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一下 语 文半期考试 试 卷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1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突兀(tū wù)拈轻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B. 沧桑(cāng sāng)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C. 谦虚(qiān xū)翻箱倒柜(fān xiāng dǎo guì)D. 纤巧(xiān qiǎo)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A. 学校的运动会即将开幕,同学们都期待着这一天。
B. 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C. 我们应该发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 稀世之宝(xī shì zhī bǎo)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B. 气壮山河(qì zhuàng shān hé)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C. 风华正茂(fēng huá zhèng mào)威风凛凛(wēi fēng lǐn lǐn)D. 水落石出(shuǐ luò shí chū)气贯长虹(qì guàn cháng hóng)4.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的是()A.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江南春》)B. 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
⾼⼀语⽂考试题(附答案)说明: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都做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全对的⼀项A.踌躇(chú)洗涤(dié)赁屋(lìn)浸渍(zì)....B.漫溯(sù)执拗(ào)作揖(yī)悲怆(chuàng)....C.瞩⽬(zhǔ)蜷缩(quán)叱咤(zhà)怯懦(qiè)....D.窒息(zhì)沾襟(jīng)修葺(qì)创伤(chuāng)....2.下列词语字形全对的⼀组是A.廖廓颓圮斑斓图穷⼔见B.忸怩喋⾎愠怒舐犊情深C.凌侮赊⽋伛褛涕泗交流D.诘难桀獒箜篌绿草如茵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恰当的⼀句是A功⽽⽆还⼿之⼒。
B以步⾏为宜,时间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着凉。
C.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科学的⽅法,对儒家学说进⾏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缺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句是A.⼤学毕业⽣不应该只关注⼀⼰之屈伸,⼀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的责任和义务。
B.⽬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批思想品质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C.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污染,极易发⽣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死亡。
D.未来三年内,中国将建成四⼗⼆条⾼速铁路客运专线,转变长期以来铁路客货混运的发展模式,并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5.把下⾯⼏个句⼦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排序正确的⼀项是①“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情,这些形象本⾝就是诗⼀般的语⾔。
一、复习重点1. 诗歌鉴赏2. 文言文阅读3. 现代文阅读4. 古诗文默写5. 词语辨析与运用6. 综合运用二、复习方法1. 诗歌鉴赏(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情感。
(2)分析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韵律。
(4)归纳诗歌主题,提升鉴赏能力。
2. 文言文阅读(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如虚词、句式等。
(2)了解文言文常见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3)学会翻译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中心思想。
3. 现代文阅读(1)快速阅读,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段落层次。
(3)关注作者观点,把握文章立场。
(4)结合自身实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古诗文默写(1)熟读课文,加强记忆。
(2)理解诗文大意,准确默写。
(3)注重积累,拓展知识面。
(4)勤于练习,提高默写速度。
5. 词语辨析与运用(1)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
(2)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3)了解词语的搭配习惯。
(4)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词语。
6. 综合运用(1)关注社会热点,提高时事政治素养。
(2)关注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关注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4)关注科技发展,拓宽知识视野。
三、复习资料1. 诗歌鉴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
2. 文言文阅读《古文观止》、《文言文阅读指导》等。
3. 现代文阅读《读者》、《青年文摘》、《作文素材》等。
4. 古诗文默写《古诗文背诵大全》、《古诗文默写手册》等。
5. 词语辨析与运用《现代汉语词典》、《成语大辞典》等。
6. 综合运用《时事政治》、《道德与法治》、《科技发展》等。
四、复习计划1. 每天早晨背诵一首古诗,积累诗词知识。
2. 每天阅读一篇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每天阅读一篇现代文,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4. 每天练习词语辨析与运用,丰富词汇量。
5. 每周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检验复习效果。
通过以上复习资料和方法,相信同学们在语文半期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2023-2024学年度下期高 2026届半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完全通过贾宝玉的评价思考来反映自己的价值观念”错误,材料一提到“这与作者本人的立场既有重合,也有错位,不能等量齐观。
”2.D【解析】A 项,作者引用叶嘉莹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曹雪芹既有“以儒家学说为主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立场,又有“站在自然天性的角度赞美人物身上的人情人性”的立场,而这两种互有矛盾的评价标准在塑造人物时都会产生作用。
B 项,材料二只是结合文本论述了两种描写策略的运用和效果,并没有“辩证论述两种策略的优劣”。
C 项,材料二并未使用对比论证。
3.B【解析】根据材料一首段可知圆形人物能使小说更加真实,扁平人物形象鲜明性能清晰地凸显文本主题,扁平人物虽在人物性格复杂性上不如圆形人物,但其文学价值并不一定低于圆形人物。
4.【参考1】周朴园属于圆形人物,他的形象丰富而复杂。
一方面,他真实地怀念年轻的鲁侍萍,具有人性的温情;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自私、冷酷的资本家,一个专横的封建大家长。
【参考2】别里科夫属于扁平人物,是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典型代表,小说中对他的描写有夸张成分,趋向漫画化。
(判断正确1分,分析合理2分,分析到人物的复杂或变化均可)5.①多元(多角度)评价模式(或“两个层面三个立场相结合评价模式”);②将身份地位相同、性格不同的人物进行对比描写;③写出人物个性气质的细微差别,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每空2分,共6分)6.B【解析】“她”“吃鱼子酱、喝香槟酒”是趁机敲诈男青年,“她”劝“我”少吃肉食只是一种伪装,并不是讲究生活品质。
7.C【解析】小说主要通过“我”的言行和心理的对比来展现“我”的形象,而不是“我”与“她”吃菜的对比,另外“自欺欺人”这一形象理解有误。
8.①“她”的自身言行充满矛盾,嘴上说自己吃得少,却又吃下一道又一道菜,可见“她”的虚伪。
②“她”与“我”存在矛盾,“我”囊中羞涩、窘迫不堪,“她”却一再利用“我”满足私欲,可见“她”的贪婪。
北外东坡高2025届2022-2023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文学类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
”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
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
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
我叫林姑娘去就来。
”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
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罢了,倒是回来的妙。
想毕抽身回来。
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
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
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果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
”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
”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
”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
”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
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
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
”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
人教课标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半期考试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看拼音写词语(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 shū jīng wán shuǎng2. chūn nián qīng tīng3. kǒu zhāo shén qù4. dōu yān chūn huā5. gāo xìng hā hā xiào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6. A. 稻(dào) B. 稻(dǎo)7. A. 桥(qiáo) B. 桥(qiāo)8. A. 乐(lè) B. 乐(yuè)9. A. 棕(zōng) B. 棕(zǒng)10. A. 准(zhǔn) B. 准(zhūn)三、按要求写字(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1. 请写出“大”的笔顺。
12. 请写出“山”的笔画数。
13. 请写出“木”的偏旁部首。
14. 请写出“水”的楷书字体。
15. 请写出“火”的简化字。
四、填空(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16. “______ ____, __________。
”(谚语)17. “________,_________。
”(诗句)18. “_________,_________。
”(俗语)19. “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20. “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原句)五、阅读理解(共1题,分值10分)(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小鸟和牵牛花小鸟和牵牛花是好朋友。
小鸟在树上唱歌,牵牛花在树下吹喇叭。
它们每天在一起,过得非常快乐。
21. 请问小鸟和谁是好主意?(2分)22. 小鸟在树上做什么?(3分)23. 牵牛花在树下做什么?(3分)24. 小鸟和牵牛花在一起过得怎么样?(2分)六、写话(共1题,分值10分)25. 请你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季节。
高2022级半期考试试题语文(答案在最后)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宝、黛共读连同第二十三回的整回内容,在《红楼梦》的整体情节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的“妙词”当然可以理解为《西厢记》中的曲词或者对白,“戏语”则可以理解为玩笑话。
但是,这些玩笑话,关键几句是从剧本中直接挪用,那么把“戏语”视同为“妙词”,让前后形成一种互文足义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在这片段中,小说三次提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中的词语,而呈现的这三个词语,再加上宝玉带有戏剧性的一次发誓赌咒,恰好构成了情节发展逻辑的几个关键步骤,我们试着来依次分析。
第一步,这段情节的逻辑起点,是宝玉带《西厢记》剧本到桃花树下坐着细读,书中写道: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这里,剧本中莺莺的“落红成阵”感叹,与贾宝玉身处的自然环境十分吻合,书里的情景,与书外的世界被打通。
这种自然之景,本身就是感发、引发人的情感的一种元素,而书里书外的景的相通,也为接下来写人处境的相似和情感的相通作了铺垫。
第二步,宝玉把手中的剧本转给林黛玉看后,有了下面一段对话: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
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德胜中学语文半期考试作文题目篇一《那次难忘的迷路》以前我觉得自己方向感还不错,直到有一次,真的是被现实狠狠打脸了。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打算去一个新开的公园玩。
我就凭着手机上大概看的那么几下路线,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
我先坐了几站公交,然后下了车就自信满满地朝着我以为的公园方向走去。
我走着走着,发现周围的建筑越来越陌生。
我心想着可能再走走就到了,就继续大步向前。
这时候我路过一个小胡同,里面有个老爷爷在慢悠悠地遛着狗。
那狗身上的毛被打理得特光滑,还冲着我摇尾巴。
我心想这小狗还挺友好,不过现在可没心思逗它。
又走了一会儿,我彻底懵了。
周围全是些我从来没见过的小店,而且好像离公园越来越远了。
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走错路了。
这可怎么办呢?手机这时候也不给力,导航一直加载不出来。
我到处找路人问,第一个路人是个穿着奇装异服的大哥,他一脸迷茫地看着我,说他也是刚来这个地方不熟。
我又找了个大妈问,大妈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给我指了个方向,可我按照大妈指的方向走了一会儿,却发现好像还是不对。
我又恼又悔,早知道就好好研究下路线了。
我在路边站了好一会儿,看着人来人往的街道,突然想起有个同学说她住附近。
我赶紧翻通讯录用仅剩的一点电量打电话给她。
她倒是很热心,详细地给我指了条路,经过这一通折腾,我终于找到了那个公园。
不过这时候我的玩兴已经被消磨了大半。
不过从那以后,不管去哪,我都会仔细规划好路线,再也不敢这样凭感觉乱走了。
就像总是这么莽撞地对待其他事情,总会出岔子一样,哪怕出发点是好的,也会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
篇二《“悲剧”的生日》我的生日啊,向来都比较平常,可就是有那么一次,简直是个大“悲剧”。
记得那一天,我满心欢喜地想着生日要怎么过呢。
我特地给几个好朋友提前发了邀请,还自己计划着要做一顿丰盛的午餐,都是我爱吃的菜。
我雄赳赳气昂昂地去菜市场买菜,菜市场那叫一个热闹,人挤人。
我一边挤一边找我需要的食材。
我要买番茄来做番茄炒蛋。
我看到一个摊位上的番茄又大又红,就过去问价。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2023-2024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
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律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地产广告的标语。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
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士”,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德阳三中高2012级2012—2013学年度下期半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本卷分两部分,其中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材料题考生必须将答案填在答题卷内,填在其地方将被视为无效。
考生只交答题卷卷本卷总分100分,90分钟完卷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共45分。
1.明朝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王位即为明成祖,欲请方孝孺为其草拟即位诏书,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此朕家事”。
相传方孝孺后被诛十族。
明成祖的话揭示了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制度A.世袭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制度 D.家天下的制度2.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了一座秦墓。
据考证,该墓主人生前曾担任过县的令吏。
出土竹简上的文字篆隶混杂,经专家研究整理,归纳为《编年纪》.《南郡守腾文书》.《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治狱程式》等8种。
这次考古发现有利于研究①汉字的发展演变②秦朝的官僚制度③秦朝的治国思想④秦朝的公文格式A.①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4.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
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
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5.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
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了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
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
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
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
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
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
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
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
《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
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
《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
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
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
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
“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
”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
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传情的通道,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C.《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D.《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C.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各有不同。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B.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C.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D.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人也。
幼而随从高祖。
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从高祖东下平建业,稍为主书,散财聚士,常思效用。
大通元年,隶领军曹仲宗伐涡阳。
魏遣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等率马步十五万来援,前军至驼涧,去涡阳四十里。
庆之欲逆战,韦放以贼之前锋必是轻锐,与战若捷,不足为功,如其不利,沮我军势,兵法所谓以逸待劳,不如勿击。
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
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
”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
庆之乃还与诸将连营而进,据涡阳城,与魏军相持。
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仲宗等恐腹背受敌,谋欲退师。
庆之杖节军门曰:“共来至此,涉历一岁,糜费粮仗,其数极多。
诸军并无斗心,皆谋退缩,岂是欲立功名,直聚为抄暴耳。
吾闻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须虏大合,然后与战。
审欲班师,庆之别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诏。
”仲宗壮其计,乃从之。
魏人掎角作十三城,庆之衔枚①夜出,陷其四垒,涡阳城主王纬乞降。
高祖嘉焉,赐庆之手诏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
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
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大同二年,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刺史桓和陷没,景仍进军淮上,贻庆之书使降。
敕遣湘潭侯退、右卫夏侯夔等赴援,军至黎浆,庆之已击破景。
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
进号仁威将军。
是岁,豫州饥,庆之开仓赈给,多所全济。
州民李升等八百人表请树碑颂德,诏许焉。
五年十月,卒,时年五十六。
赠散骑常侍、左卫将军。
谥曰武。
《梁史列传第二十六》注①衔枚:横衔枚于口中,以禁喧哗。
枚形似箸,可系于颈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沮我军势沮:阻拦B. 散财聚士,常思效用效:效力C.魏遣将侯景率众七万寇楚州寇:侵犯D.景弃辎重走走:逃跑5.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陈庆之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①散财聚士,常思效用②今日犯者,便依明诏③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④庆之衔枚夜出,陷其四垒⑤时大寒雪,景弃辎重走,庆之收之以归⑥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A.①②③B.②④⑥C. ③④⑥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庆之年少时就跟随高祖,高祖喜欢下棋,而且通宵达旦地下,在其他的侍从睡了的情形下,只有陈庆之一招呼就来,高祖对他格外赏识。
B.曹仲宗等因种种原因想撤军,但遭到陈庆之的反对,他拿着节仗在军门前鼓励军队,敌军已无战斗之心,都思谋退却,这正是我们成就功名的时候。
C. 陈庆之善于用兵。
北魏的援军部队构建城垒分兵牵制,陈庆之率军衔枚夜袭,攻破其中四座城垒,迫使涡城守将王纬请求归降。
D.战胜侯景军队的那年,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救灾,使得大部分灾民得到救济。
豫州的百姓请求为他树碑颂德,也被皇帝批准了。
7.把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
②自春至冬,数十百战,师老气衰,魏之援兵复欲筑垒于军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杜甫在《登高》中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的句子是:、。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暂停..之后产生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的一句是:、。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填在方框内。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丑兵莫言七六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山东籍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
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字读成“狗”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米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
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
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米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地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