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上《山地回忆》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山地回忆教案山地回忆教案《山地回忆》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山地回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山地回忆教案1教学目标: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教学重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战争影片境头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尸体。
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
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痛苦呢?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就接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二、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幻灯播放]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众的生活。
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
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
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
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三、小说情节及结构情节:一次工业展览会看到故友穿的“阜平蓝”粗布短褂,引起了“我”的回忆,写“我”在阜平和妞儿一家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及“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山地回忆》导学案教学目标: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一、重视文本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在学生诵读作品自己提炼总结,以提高其抽象概括能力。
三、可布置让学生阅读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比如赵树理的作品)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特色。
四、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主学习)要点:1.诵读课文2.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3.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我想大家经过预习后,可能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怀疑——战争题材的作品似乎不应该这样写。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看看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参考《名师伴你行》P29“走近作者”)三、学生诵读:注意体会主人公“妞儿”的人物形象。
四、基础知识积累(参考《名师伴你行》P28,1—5小题)第二课时(讨论展示部分)要点:1.分析“妞儿”人物形象特点。
2.分析小说语言特点3.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一、学生回忆,勾勒出小说梗概。
二、讨论并展示(参考《名师伴你行》P29—30上“合作讨论”1,2,3,4小题;P30上“阅读新突破”1—4小题)三、体会孙犁作品语言特点(参考《名师伴你行》P29“精语品赏”)五、作业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了解孙犁和他的作品,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作品的分析报告。
《山地回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过程和方法目标:1、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2、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3、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想:1、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2、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因为它是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3、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其它短篇小说,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
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2、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战争:场面宏大、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残酷凄惨、血腥、尸体、悲痛。
《山地回忆》——战争题材的小说——孙犁:独到的视角。
二、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人。
曾在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
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像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山地回忆九年级语文《山地回忆》《海明威的对话艺术》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山地回忆》《海明威的对话艺术》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生字掩盖yǎn严峻jùn宣泄xi è契诃夫qìhē头彻尾chè竭力jié无动于衷zhōnɡ溢于言表yì激发jī阜平fù一抹mǒ刮着ɡuā严厉lì妨碍ài一瓢水piáo瘪着嘴biě炕角kànɡ赚了zhuàn2.词语改良:①去掉事物的个别缺点,使更适合要求。
②改善。
穷山恶水:〖解释〗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
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出处〗孙犁《山地回忆》:“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严厉:严肃的态度。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
瘪着嘴:缺了牙齿而显得凹入的嘴。
苦心经营:〖解释〗经营:筹划,管理。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出处〗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掩盖:①收藏。
②隐瞒。
③遮盖。
④掩埋。
悲欢离合:〖解释〗悲伤、欢乐、离散、聚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宣泄:①泄露;泄漏。
②舒散。
③排放,泄出。
契诃夫(1860~1904):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新娘》等。
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契诃夫不仅是世界文学中短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而且是戏剧创作的革新家。
机遇:机会。
彻头彻尾:彻:通,透。
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
《山地回忆》学案【教学目标】积累字词及文学常识知识。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归纳出人物性格和主题,感悟亲密无间的军民鱼水情。
揣摩人物心理,领悟潜台词,品味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测,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人。
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创始人。
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和中长篇小说《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孙犁的小说秀雅、隽永,富有诗意,有“诗人型和音乐型的小说家”的美称。
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芦花荡》就是《白洋淀纪事》中的第一篇、第二篇。
2.积累字词:土靛.(diàn)阜.(fù)平蓝玉黍.(shǔ)水沤.(òu)袄襟.(jīn)刨.(páo)抓瘪.(biě)着嘴贩.(fàn)卖盈.(yíng)余破绽.(zhàn)3.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密码箱”,里边收藏的东西不是珍珠,却比珍珠还纯洁,不是金银,却比金银还珍贵,这些宝贝叫做“回忆”。
《山地回忆》中大作家孙犁,用清新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朴实而又感人的“山地回忆”二、梳理文章脉络: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标画批注,理清情节,并填空。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开端,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是故事的发展,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是故事的高潮,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山地回忆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山地回忆》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教学重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三、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战争影片境头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流血、尸体。
这是战争留给我们的记忆,是血腥、残酷、悲痛。
然而战争是否总给人们留下的都是痛苦呢?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就接识一位用独特视角描写战争的作家,学习孙犁先生的小说《山地回忆》。
二、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幻灯播放]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今北京),曾用“芸夫”笔名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
1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人民群众的生活。
1937年冬参加抗日,主要在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调阜平晋察冀通讯社工作。
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并在这里发表了他的名作《荷花淀》等到短篇。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仍回冀中乡下从事写作。
解放后,作者一直在天津,长期从事编辑工作。
解放后写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1958年出版了作者的小说和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
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合集。
其中的大多数篇目,并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象是白洋淀里的茶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它们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经验。
三、小说情节及结构情节:一次工业展览会看到故友穿的“阜平蓝”粗布短褂,引起了“我”的回忆,写“我”在阜平和妞儿一家的交往和深厚情谊及“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结构:课文自然分成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及我与女孩子妞儿在河边相遇、相识。
九年级语文上册《山地回忆》说课设计《山地回忆》教学设计与反思【文本解读】孙犁同志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的散文《山地回忆》是九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四九年,据孙犁自己说“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山地回忆》,发表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上。
”是一篇构思精巧、笔简意深的佳作,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鱼水情的精采篇章。
散文用倒叙手法,以“阜平蓝”(或一双袜子)为线索,描写了“我”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和根据地妞儿一家交往的事。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作者采用精彩的对话描写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
因为这一单元的文章是以“话里有话”展开的,且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所以对本课的教学应从诵读,抓住对话去解析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一、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
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关于孙犁其人。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山地回忆》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倔犟好强、泼辣干练、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女孩子形象,高度赞扬了在浓厚时代气息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
【教学目标】1.了解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美好温馨的军民鱼水情。
2.探讨女孩取笑、任性的话语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1.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对话中女孩的行为特点、心理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2.比较女孩的伶牙俐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
【教学难点】比较女孩的伶牙俐齿与贾芸的伶俐乖巧的区别。
【教学建议】(第1课时)1.复习导入。
教师:我们学过孙犁先生的《荷花淀》,虽然描写的是战争,但在文中我们看不到硝烟弥漫,看不到血腥残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景。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小说,同样表现在战争年代的故事。
2.作家作品介绍。
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作品资料及图片。
(1)关于孙犁(2)关于《山地回忆》3.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四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担任女孩、战士、女孩的姥姥和女孩的父亲四个角色。
要注意不同身份的人物说话的语气,尤其要注意读出女孩子对战士的取笑的口吻。
(1)生难字词注音。
指名让学生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纠正其错误的地方。
(2)小说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军民关系亲密无间,军民鱼水情美好温馨,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真挚热爱。
(3)女孩子的取笑、任性的话语表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与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教学建议】(第2课时)1. 导入示例。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
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
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分析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2. 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思考以下问题。
a.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b.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c.提问:在这段对话中,女孩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作者如何用词?d.这部分比较明显地出现抒情笔调,情致美好,使得小说充满诗意。
《山地回忆》教案[教学目的]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一、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
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关于孙犁其人。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一、重视文本诵读。
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
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
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
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关于孙犁其人。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
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
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
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
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
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
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
“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
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
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
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
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
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
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
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
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
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
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
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
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
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
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
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
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
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
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1 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 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简要的环境勾勒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
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
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
“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
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
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
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
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
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
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
例如下面这段对白:“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
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
”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
”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
“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
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
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
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
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
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
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
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