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摩擦力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36
力的基本分类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变化的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力,如重力、摩擦力、弹性力等等。
那么,力的基本分类有哪些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根据作用对象与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大类。
1. 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接触力有以下几种:(1)摩擦力:摩擦力是指两个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作用。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两种。
(2)弹性力:弹性是指物体受到外部作用后发生形变,并在去除外部作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势能就是由于形变而储存起来的能量,当物体恢复原状时这些能量会转化为动能或其他形式。
(3)支持反作用:支持反作用是指支持物体重量或防止物体下沉、倾斜等情况的力。
例如,桌子支持书本的重量,地面支持人的重量等。
2. 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常见的非接触力有以下几种:(1)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一种质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它是由于两个物体之间存在质量而产生的作用。
根据牛顿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与它们之间距离平方成反比。
(2)电磁力:电磁力是指由于电荷或电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例如,同性电荷之间会相互排斥,异性电荷之间会相互吸引。
二、宏观力和微观力根据作用范围和大小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宏观力和微观力两大类。
1. 宏观力宏观力是指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大小和方向明显、能够直接测量或计算出来的外部作用。
例如,我们常说的重量、摩擦、弹性等都属于宏观力。
2. 微观力微观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微观粒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被称为微观力。
例如,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等都属于微观力。
三、向心力和离心力根据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同,可以将力分为向心力和离心力两大类。
1. 向心力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指向圆心的作用力。
例如,行驶在弯道上的汽车受到向心力的作用,使得它能够绕弯道转弯。
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方法:(1)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2)调零(3)应是弹簧测力计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一、重力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受力者是物体。
重力的单位是N。
g=9.8N/kg。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二、弹力1.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叫弹性。
塑(su)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产生条件: (1)物体相互接触; (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4.大小(1)弹簧类弹力:在弹性限度内遵守胡克定律F= kx.(2)非弹簧类弹力的大小应由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求解.5.常见的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三、摩擦力1.定义:相互接触且发生形变的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所受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2、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2)接触面粗糙;(3)两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4)两个物体之间要有正压力3.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滑动摩擦力F=μF N ,静摩擦力:0≤F≤F max.4.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5.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6、摩擦力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运动.接触面处有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且弹力与摩擦力方向总垂直.7、摩擦的种类: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滚动时…)、静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产生的摩擦)。
力的概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的概念:1、力:物体间接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产生加速度)3、力的性质:(1)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要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是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的。
即没有物体(受力物和施力物),就谈不上力的作用(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3)力的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力是矢量,其去处遵守矢量运算法则—平等四边形定则。
(4)力的独立性,一个力作用于某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同时受其他力的作用无关,这就是力的独立性作用原理。
说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并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盘、作用点。
5、力的测量:用测力计测量(最常用的测力计是测力计)6、力的单位:在SI制中,力的主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代号:N.7、力的分类:(1)根据力的性质分为: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2)根据力的效果可分为:拉力、张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的力,性质可相同;同一性质的力,其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如上抛一小球,在球上升的过程中,重力是阻力,而小球越过最高点下落时,重力以成为动力,而将小球和地球看成一个系统时,重力以成为内力。
8、力的表示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可完整地把力的三要素地表达出来,带有的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不需要画出力的标度,只要用一箭头的线段示意出力的方向。
说明: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力时,标度的选取是任意的,实际问题中可根据实际力的在大小作恰当的选择,尽量使画出的力既容易分度,以使整个图面匀称、美观,不仅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还是要将线的长短按标度严格画出。
1.重力公式: F = m * g 其中: F - 重力(N) m - 物体质量(kg) g - 重力加速度(m/s²),地球上
约为9.8m/s²
2.静摩擦力公式: F_s ≤ μ_s * N
其中: F_s - 静摩擦力(N) μ_s - 静摩擦系数(无量纪) N - 作用在物体上的正向力(N)
3.动摩擦力公式: F_k = μ_k * N 其中: F_k - 动摩擦力(N) μ_k - 动摩擦系数(无量纪) N -
作用在物体上的正向力(N)
需要注意的是:
•静摩擦系数通常大于动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与接触物体材质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或小于其最大值μ_s * N
•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μ_k * N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或在已知作用力的情况下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这在物理学习和工程应用中都有重要作用。
中考总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基础)【考纲要求】1、掌握力的初步概念,理解力的三要素,掌握力的示意图;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会用弹簧秤测力的大小;3、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方向;4、知道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度的关系。
【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要点诠释:(1)从字面上看“物体对物体”说明有力的存在时,至少需要两个物体,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这就是力的物质性。
“对”字前面的物体,我们常把它叫施力物体(因为它施加了力),“对”字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受力物体。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人推车,人对小车施加了力,小车受到了力,所以人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只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有力,若只有物体,没有作用,也不会有力。
例如:人踢球,使球在草坪上滚动,人踢球时,人对球施加了力,人是施力物体,球是受力物体,当球离脚之后,人不再对球施力,球也就不再受踢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要点诠释:(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三种情况:①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
例如:刚驶出站台的火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例如:匀速行驶的汽车拐弯了。
③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例如,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例如用力捏橡皮泥,使橡皮泥变成各种形状;用力拉弓,使弓张开;将尺变弯等。
都是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符号和单位①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表示力,为了区分不同作用或性质的力,还常常用其他字母表示力,如重力—G。
②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张明声贵州省独山民族中学 558200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本质是万有引力,在地球表面,重力略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地球上的一切物体,无论静止还是运动,都受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重力的大小同一物体在地球上的不同位置所受重力是不同的。
其大小G=mg,在不同位置g 的取值是不同的。
通常取的近似值g=9.8N/kg。
物体在地球表面受到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离开地面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如果物体离地面的高度与地球的半径相比不能忽略,物体受到的重力明显减少,在地球两极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在地球的其它位置重力约小于万有引力。
在相同高度,赤道的重力最小。
一般计算都取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在赤道和两极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在地球的其它位置重力的方向稍微偏离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来看,可以认为受到的重力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重心的位置根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的分布有关,如果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质量分布均匀,重心在几何中心。
如果质量分布不均匀,没有规则的几何的形状,要采用悬挂法等来确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以外的某一位置,例如圆环、三角框架等,其重心都不在物体上。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形变,对使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1)弹性是指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的物体、在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性质;(2)弹性形变指发生形变的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3)两物体相互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条件。
1)弹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有相互的挤压或拉伸,而产生形变。
2)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具体判别的标准如下:(1)面与面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于公共接触面;(2)点与面接触.弹力的方向垂直于面;(3)点与点接触.弹力的方向应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如图半圆形的碗内放一根木筷而平衡,碗的圆心在O点,木筷与碗内壁A、C点接触,木筷端与A点接触应是点与面接触,木筷与C点接触应是点与点接触。
重力定义: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说明:①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说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纬度越高,同一物体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体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
③在处理物理问题时,一般认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变。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
(3)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的确定:①质量分布均匀。
物体的重心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形状规则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
③引入重心概念后,研究具体物体时,就可以把整个物体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力来表示,于是原来的物体就可以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
弹力(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不过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
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简称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说明:①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
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
③弹力必须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
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
摩擦力与重力平衡问题研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摩擦力和重力时的平衡条件摩擦力与重力在物体的平衡问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放置,还是工程设计中的结构承载,都离不开对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平衡条件的研究。
本文将从摩擦力、重力和物体平衡的角度,对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摩擦力和重力时的平衡条件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摩擦力和重力这两个概念。
摩擦力是由物体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它的存在会使物体在运动或停止时受到阻碍。
而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吸引的力,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向下作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当物体受到摩擦力和重力时,要实现平衡条件,摩擦力必须等于或大于重力的大小。
如果摩擦力小于重力,物体将受到重力的主导,向下加速运动;如果摩擦力等于重力,物体保持静止;如果摩擦力大于重力,物体受到摩擦力的主导,向上运动。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摩擦力和重力时的平衡条件为:摩擦力≥ 重力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的物体平衡条件。
一种常见情况是物体放置在斜面上,该情况下物体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支撑力,以及摩擦力的作用。
在斜面上,摩擦力的大小与斜面的倾角、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有关。
当物体受到的斜面支撑力等于或大于重力的分力时,物体将保持平衡。
换句话说,斜面支撑力的大小要大于或等于重力的分力。
另一种情况是物体被挂在绳子上。
在这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绳子的拉力,重力和摩擦力(如果存在)。
如果摩擦力存在,平衡条件要求绳子拉力的大小要大于或等于重力和摩擦力的合力。
如果没有摩擦力,则绳子拉力只需大于重力即可实现平衡。
最后,我们来讨论物体受到空气阻力的情况。
当物体在空气中自由下落时,除了重力以外,还有来自空气的阻力作用。
阻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形状和空气密度有关。
当物体速度足够小,阻力相对较小时,物体受到重力的主导,向下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增大,阻力也随之增大,最终与重力平衡,物体达到稳定速度。
第一节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2)使物体发生形变.3. 力的三要素:(1)大小、(2)方向、(3)作用力4.力的基本特征:(1)物质性:里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同时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4)矢量性: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其运算法则为平行四边形定则(5)独立性:一个力作用在某一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这个物体是否同时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无关5. 力的分类:(1) 按力的性质分: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可分为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3)按研究对象:内力、外力6.基本相互作用(1)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2)重力属于引力相互作用,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磁场力等本质上是电磁作用的不同表现.二、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注:在地球表面附件可近似认为等于万有引力)2.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可用弹簧秤/弹簧测力计测量)注:(1)物体的质量不会变;(2)G的变化是由在地球上不同位置处g的变化引起的3.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注: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和水平面垂直,不一定和接触面垂直)4.重心:重力宏观作用效果的等效作用点.(因为物体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可认为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即为物体的重心)---类比质点注:(1)影响重心位置的因素:①物体的形状;②物体的质量分布(2)确定方法:悬挂法(3)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4)并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到重力的作用例[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下列关于重力和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C)A. 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B. 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 用细线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悬线所在的直线上D. 重心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故重心一定在物体上三、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2.弹性:(1)弹性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2)弹性限度:当形变超过一定限度时,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重力弹力摩擦力产生条件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它们都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首先,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施加的一种吸引力。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因此,重力的产生条件是存在质量并且有距离。
其次,弹力是一种物体在受到压缩或拉伸时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物体必须具有弹性,并且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其发生形变。
当外力消失时,物体会恢复原状,并产生弹力。
最后,摩擦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包括两个物体之间有接触,并且存在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总之,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都是由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力。
了解这些力的产生条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物理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专题五:重力、弹力、摩擦力一:重力1、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地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在地球吸引物体的同时,物体对地球也有吸引力2、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但与地理位置有关,一般同一物体重力随高度增加而减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大,在两极处重力最大.3、重力的测量测量工具:弹簧秤或台秤测量原理:根据二力平衡知识,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时受到的竖直悬挂物的拉力或水平支持物的支持力在数值上与物体的重力相等.4、物体重心的确定定义:物体的任何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与质量的分布有关,物体的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例如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其重心就不在圆环上.练习:1. 用弹簧秤竖直悬挂静止的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秤对小球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B.弹簧秤对小球的拉力等于小球的重力C.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D.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2.关于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重力的大小总是恒定的B.同一地点,物体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C.物体落向地面时,它受到的重力大小大于它静止时受到的重力大小3.物体的重力总等于它对竖直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如图所示,一被吊着的空心的均匀球壳内装满了细沙,底部有一阀门,打开阀门让细沙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球壳内剩余细沙组成的系统的重心将会()A.一直下降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4.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二:弹力1.弹力的产生条件:(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2)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放在桌面上所受到的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B.木块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C.用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的竹竿的弹力是由于木头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对电线的拉力,是因为电线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2.弹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
摩擦力和重力关系
摩擦力与重力没有直接关系,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没有其他外力作用时,压力等于重力,即摩擦力等于压力等于重力。
当物体放在斜面上,或物体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力时,根据公式,摩擦力等于摩擦系数乘以压力,即摩擦力与摩擦力有关系数和压力,与摩擦系数和压力有关。
重力无关紧要。
一般情况下,摩擦力不会等于重力,但在一定条件前提下有时会等于重力。
如果用一个水平力把重力为G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时,物体受到的墙对它的摩擦力等于它的重力G,比如生活中用压缩空气吹乒乓球,将压缩的压力调整到刚好使乒乓球悬停静止在空中时,气体与固体间的摩擦力就等于固体重力了。
摩擦力和重力两者其实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不过有时可以根据二力平衡判断出摩擦力与重力相等而已。
比如竖直压在墙上的物体,静止时重力等于摩擦力;或者匀速爬树时,重力等于摩擦力,这些是根据二力平衡判断二者相等。
高中物理实验测量重力与运动摩擦力重力和运动摩擦力是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准确测量重力和摩擦力的数值,高中物理实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本文将介绍高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测量重力和运动摩擦力的方法与步骤。
实验一:测量重力实验目的:测量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砝码组、物体样本。
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相等。
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确保其可靠性。
2. 将质量砝码组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的挂钩上,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3. 在挂钩上加上适当质量的物体样本,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4. 重复步骤3,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样本进行实验,记录示数。
5. 根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万有引力恒定的数值,计算出物体的重力。
实验二:测量运动摩擦力实验目的: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摩擦力。
实验器材:光滑水平桌面、物体样本、弹簧秤、发光笔。
实验原理:物体在水平运动时,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其大小与物体所受的垂直压力成正比。
实验步骤:1. 将水平桌面保持干净光滑,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 将弹簧秤固定在桌面上,保持水平。
3. 选择一种物体样本,并在其表面贴上发光笔。
4. 将物体样本轻轻推动,使其在桌面上匀速滑动,并记录弹簧秤示数。
5. 改变物体样本的质量或表面材质,重复步骤4,记录示数。
6. 根据弹簧秤示数和所受压力的比值,计算出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摩擦力。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测量,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和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摩擦力的数值。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其规律。
对于实验一中测量的重力,我们可以发现其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关系,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预期。
而实验二中测量的摩擦力与所受压力成正比,这也符合我们对于摩擦力的基本认识。
总结:高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