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 格式:pptx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40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思考题一、简答题1.简述生物监测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有哪些优势)。
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方便,又可靠准确的方法。
实践证明,长期生长在污染环境中的抗性生物,能够忠实的“记录”污染的全过程,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历史变迁,提供环境变迁的证据;而对污染物敏感的生物,其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反应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较低水平的环境污染,提供环境质量的现时信息。
因此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2.植物监测大气污染的优势。
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极为敏感,在污染物达到人和动物的受害浓度之前,它们就显示出可察觉的受害症状。
这些敏感生物的生存状况可以反映其生存介质的环境质量,用来监测环境。
植物还能够将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富集在体内,分析植物体的化学成分并可确定其含量。
同时,植物本身的不可移动性、便于管理等特征,使它成为重要的大气污染监测生物。
3.简述监测生物的筛选原则。
(1)受污染后,是否有典型的受害症状(尤其是急性的受害症状);(2)受污染后,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3)在污染环境中,生物体内代谢产物是否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4.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将生物放置于污染条件下,通过抗性指数来分析污染前后生物性状的比值。
如在污染条件下的植物的根。
根伸长被抑制的程度越小,抗性指数越大。
5.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植物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监视生物不仅能够反应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
他们的区别就在于监测生物能够反应污染物的量,而指示生物不能。
6.简述生态监测的特点。
(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4)监测灵敏度高。
7.简述利用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和生物指数法监环境污染的方法。
群落多样性指数法又称差异指数,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理论设计的一种指数。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见表6-1-1)
表6-1-1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目的、样品采集表
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见表6-1-2)
表6-1-2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方法
考点二:空气污染生物监测★★
1.利用植物监测
(1)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见表6-1-3)
指示植物是指受到污染物的作用后能较敏感和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植物,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及地衣、苔藓等。
表6-1-3指示植物及其受害症状
(2)监测方法(见表6-1-4)
表6-1-4监测方法
2.利用动物监测
一定区域内,利用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来监测评估该区域空气污染状况。
动物对污染物吸收途径:①气态污染物、粉尘从口鼻进入体内;②水和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用水和食物进入;③脂溶性的物质可以通过皮肤进入动物机体。
污染物体内分布: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②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③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力较强,其二
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④对某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⑤脂溶性物质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3.利用微生物监测
一般以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作为室内空气细菌学的评价指标。
考点三:土壤污染生物监测★★
1.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见表6-1-5)
表6-1-5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
2.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见表6-1-6)
表6-1-6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
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与风险评估在如今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下,生物监测与风险评估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监测环境中的生物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并且评估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监测方法以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一、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是通过检测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来评估环境中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
以下是常用的生物监测方法:1. 生物标志物监测生物标志物是指生物体内特定的物质或指标,可以反映其暴露于环境中的特定污染物。
通过收集样品,如血液、尿液或组织,我们可以测量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并据此进行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工作。
2. 生物累积监测生物累积监测通过测量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累积量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
这一方法常用于水生生物和陆生植物等生物体,通过收集其组织或器官样本,我们可以分析其中污染物的含量,并且判断环境中污染物的来源和浓度。
3. 生物感应监测生物感应监测是通过观察生物体对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理或行为反应来评估其暴露于污染环境下的风险。
这种监测方法常用于鱼类、昆虫和鸟类等动物,通过观察其行为变化、繁殖情况或器官功能等,我们可以了解污染物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通过生物监测,我们可以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存在与浓度,但仅有这些数据还不足以判断潜在的风险。
因此,风险评估成为了必要的步骤,以衡量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
1. 生态风险评估生态风险评估是评估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通过收集生物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相关参数,可以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并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2.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是评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通过生物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等信息,可以评估人类在暴露于污染环境下所面临的健康风险,并且制定预防和保护措施。
三、环境污染物的种类与影响环境污染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与监测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了解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影响,科学家们利用生物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器并进行监测,以此来评估和预防环境污染。
本文将介绍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与监测的重要性,并探讨一些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
一、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是利用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物学参数来反映环境质量的好坏。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环境污染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和物种丧失。
例如,大气污染导致植物叶片受损,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命力。
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变化,可以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
2. 生物生理指标的变化:环境污染会对生物的生理功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水体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的呼吸道受损,从而影响其呼吸和代谢过程。
通过监测生物的生理指标,可以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化:环境污染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导致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通过观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变化,可以判断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二、常见的生物监测方法为了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测,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不同的生物监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生物标志物监测法:通过研究生物在污染物暴露下的反应,找到可靠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监测这些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
例如,一些水生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利用它们的生理和生化指标来评估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程度。
2. 生态毒理学监测法:通过观察生物在不同污染程度下的生态毒理效应,评估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生态毒理学监测法常用于评估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程度。
例如,通过研究土壤中蠕虫的种群和行为变化,可以推测土壤的污染程度。
3. 生物积累监测法:通过分析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物质的含量,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三种:离子交换机制,沉淀作用,络合作用。
6.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有哪些?培养液的PH、培养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及培养温度等。
7.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Monitoring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8/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是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上开设的。
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的能力。
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在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上以环境监测理论为指导,是多种理论和技术的集合应用,是衡量本专业学生水平的主要准绳之一。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在上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仪器分析》及《环境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对环境、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及分析测定等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通过该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后继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等。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特点,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和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环境监测的发展和监测技术概述,培养学生鉴别环境监测类别的能力;2.学习水和废水监测,掌握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和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培养学生水质监测的能力;3.学习空气和废气监测,掌握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空气样品的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培养学生空气和废气监测的能力;4.学习固体废物监测,理解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学习土壤质量监测,了解土壤基本知识,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相关内容;6.理解环境污染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的相关内容;7. 理解噪声污染监测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1)讲授内容全部用CAI进行,增大信息量。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对骨骼有较强的亲和性的是()。
[广西大学2012年研]A.钡B.汞C.铀D.钍【答案】A【解析】动物吸收污染物后,主要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输到全身各组织,产生危害。
其中,按照污染物性质和进人动物组织类型的不同,大体有以下五种分布规律:①能溶解于体液的物质,如钠、钾、锂、氟、氯、溴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
②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水解后生成胶体,主要积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③与骨骼亲和性较强的物质,如铅、钙、钡、锶、镭、铍等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含量较高。
④对某一种器官具有特殊亲和性的物质,则在该种器官中积累较多。
如碘对甲状腺,汞、铀对肾有特殊的亲和性。
⑤脂溶性物质,如有机氯化合物(六六六、滴滴涕等),易积累于动物体内的脂肪中。
2.测定植物中糖的含量时,应采用()样品。
[广西大学2012年研]A.风干B.烘干C.新鲜D.蒸干【答案】C【解析】测定植物内易挥发、转化或降解的污染物(如酚、氰、亚硝酸盐等)、营养成分(如维生素、氨基酸、糖、植物碱等),以及多汁的瓜、果、蔬菜样品,应使用新鲜样品。
分析植物中稳定的污染物,如某些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有机农药等,一般用风干样品。
3.采用贝克“生物指数”来评价水体污染,对于严重污染区生物指数的数值是()。
[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研;山东科技大学2012年研]A.0B.1~6C.7~8D.10~40【答案】A【解析】贝克(Beck)于1955年首先提出一个简易的计算生物指数BI的方法,并依据该指数的大小来评价水体污染程度。
当BI>10时,为清洁水域;BI为1~6时,为中等污染水域;BI=0时,为严重污染水域。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山东科技大学2014年研]A.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B.生态监测重点是放在生态系统的生物反应上C.生态监测是利用“生态”来作“仪器”进行监测环境质量D.上述说法都对【答案】D【解析】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技术测定和分析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的反应或反馈的综合表征,来判断和评价这些干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及其变化规律。
环保行业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方案第一章环境污染监测概述 (2)1.1 环境污染监测的意义 (3)第二章环境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4)第三章水污染监测与治理 (5)第四章大气污染监测与治理 (6)1.1.1 常规监测技术 (6)1.1.2 遥感监测技术 (7)1.1.3 在线监测技术 (7)1.1.4 移动监测技术 (7)1.1.5 排放源控制技术 (7)1.1.6 大气扩散控制技术 (7)1.1.7 大气污染修复技术 (7)1.1.8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7)1.1.9 优化能源结构 (8)1.1.10 加强污染源治理 (8)1.1.11 推进区域联防联控 (8)1.1.12 提高监测能力 (8)1.1.13 加强宣传教育 (8)第五章固体废物污染监测与治理 (8)1.1.14 样品采集与处理技术 (8)1.1.15 物理检测技术 (8)1.1.16 化学检测技术 (8)1.1.17 生物检测技术 (9)1.1.18 填埋技术 (9)1.1.19 堆肥技术 (9)1.1.20 焚烧技术 (9)1.1.21 物理处理技术 (9)1.1.22 化学处理技术 (9)1.1.23 废物的直接利用 (9)1.1.24 废物的再生利用 (9)1.1.25 废物的能源利用 (10)1.1.26 废物的综合利用 (10)第六章噪声污染监测与治理 (10)1.1.27 概述 (10)1.1.28 噪声污染监测方法 (10)1.1.29 噪声污染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10)1.1.30 概述 (11)1.1.31 噪声源控制技术 (11)1.1.32 传播途径控制技术 (11)1.1.33 受体保护技术 (11)1.1.34 政策法规完善 (11)1.1.35 监测与评估 (11)1.1.36 技术创新与应用 (11)1.1.37 社会共治 (11)第七章土壤污染监测与治理 (12)1.1.38 概述 (12)1.1.39 土壤污染监测技术方法 (12)1.1.40 概述 (12)1.1.41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方法 (12)1.1.42 预防为主,源头控制 (13)1.1.43 分类治理,精准施策 (13)1.1.44 强化监测,完善法规 (13)1.1.45 创新技术,提升治理水平 (13)1.1.46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治理经验 (13)第八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3)1.1.47 数据分析概述 (13)1.1.48 数据分析方法 (13)1.1.49 数据可视化概述 (14)1.1.50 数据可视化方法 (14)1.1.51 预警与应急概述 (14)1.1.52 预警与应急措施 (14)第九章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实施与管理 (15)1.1.53 项目策划 (15)1.1.54 项目设计 (15)1.1.55 项目实施 (15)1.1.56 项目监管 (15)1.1.57 项目验收 (16)1.1.58 项目评估 (16)第十章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16)1.1.59 环保技术不断创新 (16)1.1.60 环保产业链逐渐完善 (16)1.1.61 环保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16)1.1.62 环保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 (16)1.1.63 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17)1.1.64 环保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17)1.1.65 环保行业标准日益严格 (17)1.1.66 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 (17)1.1.67 优化环保产业链布局 (17)1.1.68 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力度 (17)1.1.69 推动环保产业国际化 (17)第一章环境污染监测概述1.1 环境污染监测的意义环境污染监测是环保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和评估,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