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余干县旅游总体规划

江西省余干县旅游总体规划

江西省余干县旅游总体规划
江西省余干县旅游总体规划

余干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20)

第一章旅游产业背景分析

一、余干县基本概况

1、区位条件

(1)地理位置

余干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及怀玉山脉与武夷山余脉尾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3′48″——116°54′24″,北纬28°21′36″——29°03′24″,属亚热带气候区。全县总面积为2,330.77平方千米。地处赣鄱水道这一南北交通要道一侧,历来为军事重地。秦置县时,余干疆域,东抵歙(今皖赣交界一带),西抵豫章(南昌等地),南抵瓯徼建宁(浙江、福建边区),北抵鄱甸(波阳县)。现余干东与万年接壤,西连新建、南昌、进贤,南毗余江、东乡,北邻波阳、都昌,并滨鄱阳湖。县城玉亭镇西距省会南昌市70千米,东距上饶市200千米,东北离景德镇市110千米,南距鹰潭市69千米。

(2)交通条件

陆路方面,县境东南的206国道、320国道为连接对外交通主干线。206国道鹰潭—乐平—景德镇线,经过黄(金)埠、五雷,从而使余干县由黄埠经206国道、320国道、沪瑞高速与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连通,形成以公路为主的区域旅游交通格局。此外,在建的昌万公路横穿余江,通过该公路县城玉亭镇距南昌市仅70千米,有利于省城及周边地区往返余干的经贸和旅游往来。水路主航道有信江横贯县境,全长146.5千米,平均宽度为330到390米,最宽处(大溪渡)668米,有主要航道8条,275千米,均可通往南昌、九江、鹰潭、上饶、景德镇等地。县内交通,到2003年11月,全县实现乡乡通柏油、水泥路。全县公路总里程1,262.8千米。其中已通县道167.7千米,乡道268.5千米,村道394千米。全县共有行政村442个,已通公路村338个,其中已通油路行政村114个。目前县境内外交通主要以陆路为主,水路为辅。

2、自然地理

(1)地质地貌

余干县基本上由低丘和滨湖平原所组成。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滨湖平原。最高处为南部李梅岭,海拔390米,最低点在北部皇帝帽,海拔13米左右。地形最大比高376米,信江纵贯其中,沿岸有小片的冲积滩地。中部为平原区,占全县面积的46%;东南部为低丘区,占全县面积的43%;西北部为湖区,占全县面积的21%。山脉分东西两大支,东大支系怀玉山脉,主要山峰有万春寨、高显峰、东山岭、康郎山;西大支系武夷山余脉,主要山岭有李梅岭、五彩山、山岩岭、望仙峰。

(2)主要水系

余干县境内河流众多,除常年性河流,还有鄱阳湖区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每年春夏水满时,与鄱阳湖合成一片;秋冬水退时,又现露为河流。常年河流有信江、木溪河、大山寨河、珠桥河、九龙河、润溪河等。其中信江为余干县第一大河。境内流域面积200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6%,过境146.5千米。据1995年测量,最大流量为13,600秒立方,相应最高水位28.76米。1971年测量,最小流量10.4秒立方,相应最低水位17.59米。季节性河流有康山河、赣江南支、黄陂河、抚河、饶河等。此外余干县湖塘星列,其中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县西北部。都昌县以南属余干县湖区,面积640平方千米,占全湖面积的五分之一。每年汛期,整个湖面一片汪洋,枯水季节,湖、港、草洲星罗棋布。县人把康山大堤沿圩外和鄱阳湖季节湖泊称为外湖,圩内平原大水域为内湖,丘陵地区小水域为池塘。全县有较大外湖138口,较大内湖124口,池塘3,883口。

(3)气候和水文

余干县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为17.8℃,最冷是1月,平均为5.2℃,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9.7℃。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56天,全县气温的区域性差异不明显。

余干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586.4毫米,属赣东北少雨地区,年平均蒸发为1557.7毫米,年干燥度为0.67。余干有明显的伏旱和秋旱现象。

余干县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108.2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中部为1,872小时,北部为2,047小时。主要灾害性天气有暴雨、大风、冰雹、干旱、寒露风。

(4)植物资源

余干县植物种类繁多,有林木400余种,其中马尾松分布全县,且多连片。1983年普查,保存面积25.07万亩,立木储蓄量9,511万立方米。杉木林面积13.97万亩,立木储蓄量4.44万立方米。还有竹林面积2,380亩,储蓄量127.6万根。此外,还有一些生长在林木中的植物,李梅岭岩茶分为红、绿两种,均天然生长在林木茂盛的山坳中。魔芋、天南星、绣花针、草珊瑚、何首乌等更是野生中药材宝库。

(5)动物资源

余干县野生动物十分丰富,有野猪、野兔、鹿、麝、狐狸、果子狸、麂、白鹤、白鹭等珍禽异兽栖息繁衍。此外,康郎山一带的鄱阳湖水域,芦苇丛生,成为天鹅、白鹤、黑鹅、大雁等越冬觅食之地,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鄱阳湖重要的珍贵鸟类保护区。

(6)矿产资源

余干县拥有一定的矿产资源,有的矿种储量也较丰富。据初步勘察资料,能源矿产有煤,非金属矿产有瓷土、焦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硅石)、石灰石、红砂石、砖瓦用粘土,金属矿产有钛砂、砂金、岩金、赤铁矿、褐铁矿、锰磁盘等。

煤炭是余干县主要矿产资源。其中含煤地层乐平组,含煤系储量,据预测总储量可达8,311.8万吨。瓷土(瓷石)是余干县优势矿种,分布较广,是瓷都景德镇瓷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已探明有储量的矿产地有老虎口瓷石矿区,杨坊瓷石矿和黄家庄仙峰岭瓷土矿等。保有总储量达7,259.42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33.8万吨。

(7)水资源

余干县地表水分当地陆地径流与信江流入境水两部分。陆地径流主要由降雨产生,根据原上饶地区编等值线图,余干县年平均降雨1,600毫米左右,年径流

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课件(doc 72页)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行唐县牛王寨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是该景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范围 本次牛王寨景区的规划范围为:东至寺庄村,西连牛下口、程家庄村,北至王下口村,南与邢家庄村相连。总规划面积为6.20平方公里。 三、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二)部门规章、标准规范 ?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8973-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报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第12号令发

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WF D5-2000》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9-1996》 ?《机动车辆允许噪音标准GB1495-7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UDC613.3GB 5749-85》 ?《景观娱乐用水标准GB12941-91》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三)相关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河北省旅游条例》(2004)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 ?《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 ?《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2) ?《行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 ?《行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行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行唐县志》 ?行唐县旅游与文史资料 ?牛王寨旅游开发相关资料 ?其他相关资料 四、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为本,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依托本规划区内丰富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独特性为卖点,“发展大旅游、建设大市场、形成大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规划区旅游

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营整体解决方案(带主要设备选型清单)

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 建 设 方 案

目录 一、项目建设规划 (10) 1.1建设目标 (11) 1.1.1 面向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景点 (11) 1.1.2 面向旅游者 (11) 1.1.3 面向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商家 (12) 1.1.4 面向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管理机构(旅游局) (12) 1.2建设规模和内容 (13) 1.2.1规划建设的系统及功能 (14) 1.2.2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综合管理平台 (23) 1.3系统建设总结与建议 (23) 第二章总体设计规划 (26) 2.1总体设计原则 (26) 2.2总体目标 (27) 2.3总体建设任务分析 (29) 2.3.1总体建设任务 (29) 2.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32) 2.4.1整体技术架构 (32) 2.4.2功能和逻辑结构 (33) 2.4.3系统物理拓扑结构 (36) 2.4.4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总平图 (37) 第三章基础系统及各子系统建设规划 (38) 3.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38) 3.1.1系统建设目标 (38) 3.1.2建设规模与内容 (38) 9)营销决策体系,包括居民人流分析系统建设; (39)

3.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9) 3.3基础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40) 3.3.1基础软件 (40) 3.3.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41) 3.3.3其他基础数据 (41) 3.4基础服务器及存储平台 (42) 3.4.1基础服务器平台及存储需求分析 (42) 3.4.2基础服务器平台及存储规划 (44) 3.4.3基础专线网络规划 (52) 3.5基础数据网络及安全方案 (56) 3.5.1基础数据网络方案 (56) 3.5.2基础网络安全方案 (59) 3.6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综合管理基础平台 (70) 3.6.1系统结构 (70) 3.6.2系统概述 (70) 3.6.3基于SOA的架构设计 (71) 3.6.4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集成管理系统架构分析 (73) 3.6.5基于SOA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实现 (75) 3.6.6平台功能设计 (79) 3.7基础GIS地理信息系统建设 (84) 3.7.1建设必要性 (84) 3.7.2建设目标 (86) 3.7.3系统设计 (88) 3.7.4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GIS服务平台建设规划 (91) 3.7.5全域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GIS平台对应用系统的支撑及功能 (95) 3.8智能视频监控子系统 (103) 3.8.1系统概述 (103) 3.8.2前端点位分布 (105) 3.8.3系统拓扑结构 (107)

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

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交通厅 二〇〇六年十月 — 1 —

高速公路是专门为汽车交通服务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在运输能力、速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对实现国土均衡开发、建立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提高现代物流效率和公众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作用。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从1989年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截至2005年12月,通车里程已达到1580公里,居全国第11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显著成就。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省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逐步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安全、舒适、高效、可持续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高速公路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1、江西省经济发展需要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强大支撑与拉动。 我省经济总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都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运输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交通紧张状况的缓解还是相对于目前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输水平而言的,是不全面的、不稳定的。 我省现有的高速公路无论是规模,还是服务水平,都远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大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发达省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因此,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快发展高速公路,是今后我省公路建设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全局出发,研究如何使我省高速公路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更好地服从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 —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崇义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的赣、粤、湘三省交界处,这里山清水秀,林竹茂密,民风民俗奇特纯朴,是一片绿色的净土。进入新世纪,崇义县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和旅游兴县的战略。应崇义县委、县政府之邀,中国旅游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与崇义县旅游局共同编制《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组包括旅游发展研究院、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所和北京三维诚信策划公司三家设计单位。崇义县旅游局提供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参与规划方案的编制研究,崇义县有关部门对规划编制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04年1月规划组首次到崇义县进行实地考查,搜集资料,根据实地情况编制旅游规划。此后又多次征求当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并于当年8月进行补充考察,完成评审稿。2005年4月30日,在崇义县阳岭通过专家评审(评审意见附后)。根据专家意见作相应修改后,现将规划文本提交崇义县政府。 一.规划原则 1.旅游规划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相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其拉动其他行业发展的作用。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发展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3.加强政府引导,强调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以政府的力量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发旅游业; 4.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发旅游产品,形成本地区的特色。 5.综合部署、有序开发,兼顾近、中、远期各阶段的发展,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规划目标 为崇义县人民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指导未来15年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套切实

可行的方案。在保护当地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就业人数,保证旅游业快速、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近一步带动全县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本规划直接目标是制定系统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规划编制指导思想是以竹文化为主题,以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竹乡·绿谷品牌,建成江西省生态养生第一县。 三.规划期限 为保证与崇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将规划期限定为2005年—2020年。 近期:2005年—2010年为重点建设期 中期:2011年—2015年为快速发展期 远期:2016年—2020年为全面提升期 四.规划范围 崇义县域所辖18个乡镇,154个行政村,人口19.6万,总面积2206.27平方公里。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依据 《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

江西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构思

江西旅游精品线路规划构思 摘要:旅游精品线路,是连接精品旅游目的地及相关节点,旅游“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配套设施好、服务水平高、市场品牌响、带动作用强的主打旅游产品。建设旅游精品线路,对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树立旅游品牌形象、强化旅游产业素质、形成核心竞争力,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江西旅游;精品线路;规划 为加快我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特提出如下设计构思。 一、基本思路 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旅游发展规律,以游客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旅游城市和精品景区为主要载体,以航空、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要通道,以提升旅游产品整体质量为核心;坚持红色、绿色、古色旅游相融合,坚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相融合,坚持省内与省外旅游线路相融合,坚持旅游硬件与软件建设相融合,坚持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和市场有效运作,加强重点旅游目的地和节点旅游吸引物建设,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极品、黄金、特色旅游线路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效旅游运行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经营水平,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围绕面向海内外旅游休闲“后花园”和“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总体定位,加快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步伐,一年全面展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明显成效。 建成一条极品旅游线路,使其成为品牌响亮、配套一流、功能优异、规模庞大、品质超群,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上具有很强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龙头旅游产品,对全省旅游产业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与带动力,力争打造成中国黄金旅游线路。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强市,依照《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旅游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游发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游区在编制旅游发展或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发展阶段。近期:2006~2010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1~2015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持续(成熟)发展期。 —1 —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5; 6.《江苏省沿江旅游发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持续发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2 —

江西省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江西省铁路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全省铁路建设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抢抓国家加快铁路建设的黄金机遇,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铁路建设目标任务,扎实推动全省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保障安全的原则,着力扩大规模、补齐短板、提高标准、完善网络,加快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尽快形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现代化铁路运输体系,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实施铁路建设“853”工程,力争实现“八开八成”,基本形成“五纵五横”路网主骨架,加速构建“三个交通圈”。铁路项目建设投资完成1400亿元以上,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2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5000公里,其中高铁达到1500公里,快速铁路覆盖所有设区市和70%左右的县(市、区)。 “八开八成”,即开工建设安九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昌景黄铁路、瑞金至梅州铁路、长沙至赣州铁路、吉抚武温铁路等8条铁路,

建成武九客专、安九客专、昌吉赣客专、赣深客专、九景衢铁路、蒙华铁路煤运通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等8条铁路。 “五纵五横”,即基本形成合福、阜鹰汕、银福、京九、蒙吉泉5条纵向通道和沿江、岳(长)九衢、沪昆、衡吉温、韶赣厦5条横向通道。 “三个交通圈”,即实现省会南昌至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交通圈,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交通圈,至北京、西安、昆明等城市6小时交通圈。 (二)年度安排。 2016年基本建成1条、开工4条,即基本建成武九客专江西段,具备联调联试条件;开工建设安九客专、赣深客专、兴泉铁路、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 2017年建成2条、开工1条,即建成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开工建设昌景黄铁路,力争开工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 2018年建成1条、开工1条,即建成皖赣铁路浯溪口水库段改线工程,开工建设瑞金至梅州铁路,力争开工建设长沙至赣州铁路。 2019年建成2条、开工1条,即建成昌吉赣客专和蒙华铁路煤运通道,开工建设长沙至赣州铁路,力争开工建设吉抚武温铁路。

浅析江西省旅游发展优势及建议

浅析江西省旅游发展优势及建议 14级行政管理班李芳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 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 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 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 江西省旅游产业已有了较大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关键字:红色旅游资源,发展方向 一,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 (1)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品味高主。主要表现在类型种类多样,品牌突出,既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址,又有重要战役,战斗和会议遗址,还有红军烈 士墓园,红军革命纪念建筑群等等。 (2)特点鲜明,优势明显。江西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红军斗争最主要的区域,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4年红军长征,经历许多经典战例和伟大革命 奇迹;江西是伟人,将帅故里,是将军最多的省份。 (3)资源组合好,开发潜力大。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古村文化,民俗风情 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既是江西省旅游资源形成的一大 特色,也是江西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向国内游客展 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舞台,增强 了青少年以及全民的忧患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江西旅游业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的竞争,形势逼人,面 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对于江西红色旅游发展的建议 (1)创新开发模式,突出地方特色

江西省丰城市旅游业总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一)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8号,2000年1月29日实施;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防治法》,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正; 7、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1996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05号发布; 8、国务院《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3号,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 9、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0年1月1日实施; 10、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2000年10月26日实施; 11、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 12、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3、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五”发展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有关地方性法律法规 1、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2000年省1号文件; 2、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1999年12月23日颁布,2000年2月1日实施; 3、江西省旅游局《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广州市白云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策划方案 第一章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 一、白云区概况 白云区是广州市10个城区之一,因其境内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而得名。位于广州市城区的北部,东邻增城区市,西界南海市,南连荔湾、越秀、天河、黄埔等4个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市。全区面积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万,流动人口约90万,行政区辖12个镇,15条行政街。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1.8度,年均降雨量为1655毫米,境内兼具有多种地貌,东部和东北是丘陵地区,有广州市(原八区)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山丘坡度平缓,林木茂盛,果树如海,大小水库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风景宜人。中部为广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网交织,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经境内,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运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广州市民主要的饮水源。 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区凭借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全区GDP127.53亿元人民币,比1995年翻了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经营从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向龙头带动的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企业群体逐步成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各类商贸专业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行业兴旺发达,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目前,全区三大产业比例为16:38:46。 二、旅游发展评价 (一)现状评估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广州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白云区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宽广的地域空间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酒店宾馆,开发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发展之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九五"时期的大发展,白云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 1、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20多年的奋斗,白云区旅游业已经初步形成产业体系。标志是旅游接待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旅游要素逐步发育。到2000年底,全区共有住宿设施195家,客房11000间,床位22000张,纳入旅游统计范围的酒店80座,其中星级酒店15家。旅游餐饮方面,随着经济及广州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区内餐饮资源得到利用,现有各类酒家、餐馆网点2000家,较具规模和档次的60家,其中定点餐馆4家,近年形成的新广从公路饮食长廊最具特色,该区域聚集了20多家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餐馆,成为"食在广州"的旅游强势产品的组成部分。旅游购物方面,随着广清路综合批发市场、黄石路汽车汽配市场、梓元岗皮具市场、机场路化妆品市场等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日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消费市场。以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和广州新体育馆、白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众多游乐场所,可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娱乐要求.目前,全区"行、游、住、吃、购、娱"旅游六要素基本配套,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2、各类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利用和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正在从观光产品为主向观光与休闲度假、生态相结合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白云区逐步开发了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东方乐园、萝岗香雪公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和游乐场所,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观光、游乐和休闲度假的旅游产品系列。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得到-定发展,并成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亲亲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明兴农业基地、广州水果世界等,经过包装和推介,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山野蔬菜和田园风味等也逐渐发展成为吸引广州市民及四方游客的

江西煤矿十三五规划

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煤矿“十三五”发展规划 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煤炭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能煤炭[2014]446号)和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关于开展全省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鲁煤规发字[2015]5号)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我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定信心,应对危机,扎实苦干,共度难关,推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及背景 (一)主要成就 1、企业概况 江西煤矿始建于2009年,2013年6月正式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30万吨/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开采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矿井为高瓦斯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抽出式,主斜井和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矿井开采范围: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江西煤矿矿区范围由9个拐点坐标圈定,面积2.4993km2,开采深度+1490~+950m。井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4层,分别为16、18、21和29煤层,目前主要开采16煤层。矿井保有资源量1544万t,设计可采储量950.35万t,开采服务年限22.6a。 2、前期的主要成绩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稳定煤炭产业,保障安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改善民生为发展重点,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准,以发展壮大、高效运作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建设和谐矿区和提高员工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做强做大煤业,不断优化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深化内部改革,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加强企业精神文化建设,大力构建和谐矿区,推动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江西旅游市场分析(20200708184655)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江西华信旅游社 市场环境分析 第一小组

江西旅游业分析报告 (1)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3) (一)人次与收入 (3) (二)人均消费额 (3) (三)客源稳定增长 (4) (四)旅游高峰期 (6) (五)旅游核心力 (7) (六)营销关注度:热点事件牵动 (7) (七)景区新气象:呈现多源迸发 (8) (八)旅游信息化:现有水平较低 (9) (九)优惠政策不断推出 (9) (十)出游转方式:散升团降明显 (10) (十一)城市满意度稳中有增,但整体低于全国均值 (10) (十二)景区满意集中于资源,门票价格贵质疑最多 (11) (十三)团队旅游投诉比例大 (12) (十四)江西旅游区未完全开发 (13) 二、竞争者分析 (13) (一)途牛旅游网 (13) (二)江西康辉国际旅行社 (15) 三、消费者分析 (16) (一)儿童群体 (17) (二)少年群体 (17) (三)青年群体 (17) (四)中年群体 (17) (五)老年群体 (17) 四、swot分析 (18) (一)市场机会 (18) (二)市场威胁 (18) (三)自身优势 (18) (四)自身不足 (19)

一、江西旅游市场分析 (一)人次与收入 2014年1~6月,江西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 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1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1%和36.12%,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入境旅游人数92.80万人次,同比增长 3.27%,入境旅游外汇收入 2.95亿美元,同比增长 5.55%;相对于全国入境旅游整体下行的大背景,江西逆势而上。 预计今年即将迈入旅游经济“二千亿元俱乐部”。 (二)人均消费额 从人均消费上看, 2013年上半年全省 游客人均消费为 683.40元,下半年为 833.39元,全年为 758.40元,实现了 10.86%的高增长,详 见图1。2014年1~6 月,江西旅游游客人均消费749.64元,同比增长10.35%。预计2014年会延续2013年的高增长趋势,全年游 客人均 消费水 平将达 850元 左右,比 上年净 增100 元。从 消费结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批后公告材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五化”协同发展总体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江西省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等十一个地市,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 有法定效力。

第四条省域发展总目标 落实新时期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战略,利用江西省近邻长珠闽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放区位,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它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促进沪昆(浙赣)、京九等交通走廊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江西。 1.富裕江西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自身优势资源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就业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的富裕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和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经济圈。 到规划期末,全省人均GDP超过16000美元(按2010年汇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农产业比重超过60%。 2.和谐江西 以都市区、城镇群、县(市)域单元为载体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镇常住人口与返乡务工人员安居乐业、革命老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江西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11-8-3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王珏陈世伟邓晓华 [摘要] 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大国,而江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而言都具有显著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是符合江西省情的最佳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江西旅游业发展的障碍,提出要改变江西旅游业发展落后的状况,必须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 [关键词] 旅游业;研究分析;展望 一?江西省旅游经过30年发展的现状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江西旅游业逐步由粗放开发期走向发展期,由事业接待型走向经 济产业型,以建立重点旅游区线,行?游?食?住?购?娱六大要素系统配套的综合产业体系为目标的各项建设全面推进,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出水平连续登上新的台阶? 截止“十?五”末,江西省旅游产业已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迅猛发展,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已成为江西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十?五”期间,江西省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26.3万人次,年均增长13.7%;旅游外汇收入3.73亿美元,年均增长8.1%;接待国内旅游者1.87亿人次,年均增长11.8%,国内旅游收入1080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14.9%;实现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年均增长14.7%?200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509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0.0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23.73%和32.88%,比“九?五”末期增长99.52%和137.76%,分别完成“十?五”计划发展目标的112.48%和114.29%;旅游总收入约相当于全省GDP的7.9%,比上年提高了1.11个百分点,比“九?五”末期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旅 游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37.25万人次,比上年增 长29.48%;旅游外汇收入1.04亿美元,增长30.3%;接待国内旅游者5057.93万人次,增长23.69%;国内旅游收入311.5亿元人民币,增长33%? 首先,江西省确立了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为龙头,引领和带动绿色?古色?蓝色旅游快速发展,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2000年江西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2001年推出“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主题形象口号?200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红色旅游发展纲要? 其次是旅游设施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 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再次,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加快?江西省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逐年增加,由“九?五”前期每年21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万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外资和民间资本也大量进入旅游领域?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A级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建设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显改观? 江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同较好的省份比,发展速度仍然较慢,发展水平 比较落后江西省的旅游业与周围各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旅游业是一个国家(地区)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其入境外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江西婺源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发展 0123162 程晓强国民经济管理121 摘要:婺源主要产业以茶产业,旅游业,小水电业及县工业园区为主,其中尤以旅游业,发展最为迅速。根据婺源的综合发展条件,应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茶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婺源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并根据其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发展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主导产业区域优势规划 一: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自然优势:婺源县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内有上千对鸳鸯。有着最为良好的生态环境。 文化优势;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起源于缘故的傩舞,历史悠久的徽剧,还有别具风情的抬阁、灯彩、地戏等有着深厚的徽文化底蕴。 人文社会优势; 悠久的历史为婺源留下了大量的遗址、古迹。遗址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窑址。古墓有江湾的春秋吴太子鸿墓,镇头镇的西汉长沙王吴芮墓,紫阳镇朱熹的一世祖墓和文公山上四世祖墓和清皖派朴学大师江永墓等。古迹有浙源的龙天古塔、横槎古战场和古驿道等。这些遗址、古迹是婺源成为文化古城的历史名片。上世纪卅年代,婺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斗争的扩展地。抗日战争前夕,鄣公山是中共皖浙赣省委所在地,绿色婺源有着红色革命的史迹。婺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以古村落为特色的宗祠、官宅、豪邸、廊桥、石拱桥、民居、戏台、井台、石碑等等徽派古建筑。县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珍宝上万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曾专程至婺源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鉴赏,高度评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056 更新时间:2008年07月28日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创建节约型和谐社会,促使广饶县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孙武),四级旅游资源2处(刘集支部旧址、吕剧),三级旅游资源6处,二级旅游资源15处,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唯一性强 3、人文遗迹资源丰富,但挖掘开发不够 4、哑铃式分布格局总体分布不均、南北部相对集中 5、局部资源独特性强 6、孙武湖条件极好,易于打造精品景区 三、周边旅游资源比较分析 (一)周边旅游区 1、齐文化旅游区 2、黄河口旅游区 3. 民俗文化旅游区 (二)关联性特征分析 1. 总体特征:交汇性多于边缘化、合作性多于竞争性 2. 优势分析 广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各种文化的交汇使广饶在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能与周边旅游文化区左右逢源。对境内黄河口文化、齐文化和民俗文化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即可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也可以走依附式发展的路子。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昭示着21世纪的中国的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而江西的旅游资源就全国而言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因而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是符合江西目前省情的最佳选择。从江西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水平看,分析造成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因素,提出改善这些因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江西旅游、旅游产业发展、局限因素、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对策和建议 前言: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且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正处在大发展时期,需求持续增长。近年来,江西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在中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江西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整体性思考,以期为推动和促进江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调查目的:了解江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通过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阐述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限因素。提出改善相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对象:互联网、江西省旅游局网站、江西省统计局网站、国家旅游局网站。 调查方法:资料搜集法 一、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及发展水平 江西旅游,自古为盛,无数文人墨客游历江西,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但现代意义上的江西旅游业,则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江西省政府在庐山设管理局,管理庐山各山地风景名胜事宜。1935年,与英国驻汉总领事签订《牯岭产业交还江西省政府协定》,收回鸦片战争后租借给英国人作避暑的山地,并由国民政府拨款兴建公园,庐山始出现接待旅游机构,提供各种代办性服务。1939年,日军入侵江西,使刚起步的旅游业遭厄运,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江西旅游业基础十分薄弱。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5月,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南昌分社;1958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市级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实施计划方案计划书

市级智慧旅游建设 实施方案 2018年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建设原则 (1) 三、建设目标 (2) 四、总体架构 (3) (一)智慧旅游的顶层设计。 (3) (二)智慧旅游的总体架构。 (4) 五、主要容 (6) (一)主导型项目。 (6) 1. 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 (6) 2. 旅游指挥调度中心。 (7) 3. 旅游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 (7) 4. 旅游数字互动营销平台。 (8) 5.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8) 6. 旅游信息门户。 (9) 7. 旅游智慧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9) 8. 旅游行业监督管理系统。 (10) 9. 移动终端旅游应用平台。 (10) 10. 智慧旅游体验中心。 (10) (二)引导型项目。 (11) 1.智慧景区(度假区)。 (11)

(1)电子票务子系统。 (11) (2)景区(度假区)信息发布子系统。 (12) (3)客流趋势与预警子系统。 (13) (4)基于位置与身份识别的服务子系统。 (13) (5)深度旅游引导子系统。 (13) (6)停车场管理子系统。 (13) 2. 智慧旅行社。 (14) (1)旅行社信息门户。 (14) (2)合同管理系统。 (15) (3)导游管理系统。 (15) (4)车载监控系统。 (15) 3. 智慧饭店(酒店)。 (15) (1)数码客房服务系统。 (16) (2)饭店(酒店)运营管理系统。 (16) 4. 智慧游轮。 (16) (1)游轮客房服务系统。 (16) (2)运营管理系统。 (17) 5. 智慧温泉。 (17) (1)温泉运营管理系统。 (17) (2)电子票务(匙牌)系统。 (18) 6. 智慧乡村旅游。 (18) 7. 智慧旅游服务商。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