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牡丹栽培调研报告牡丹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之一,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因此,为了进一步了解牡丹的栽培情况,本次调研主要目的是探讨牡丹栽培的方法、技术和市场前景。
本次调研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牡丹栽培的方法和技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牡丹栽培的关键是选取适合的生长环境和土壤条件。
牡丹喜阳光,但宜半阴环境,最适合生长的温度介于15-25度之间。
土壤宜疏松,排水良好,以砂质土壤为佳。
在栽培过程中,适时施肥,每年施一次有机肥和磷酸二铵,可以促进牡丹的生长和开花。
此外,对牡丹植株进行适当修剪和支架固定,可以形成整齐美观的株形。
二、牡丹市场前景通过调研发现,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提高以及人们对花卉观赏需要的增加,牡丹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牡丹不仅可以作为观赏花卉,还可以制作茶叶、保健品等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国内市场上,牡丹花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其中江苏、河南等地是牡丹主要种植基地。
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牡丹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的牡丹已经成为国内外花卉市场的抢手货。
因此,投资牡丹种植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牡丹栽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牡丹栽培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供应不足和品种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导致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其次是部分种植户缺乏相关的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产量和质量无法达到预期。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提升牡丹栽培的质量和产量。
如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鼓励种植户采用新的品种,推动牡丹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牡丹栽培是一项具有很高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改进栽培方法和管理经验,相信牡丹市场前景会更加广阔,为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82237.6(22)申请日 2019.04.09(71)申请人 信阳农林学院地址 464000 河南省信阳市羊山新区新24大街与北环路交叉口西北(72)发明人 刘磊 岳建华 刘松虎 李蒙 张燕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31334代理人 李佳俊 郭国中(51)Int.Cl.A01G 31/00(2018.01)A01G 24/22(2018.01)A01G 24/15(2018.01)A01G 24/12(2018.01)C05F 5/00(2006.01)C05F 17/00(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牡丹无草炭生态型无土盆栽栽培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牡丹无草炭生态型无土盆栽栽培方法,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质的配制与消毒,将发酵腐熟的花生壳颗粒、蛭石、河沙作为复合基质;在基质中加入高温腐熟的牡丹专用有机肥,和必要的杀菌剂混合均匀,后适当洒水,使复合基质的含水量达到40%~50%后备用;S2、幼苗定植前的预处理;S3、定植及S4、日常肥水管理。
本发明所用的主要原料为发酵花生壳,将发酵花生壳与蛭石、河沙合理配比合成了适合牡丹无土盆栽栽培的优质复合基质,利用了花生壳这一农业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牡丹无土盆栽的成本,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CN 109937862 A 2019.06.28C N 109937862A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09937862 A1.一种牡丹无草炭生态型无土盆栽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基质的配制与消毒将发酵腐熟的花生壳、蛭石、河沙作为复合基质;在每5kg复合基质中加入0.1~0.3kg 腐熟的牡丹专用有机肥,加入3~5g的杀菌剂,混合均匀后洒水,使复合基质的含水量达到40~50%后备用;S2、幼苗定植前的预处理将2年生的牡丹幼苗在9月中下旬挖出,上花盆前用杀菌水溶液对幼苗全株和花盆内壁消毒,后将幼苗主根剪掉1/3,同时用蘸根剂进行处理;S3、定植在定植前准备花盆,向花盆内垫入S1配制的基质至容积的1/5;将S2所得处理后牡丹幼苗放入花盆内,接着继续放入基质至根茎交界线以上1cm,压实,使根系与基质接触,向花盆内浇水直至花盆底排水孔有水流出,后将花盆进行遮荫培养,7天后对幼苗进行平茬处理;平茬时,用枝剪在根茎上方2cm的地方剪去地上部分;S4、幼苗的日常肥水管理春季萌芽前,施肥1次,每花盆追施2g NPK三元复合肥;旺盛生长期,每花盆追施2~4g NPK三元复合肥,每15天追施1次;休眠期每花盆施8g麻酱渣;每次施肥后浇水。
牡丹花的种植方法研究摘要本研究全方位解析了牡丹花的培植技艺,通过综合考量种植地点选取、土壤改良、栽种技法、日常维护及成效评价,构建了一套既科学又实用的牡丹花培育管理系统。
研究强调,牡丹花繁茂生长的基石在于选取光照充足、排水顺畅且富含养分的土地,并实施及时有效的土壤调理及施肥计划。
种植实践中,推荐使用穴植技巧,重视根系完好,配以适宜的灌溉与施肥策略,能显著增强牡丹的存活概率及开花频度。
同时,系统的病虫害控制与周到的日常管护也是保证牡丹健康生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求采取综合性策略。
本研究成果不仅为牡丹的广泛栽培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广大园艺爱好者及专业人士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导。
关键词:牡丹花;种植方法;土壤处理;种植技术;日常养护;园艺应用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4)1.1 牡丹花的特点与价值 (4)1.2 种植牡丹花的意义 (5)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6)第二章牡丹花种植前的准备 (8)2.1 种植地的选择与准备 (8)2.2 土壤处理与改良 (9)2.3 种植材料的准备 (11)第三章牡丹花的种植技术 (13)3.1 种植时间与方法 (13)3.1.1 种植时间的选择与影响 (13)3.1.2 种植方法的细节操作与案例分析 (13)3.2 浇水与施肥管理 (14)3.3 病虫害防治 (15)第四章牡丹花的日常养护 (17)4.1 修剪与整形 (17)4.2 除草与松土 (18)4.2.1 除草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18)4.2.2 松土的意义及操作要点 (19)4.2.3 除草与松土对牡丹花生长的具体影响 (19)4.3 冬季管理与保护 (19)4.3.1 修剪与整形 (20)4.3.2 保暖措施 (20)4.3.3 施肥与灌溉 (20)4.3.4 病虫害防治 (20)4.3.5 环境营造 (20)第五章牡丹花种植效果的评估与改进 (22)5.1 生长情况的观察与记录 (22)5.2 种植效果的评估标准 (23)5.2.1 根系发育情况 (23)5.2.2 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效率 (23)5.2.3 抗性评估 (24)5.2.4 观赏价值评估 (24)5.2.5 经济效益评估 (24)5.3 改进措施:提升牡丹花种植成活率 (25)5.4 改进措施:提高牡丹花开花率 (25)5.5 拓展花色品种多样性 (26)第六章结论 (27)6.1 研究成果总结 (27)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28)第一章引言1.1 牡丹花的特点与价值牡丹花,被誉为中国国花,以其硕大而华丽的花朵、层叠且丰满的花瓣、艳丽多彩的花色以及形态各异的品种,成为了园艺观赏领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牡丹无土栽培技术:牡丹无土栽培技术:牡丹无土栽培技术:牡丹科属:毛直科,芍药,下面,知种植网为您介绍牡丹无土栽培技术:牡丹无土栽培技术牡丹为落叶灌木,自然花期在4一5月份,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花。
吾国牡丹天下知,牡丹作为世界.上园艺化最早、栽培技术较高的花卉之一,以其雍容华贵、秀韵多姿而总领群芳,被誉为花中之王,历来被视作幸福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明清时代一度曾作为我国的国花(园艺品种已接近500认),受到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一、习性牡丹有宜冷畏热,喜燥恶湿,栽高敝向阳而性舒的说法。
这基本概括了牡丹的特点。
总的说来,牡丹喜温凉气候,性较耐寒,不耐湿热。
在牡丹分布地区,北京一菏泽一洛阳一带,海拔50一350米,年平均气沮8一14℃,年平均降水量500~80。
毫米;黄土高原的西安、延安、兰州、宁夏一带,海拔150。
~2000米,年平均气温5.0一9.3℃,年平均降水量330一628毫米。
牡丹较耐寒和耐早,能耐一29.6℃低温(在临挑),在年平均相对湿度45%左右的地方也能生长。
牡丹喜光,也较耐阴。
如稍遮苗(尤其在高沮多湿的长江以南地区),对生长分化有利,也有助于花色妖艳和延长观赏时间。
牡丹喜疏松、肥沃、通气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忌粘重土壤或低洼积水之地,氢离子浓度31.63一316.3纳摩/升(pH75一6,5),但以中性为宜。
牡丹寿命长,达50~100年以上。
其生长规律大致为:1一3年生长慢,3年后生长开始加快,4一5年开始成花。
一年内可分为生长期和休眠期。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生长分化物候期为:2月上中旬至3月中旬芽萌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抽茎、展叶,花曹迅速增大沐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开花浦至9月份花芽分化;10月下旬至n月中旬枯叶,进人休眠期。
二、挤殖方式常用分株、嫁接、扦插方法繁殖。
组织培养方法早有报道,但因分化率低,生根困难,成本高,未被推广应用。
分株方祛较简单。
黄河流域在9一10月份,夭气较凉爽知种植网友情提示:请广大花农及时登录知种植网的资讯栏目,了解相关信息。
牡丹种植实验报告总结
牡丹种植实验报告总结
本次实验以牡丹的种植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种植条件和处理方法的探究,总结出了一些有关牡丹种植的经验和技巧。
首先,在种植容器的选择上,我们发现使用透气性好、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可以提高牡丹的生长效果。
该类型的土壤能够有效保持水分,并且不易发生积水导致牡丹病害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牡丹种植时,可以选择添加适量的腐叶土和珍珠岩等物质来调整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水性。
其次,在施肥方面,我们发现给牡丹定期施肥能够促进其生长和开花。
但过量的肥料使用也可能导致牡丹的长势过旺,影响根系的健康生长。
因此,要根据牡丹的生长状况和土壤的养分含量来合理调整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
最后,在管理措施上,我们发现给予牡丹适量的水分和光照也是保证其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
牡丹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开花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避免积水。
同时,牡丹喜阳光,要确保牡丹能接收到充足的日照,但也要避免过度暴晒。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牡丹的种植过程和需求,并总结出了一些关于牡丹种植的经验和技巧。
这些经验和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植牡丹,提高牡丹的生长效果和
开花质量。
当然,还有更多的因素和技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究,以满足不同环境和需求下的牡丹种植要求。
无土栽培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无土栽培技术是一种以无土介质为基础,在水培、气体培、液体培或其他水溶液平台上进行植物生长的一种现代化栽培方式。
无土栽培技术具有多种优点,如节约土地资源、节约水资源、提高植物生长效率、减少虫害以及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
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之中。
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经在蔬菜、水果和花卉等农作物的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无土栽培中,植物的生长基质主要用水、气体或液体等代替传统的土壤,可以更好地控制养分供应和水分管理。
水培系统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无土栽培方式,通过在水中溶解养分供给植物的生长,能够准确掌握植物所需的养分种类和浓度,并且能够循环利用水,从而节约用水资源。
气体培和液体培是另外两种无土栽培方式,主要利用空气和液体介质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友好型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通常需要用到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未来的无土栽培技术应该注重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高效节能型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需要对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
未来的无土栽培技术应该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采用更加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减少能源消耗。
3. 植物营养控制型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通过水培、气体培和液体培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
未来的无土栽培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植物对不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规律,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效率。
无土栽培技术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以环境友好、高效节能、植物营养控制和智能化管理为核心,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牡丹无土栽培研究进展钱关泽刘莲芬张金保(聊城大学生物系,聊城,山东,252059)摘要:综合分析了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无土栽培的生理生化特性,认为牡丹的无土栽培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具有重大经济价值。
但目前培养技术还远不够成熟,真正的生产应用有待于液培配方、水气供应、培养设施等方面的研究和完善。
关键词:牡丹;无土栽培1.牡丹的特性1.1牡丹的生物学特性: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是芍药科芍药属植物,是世界著名的观赏花卉,中国是牡丹的唯一的原产地。
,牡丹以其花朵大、花色多、雍容华贵、仪态万千的特点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目前已经远出重洋,成为许多国家的园林珍贵花卉。
同时,牡丹也是著名的药用植物,其根皮入药称为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功能凉血,清热散瘀,主治血热发斑、劳热骨蒸、经闭症瘕,疮痈肿痛等症[1][2][3][4][5][6]。
牡丹皮的原植物是芍药属牡丹组的大部分种类。
传统中医药认为品质最好的是凤丹(P. ostii T. Hong et J. X. Zhang),产于安徽省铜陵县和南陵县一带。
但据郭宝林[7]等对凤丹和牡丹根皮的化学成分的研究,凤丹皮与丹皮有效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并无明显差异。
1.2牡丹的分类学地位:牡丹组是芍药属三个组之一,其下有8种、3亚种、2杂种,均特产于我国。
牡丹(P. suffruticossa Andrews)含2亚种:栽培亚种牡丹P. suffruticossa subsp. suffruticossa和银屏牡丹亚种P. suffruticossa subsp. y inpingmudan D.Y. Hong, K.Y. Pan et Z.W. Xie(产于安徽巢湖银屏山和河南嵩县);矮牡丹(P. jishanensis T. Hong et W.Z.Zhao) 产于山西的稷山和永济、河南的济源、陕西的华山和铜川;凤丹(杨山牡丹)(P. ostii T.Hong et J.X.Zhang) 栽培主产地是安徽铜陵、南陵, 在河南西部尚有野生居群;紫斑牡丹(P. rockii (S.G. Haw &euner) T. Hong et J. J.Li) 产于我国陕西、甘肃、河南及湖北局部地区, 其野生居群已濒临绝灭,含两亚种:紫斑牡丹(原亚种)(P. rockii subsp. rockii) 和太白山紫斑牡丹(P.rokii subsp. taibaishanica D.Y.Hong),前者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秦岭的南坡、河南伏牛山以及湖北西部神农架山地,后者分布于秦岭北坡、陕西的太白山和陇县、甘肃的天水等地;卵叶牡丹(P. qiui Y.L.Pei et Hong) 产于湖北神农架;滇牡丹(P. delavayi Franch.) 产于我国西南、华中地区;四川牡丹(P. decomposita Hand. Mazz.) 含两亚种:四川牡丹(原亚种)( P. decomposita Hand. Mazz.subsp. decomposita) 和圆裂四川牡丹( P. decomposita Hand. Mazz.subsp.rotundiloba D.Y.Hong),前者在四川马尔康、金川、丹巴和康定有分布, 后者分布于泯江流域的汶川、茂县、黑水、松潘(南部)和理县;大花黄牡丹(P. ludlowii (Sternet Taylor) D.Y.Hong)产于西藏雅鲁藏布江藏布峡谷地区;延安牡丹(杂种)(P.×papaveracea Andrews) 产于延安万花山,为P. rockii和P. jishanensis的杂交种;保康牡丹(P.×baokangensis Z.L.Dai et T.Hong)产于湖北保康,为P. rocki和P.qiui的杂种[2]。
这些植物根皮都可作为丹皮入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因多年滥采滥挖,有些种的野生资源已经濒于灭绝。
1.3牡丹的生态学特性:牡丹原产地主要是黄河中下游流域。
牡丹适生于较为干旱的环境,最适年均温约为12-16℃,对高温、高湿气候的适应性较差。
目前人工栽培牡丹最大的产地仍是洛阳和荷泽。
但有些种类适应南方温湿气候,如产于华中、西南的黄牡丹(P. delavayi Franch.)、产于云南、四川的滇牡丹和产于神农架的卵叶牡丹等,而大花黄牡丹更适应于西藏东部的严寒潮湿气候。
即使是一般栽培的家牡丹,经过多年的引种,也已经有些品种在长江以南安家落户[8][9]。
1.4牡丹的传统栽培:传统的药用牡丹栽培方式主要是土壤栽培,经播种、移栽,约五至六年后才能采收。
采收时要将整株刨起,割取根皮[10][11]。
因此,一株牡丹一经采收就基本不再有利用价值,产率很低。
加上牡丹多数种的种子萌发率不高,休眠现象非常普遍,打破休眠的条件也比较严苛[12][13],因而生产的规模受到客观上的制约。
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则有望实现连续采根,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观赏牡丹,为保持品种的性状,常采用分株法繁殖,效率很低;珍贵品种也常用嫁接法进行繁殖,同样有效率低的缺点[14]。
同时为了进行人工控制花期,目前也有人进行无土栽培的研究。
2.牡丹无土栽培研究概况牡丹是旱生的植物,对水分的耐受能力有限,水涝和盐碱是牡丹的致命灾害。
因此,与其他绿叶菜类的无土栽培相比,牡丹的无土栽培更加困难,很多人对牡丹无土栽培的可行性表示怀疑。
但经过一些园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证明牡丹不但可以进行无土栽培,而且生长状况良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1适宜的基质:刘登民[15]等设计了一组无土栽培实验,无土栽培基质分别采用河沙、蛭石、珍珠岩、岩棉、河沙×蛭石、蛭石×珍珠岩、岩棉×珍珠岩共七组,以土栽为对照组。
设计4个配方的营养液为:配方1,在霍格兰和施耐德配方基础上改进;配方2,选用山东农业大学蔬菜配方略作调整;配方3,选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为养分基本来源;配方4,主要选用尿素作氮源。
无土栽培牡丹品种分别为朱砂垒、状元红、大胡红、婴格宝珠、乌龙捧盛。
每处理重复3次,以土栽为对照。
采用河沙、蛭石、岩棉、珍珠岩和陶土粒等作为培养基质,选用四个培养液配方进行试验。
结果显示,在各种供试栽培基质上, 牡丹都能正常萌芽、展叶、现蕾、开花。
但在几种基质的混合基质上生长表现更好。
这可能是由于几种基质的混合使用,使基质颗粒互相填充,形成更为适宜的空隙。
经测定,基质的通气孔隙与毛管孔隙比值在1:1.52-2.65范围内,接近生产中总结的气水比1:2的比率。
郭霞、张桂荣[16]等用发酵锯沫+过筛煤渣+砖粉( 5∶3∶1)及珍珠岩+蛭石+陶粒(6∶3∶1)为培养基质,以尿素+磷酸二氢钾溶液为营养液进行了嫁接后盆栽无土栽培的实验,取得了成功。
这证明使用普通的培养基质,和普通的营养肥液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牡丹的生长存活。
2.2适宜无土栽培的材料:所有牡丹供试品种在无土栽培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以霍格兰和施耐德配方为基础改进的营养液可以满足牡丹生长、成花的需要。
此类研究显示,牡丹无土栽培是可行的,甚至成花率尚高于土壤栽培,而且它对培养基质和培养液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普通的无土栽培培养液也可满足其生长要求。
另有一些专家在牡丹体内无机元素的富集、分布规律以及牡丹栽培园地土壤状况进行了研究,为摸清牡丹的生长特性打下了基础。
如陈向明[17]对花期牡丹植株的不同部位13种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证明在不同器官中同一元素的含量不同,代谢旺盛的器官中N、P、K、Mg、S含量丰富,依次为叶-花-新茎-根-老茎,老器官中Ca、Fe、Na含量大,不同元素间具有许多显著相关的元素对,而且代谢旺盛的器官中相关元素对多。
这项研究对牡丹无土栽培营养液配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智忠[18]等从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生化强度等方面对牡丹、芍药园的土壤样本进行了分析,认为牡丹芍药混作有利于改善园土的理化性状、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的供气状况、氨化作用及硝化作用强度等。
该项研究提示我们,在无土栽培中也应注意栽培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呼吸及相关作用的情况。
3.问题分析与前景展望目前,草本植物的无土栽培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经常效益,不少木本植物如杜鹃花类[19]的无土栽培也已经取得了成功。
尽管有不少人已经在探索,并与反季节催花、嫁接等技术相结合,有些已经报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类群,这类的研究工作并不是太多,还没有从选择适当的品种,选择适当配方,适当的培养基质,设计适用的培养床到完善的采收、处理工艺的一整套技术的研究。
实际上,已有的研究还只是较简单的栽培实验,并没有真正应用于生产。
而且栽培的基质仍然是固体的,在牡丹的根采收过程中,仍不能避免对其他根的伤害。
另外,这些栽培实验的时间较短,没有长时间栽培的考验,能否应用于生产还是个问题。
因此,今后在牡丹的无土栽培研究中,还要开展多配方的筛选、液体培养基质及其使用技术的研究、无土栽培中牡丹各部生理生化指标的改变、专用培养液的设计试验、无土培养床及其时间与输送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使牡丹的无土栽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棚、温室、田园。
牡丹的无土栽培技术成熟后,观赏牡丹和药用牡丹的生产会得到极大的促进。
运用液体培养技术和专用的促皮层生长配方,药用牡丹可以实现连续采皮和厚皮层生长。
其关键技术首先是研制成促皮层生长的培养液配方,它实际上在以往的组织培养中已经出现,这种皮层的大量生长曾经成为无土栽培中难以处理的难题。
如果加以改进,使其在液培情况下生长,或许可以解决培养苗难以成活的问题,同时也将可能使皮层生长量大幅提高,从而使丹皮产量大大提高。
其次是液体培养中气-液的关系[20],根部过多地暴露在空气中,会因失水使根部坏死,过长时间地浸在培养液中,则会使根缺氧窒息,导致腐烂。
因此,必须改良水培设备和工艺流程,保证水气供给。
无土栽培技术还将对观赏牡丹的产业形成巨大影响。
无土栽培使牡丹的移植过程造成的损伤减少到极低的程度,保证了苗木成活率;大量盆栽牡丹的出现使牡丹更广泛地进入百姓家中;反季节催花将更加容易;克服了土壤条件对牡丹的限制,消除如鲁西北地区盐碱条件下牡丹不易成活,成活后生长不良的现象。
参考文献[1] 张道海,吴诗华. 关于中国牡丹历史起源及分类的探讨[J]. 中国园林, 1997,13(2):5-7.[2] 洪德元, 潘开玉.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J]. 植物分类学报,1999, 37(4): 351-368.[3] 邹喻苹等. 芍药属牡丹组的系统学研究—基于RAPD分析[J]. 植物分类学报,1999, 37(3): 220-227.[4] 陈平平. 中国牡丹的起源、演化与分类[J]. 生物学通报, 1997, 32(3):5-6.[5] 成仿云, 李嘉珏. 中国牡丹的输出及其在国外的发展[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34(1):109-116.[6] 沈保安. 中国芍药属牡丹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研究与修订[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4): 330-333.[7] 郭宝林等. 中药牡丹原植物及药材的质量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2, 27(9): 654-657.[8] 汪德娥,王宗海. 牡丹南移栽培与催花技术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1999,12: 10-13.[9] 李惠芬等. 南京地区牡丹品种主要性状评价研究初报[J]. 江苏林业科技,1998, 25(增刊): 156-159.[10]夏家超. 药用牡丹的栽培、采收、加工技术[J]. 北京农业,2001,11: 15-16.[11]李宗平. 药牡丹高产栽培技术. 北京农业, 2002, 7: 14.[12] 景新明等. 野生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及与其致濒的关系[J]. 生物多样性,1995,3(2):84-87.[13] 赵海军等. 牡丹深休眠特性和解除方法[J]. 山东林业科技,2000,130(5): 44-46.[14] 曾端香等. 牡丹繁殖技术[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2(3): 90-95.[15] 刘登民等. 牡丹无土栽培试验初报[J]. 山东林业科技,1998, 118(5): 11-13.[16] 郭霞等. 案头牡丹无土栽培技术[J]. 山东林业科技, 1999,122(3): 45-46.[17] 陈向明. 牡丹花期体内矿质元素含量特征[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8(2): 60-62.[18] 陈智忠. 牡丹、芍药混作园土壤生化性质研究[J]. 土壤肥料,2000(3): 41-45.[19] 刘琬. 杜鹃花无土栽培试验与研究[J]. 湖南农业科技,1995,22(1):9,16-17.[20] 徐志豪, 张德威,P. Adams. 改善水培作物根际氧气供给的原理和实践[J]. 浙江农业学报, 1994, 6(1): 44-48.[21] 陈向明等. 钙对保护地栽培牡丹光合特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1,28(6): 572-574.[22] 董五辈等. 过氧乙酸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研究[J]. 河南科学, 1996, 14(3):327-329.[23] 王学军,仝爱玲. 简易无土栽培设施系统[J]. 中国蔬菜,1995(1): 1-3.[24] 席玉英等, 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2,17(1): 136-139.[25] 上官铁梁等. 珍稀濒危植物矮牡丹体内矿质元素的研究[J]. 植物研究,2001,21(2):262-265.Advances in Research of Soilless Culture of PaeoniasuffruticosaQian Guan-ze Liu Lian-fen(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icence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59) Abstract Sumarize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Paeonia suffruticosa, and synthesi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oilless culture of P. suffruticosa, the authore believed that the soiless culture of Paeonia suffruticosa is doable, but the technique had not been consummated yet. The prescription of culture liquid, the supply of liquid and air and the culture equipments should be researched thoroughly.Key words:Paeonia suffruticosa;soilless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