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24.93 KB
- 文档页数:2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典故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
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成语寓意孙膑就是看准了魏国内部空虚,才想出了对魏国趁虚而入的方法,从而达到了救赵国的目的。
因此避实就虚,击中要害,才是解围的好方法。
围魏救赵的典故典故词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它存在于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大家带来围魏救赵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的典故延伸点拨:齐国兵马在军事奇才孙膑的指导下,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避实击虚,以逸待劳,不仅援救了赵国,而且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创造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围魏救赵”战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成语知识拓展:【读音】:wéiwèijiù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成语典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成语造句:1、教父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威胁杀害老潘的家人来解危。
围魏救赵典故 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队伍而使赵国获救。
后指侵袭仇敌后方的据点以迫使攻击之敌撤离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仇敌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那么大家对围魏救赵的典故认识的有多少呢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围魏救赵典故,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围魏救赵典故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国都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以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国都大梁,因此,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兵,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三军淹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纳包抄仇敌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 354 年,魏国军队围赵国国都邯郸,两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 ?开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以为,要解开纷杂的丝线,不可以用手强拉硬扯,要调解他人打斗,不可以直接参加去打。
派兵救围,要避重就轻,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此刻魏国精锐队伍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国都大梁猛插进去,占有它的交通要道,侵袭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进军 ,它必定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倦,在早先选好的作战地域桂陵迎敌于归程,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方法来挽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闻名折战例,被以后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重就轻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赏识,到现在仍有其生命力.围魏救赵分析 [释义 ] 指攻击仇敌后方 ;迫使攻击的仇敌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定亲往;操即自出 ; 寨必空虚 ;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 ;操闻之 ;必速还。
此孙膑 ‘ 围魏救赵 ’ 之计也。
”[ 辨形 ] 魏;不可以写作“味”。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成语讲的主要是齐国为救援赵国,围住了魏都大梁的故事。
成语最初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其原文如下:
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中国历史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这个成语典故讲的是,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友卫国,卫国不敌,求救于老大哥魏国,于是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发兵救卫。
庞涓趁赵国攻卫之际,突发大兵进攻赵国,赵国不敌,杰杰败退,直至退守都城邯郸。
庞涓领兵将邯郸团团围住,见自己打不过魏国,赵国便向东方的大国齐国求救。
齐王在与大臣商量后,决定派遣田忌与孙膑领兵救赵。
田忌原本是想直接将大军开赴邯郸与庞涓决战的,但被军师孙膑制止了,孙膑让齐军趁魏军主力在邯郸之际,迅速将魏国都城大梁围住。
魏惠王见都城都被齐军给包围了,便遣人冲出包围向庞涓报信回援大梁。
而此时的庞涓也已经攻破了赵都邯郸,于是就领兵来救大梁。
孙膑见魏军主力来了,便假装害怕魏军,撤出了大梁。
同时,孙膑在撤退时还不忘让田忌率军故意与庞涓大军作战,作出故意打不过庞涓的架势,以引诱庞涓前来追击。
庞涓见田忌打不过自己,真的来追赶齐军主力。
而孙膑早就在桂陵这个地方埋伏好了,就等庞涓大军的到来。
当庞涓大军到达桂陵之后,齐军突然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将魏军团团包围。
魏军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防不胜防,迅速便瓦解了,主将庞涓也被齐军活捉了。
魏军回援大梁大败给了齐军后,赵国也就顺利得救了。
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的故事(一):围魏救赵的故事:【成语】: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此刻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必须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必须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推荐,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故事(二):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状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
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
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
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状况,我们不是就能够替赵国解围了吗?”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之后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
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是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源自中国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以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是孙膑和庞涓,两人都是著名的军事家。
庞涓是魏国的将军,孙膑则是齐国的军师。
故事发生时,赵国被魏国攻打,情势十分危急。
为了救赵国,孙膑向齐王建议,攻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兵。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任命田忌为将,率军攻打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立即从赵国撤兵,回援大梁。
在回援途中,庞涓被孙膑设计困住,无法前进。
为了摆脱困境,庞涓不得不撤退。
在撤退途中,庞涓又遭遇了齐军的追击。
经过一番激战,庞涓被俘。
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成功地解救了赵国。
赵王为了感谢齐国的救援,将一半的土地割让给了齐国。
这个故事的含义是,通过攻击敌人的弱点或后方,可以有效地解救被敌人攻击的盟友或自己。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通过某种策略或手段,解决一个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例如,在企业经营中,如果遇到竞争对手的攻击或市场的变化,可以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扩大
市场份额、推出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来分散竞争对手的注意力,同时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地位。
总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战略思想。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描述的是公元前三世纪间,魏国和赵国之间的历史故事。
魏赵两国在中原平原上一直是邻居,而且一直都在竞争、对抗。
公元前三世纪的魏国称王的是夏侯,而赵国则由赵匡胤统治。
由于两国在边界上一直争端不休,夏侯动员百姓去围攻赵国,最终把赵国给攻陷了。
正当夏侯准备加强对赵国的控制时,赵匡胤突然出现,率领着他忠实的部下,去把自己的儿子赵王救出来。
他带领部下前往魏国,利用自己的策略和勇气,终于成功救出了赵王。
赵匡胤把赵王安然无恙的带回赵国之后,魏国的首领们便大为震惊,他们把他的勇敢和智慧所表现出的惊人的智慧形容为“围魏救赵”。
因为这种勇敢而行动,这个成语就诞生了,至今仍流传下来。
多年以后,这个成语成为一句充满励志意义的句子,它代表了勇于担当,勇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当今社会,此句正被不断传播,表达着人们的友好精神,勉励每个人都要勇于担当、勇敢探索,永不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一个充满了励志的故事,它可以激励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挺身而出,勇敢地去面对,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让我们以赵匡胤的勇敢和智慧精神为榜样,去拯救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勇敢地走向未来!
- 1 -。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_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将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直捣魏都大梁。
魏军闻讯撤回,在桂陵遭到齐兵的截击而大败,赵国之围遂解;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他恃强凌弱、常常侵犯邻近的国家;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魏国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实力太弱,无法抵抗魏军,就将中山之地献给齐国,以求齐国派兵救援。
于是齐王任围魏救赵的主人公田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
孙膑献计道:“我们将军*埋伏在路上,对魏国宣扬攻打襄陵,魏军知道后一定会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回头来救襄陵。
我们则在中途拦路截击,一定会取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的计策。
果然,庞涓得知齐国要进攻襄陵的消息后,立即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力去救襄陵,不料在回来的路上遭到齐军袭击,被杀得片甲不留。
庞涓拼命逃走,当晚就撤回大梁。
成语解析:【典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结构】连动式【近义词】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同韵词】岸然道貌、老罴当道、清灰冷灶、公诸同好、万应灵药、投其所好、求之有道、死搬硬套、恐伤雅道、经邦论道【年代】古代【灯谜】孙膑救邯郸【邂逅语】孙膑救邯郸【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之一,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纠葛。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之间因领土争端而矛盾重重。
当时,魏国派遣大将庞涓率领精兵攻打赵国,赵国首都邯郸被围。
赵王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遣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去救援。
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解围,但孙膑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即不直接进攻邯郸,而是趁机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于是齐军主力迅速进攻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邯郸撤军返回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
赵国得以解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成语“围魏救赵”的主旨思想是通过转移矛盾焦点,达到解决主要问题的目的。
在故事中,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种方法避开了敌人的锋芒,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体现了高超的谋略和战术素养。
成语“围魏救赵”在写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论述如何应对危机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在讲述历史故事、战争策略或商业案例时,“围魏救赵”也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实用的典故。
总之,通过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典故,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成语“围魏救赵”的背景、意思、主旨思想及应用场景。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善
于运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围魏救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局限,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它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魏国攻打赵国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魏国用兵力围攻赵国,而赵国国君派遣大将李牧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从而转移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
这个成语也成为了一个常用的典故,用来形容在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或者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困难。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智谋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魏国围攻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国国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局面,赵国国君决定采取变通的方法,他派遣大将李牧率领军队攻打魏国,从而转移了魏国对赵国的攻击。
通过这个变通的方法,赵国成功地化解了魏国的围攻,最终保住了国家的安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机,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智慧和智谋,采取变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时候,传统的方法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只有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灵活应对,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除此之外,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在困境中互相帮助,共同应对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而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像赵国国君和大将李牧一样,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魏国的围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因此,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古代典故,更是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灵活应对,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团结一致、互相帮助也是战胜困难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团结一致、智慧应对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化解危机,取得最终的胜利。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和勇气的体现。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保持智慧、勇气和团结,就能战胜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战国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吧。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
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
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
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
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
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
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
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
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
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
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
围魏救赵成语接龙及历史典故围魏救赵,汉语成语,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围魏救赵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围魏救赵成语解析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此计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二、围魏救赵成语典故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的故事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草木皆兵的故事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围魏救赵成语发源地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的典故发源于战国时期,具体地点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附近。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国七雄相互争霸的时代,其中魏国在都城大梁(今开封)进行了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派遣庞涓率领大军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无力抵抗,于是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遣田忌和孙膑前往救援,他们分析了战局,发现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
于是,他们决定采用一种策略,即攻击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从邯郸撤军回防。
孙膑带领军队进攻大梁,这一行动迫使庞涓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
在回救过程中,齐兵在桂陵要隘设伏,成功截击了魏军,几乎使魏军全军覆没。
这一战使赵国得以解围,也使齐国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个典故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播,成为兵法三十六计中的一计。
围魏救赵的策略在于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术,通过攻击敌人的后方来迫使敌人撤退,从而解围或取得胜利。
这种策略体现了战争中的逆向思维和出奇制胜的智慧。
除了在军事上被广泛应用外,围魏救赵的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等领域。
其精髓在于通过改变局面或采取出奇制胜的策略来获得优势或胜利。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策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发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典故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成语围魏救赵典故成语围魏救赵是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你们知道围魏救赵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成语围魏救赵典故,供大家阅读!成语围魏救赵典故《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成语围魏救赵解析[释义] 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语出] 《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
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辨形] 魏;不能写作“味”。
[反义] 围城打援声东击西[用法] 用于军事。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连动式。
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导读: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一解丢失中山小国的苦闷,便指派当时受宠的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2016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精选】
1.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
2.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3.2016成语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4.2016成语汗流浃背的历史典故精选
5.2016成语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6.2016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精选
7.2016成语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精选
8.2016成语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