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导学案: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28.22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预设:5根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预设:间隔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
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预设:4个间隔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预设:4根间隔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预设:3个间隔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教师: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预设:4个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预设:20÷5=4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植树问题》导学案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知识目标】1.了解植树对环境的意义。
2.认识种植树苗的基本知识。
3.能够解决种树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学会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
【引入】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植树造林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植树的意义及对环境造成的好处。
也可以对校园或家附近的环境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现有环境的问题,从而引出植树问题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1.认识植树的意义让学生围绕植树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植树对环境的重要性,植树可以提高空气的质量、净化土壤、保护水源等等。
2.认识种植树苗的基本知识给学生介绍种植树苗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时候种树最好、种植树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植树也是一门学问。
3.解决种树的实际问题设计一些与种树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小明家有一片空地,他计划在这片空地种树,如果每隔2米种一棵树,他需要多少株树苗;如果每棵树之间的间距增加到3米,他需要多少株树苗。
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植树问题是数学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植树的意义,也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希望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的活动,为保护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
当学生们进入“植树问题”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启发性讨论。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种树?种植树苗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植树对环境和自然的重要性,逐渐引发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一个城市计划在沿街两侧种植一排树,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而沿街的长度是1000米,这座城市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让这段路两侧栽满树。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推荐2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第【1】篇〗一、教材概述略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
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规律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板书课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吸引学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
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性: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1、创设情景2、理解题意[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
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4、反馈交流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
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
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植树问题》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备课人:张金玲基于标准: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2、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参与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感悟演绎推理思想,学会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数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
本节课例1是两端都栽树的情况。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
另外利用习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习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4课时位置、可能性和植树问题》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位置、可能性和植树问题》人教版,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及利用可能性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用列表或树状图求解可能性,认识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要植和封闭路线植树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对可能性有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用列表或树状图求解可能性;认识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要植和封闭路线植树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学会用可能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列表或树状图求解可能性;认识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要植和封闭路线植树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可能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树状图模板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小板凳,方便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迷路的孩子如何向警察描述自己的位置,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学校平面图,让学生尝试根据方向和距离找到图中的某个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
3.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卡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然后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
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复习课导学案2020年2月14日目标:1.整理、学习、探索和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两端不种、一端种一端不种和封闭图形四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2.能举一些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并解决。
重难点: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一、基本题型1.公园有一条长120米的小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
每隔3米栽一棵。
(1)如果两端都各栽一棵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那么共需_____棵树苗;(3)如果只有一端栽树,那么共需______棵树苗;2.一排椅子共有15个座位,小力过来时,已经有一部分座位有人就座。
小力发现他无论坐在哪个座位,都会与已经就座的人相邻。
在小力来之前,已经就座的至少有______人。
3.在一段公路的一旁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之间距5米,这段公路长多少米?4.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两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种,一共可以栽多少棵?5.同学们栽树,每6棵树之间的距离是20米,照这样计算,种15棵树的距离是多少?6.中山公园一条长200米的通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棵月季花,每两棵月季花相隔多少米?二、闭合性植树问题1.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柳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2.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80米,沿周围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3.某一淡水湖的周长1350米,在湖边每隔9米种柳树一株,在两株柳树中间种植2株夹枝桃,可栽柳树多少株?可栽夹枝桃多少株?两株夹枝桃之间相距多少米?4.在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四边上种树,每边种10棵,四个角上都种了一棵,四边共种多少棵?三、锯木头型植树问题1.有四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需要用4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时间?2.一个木工把一根长24米的木条锯成了3米长的小段,每锯断一次要用5分钟,共需多少分钟?四、爬楼梯型植树问题1.小军从一楼走到三楼用了6分钟,照这样计算,他从一楼走到九楼要多少分钟?2.从1楼走到4楼共要走36级台阶,如果每上一层楼的台阶数都相同,那么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级台阶?3.开元酒店共15层,每层楼梯有20个阶梯.如果大伟每上一阶梯需要0.5秒,问他上到顶层需要多少时间?。
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导学案: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经历知识的回顾与应用过程,体验事物之间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巩固“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4.通过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
1.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2.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关.
3.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老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这三单元的知识.(板书课
题)
2.自己看看这三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
3.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并归纳.
4.你们认为三个单元中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5.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二、重点复习,强化巩固
1.位置.
(1)行和列的含义.
在队列中,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向右数;把横排叫做行,确定
第几行,一般从前向后数.
(2)数对的写法.
列和行之间要用逗号隔开,并用括号括起来.
(3)完成教材第114页第4题,第115页第1题.
2.可能性.
(1)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表示下列事件.
①太阳从西边升起.()
②冬天会出太阳.()
③去商场的人,都买了商品.()
(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2题,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可能性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第11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可能性的大小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植树问题.
(1)出示复习目标:
①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②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常见类型:
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②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③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④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m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m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②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③小组合作交流.
④全班交流.
⑤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数=间隔数.
(4)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①在一条长400m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m安装一盏(两端都要安装),
一共可以安装多少盏路灯?
②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m,每隔4m栽一棵雪松,一行能栽多少棵?
③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m,每隔10m栽一棵柳树,需要柳树苗多少棵?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自由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115页第1题.
五、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