:在初始时刻需追赶的格数÷(1-112)=追及时间(分钟)。
其中,1-112为分针每分钟比时针多走的格数,即速度差。
〖经典例题〗例1、如图1,在时钟盘面上,1点45分时的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分析】将时钟盘面分成12个分格,那么在1点45分,分针必落在9这个位置上,而时钟针不在1这个位置上,而是在1和2之间的某个位置上,也就是要求出从1点到1点45分,45分钟的时间时针转过的角度。
时针走60分钟转过360°÷12=30°,那么走45分钟,转过300×4560=22.50。
而且从1点45分时时钟盘面上时针、分针的位置易知,从9点整到13点整之间包含有4个大格。
那么此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是这两部分角度的和:30×4+22.50=142.50。
例2、在10点与11点之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时刻垂直?【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在顺时针方向上分针与时针成270°角:在顺时针方向上当分针与时针成270°时,分针落后时针60×(270÷360)=45(个)格,而在10点整时分针落后时针5×10=50(个)格。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分针要比时针多走50-45=5(个)格,而每分钟分针比时针多走(1-1 12)个格,因此所用的时间为:5÷(1-112)=5511(分钟)。
(2)在顺时针方向上分针与时针成90°角:在顺时针方向上当分针与时针成90°角时,分针落后时针60÷(90÷360)=15个格,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分针要比时针多走50-15=35个格,所以所用的时间为:35÷(1-112)=38211(分钟)。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情境导入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是,在弹射系统的作用下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在甲板上继续加速一段距离便可达到起飞的速度。
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t 。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其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t图线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包围的矩形的面积,如图所示:(1)当“面积”在t轴上方时,位移取正值,这表示物体的位移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2)当“面积”在t轴下方时,位移取负值,这表示物体的位移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
知识点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微元法与极限思想的应用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由加速度的定义易得速度的变化量Δv=a·Δt,只要时间足够短,速度的变化量就非常小,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用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近似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如图所示,甲图中与Δt对应的每个小矩形的面积就可以看做Δt时间内的位移。
如果把每一小段Δt内的运动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各小矩形面积之和等于各段Δt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之和。
时间Δt越短,速度变化量Δv 就越小,我们这样计算的误差也就越小。
当Δt →0时,各矩形面积之和趋近于v -t 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
由梯形面积公式得x =(v 0+v )·t2在任何运动中都有x =·t因此=v 0+v 2(适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把v =v 0+at 代入x =(v 0+v )·t2得x =v 0t +12at 22.x =v 0t +12at 2的理解公式的意义 反应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是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适用条件 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矢量性公式中x 、v 0、a 都是矢量,应用时必须选取统一的正方向,一般选v 0方向为正方向 特殊形式(1)当a =0时,x =v 0t (匀速直线运动)。
“时间”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其实它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在。
所以说,关于时间的学习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本文将简单地介绍一下《探究整时概念》教案二,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时间这个概念。
一、《探究整时概念》教案二的编写背景与目的《探究整时概念》教案二是根据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而编写的。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时间概念和时间量的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们的实践练习,让学生理解时间的概念以及它的运用,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精准的使用时间,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案二的主要内容1、认识时钟时钟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计时工具,学生们应该掌握时钟的基本构造原理,同时学会读取时钟的时间。
教案二通过图像和实物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时钟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2、认识小时的概念小时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之一,理解小时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案二中,教师会通过图形和教学视频,向学生介绍小时的概念、定义和使用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时的重要性。
3、认识整时和半时教案二中,学生还将学会识别或掌握整点和半点的概念,以及如何准确地判断时间的整半部分。
其中,学生也将通过实际操作,对整时和半时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4、通过时钟模拟游戏巩固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时间知识,教案二还添入了时钟模拟游戏。
游戏中,学生需要通过模拟时钟来识别时间,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时间知识,同时加强他们的时间意识。
三、教案二所要培养的能力教案二作为一个数学教育的学习方案,它所培养的能力也尤为重要。
除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时间的概念和使用方法之外,教案二还通过一系列的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时间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图形和教材的观察和思考,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理解时间概念。
2、空间认知能力在认识时钟和小时的概念过程中,学生也需要加强自己的空间认知能力,熟悉时钟的结构和读取时钟的方法。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利用纸带求瞬时速度。
2.学会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方法,学会用vt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2.用v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五、数据处理1.测量并记录数据(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
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0点),每5个点(相隔0.1 s)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所示(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 ,并记录填入表中。
位置编号 01 2 3 4 5 t /sx /mv /(m·s -1)(2)分别计算出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 1、x 2、x 3…。
(3)利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n =x n +x n +12T 。
例如,图中计数点4的速度v 4=x 4+x 52T。
大家好,我是第三小组的xxx,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第七章时间研究部分的内容。
7.3时间研究(25分钟左右)时间研究(作业测定):对实际完成工作所需时间进行测量和预测。
主要目的:建立工作标准。
(其他目的:a、把实际作业时间与标准作业时间对比,寻找改进方向;b、减少空闲和等待物料的时间。
)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寻求最优工作时间,使员工更好的完成工作提高产量。
7.3.1时间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11分钟左右)主要有4个步骤:1、工作分解;2、测时;3、确定样本大小;4、制定标准作业时间。
下面结合一组瓷器包装(要求工作人员把一套6个瓷器装入包装盒,封口,码放)的例子来说明。
1、工作分解(约1分钟)A、定义:把要进行时间研究的工作分解成多个作业单元或动作单元。
B、必须坚持的原则:a、为了测量作业单元所需的时间,要求分解成的每一个作业单元都应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标志。
b、一般地,3秒内就可完成的的动作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作业单元。
C、结合例子,分解为四个单元:①准备瓷器②将衬垫放入包装盒③将瓷器放入包装盒④包装盒封口并码放。
(补充德克士炸薯条的工作分解:①取出薯条②均分、去冰③炸薯条④起锅)2、测时(约2分钟)定义:即用秒表或其他工具观察和测量每一个作业单元。
选择一名训练有素的人员,测量其在正常发挥的条件下在各个单元上所花费的时间。
这一点和泰勒提出的工作额定原理注用以判断工人是否出色很相似。
注:公司建立专门的部门来制定工人的额定日工作量,此部门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研究分析,去除不合理的、重复的、多余的动作,找出完成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从而得出生产的合理时间;再加上必要的休息和延误,就可以知道工人额定的工作时间。
常用的测时方法:连续测时法和循环测时法(1)连续测时法:A、定义:连续测时法是观察人员以秒表为工具,按先后顺序对工序各操作单元逐一观察,连续记录其起止时间的一种测时方法。
B、特点:按预定的总观察次数,在整个工序作业的测时过程中,秒表自始自终不停顿,累计计时,在划分各操作单元的定时点处读表,并记录下时间。
各操作单元以及每次观察的延续时间。
待全部测定完成后再进行计算。
C、优点:使用简便,数据完整,测时中即使漏记个别单元,对工序作业总时间的测定也无影响。
它主要用于研究完整工序内部操作结构和各部分作业时间消耗情况,为确定定额提供依据。
D、具体步骤:即研究人员在每个作业单元的动作结束时,记下该时刻,然后根据两个作业单元结束时刻的差计算得出第二个作业单元所花费的时间,以此类推,计算出所有工作单元所花费的时间。
E、应用:下面结合瓷器包装的例子,说明连续测时法的应用。
测时记录表格式如下表所示。
在第一个工作循环中,第一个作业单元结束时秒表显示为0.48,第二个结束时间为0.59,则第一个作业单元耗费的时间为0.48,第二个为0.11(第二个结束时间0.59-第一个结束时间0.48得到),以此类推。
第二个工作循环中无第一个作业单元,因为第一个循环中一下取了两个包装盒,所以每两次循环中这一作业单元只发生一次。
假设这项实验共观察了10个工作循环,全部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研究数据记录表作业单元观测记录(分钟)t 1 2 3 4 5 6 7 8 9 10准备瓷器并取出两个包装盒t 0.48 0.46 0.54 0.49 0.510.50 r 0.48 4.85 9.14 13.53 17.83将衬垫放入包装盒t 0.11 0.13 0.09 0.01 0.11 0.13 0.08 0.12 0.10 0.090.11 r 0.59 2.56 4.94 6.82 9.25 11.23 13.61 15.50 17.93 19.83将瓷器放入包装盒t 0.74 0.68 0.71 0.69 0.73 0.70 0.68 0.74 0.71 0.720.71 r 1.33 3.24 5.65 7.51 9.98 11.93 14.29 16.24 18.64 20.55包装盒封口、码放t 1.10 1.15 1.07 1.09 1.12 1.11 1.09 1.08 1.10 1.131.10 r2.43 4.39 6.72 8.60 11.1 13.04 15.38 17.32 19.74 21.68对观测得到的数据取平均,记在表7-4的最后一列中。
(比如,准备并取出两个包装盒的平均时间为551.0 49.054.046.048.0++++≈0.496)(2)循环测时法:A、定义:循环测时法是观察人员以秒表为工具,按操作顺序有规律地连续测定其中若干个(N=操作单元总数-1)操作单元延续时间的一种测时方法。
B、特点:只测定操作组合的时间,由测得的工序平均作业时间倒算各操作单元的平均延续时间。
此法仅用于作业时间特别短(操作延续时间小于0.06分)的那些工序的时间测定和结构分析。
C、优点:这一方法体现了工作研究的内涵,即通过优化操作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D、具体步骤:(对于有连续多个时间较短的作业单元可采用此方法)a. 组合并排列操作单元组。
例如某工序由4个操作单元构成,则分出:A十B 十C、D十A十B、C十D十A、B十C十D等四组。
b. 依次分别测定各操作单元组的时间消耗值。
c. 计算工序平均作业时间和各操作单元平均延续时间。
E、应用:例如,某项工作由a、b、c、d四个作业单元组成,该项工作全部时间和四个作业单元的时间分别记为Ta、Tb、Tc和Td,又设Ta=Tb+Tc+TdTb=Tc+Td+TeTc=Td+Te+TaTd=Te+Ta+TbTa=T-TaTb=T-TbTc=T-TcTd=T-Td全部工作时间为Tt=Ta+Tb+Tc+Td表面上看,循环测时法似乎自相矛盾:最终要计算的是Tt,但为计算这一时间,又用到全部时间T。
事实上,可以认为用到的T是初始时间,通过测定、分析Ta、Tb、Tc和Td找到其中不合理的成分,最后找到客观、真实的Tt。
3、确定样本大小(讲出表7-6中数据怎么得到,公式的运用)(约4分钟)确定样本大小即根据经验公式确定为了达到所需要的时间精度,必须重复观测的次数。
为了使样本数满足要求,要给出期望的置信度注。
表7-5是常用的几个置信度及其对应的正态分布的分位数。
通常情况下,时间研究的期望置信度达到95%,就基本上满意。
如果要达到更高的精度,那么样本数会急剧增大。
表7-5 常用的置信度及其对应的分位数(z)期望的置信度对应的分位数(z)期望的置信度对应的分位数(z)90.00 1.65 98.00 2.3395.00 1.96 99.00 2.5895.45 2.00 99.97 3.00注:置信度:也称为可靠度,或置信水平、置信系数,即在抽样对总体参数作出估计时,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其结论总是不确定的。
因此,采用一种概率的陈述方法,也就是数理统计中的区间估计法,即估计值与总体参数在一定允许的误差范围以内,其相应的概率有多大,这个相应的概率称作置信度。
样本数n可按下式计算:n=2⎪⎭⎫⎝⎛⨯⨯ts zα式中,n表示所需样本数;z表示与置信度对应的分位数;s表示某作业单元样本标准差(根据已有观测数据计算);α表示估计精度,以与真正时间值(未知)的偏离程度(%)来表示;t表示对某作业单元观测得到的时间平均值。
样本标准差S可按式(7-2)计算:S=()1ˆ2--∑nt jjt式中,t j表示第j个工作循环的观测时间值;nˆ表示观测次数。
在瓷器包装一例中,取95%的置信度,并设与真正时间值(未知)的偏离程度不超过4%,即估计精度为4%,利用表7-6的数据,根据式(7-1)和式(7-2)可得表7-5中的数值。
表7-6 样本数据计算结果作业单元S t n1 0.0305 0.50 9(≈8.934)2 0.0171 0.11 583 0.0226 0.71 34 0.0241 1.10 2计算出的n通常不是整数,取与之最接近的整数即可。
如果要保证每个单元的估计精度都在4%以内,所需样本数量应该取表中最大值,即58.因此,需要在原来观测基础上再追加48次观察和测量。
案例:UPS:在邮递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UPS)雇佣了4.25万名员工,平均每天将1600万个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其他200个国家。
为了实现其宗旨“在邮递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系统的对运输司机进行培训,教会他们如何尽可能高效完成工作。
UPS的工业工程师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次送货、暂停和取件活动都设立了标准。
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交通、绕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并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从而给出每位司机每天中工作的详细时间标准。
为了实现每天完成200次投递和取件(联邦快递只有80次),UPS司机必须严格遵守程序。
当他们接近一个投递点时,解开安全带、按喇叭、关发动机,同时要求他们猛踩刹车并将变速杆推到1档,所有这些动作一气呵成。
然后,司机下车,右臂夹着电子写字板,左手拿着包裹,右手拿着车钥匙。
他们以规定的每秒3英尺的速度快速走到顾客门前,先敲门以避免寻找门铃浪费时间。
在完成投递后,他们在返回卡车的路途中完成书面记录。
生产力专家将UPS描述为最有效率地应用有效劳动标准的公司之一。
4、制定标准作业时间(约4分钟)(1).定义:制定标准作业时间即根据作业单元的实测时间来确定研究对象的标准作业时间。
一般地,还要考虑在一个工作循环内各作业单元平均发生的频数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2)事例:假定进行58次观察和测量后,所得到的四个作业单元样本平均值分别为0.53、0.10、0.75、1.08。
观测得到的总时间为0.53+0.10+0.75+1.08=2.46。
(3).操作步骤:A.作业单元发生的频数决定正常时间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在一个工作循环内各作业单元平均发生的频数F。
上面案例中,单元1准备瓷器并取出两个包装盒中并不是在每个循环内都发生,而是两个循环内才发生一次,因此平均每个循环内发生0.5次。
B.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所观察的操作人员在技术熟练程度、工作速度、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不可能都一样。
因此,要给定一个修正系数,对观测的时间进行修正。
修正系数通常称为绩效评价因子RF(performance rating factor,RF)。
RF 主要根据经验得到。
对具体工作,可通过对各评定要素的系数值进行加和得到。
如表1是一些评价要素及可供参考的系数范围。
表1,评价因素及其参考系数等级评价因素技巧性努力程度质量均匀性最优+0.12~+0.15 +0.12~+0.15 +0.06 +0.04 优秀+0.06~+0.11 +0.06~+0.11 +0.04 +0.02 良好+0.01~+0.05 +0.01~+0.05 +0.02 +0.01 一般0 0 0 0较差-0.05~-0.10 -0.07~-0.06 -0.03 -0.02 很差-0.11~0.22 -0.07~-0.14 -0.07 +0.04在陶瓷包装一例中,我们可以假设通过评价所得到的各作业单元的RF分别为1.05,0.95,1.10和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