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2019年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清单
- 格式:pdf
- 大小:219.97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1 项目名称: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陕西省公路学会提名意见:该项目经过七年的联合攻关与应用,优化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推荐了适用于不同路面结构的滑动层类型及参数;将滑模摊铺施工技术应用于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实现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机械化摊铺;研发了锚固区装置、移动式混凝土摊铺装备、高强钢丝放线架及灌封机等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设备和装置。
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出版专著1部,编写地方标准1项,发表论文7篇,将斜向预应力水泥混凝土技术相关成果成功推广应用于各等级公路的面层、复合式路面、桥面铺装及收费广场,已应用于18项工程,累计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特提名该项目申报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及以上。
3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中的关键问题,经过七年的科技攻关,结合工程特点,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材料、结构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及质量检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攻克了6项工程技术难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设计标准,优化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提出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和流程。
2.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力学特性、收缩性能和耐久性能,深化研究了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混凝土材料,提出了混凝土配合比及不同掺合料用量,研制了预应力筋缓凝胶粘材料,推荐了适用于不同路面结构的滑动层类型及参数。
3.首次将滑模摊铺施工技术应用于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该工艺施工速度快,实现了斜向预应力混凝土路面机械化摊铺。
4.首次研发了如锚固区装置、移动式混凝土摊铺设备、高强钢丝放线架及灌封机等斜向预应力无缝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设备和装置,提高了施工技术水平,保证了施工质量。
西北大学2019年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申报指南西北大学二○一九年九月高水平教材建设项目一、由我校教师主编,长期用于本科教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修订完善,使用面广、效果好、影响大的基础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类教材,并拟进行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的出版教材。
二、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高水平出版社出版的本科教材或者拟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
完全学分制改革专项项目研究应面向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密切结合,尤其是要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双一流”建设,关注完全学分制下创新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
西北大学高水平教材建设项目(完全学分制改革专项)申报书项目类别完全学分制改革专项□高水平教材建设□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申报单位(盖章)联系电话西北大学教务处印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立足于教学改革需求,深入推进研究性教学,带动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变革,支持教师开展MOOC和SPOC 等新型课程建设,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理念及方法引入传统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该项目将依托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平台”(爱课程)进行建设,项目包括“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和“校内专属网络公开课”(SPOC)两个类别。
一、申报条件1.项目主持人必须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
其中,MOOC课程主持人应为学校受聘教师,原则上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SPOC课程主持人原则上为讲师,必须有所申报专业领域两名正高级专家推荐方可申报。
建设期内每人只能申报主持一个项目,项目组成员不少于3人。
2.申报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内容符合慕课的特点和要求,注意将授课内容知识点化,并充分重视微视频、多媒体、在线互动等多种教学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利用。
3.MOOC课程优先从我校各级精品课程、全校通识课程中,选择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主讲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较为熟练的课程进行试点建设。
2019年度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重点产业创新链(群) (16)(一)工业领域 (16)1.高性能特种材料 (16)1.1重卡汽车用高性能摩擦材料 (16)1.2轻质高导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16)1.3陶瓷基复合材料紧固件 (17)1.4耐高温高强韧抗腐蚀铁铝基共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17)1.5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极关键材料的技术 (18)1.6新型宽温FFS液晶显示材料技术研究 (18)1.7太赫兹产生与探测晶体材料与应用 (19)1.8面向航空航天的润滑耐磨复合材料 (19)1.9掺杂压电单晶材料研究 (20)1.10电子级高纯试剂材料研究 (20)2.石墨烯 (21)2.1新型三维石墨烯制备及其自驱动集成天线应用研究 (21)2.2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及低成本宏量制备技术研究 (21)2.3晶圆级多层石墨烯制备及其在柔性光电器件应用研究 (21)2.4大幅面石墨烯智能复合材料及其智能结构的制造与应用 (22)2.5石墨烯轻质结构吸波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 (22)2.6石墨烯改性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开发 (23)2.7石墨烯生产膨/晶化产业化设备 (23)2.8以天然石墨为原料的石墨烯大规模产业化工艺技术 (24)2.9高性能石墨烯基超级电容设计及应用研究 (24)2.10石墨烯改性润滑剂(油/脂)规模化制备技术 (24)3.有色金属 (25)3.1高性能钛合金丝材制备技术 (25)3.2高强韧钛合金大规格板材制备技术 (25)3.3大规格钛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26)3.4高纯钼单晶材料制备技术 (27)3.5核用高性能钼合金制备技术 (27)3.6核用高精度锆合金薄壁管材制备技术研究 (27)3.7难熔铌合金深过冷凝固制备技术 (28)3.8高稳定性大容量难熔金属/铜合金高压触头材料及关键制备技术 (29)3.9超大规格锆板材及锆/钢复合板材关键技术 (29)3.10高性能镁合金热机械精密成型技术 (30)4.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 (30)4.1飞机总装智能生产线建模与仿真优化技术 (30)4.2复合材料机翼自治愈结构制造技术 (31)4.3航空发动机叶片类零件抗疲劳制造技术 (31)4.4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壁板液体成型技术 (32)4.5航空通用智能测试系统 (33)4.6航空机载传感器 (34)4.7航空航天结构功能一体化部件制造技术 (34)4.8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自动铺丝技术与设备 (35)4.9高强度大尺寸蒙皮成形新技术 (36)4.10仿生微小通道换热器设计及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37)5.智能电网 (38)5.1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 (38)5.2强电磁脉冲对关键电气设备的损伤机理研究及样机设计 (38)5.3综合能源服务关键技术与系统化平台 (38)5.4中高压交流限流器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39)5.5中压直流开断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39)5.6智能配电网就地化保护关键技术及装备 (39)5.7智能配电网中性点柔性接地技术 (40)5.8高压气体断路器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 (40)5.9接入中压直流配电网的分布式能源多端口变换系统 (41)5.10智能变压器设备规模化运维监控平台技术 (41)6.通信 (41)6.1民用HF/VHF信息传输与组网系统研发 (41)6.2智能机器设备的实时远程控制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发 (42)6.3大规模高动态高效接入与组网架构 (42)6.4大规模MTC与uRLLC异构共存技术研究与验证 (43)6.5 5G基站预商用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43)6.6 5G组网技术研究及网优工具研发 (44)6.7基于5G终端试验样机关键技术研究 (44)6.8 5G多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5G终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 (45)6.9面向任务的高可靠智能数据链 (45)6.10面向无缝覆盖的空基通信组网技术 (46)7.北斗导航与卫星应用 (46)7.1北斗星地增强传感器 (46)7.2北斗导航智能终端 (47)7.3北斗机载多模导航引导设备 (47)7.4北斗位置雷达及自动避障技术 (47)7.5 SAR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图重建技术 (48)7.6多源高分遥感数据应用制作及三维可视化技术 (48)7.7低轨遥感卫星高动态指向跟踪技术 (48)7.8遥感卫星数据移动接收站 (49)7.9便携式卫星遥感终端 (49)7.10泛北斗卫星综合应用创新示范 (49)8.大数据与云计算 (50)8.1政务大数据开放共享关键技术及应用 (50)8.2工业领域实时大数据异构处理优化技术 (50)8.3云数据中心智能管理优化技术 (51)8.4数字化人文及文化资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利用关键技术 (51)8.5区域生态监管大数据处理技术与应用 (52)8.6领域并行处理云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52)8.7基于“云-边-端”的工业装备自主保障技术 (52)8.8智能制造生产线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 (53)8.9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公共安全管理平台 (53)8.10面向“一带一路”的高效物流数据分析与服务 (54)9.网络安全 (54)9.1物联网数据安全保护关键技术及系统 (54)9.2面向互联网服务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 (55)9.3云平台安全支撑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 (55)9.4云环境下密文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 (56)9.5基于AI的恶意加密流量检测与防御技术 (56)9.6大型勒索软件检测与防御平台 (57)9.7移动智能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和产品 (57)9.8中低轨卫星通信安全组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 (58)9.9面向云计算的高性能国产密码服务设备研发 (58)10.量子信息 (59)10.1参考系和测量设备无关的即插即用型量子密钥分发技术 (59)10.2量子通信网络测试与评估技术 (59)10.3多场景条件下基于多粒子纠缠态的信息传输关键技术 (59)10.4量子雷达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60)10.5量子深度神经网络目标识别技术 (60)10.6量子通信系统用高性能压电单晶致动器 (61)10.7基于高性能电光晶体的低驱动电压电光调制器 (62)10.8基于高性能非线性晶体材料的波长转换器件 (62)10.9弱信号量子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63)10.10复杂天候光学量子成像技术 (63)11.物联网与区块链 (64)11.1支持匿名授权的可信物联网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64)11.2基于NB-IoT的物联网系统架构及示范应用 (64)11.3物联网异构互联与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研发 (65)11.4 RFID系统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 (65)11.5基于区块链存储的物联网数据自主管控研究 (66)11.6区块链评测体系与评测方法研究 (66)11.7基于区块链的多域物联网可信受控共享技术及系统 (67)11.8基于区块链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可监管研究 (67)11.9区块链数字发票系统研发 (68)11.10区块链大规模数据安全存储与传输研究 (68)12.机器人与无人机 (69)12.1高海拔偏远地区无人机应急物资输送平台研究 (69)12.2基于人工智能的巡检无人机 (69)12.3高层建筑消防特种灭火无人机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 (70)12.4高可靠无人机自主与智能飞控技术 (70)12.5无人机高精度多源信息容错与自主导航技术 (70)12.6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 (71)12.7高危环境无人自主交互操作技术与装备 (71)12.8复合型智能自主移动操作机器人 (72)12.9外骨骼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72)12.10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73)13.人工智能 (73)13.1 VR/AR 与智能机器人 (73)13.2大数据人工智能 (74)13.3互联网人工智能 (74)13.4群体智能技术 (75)13.5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76)13.6深度学习技术与系统 (77)13.7无人系统 (77)13.8智能感知技术 (78)13.9智能交通技术 (79)13.10智能教育与智能政务 (79)14.高端制造装备 (80)14.1基于互联网+装备制造云服务系统开发及应用 (80)14.2高强钢钢板生产工艺装备研发 (80)14.3高精度五轴卧式加工中心 (81)14.4高端跨尺度多功能精密去除制造装备 (81)14.5轴齿高效复合柔性加工单元与智能管控技术 (82)14.6轨道交通系统车轴智能磨削专用数控磨床 (82)14.7耐高温复合材料的先进抛光技术与装备 (83)14.8绿色环保印刷、包装技术与高端装备 (83)14.9高端器件制造微操作技术与装备 (84)14.10高品质混凝土骨料回收再利用技术与装备 (84)15.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 (85)15.1电动汽车检测线核心装备及数据融合关键技术 (85)15.2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 (85)15.3电动汽车高性能动力电机及其新型控制关键技术 (86)15.4电动汽车高密度锂电池性能提升与能量管理系统关键技术 (86)15.5重型L4级自动驾驶混合动力矿用车关键技术 (87)15.6电动汽车高转速电机-传动一体化变速增扭关键技术 (87)15.7商用车辆新能源开发、应用一体化关键技术 (88)15.8自动驾驶开放道路测试监管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 (88)15.9无人车环境感知及多源信息融合关键技术 (89)15.10甲醇汽车关键技术 (90)15.11智能网联汽车车内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研究 (90)16.精细化工 (91)16.1绿色含氟化学品的开发及工程制备技术 (91)16.2煤焦油提取酚制备芳香醚的绿色甲基化工艺开发 (91)16.3苯酚合成苯甲醚绿色环保工业化技术开发 (92)16.4新型功能性化学品研发 (92)16.5油田用绿色化学品的制备及其应用 (93)16.6高性能催化剂和工艺助剂的制备关键技术开发 (93)16.7成品油添加剂关键技术开发 (94)16.8抗氧剂类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 (94)16.9航天器用流体润滑剂的工业研发 (95)16.10煤基高值精细化学品开发 (95)17.科技文化融合 (96)17.1文化艺术展演技术集成系统装备的研发与应用 (96)17.2数字内容创意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6)17.3新型文化消费产品或设备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7)17.4新媒体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7)17.5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7)17.6数字出版数字设计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7)17.7动漫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8)18.科技服务业 (98)18.1科技服务业在相关行业领域应用支撑技术与示范 (98)18.2技术转移服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与示范 (98)18.3创业孵化服务中的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与示范 (98)18.4科技金融服务业关键技术与示范 (99)18.5研发服务外包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99)18.6研发设计和工业设计关键共性技术及示范 (99)(二)农业领域 (99)1.农业农村资源循环利用与绿色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99)1.1秸秆资源在农田土壤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 (100)1.2玉米废弃物资源产业化研发及示范 (100)1.3畜禽养殖废弃物(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101)1.4种养结合系统中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101)1.5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技术、制剂研发与示范 (102)1.6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集成与示范 (102)1.7适宜关中、陕北、陕南农村的生态环保智慧厕所研发及示范 (103)1.8城乡建设废料在乡村空间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 (103)2.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面制品工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104)2.1小麦特异性状遗传资源挖掘与利用 (104)2.2高直链淀粉小麦品种选育 (105)2.3强筋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105)2.4彩色及糯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105)2.5小麦绿色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106)2.6 陕西传统面制主食品产业提升及示范 (106)2.7 小麦全麦粉食品工业化生产与示范 (107)2.8 利用小麦加工副产品开发新健康食品技术集成与示范 (107)3.羊乳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 (108)3.1新型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与中试 (108)3.2新型功能性中老年配方羊奶粉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示范 (108)3.3特殊医学人群及特殊人群功能性羊乳研发及应用示范 (109)3.4特色生物活性羊乳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09)3.5羊乳及羊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110)3.6液态羊乳及发酵羊乳加工关健技术研究与示范 (110)4.蔬菜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110)4.1蔬菜抗性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 (111)4.2蔬菜灾害性病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111)4.3蔬菜精准施药与农药控施增效技术研究与示范 (112)4.4半封闭式玻璃温室栽培环境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112)4.5设施蔬菜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 (112)4.6设施蔬菜栽培环境实时监测智能系统开发 (113)4.7蔬菜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模式及绿色生产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推广 (113)5.饲草繁育和高效栽培加工利用产业链 (114)5.1苜蓿-根瘤菌共生抗逆基因挖掘与育种体系构建。
2019 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信息一、项目名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分布特征及勘探目标优选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1.提名单位:陕西省教育厅2.提名意见:致密储层形成及分布研究是一项难度大且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工作,处于当代石油地质研究的前缘领域。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碎屑岩致密储层蕴藏着可观潜力的石油资源。
本项目基于国家对石油资源的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践进行选题,项目立足于学科前沿,在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及多项横向课题的支撑下,项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研究对象,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开展了持续、深入以及系统的研究,项目在地层划分与层序地层对比、物源及沉积演化、沉积体系分析、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储层分类及综合评价、致密油藏富集规律和勘探目标优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该成果学术思想新颖、技术先进、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有效解决了致密储层预测的难题,为下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地质依据,获得了突出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科,任务来源为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浊流沉积与油气富集规律研究(11JK0746)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石油成藏地质条件研究、致密储层测井沉积微相及成岩相划分研究、华庆地区长9储层特征综合研究、南泥湾油田八连沟南111井区有利相带研究等十余项企事业委托横向课题研究项目。
项目主要为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技术服务,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分布及石油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科学依据,为搞清楚延长组致密储层分布特征、寻找致密油分布规律、确定新的勘探与开发目标提供理论支持,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部署提供理论支撑。
项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为重点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地层划分方案及层序地层划分方案;②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格局及延长组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③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方向分析;④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体系及湖岸线演化规律;⑤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特征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特征;⑧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的分类及综合评价;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优选;⑩项目实施效果及勘探成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体育馆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8.09•【字号】陕发改社会〔2019〕949号•【施行日期】2019.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体育馆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西北大学:你校《关于申请批复长安校区体育馆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请示》(西大字〔2019〕51号)收悉,我委委托省政府投资评审中心对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
结合《关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体育馆初步设计〉的评审报告》(陕评审字〔2019〕105号)的意见和建议,经研究,同意你校初步设计方案,现批复如下:一、项目选址及概况西北大学长安校区体育馆位于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门内100米处,拟作为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比赛场馆,属可承担国际、国内专业赛事(含艺术体操、冰球)的甲级体育建筑,主要包括主馆1处、副馆2处和其他功能用房等,总建筑面积33791.24平方米。
二、设计方案(一)建筑工程建筑单体南北长约279.5米,东西宽约104.4米,占地20067.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791.24平方米,建筑高38.654米。
主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地下一层层高5.50米,地上一层层高5.20米,二层层高 4.20米,三层层高4.40米,四层层高5.255米;副馆地上二层,一层层高4.90米,二层层高4.30米。
主馆共设置3部无障碍电梯,其中贵宾区两侧各设置1部,包厢区设置1部。
南北两侧副馆分别设置1部电梯。
主馆一层布置竞赛区、训练区、贵宾区、新闻媒体区、竞赛管理区、运动员区和场馆运营区等;二层为观众入口层,布置观众区和辅助用房;三层在内圈布置观众区(其中主席台布置在正东,观众席布置在其它方向),在外圈东西两侧沿中轴线呈对称状设置贵宾休息区、VIP包厢区、计时记分与广播电视用房等用房,南北两侧则沿中轴线呈对称状设置卫生间、交通核等区域;四层布置中心赛场上层看台,看台外侧设置环形观众平台。
2019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公示信息一项目名称建筑结构爆炸效应与损伤评估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土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研究成果服务于建筑结构相关的防护工程设计与施工、结构动态力学性能与抗爆分析、结构爆后损伤评估、结构优化设计等专业技术领域。
建筑结构抗爆及防护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体系中,尚未有对建筑抗爆防护安全的相关法规和指导性文件,所进行的建筑结构爆后损伤评估和抗爆防护安全设计大多参考国外规范并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
因此,研究爆炸荷载作用下建筑结构动力灾变及其防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尤其是针对生命线工程以及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关键构件和典型结构,国家应编制并颁布包含考虑恐怖爆炸袭击和潜在危险源爆炸对建筑结构影响的防护设计规范。
本项目综合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建筑结构关键构件(梁、板、柱、墙等)及典型结构(地上结构、地下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性能、数值模拟方法和损伤评估体系。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爆炸荷载计算方法:揭示了作用于建筑结构关键构件和典型结构的爆炸荷载分布规律,提出爆炸荷载的计算模型,修正了美国抗爆手册《TM5-1300(UFC3-340-02)抗偶然爆炸结构设计手册》中爆炸荷载的计算方法,使建筑结构关键构件上爆炸荷载的精确计算成为可能。
(2)爆炸荷载下建筑结构的力学响应机制和破坏机理:揭示了建筑结构关键构件及典型结构在爆炸荷载下的动态响应规律及受力机理,阐明多种特征参数对抗爆性能的影响,定义了关键构件和典型结构的破坏类型及相应破坏特征,为建筑结构的抗爆防护设计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3)建筑结构爆后损伤评估体系:揭示了爆炸荷载下建筑结构关键构件的损伤机制,定义了相应的失效准则和损伤指数,构建了建筑结构关键构件爆后损伤评估方法,可对建筑结构各关键构件在不同等级爆炸荷载下的损伤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381郭光义√1612.72397.00255.42钱耀鹏2106979321307682高悦√2584.35385.00237.85冉万里3106979421907709邓晨√3579.32371.00245.42王建新4106979330707685刘蕾√4575.37382.00231.57段清波5106979140107660高嘉珩√5568.18381.00225.28冉万里6106979321107679张鑫荣√6551.01367.00220.71朱之勇7106979211107670刘轩声√7549.10369.00217赵丛苍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2019年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学术型)院(系、所)名称:文化遗产学院专业代码:060100专业名称: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方向)主管领导:序号考生编号姓名录取类别(请在相应类别下划对号)总排序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定向单位拟录取导师备注非定向定向1106979611603406李静宜√1594.35349.00280.25徐卫民2106979611603410程诚√2560.60329.00264.50刘卫红3106979611603404吴青军√3544.65336.00242.25李颖科,刘卫红填表说明:1、总成绩等于初试成绩*0.9+复试成绩;2、请各招生单位分别按专业填写;3、.表上各项内容必须认真对照考生报考基本信息表填写;4、其中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定向单位不能为空,录取类别为非定向的考生在开学一周内必须将个人档案转入所在院系所;5、“少民骨干计划”、“单独考试”的考生只能录取为“定向”;6、“储才计划”类考生院系在审核资格后将成绩换算成硕士复试成绩,并在备注栏标明。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
术奖励成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9.02.12
•【字号】陕教〔2019〕40号
•【施行日期】2019.02.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奖励
正文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
成果的通知
陕教〔2019〕40号
各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经各校推荐,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厅务会审定等程序,共评出授奖成果195项,其中一等奖88项,二等奖81项,三等奖24项,科普奖2项,现将奖励成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本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仍为省厅级奖,由省教育厅向获奖主要完成人员颁发证书。
请各高校将奖励成果纳入科研绩效考核。
联系人:秦天红电话:029—88668675
陕西省教育厅
2019年2月12日附件。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简称“西大”,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创始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由清朝光绪帝御笔朱批设立。
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
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
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
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
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太白、桃园、长安三个校区,总占地2360余亩,设有24个院系、89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教职工3千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留学生1千余人。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9个省部级理工类科研基地和1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