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首前奏曲之e小调前奏曲,Six Preludes - Preludio en Mi Minor;巴里奥斯(Barrios)古典吉他谱
- 格式:doc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2
长笛六级考级曲目
长笛六级考级曲目可能会包括以下曲目:
1. J. S. 巴赫 - 镜中舞曲(Mirror Dance)
2. G. 法乌勒 - 意大利协奏曲(Concerto in D Major, Op. 10, No.
3 "Il Gardellino")
3. 贝多芬 - 弦乐四重奏第15号第3乐章(String Quartet No. 15 in A minor, Op. 132, Mvt. 3)
4. C. 德布西 - 预示(Prelude)
5. F. 帕祖拉 - 缚魂曲(Pan)
6. J. Ibert - 长笛协奏曲(Concerto for Flute)
7. C. 福瑞斯曼 - 叙事曲(Narrative)
8. K. 門德爾頌 - 玩具大使的奇遇记(Lieder ohne Worte)
9. D. 温德尔 - 罗马音画(Roman Sketches)
10. G. 聂坚钢 - 空中花园(Air Garden)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考级系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曲目要求,以上仅为参考,具体还需根据具体考级要求进行选择。
前奏曲集Op.28是一部能够代表肖邦最高创作成就的经典之作。
著名钢琴家傅聪曾说:“如果肖邦的作品全部不幸遭毁,只能挑选一部作品作为代表保存,那部作品就是前奏曲作品28。
”可以说,前奏曲集是肖邦最有音乐质量、最有独创性、思想感情最为成熟的伟大作品之一,不论从音乐写作角度看,还是从钢琴演奏技术角度说,都足以概括和代表肖邦钢琴音乐的全貌。
其中第四首e小调前奏曲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一首。
因为曾经演奏过,所以比较熟悉,正是因为熟悉的缘故,也就更加容易聆听出其中的意韵、感受到它的真谛。
e小调前奏曲虽只作为前奏曲集Op.28这个大集体中的一个小成员,但其独立的音乐形象的展现不受影响;篇幅的短小和形式的简单,丝毫也不会削弱它内容的丰富和意境的深刻,这也正是肖邦所有前奏曲的特点。
作品分析一、作品简介肖邦的前奏曲集Op.28是由24首独立的小品组成的一部套曲性作品。
肖邦从1836年开始部分《前奏曲》的创作, 到1839年完成整部作品并修改、出版。
e小调前奏曲在肖邦前奏曲集Op.28中的第四首,安东·鲁宾斯坦认为《e 小调前奏曲》是音乐艺术中最富有悲剧性的作品之一。
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肖邦在这首前奏曲中找到了非常简洁与朴素的形式。
节拍选用了2/2拍,速度为稍慢的广板,听起来像是一首忧伤的小夜曲。
1849年10月30日在巴黎马格达林教堂为肖邦举行葬礼时,法国作曲家路易·列费布尔·维里用管风琴演奏了此曲,音乐使人们泣不成声,音乐评论家卡拉索夫说:“这是一颗真正的宝石,它使肖邦成为钢琴诗人的名字永垂不朽。
”二、和声分析(一)整体概况e小调前奏曲是一个方整性带两小节扩充的四乐句的乐段。
曲式结构上很简单,和声才是这首曲子魅力的源泉。
织体是单调的、不慌不忙的(sempre molto tenuto)、均匀的伴奏和弦,造成了凄凉的背景。
和声的变化是以个别声部的半音下行来完成的,这种和弦背景更增加了乐曲阴暗的色调。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实用版)目录一、门德尔松及其《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二、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要点三、如何欣赏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四、第一乐章的音乐价值与地位正文一、门德尔松及其《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门德尔松(Mendelssohn,Felix,1809~1847)是一位德国作曲家,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门德尔松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后一部重要的协奏曲作品,作品编号为op.64。
这部作品在世界上最为流行,也是经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二、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要点《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与要点主要包括音准与节奏、高音位置的清晰认识、换把的干净清晰以及连续的节奏变化等。
音准与节奏是小提琴基本功的基础,对于演奏者而言,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耳朵的听辨能力。
在第一乐章中,连续变化的高音非常多,演奏者需要清晰地认识高音的位置,同时换把时也要做到干净清晰,避免出现杂音。
此外,在两拍的音之后紧跟着一连串三连音,三连音之后便是八分音符,此时节奏较为复杂,演奏者可以通过将 2 拍的长音数小拍子,即为 2 个三连音,这样就能与后面的三连音相连接,保证节奏的准确性。
三、如何欣赏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欣赏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观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演奏者的基本功,如音准、节奏、高音等方面的表现;其次,注意作品中的旋律线条,以及旋律在不同乐器之间的转换与交融;再次,关注整个乐章的结构与布局,了解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手法来表现作品的情感与内涵;最后,可以从作品的风格与历史背景来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了解它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四、第一乐章的音乐价值与地位门德尔松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在音乐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这部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整体探究——以e小调和b小调两首为例凌 感(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肖邦是波兰最伟大的民族音乐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将前奏曲这种音乐体裁发展成为独立的钢琴音乐体裁,引领了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
他所创作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可以说是他创作巅峰的集大成之作,笔者希望通过分析来找出其中的整体特征,并理解作曲家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总体特征;音乐分析【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及钢琴家。
他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了数量繁多的优秀音乐作品,除开少量的器乐作品外,其余大多为钢琴作品。
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怀是他音乐创作中的主要因素,他始终坚持为波兰民族的解放以及传颂广大爱国志士的精神而奋斗。
为此,肖邦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钢琴创作和演奏事业,这样独特的爱国主义音乐家在整个音乐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与同时代的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等作曲家相比,肖邦在音乐创作中总是以孤独的爱国者姿态去塑造一个个悲情的音乐形象。
而作为最能体现肖邦高超创作技巧和强烈爱国情怀的“标志性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不仅是他创作技法和创作风格成熟的标志,更是他创作思想和内心情怀高度结合的典范之作。
笔者希望以肖邦葬礼上曾演奏的第四首《e小调前奏曲》和第六首《b小调前奏曲》为例来探究《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整体创作特点,并以此来解析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情怀。
一、肖邦生平简介1810年3月,肖邦出生于波兰华沙的一个小镇上,父亲是中学里的法语教师,母亲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女管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肖邦继承了波兰人民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浪漫主义风格。
独特的风格气质再加上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使得肖邦即便旅居国外多年,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仍具备着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特点。
98音乐鉴赏浅析《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摘要】费力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1809-1847)德国人,伟大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e小调协奏曲》是他的典型代表作。
这首作品历时六年完成于1844年,这是其最成熟的器乐作品之一,作品优美华丽温婉抒情,充分展示了小提琴优美的音色、高超的技艺,本文将从门德尔松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对此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研究和分析,来分析《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相关知识和音乐构成。
【关键词】第一乐章;浪漫主义乐派;典型代表【作者简介】班蕾(1992.01~),吉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
一、门德尔松的生平介绍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浪漫乐派的杰出代表。
1809年2月3日出生在汉堡一个富有的家庭,4岁时接受了启蒙音乐教育,后师从著名音乐家莱尔特,9岁即公开演奏钢琴,10岁开始创造,15岁亲自指挥自己的第一交响曲演出。
1820年指挥巴赫《马泰受难曲》的演出,由此成为音乐界的权威人士。
1843年创立莱比锡音乐学院,他一生富足安定,1847年11月11日与世长辞。
门德尔松的作品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世人所喜爱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是他17岁时所写的杰作。
他曾写出了《苏格兰》、《意大利》交响曲及《苏格兰山洞》序曲。
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的《e小调协奏曲》是小提琴的经典之作,他还独创了“无言歌”这一音乐小品体裁,并留下了八册四十八首“无言歌”这一心灵的独白。
门德尔松的音乐有着人格美自然美和情感美和谐的统一,他对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是德国浪漫乐派中最出众的代表之一。
他的音乐恬美、优雅,富有歌唱性,充满了丰富的幻想与抒情的诗意。
二、《e小调协奏曲》的创作背景《e小调协奏曲》的问世要追溯到小提琴家David和门德尔松的之间的友谊,1838年,门德尔松就产生了创作《e小调协奏曲》的想法,1844年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终于问世了,这部作品耗时六年,不仅是门德尔松所有作品中的杰出作品之一,同样还是德国浪漫主义乐派中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代表。
精心整理A accelerando(accel.)漸快的action 弦高,即弦距离指板的高度 adagietto 小柔板(66拍/分鐘) adagio 柔板(56拍/分鐘)allegretto 小快板(108拍/分鐘) allegro 快板(132拍/分鐘)Andalusia 安達露西亞(西班牙地名) andante 行板(72拍/分鐘) animato Aranjuez artist assai Asturias B[德國] back bass Brazilian Ccanon caprice cedar classical C órdoba cutaway 被切去的部分 Ddisc 唱片,唱碟 duet 二重奏duo 二部曲,二重奏 Eebony 烏木,烏檀 echo 回音,回聲 equalizer 均衡器 estudio,etude 練習曲 Ffingerboard 指板 flat 降調 GGallagher,KevinR.凱文·蓋拉格[美國] Goni,Antigoni 安提戈尼·戈尼[希腊] Granada 格拉納達(西班牙地名) grave 极慢板(40拍/分鐘) Hhead ,headstock 琴頭 Llacquer 硝基漆,日本漆 ] ] ] [美國] ] purfling 鑲邊,環飾 Qquarter-sawn 將(原木)縱向鋸成四塊再鋸成木板的 RRecuerdosdelaAlhambra 《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repertoire 保留曲目,全部曲目Rodrigo,Joaquin 胡埃金·羅德里戈[西班牙] Romero,Angel 安杰爾·羅梅羅[西班牙]Romero,Celedonio 塞拉多尼奧·羅梅羅[西班牙] Romero,Celin 塞林·羅梅羅[西班牙]Romero,Pepe佩佩·羅梅羅[西班牙]rosette音孔環飾,玫瑰花飾rosewood玫瑰木,青龍木,黑黃檀Russel,David大衛·羅素[英國]Sscore樂譜Segovia,Andrés安德列斯·塞戈維亞[西班牙] serenade小夜曲,月下情歌Seville塞維利亞(西班牙地名)sharp升調S?llscher,G?ran戈蘭·索舍爾[瑞典]SpanishsprucestringsuiteTthemeVvariationvivacevivoWYFretwire此类推nob:旋钮tunenob:音色旋钮volumenob:音量旋钮Bridge:琴桥Whammybar,tremolo:摇把基本乐理:Bar:小节12-bar:12小节。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音乐中的魅力》序提到门德尔松,人们往往会想起他那让人陶醉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作品。
而他的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他音乐生涯中的经典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您深入探索这部协奏曲中的第一乐章,解析其中的音乐魅力,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享受。
一、概述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共有三个乐章,分别是第一乐章: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第二乐章:Andante和第三乐章:Allegretto non troppo – Allegro molto vivace。
每一个乐章都展现了门德尔松优美的旋律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二、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1. 主题呈现第一乐章的开头以浓重的管弦乐器奏鸣曲风格为特色。
小提琴的独奏部分以高难度的技巧迅速展现,激情四溢。
门德尔松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技巧,如双音、变化的琶音和旋律的逐渐提高,为整个乐章奠定了基调。
2. 旋律的发展此后,乐章中的旋律渐渐转入柔和悠扬的部分,小提琴的旋律线条变得更加优美,与管弦乐器交织出缤纷的音乐图案。
这种巧妙的编曲手法让整个乐章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引人入胜。
3. 高潮迭起在乐章的尾声部分,音乐进入了高潮状态,小提琴和管弦乐器相互较劲,音乐张力达到高潮,将整个第一乐章推向了顶峰。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来说,《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无疑是门德尔松音乐才华的完美展现。
在这个乐章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管弦乐器和小提琴的对话,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精髓。
每一段旋律都充满激情和张力,让人陶醉其中。
作为演奏者和聆听者,能深刻感受到门德尔松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总结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将您带入了一个浪漫而充满激情的音乐世界。
通过对此乐章的深度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风格,也能感受到浪漫主义音乐的魅力。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背景和特点
二、音准与节奏在第一乐章中的重要性
三、如何欣赏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四、世界范围内对该乐章的认可和地位
正文
一、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背景和特点
门德尔松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为 op.64,是他最后一部重要的协奏曲,也是世界上最流行、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该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般的描写,充分展现了门德尔松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音准与节奏在第一乐章中的重要性
在《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音准与节奏是小提琴基本功最基础的一部分。
对于演奏者来说,需要具备清晰地识别高音位置的能力,同时连续的换把也需要做到干净清晰不带杂音,不能拖泥带水。
此外,乐章中的节奏较为复杂,如何能准确地演奏节奏显得格外重要。
三、如何欣赏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欣赏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观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关注小提琴演奏者的基本功,如音准、节奏和换把等;其次,聆听乐章中丰富的音乐表现,如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最后,感受作品所传达的诗情画意般的情感,领略门德尔松独特的音乐风格。
四、世界范围内对该乐章的认可和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门德尔松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被誉为经典之作,与贝多芬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柴科夫斯基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齐名,被统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解读——德彪西前奏曲1-6第⼀册第⼀⾸《德尔斐的舞⼥》开篇第⼀⾸,德彪西采⽤了古希腊的题材,这类题材在20世纪初的⾳乐创作中相当流⾏。
显然,古希腊艺术与⽂学的成就给了德彪西丰富⽽强烈的感受,因此他将这⾸降B⼤调的前奏曲放在整个曲集门楣的位置。
作曲家的灵感很可能来⾃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司。
这⾸前奏曲长两页,坚定⽽稳固的萨拉班德舞曲的步伐如宗教仪式⼀般庄严,全曲没有速度变化,也没有停顿间歇,只有难以觉察的3/4拍到4/4拍的微妙转换。
在全部24⾸前奏曲中,它是唯⼀的⼀⾸从头⾄尾都保持着同⼀速度的。
正如德彪西另⼀⾸以古代⽂化为题材的前奏曲《埃及古壶》那样,曲中有许多重叠和弦。
这也许是法国⼈理解的希腊⽂学和语⾔的特⾊:有⼀点点刻意的痕迹,颇为古板和谨慎。
根据玛格丽特ž隆(Margueritte Long)的回忆,德彪西本⼈在弹奏这⾸前奏曲时“精确得如同节拍器打出来的⼀样(avec une exactitude presque métronomique)”。
与此曲古风相近的还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利蒂斯之歌》(作于1898年),《为钢琴⽽作》组曲中的第⼆段《萨拉班德》(作于1901年),为竖琴⽽作的《宗教舞蹈》(作于1904年),钢琴曲《意象集II》的第⼆段《⽉落古刹》,钢琴前奏曲中的《埃及古壶》(作于1913年),长笛独奏曲《牧神潘的排箫》(Syrinx,作于1913年),为钢琴四⼿联弹⽽作的《古代墓志铭6篇》(作于1914年),更不要忘记他的管弦乐作品《牧神的午后》(作于1894年)以及《夜曲》的第三段(作于1894年)。
第⼀册第⼆⾸《帆》这⾸作品⼤部分是由全⾳阶构成的,⽆明确的调性。
这本⾝就造成了⼀种模糊不清、漂浮不定的感觉,隐喻着遥远⽽⽆垠的空间。
在前奏曲中,德彪西除第42-47⼩节之外只⽤了六个⾳:C、D、E、升F、升G、降B及它们的等⾳。
第42-47⼩节使⽤的是由五个⿊键组成的五声⾳阶(诚然,严格地看,第31⼩节的简短经过⾳确实也不能算在全⾳阶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