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口语化陷入误区的原因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05.33 KB
- 文档页数:1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电台播音主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要求的职业,他们需要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语言技巧,以便让听众愉悦地接收信息。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主持人会遇到一些表达问题,给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导致误解和不良后果。
本文将对常见的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一、口吃、结巴等语言障碍在直播中,有的主持人会出现口吃或结巴等语言障碍,这会直接影响到听众的理解和体验。
面对这种问题,主持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平时多练习:口吃或结巴等语言障碍通常是由于紧张和不流利造成的,平时多练习可以有效提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采取自我暗示法:主持人可以在直播之前对自己进行心理建设,多次告诉自己“我能行”等积极的话语,以此减轻对自己的压力。
3、适量练习放松技巧:例如深呼吸、放松肌肉、幻想愉快事情等,可以有效的缓解语言障碍。
二、语病、错别字等语言错误1、充分准备:主持人应在直播之前充分准备,把语言精细化,以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2、采用道地的标准语言:尽管本土化风格的语言操作会带来一些兴趣和接受度,但这也可能导致语言错误,主持人应该选择哪些能够深得听众喜爱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总给听众留下正面印象。
3、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主持人在直播中发现了自己的语言错误,应及时纠正,并解释原因,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三、危险的情绪词汇在直播中,主持人应该避免使用危险的情绪词汇,比如"恐慌、灾难、危险"等,尤其是在讲述紧急事件时要特别注意。
这种情况下,主持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尽可能使用中性的词汇:主持人应该尽量使用中性的词汇,以保持冷静和客观。
2、学会控制情绪:面对紧急事件,主持人应该保持冷静,以免情绪波动影响语言表达。
在正常情况下,平时练习呼吸、放松等技巧也可以有效控制情绪。
四、语速掌控不当语速过快会让听众难以跟上思路,而语速过慢又会让听众感到乏味和不耐烦。
有声媒体发音失误现象浅析本文在记录了大量有声媒体发音失误事实的基础上,简要的分析了其产生失误的几种原因。
这就是:对汉字不熟悉而读错,受方言影响而读错,受北京口语影响而读错,受多音字影响而读错,受名从主人影响而读错,在分析了原因之后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
标签:有声媒体发音失误原因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推广普通话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
新世纪推广普通话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学校为基础,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带动全社会推广普及普通话。
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体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无疑发挥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公众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这些有声媒体的话语当作标准的普通话,因此媒体的每一个小失误都有可能影响到千千万万的受众。
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在推普工作中树立榜样,但是在听广播、看电视时,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播音员、主持人在念稿子或主持节目时出现发音失误现象,这严重的误导了广大听众。
我们试图将有声媒体中出现的这些发音失误情况罗列出来逐个分析,以便引起有声媒体工作人员的注音,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以便更好的发挥其在推普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根据我们的归纳,有声媒体中出现的发音失误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因对汉字的不熟悉而读错中国在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数量巨大的汉字,如《汉语大字典》就收字54679个,《中华字海》更是收录87019个,在这些字中有很多是异体字、繁体字,还有许多是历史上曾经使用过而现在书面语中已基本不用的“死”字。
要想记住几万个汉字几乎不可能,也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于是,为了适应语文教学、辞书编纂以及汉字机械化处理和信息化处理的要求,1988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了通用汉字7000个。
然而,即便是7000个汉字,我们的媒体工作人员也未必都能掌握,读错现象屡见不鲜。
如:(1)“蹴”。
2004年7月17日上午10: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投资理财,假日版”的主持人说:“投资理财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财富积聚并非一蹴可即。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一、口音问题电台播音主持人的口音可能会影响到听众对他们的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对于方言(如四川话、晋语等)的使用,更容易造成困扰。
电台节目的受众来自全国各地,因此,如果播音人员使用本地特有的口音,可能会造成部分听众理解困难,影响节目的收听率。
针对这一问题,电台播音人员需要尽量减少方言使用,避免口音过于明显,同时在节目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其他城市的语言元素,如广东、上海、北京等地方常用的词语、习惯用语等,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提供便利。
二、用词问题电台播音人员的用词应该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以便使全国各地的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
但是,一些播音人员的用词不够规范,随意使用方言、口语和俚语,这种情况可能会使听众感到困惑和不满。
三、语速问题语速是影响电台播音人员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
有些播音人员可能会因为紧张或自身习惯等原因,导致其语速过快或过慢。
这种情况会使听众感到不适,甚至失去对节目的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台播音人员可以通过平时的练习和工作中的自我调整来控制自己的语速,使其适合大多数听众的听力范围。
例如,在工作中可以逐渐调整自己的语速,使其保持稳定、规范,以便更好地为听众提供便利。
语调是表达情感及态度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台播音人员来说也是同样如此。
一些播音人员可能会因为紧张或情感激动等原因,导致其语调失衡,使听众难以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电台播音人员需要注意自己语调的平衡,掌握正确的语言节奏,避免模仿流行时尚的夸张化语调。
同时,在播音的过程中要根据语意和情感来调整语调,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综上所述,电台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
根据以上对策,播音人员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为听众服务。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随着电台广播的普及,播音主持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职业。
电台播音主持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利地传达信息。
在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是用词不准确。
在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需要使用正确的词汇来传达信息。
如果用词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听众对信息的误解。
对于这个问题,主持人应该加强词汇的积累和学习,通过阅读、听取高质量的节目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持人还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或请教经验丰富的前辈,从而改进自己的用词准确度。
节奏和语调不稳定也是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播音表达中,主持人需要根据音乐、广告等不同类型的内容来调整自己的节奏和语调。
如果节奏和语调不稳定,可能会让听众感到困惑或不舒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持人可以多听取一些优秀的播音节目,学习他们的节奏和语调调整技巧。
主持人也可以进行口语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
缺乏创新和个性化也是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现在的听众非常注重个性化和创新,他们希望听到不同寻常的声音和内容。
如果主持人缺乏创新和个性化,可能会导致节目的平庸和缺乏吸引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持人可以尝试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用幽默的口吻讲述故事或引用流行的网络用语。
主持人还可以选择一些特色鲜明的节目内容,如采访当地名人或进行社区服务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听众。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用词不准确、节奏和语调不稳定、缺乏感染力以及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持人应该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用词准确度和节奏语调的稳定性。
主持人还应该注重情感表达和创新,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听众的兴趣和共鸣。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台播音主持人。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近年来,电台播音主持人的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他们所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负责播报新闻、曲目和政策等信息,还要充当一个知识、情感传递者的角色。
然而,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很多主持人经常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问题。
本文将探究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语言简洁性不足语言简洁性不足表现为主持人在发言过程中出现语言累赘,导致听众难以理解和接受信息。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主持人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主持人应该简化语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
最后,通过学习文学作品、经典演说等方式,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二、口音、语调不清晰很多主持人在口音、语调方面存在问题,这导致听众难以准确理解语言。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主持人可以通过学习标准音、纠正母语口音,培养标准的语感。
同时,主持人要注意发音细节,控制声音的音量和节奏。
三、表情、语气不丰富一个好的主持人需要善于表达情感,通过声音、表情等给听众传递信息。
然而,有些主持人表情和语气不够丰富,导致听众感到某种程度上的冷漠或者情感不够真实。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一个好的办法是在表述时用到更多的比喻或形象语言,增强语言的情感表达力,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同时,主持人应该关注自己的语气,通过调整语音的高低、快慢、升降起伏,使主持人的语言不仅丰富,而且更有感染力。
四、语言单调一些主持人语言表达单一,节奏慢,使得听众感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主持人需要关注词语之间的关系和语言的韵律感,不断地改善自己的语感。
同时,要增加语言的变化,如语速快慢、语调高低、节奏快慢等,通过创造多变的语言音乐,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总之,在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中,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性、口音和语调的清晰度,表情和语气的丰富程度,以及语言的变化和节奏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主持人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得到更多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电台播音主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传播方式,其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听众的接受效果。
在实际的播音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语速过快、措辞不当、语调不自然、信息传达不清晰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节目质量,也可能减弱了听众的收听体验。
本文将针对电台播音中存在的语言表达问题展开探讨,探索相应的对策。
语言表达问题不仅是主持人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专业水平的表现。
分析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可以提升主持人的专业水平,也能够提高广播节目的质量,进而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并寻找有效的对策,以提升广播节目的质量,增加听众的收听体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提升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解决语速过快导致信息传达不清晰的问题;解决措辞不当引发听众误解的困扰;解决语调不自然影响主持人形象的难题;解决信息传达不清晰导致听众困惑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电台主持人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指导,让他们能够在播音过程中更加流畅地传达信息,赢得听众的信任和好评。
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水平,提升听众体验。
2. 正文2.1 语速过快问题电台播音主持语言表达中的问题主要包括语速过快问题。
语速过快可能导致听众理解困难,错过关键信息,降低沟通效果。
对于主持人来说,过快的语速可能是由于紧张、焦虑或是想要尽量多地表达信息所致。
在处理语速过快问题时,主持人需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语速,保持稳定和适当的速度。
可以通过练习朗读、录音回放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速控制能力。
主持人还可以利用一些技巧来避免语速过快带来的问题。
总248期随着媒体竞争的激烈,广播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三俗现象。
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节目传播者语言的失度。
问题的出现是基于发展过程中的偶然,还是地域的文化所至?抑或是在市场经济下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暂时性迷失?本文从个别广播节目传播者言语失度的表现、原因和解决的路径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个别广播节目传播者言语失度的表现为个别广播传播者把经济效益置于首位,惟收听率是从。
因此就会把一些毫无意义的语言废料甚至是情绪垃圾置于节目中。
个别主持人在言语的尺度上开度很大,以致失度。
失去了分寸感就会产生一些发病症状,如胡言乱语、缺乏把门、言语失控等等。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当广播中的传播者荤的素的都说,说话欠考虑,会让听众遗窦丛生。
十多年前还觉得广播里传出的声音很美,可是如今个别传播者的传播不但不美,反倒让人怀疑他的格调。
比如某电台一位传播者在节目中就讲过这样所谓的笑话。
主持人:哎呀,你说XX那长得不是一般磕碜(难看),可以说血肉横飞,让你刻骨铭心,你说她长成那样,可想而知她妈和她奶得长成什么货色?她老公呢,回家一看见她就啥想法都没了……这样的传播者把听众的笑点估量得过低了。
这样的传播,不仅让人倒胃口,更让人质疑他的文化修养、媒介素养。
第二,产生失度的言语表现的原因。
1.传播者的游戏心理。
在全球化传播的时代,应当承认媒介的传播与影响日益扩大,且很少受到严格的边界控制,自由的信息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媒介产物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去意识形态化”的特征。
当前的一个文化现象是,媒介市场的主流如果体现为对娱乐的消解和全民式的狂欢,那么低俗的传播内容便迎合上了人类的这种游戏心理。
正因如此,我们的文化形态正处在一种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融合并轨期。
因此,我们也随处可见这种融合并轨期所带来的缺乏深度、商业化、零散化的文化表现。
大众传播领域受大众文化的感性变迁、追求时尚、推翻偶像的影响,为了追求所谓的“笑果”以显其娱乐精神,不惜以荒诞戏说的言语来代替正说。
浅析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作者:赵阳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8期广播以声音为表达方式,以声音为传播符号。
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广播新闻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声音的潜质,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上下苦功夫,必须做到“接地气”“有活力”,做到通俗易懂,不但要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要听起来声声入耳;不但要让受众听得明白,更要让受众听得舒服,有一种美的享受。
这就涉及到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艺术也趋于多样化,同样需要我们加强对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的关注,进而不断提升广播新闻宣传的效果。
1 对广播新闻语言实施口语化改造的必要性就新闻传播方式而言,传统也好,先进也罢,都不能改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铁律;就新闻语言而言,必须做到文脉合理、逻辑缜密,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广播新闻而言,在恪守这一准则的基础上,还要紧扣独特的传播方式,围绕声音做文章。
广播新闻的受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和传播的转瞬即逝,也决定着在传播时不同于报纸新闻可以让受众细读、慢嚼,必须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作为首选,让受众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原汁原味、准确无误地接收所传递的信息,实现听懂、听清、听明白这一目的,不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知所云。
近年来,为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广播传媒纷纷求变、求新,引发了一波广播民生新闻热。
广播民生新闻的勃兴既提高了广播新闻和大众生活的黏合度,还引发广播新闻的受众更趋于平民化,如此也要求广播新闻语言必须合乎受众的变化,在口语化上用真功、下实劲、求实效。
2 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内容的发展演变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的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
而以短小精桿、简明扼要、具体形象为特点的广播新闻语言,其口语化实际上就是通俗易懂。
事实上,仔细研判近年来广播新闻语言口语化发展和演变的脉络,就可以发现口语化的发展趋势愈来愈强。
2.1 新闻语言交流方式变化明显近年来,新闻传播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就是从当初的“读新闻”到后来的“说新闻”,再到风靡当下的“聊新闻”,最为凸显的变化就表现在语言交流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