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构建与实现
- 格式:pdf
- 大小:196.25 KB
- 文档页数:1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目标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导向,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实例。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第一步是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带教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并确定学习目标,例如学习儿童耳鼻喉科疾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术后护理等。
这些学习目标应该具体、可量化和可评估,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根据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应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
在学习儿童耳鼻喉科疾病的特点时,带教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讨论和观察患者来进行教学。
在学习诊断和治疗方法时,带教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模拟操作和角色扮演。
在评估方面,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报告和临床观察等方式进行评估。
然后,带教老师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目标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带教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案例讨论、实际操作和临床观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带教老师还可以使用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学、模拟器和临床案例库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带教老师需要通过评估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评估应该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带教老师可以通过考试、综合报告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带教老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提高。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引言一、目标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目标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学者制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供学生去完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 以学生为中心。
目标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强调任务性。
目标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任务和活动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和任务性,注重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3. 适应性强。
目标教学法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
4. 注重评价。
目标教学法要求教师和学生要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和评价,通过评价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依据。
二、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的特点及挑战1. 疾病种类多。
小儿耳鼻喉科包括鼻窦炎、扁桃体炎、耳聋等多种疾病,临床带教需要教学内容繁杂。
2. 治疗技术复杂。
小儿耳鼻喉科的治疗技术较为复杂,包括内窥镜、耳鼻喉手术等高难度的技术操作,需要教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
3. 病情变化快。
小儿耳鼻喉科疾病的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临床观察和疾病判断能力。
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教师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如何利用目标教学法提高临床带教的效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基本的检查技术、诊断方法和治疗技能,需要具备怎样的临床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
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强调学生的任务性学习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病例、病例讨论、实际操作等任务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儿科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诊疗能力。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关爱患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注儿科医学的发展动态,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儿科基础知识:儿科学、儿科学基础、儿科学临床技能等。
2. 常见儿科疾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等。
3. 儿科诊疗技术:儿科护理、儿科急救、儿科康复等。
4. 儿科临床实践:病房实习、门诊实习、急诊实习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儿科基础知识、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诊疗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临床实习指导:导师亲自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临床技能。
四、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儿科基础知识教学,包括儿科学、儿科学基础等。
2. 第3-4周:常见儿科疾病教学,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3. 第5-6周:儿科诊疗技术教学,包括儿科护理、儿科急救等。
4. 第7-8周:临床实习指导,包括病房实习、门诊实习等。
5. 第9-10周:总结性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考核: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
2. 期末考试:笔试,考察学生儿科基础知识、常见疾病、诊疗技术等。
3. 临床实习考核:病房实习、门诊实习、急诊实习等。
4. 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医德医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
六、教学保障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2. 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
3. 加强与其他医学院校、医院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
4. 定期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我们将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临床技能、良好医德医风的儿科医学人才,为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在以往小儿耳鼻喉咽科开展的实习中,存在许多的不足。
减弱了参与热情,甚至在内心轻视耳鼻喉咽科的临床实习。
耳鼻喉咽科目标带教法的主要内容是制定整个实习期间内的详细管理制度以及确定有关新的标准,确定各个时间段需要实习的具体内容,合理划分实习小组,使其更好地掌握规范操作。
并注重实习生各项能力的制定以及规范化,重视对评价偏低学生的单独指导。
要制定科学的实习评价标准,通过各项分值的汇总,来考察实习的效果。
目标教学法的主要优点是提高了实习生的学习参与热情,大大改善临床带教的效果,并构建老师学生患者三方和谐。
标签:目标教学法;耳鼻喉科;临床带教;儿科带教[Abstrac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past practice of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which weakens the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the main content of aim teaching method in the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 is to made the detailed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whole practice period and determine the new standards,determine the specific content in various time phrases,rationally divide the practice group and make them better master the standardized operation,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ul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various abilities of trainees and individual guidance of students whose evaluation are lower,make the scientific practice criterial standards and evaluate the practice effect by summarizing various scores,and the main advantage of aim teaching method is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trainees,grea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 and construct the harmony between teachers,students and patients.[Key words] Aim teaching method;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Clinical teaching;Pediatric teaching在以往小儿耳鼻喉咽科开展的实习中,存在有许多的不足。
探讨PBL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PBL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践。
文章首先介绍了PBL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并强调了在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阐述了PBL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包括PBL环节设计、学生参与情况调查、案例分析讨论以及实践效果评估。
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文章指出了PBL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教育者提供借鉴,促进儿科学教学的创新和进步。
【关键词】PBL教学法,儿科学,教学实践,案例分析,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评估,发展方向。
1. 引言1.1 PBL教学法的介绍PBL教学法,即问题导向式学习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PBL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设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PBL教学法强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通过PBL教学,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PBL教学法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儿科学》教学中,结合PBL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对儿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1.2 《儿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儿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对儿童疾病的敏感性和熟练度,让他们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病儿童,提高治疗成功的几率。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儿科学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的教学也要求学生具备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因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与成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处理儿童疾病时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细致的护理。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学法被引入到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
其中,目标教学法是一种适用性比较广泛的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探讨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如何运用目标教学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目标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需求和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导向性强,具有明确的学习指标和表现标准。
具体来讲,目标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它需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教学目标还需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相结合。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计划制定需要考虑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综合训练。
3、实施教学活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量化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
(1)掌握小儿耳鼻喉科相关的基本知识,包括小儿耳鼻喉科疾病的分类、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2)熟练掌握小儿耳鼻喉科的基本技能,如专业检查、病历书写和治疗操作等方面。
(3)培养良好的医学态度和沟通能力,与小患者及其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计划:(1)在理论学习的阶段,可以通过课件、教材和期刊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理论课的讲解和知识点强化。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1. 引言1.1 目的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是为了引入话题,向读者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目标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旨在通过对目标教学法的具体介绍和案例分析,分析其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背景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掌握丰富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目标教学法的特点恰恰符合这一需求,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重点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运用目标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为了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情况及效果,本研究将进行一系列深入的分析与实证研究,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背景】1.3 研究意义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目标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提高带教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目标教学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目标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培养规范的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深入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具体运用,还可以为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探索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摘要】现代医学教育中,目标教学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具体运用。
首先介绍了目标教学法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如何运用该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目标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效果。
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结论部分强调了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为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运用、案例分析、优势、局限性、改进措施、重要性、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耳鼻喉科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医学生和住院医师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带教模式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带教内容不够系统和明确,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不畅等。
有必要引入目标教学法来提高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的效果。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实现这些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运用目标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通过案例分析,优势和局限性的对比,以及提出改进措施,为小儿耳鼻喉科临床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1.2 目的小儿耳鼻喉科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学科,对于培养医学生和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小儿耳鼻喉科的临床带教中,目标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和实习医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他们的临床技能和专业水平。
本文旨在探讨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该教学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改进措施,探讨其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小儿耳鼻喉科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标教学法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的运用引言一、目标教学法概述目标教学法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广泛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学生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教学的起点和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设定的目标,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目标的逐步达成。
目标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过程严密规范,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目标教学法主张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此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1.明确教学目标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的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的特点,明确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是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等。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小儿耳鼻喉科的专业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创设真实的临床场景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临床场景来运用目标教学法。
具体而言,可以在临床实践环节中,为学生创设各种小儿耳鼻喉科疾病的真实场景,例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耳膜穿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实的医疗环境和临床工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儿耳鼻喉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指导学生分析病情、解决问题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可以通过目标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病情、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提供病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诊断,引导学生思考临床症状的原因和病情的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经验,提升综合素质小儿耳鼻喉科临床带教中,目标教学法还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将实际操作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
一、计划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儿科护理工作在临床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儿科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儿科护理人才,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儿科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护理能力,能够独立进行儿科护理工作。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关爱病儿,关爱生命。
4.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包括生长发育、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疾病特点等。
2. 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如静脉输液、吸氧、吸痰、导尿、换药等。
3. 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儿童哮喘等。
4.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包括护理差错防范、护理风险管理等。
5. 儿科护理伦理与人文关怀:培养关爱病儿、关爱生命的职业道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由教师系统讲解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操演示法:由教师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演示,学生跟学。
4.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练习。
5. 角色扮演法:模拟临床情景,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阶段(1-4周):系统讲解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
2. 第二阶段(5-8周):讲解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并进行实操演示。
3. 第三阶段(9-12周):学生分组进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练习。
4. 第四阶段(13-16周):讲解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并进行案例分析。
5. 第五阶段(17-20周):进行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伦理与人文关怀教育。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操考核:包括儿科护理技术操作、临床案例分析等。
3. 综合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实习报告等。
4.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一、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儿科医学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传统的儿科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为了提高儿科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儿科人才,我们提出以下创新设计方案。
二、创新目标1. 提高儿科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 提升儿科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内容1. 教学模式创新(1)翻转课堂: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总结的教学模式。
(2)案例教学法:以实际病例为背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PBL(问题导向学习)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创新(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临床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远程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远程教学,打破地域限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教学评价创新(1)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创新能力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2. 教学资源建设:收集、整理相关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案例等。
3. 师资培训:对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方案,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5. 教学评价:对创新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目标化教学模式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新生儿科护理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专业的学生而言,新生儿科护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否胜任所担任的岗位。
因此,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过程中,应用目标化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1. 目标化教学模式的介绍目标化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学习者需求和发展需要而设计和开发的教学方法。
其重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学习进程和形式、学生的能力和特点等个体因素,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习过程,并获得有效的学习结果。
2. 目标化教学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在新生儿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目标化教学模式主要应用在以下三个方面:(1)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新生儿科护理的带教过程中,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规划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协调和统一。
(2)明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在新生儿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3)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新生儿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只有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思考,并从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3. 目标化教学模式的优点目标化教学模式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
(2)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3)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能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能够根据学习者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 结论综上所述,目标化教学模式在新生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儿科室教学工作计划一、工作概述儿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对儿童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科医生的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挑战。
因此,加强儿科室的教学工作,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是当前儿科室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目标1.提高儿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和治疗水平,增强医生对儿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2.加强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提高医生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
3.培养一批优秀的儿科医生,为医院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
三、实施方案1.建立健全儿科教学体系。
对儿科医生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包括儿科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诊断与治疗方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
组织医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不断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
2.加强临床实践和带教工作。
在儿科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让医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同时加强带教工作,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师指导新医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快医生的成长速度。
3.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
儿科室需要与其他专业科室进行合作,共同对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治疗和照顾。
因此,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推进各专业医生的协作,提高治疗效果和儿童病情的诊断。
4.加强科研和学术交流。
鼓励儿科医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医生的科研意识和实践能力。
组织医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扩大医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医生的学术水平。
五、教学工作评估1.定期进行教学成果评估。
每年对儿科医生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包括教学效果、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
通过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定期对医生进行绩效考核。
对医生的医疗技术、医德医风、岗位责任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并做出奖惩措施,激励医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加强反馈机制。
建立医生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机制,及时收集医生的工作表现、患者满意度等信息,为医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改善建议。
六、总结通过以上工作计划的实施,相信儿科室的教学工作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未来儿科医生的整体素质将进一步提高,为儿童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前言儿科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
为提高儿科护士的临床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儿科护理队伍,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儿科护士的专业技能,使其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操作及护理技术。
2. 培养儿科护士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使其能够与患儿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关系。
3. 加强儿科护士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
4. 提升儿科护士的科研意识,鼓励其参与护理研究,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内容1. 儿科护理基本理论:包括儿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护理原则等。
2. 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儿童等不同年龄段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措施。
3. 护理技术操作:包括无菌操作、静脉输液、雾化吸入、氧气吸入、新生儿护理等。
4. 心理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5. 沟通技巧:包括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心理疏导技巧等。
6. 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包括团队协作、领导能力、护理质量管理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或专家进行理论授课,使护士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使护士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操演示法: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演示,使护士掌握正确的护理操作技能。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临床场景,让护士在角色扮演中提高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
5. 小组讨论法:组织护士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3个月):重点学习儿科护理基本理论、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
2. 第二阶段(4-6个月):重点学习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沟通技巧。
3. 第三阶段(7-9个月):重点培养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学习成果,开展护理研究,提高护理水平。
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辽宁省朝阳市卫生学校 尚凤芝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尹玉新儿科专业教学活动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为了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学习内容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必须注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
一、目标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模式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对所学内容层层分解、所讲内容之间环环相扣的现象,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教育模式。
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专业教学当中的应用无论是在主观还是客观方面,都能够起到提升学生学习实践质量的作用。
二、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一)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明确目标的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培养。
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会影响其知识掌握程度的。
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只是根据实习大纲开展教学互动,就很容易出现因为目标内容过多而无从下手的情况,而目标教学模式的应用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在设定明确的目标后,每一个目标的完成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让其更愿意投入到下一项内容的学习当中。
(二)教学更有针对性目标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盲目带教的问题。
在应用此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获得更加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观察而更加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评价指导。
这有利于提高儿科专业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任”和“不尽责”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的,目标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责任感,让教师根据所设定的目标更加认真地投入教学工作中。
(三)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儿科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目标教学模式的应用能起到提高教师引导作用的效果。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儿科学;目标导学;教学改革;临床教学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拥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如浩瀚的大海,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完(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加之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
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因此,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实施以目标导学为途径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儿科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目标导学的特点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双主教学”所谓目标导学,就是应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导学过程中塑造学习主体,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
目标导学之“导”有三个内涵:目标引导、学法引导、潜能开导。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
教师“主导”是指教师是导学者,包括导读(指导自学教材)、导思(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导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诱导学生积极发言)、导练(指导答疑及操作训练,以达到目标)。
其中读、思、议、练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全在“导”字上。
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法,真正把学生提到“主体”地位上。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儿科学临床教学,因为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同学们学习时不会像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一样感觉陌生,儿科许多课程均是以疾病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统一模式为讲授线索,而同学们过去已经学习了病理、病理生理及药理等基础课,许多时候完全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目标。
2.目标明确,能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之所以凭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因为目标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定向、控制和激励的巨大作用;导学目标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3]。
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发表时间:2018-10-11T10:52:04.5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李玲娜[导读] 结论:目标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考核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云南省德宏职业学院云南德宏州 678400摘要:目的:探讨目标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校2016届和2017届三年制、五年制临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介入目标教学模式,将两届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2016届79名学生,教学中未实施目标教学模式,观察组为2017届85名学生,教学中介入目标教学模式,比较两届学生考核成绩、教学效果问卷评分及学生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成绩都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教学效果问卷评分及学生满意度都更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目标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考核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目标教学模式;儿科;临床教学;应用研究教学模式滞后对临床专业发展及毕业生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下,教学模式与临床应用不匹配的矛盾更为突出,为有效提高我校儿科临床专业教学水平,本文将目标教学模式应用于日常教学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学生资料选择我校2016届和2017届的164名三年制、五年制临床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95名,女69名,年龄在19-23岁之间,按照儿科教学中是否介入目标教学模式,将164名儿科临床专业学生分为两组。
观察组为2017届的85名专科学生,此届学生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男49名,女36名,平均年龄(21.2±1.4)岁,其中三年制37名,五年制48名,医院实习时间在9个月之间,平均时间(9.1±1.6)月,实习医院中三甲医院25名,二甲医院49名,二甲以下医院11名,对照组为2016届的79名专科学生,此届学生教学中未实施目标教学模式,男46名,女33名,平均年龄(20.8±1.7)岁,其中三年制34名,五年制45名,医院实习时间在9个月之间,平均时间(8.8±1.9)月,实习医院中三甲医院23名,二甲医院46名,二甲以下医院10名,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7-15T05:10:59.821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高月玲朱蕾[导读] 结论目标教学法用于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有着较高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石嘴山 753200)摘要:目的探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学校自2017年12月-2019年12月的31例儿科实习学生为研究组,采用目标教学法。
同时选取本学期的31例儿科实习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比较两组教学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实习生的临床操作能力、理论掌握能力更高,有显著差异(P<0.05)。
研究组实习生对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目标教学法用于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有着较高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目标教学法;护理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对儿科护理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有着较好的教学基础,但多年来偏重于疾病护理,已不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模式。
护生将来的使命是生命的卫士,是健康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医疗战线的主力军[1]。
但当前教学中多重视儿科疾病理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不能较快适应临床工作。
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了将目标教学法用于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学校自2017年12月-2019年12月的31例儿科实习学生为研究组,采用目标教学法。
同时选取本学期的31例儿科实习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
两组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3、讨论儿科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中较重要的临床课程,重点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对小儿实施整体护理的专业护理学。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家庭、个体及社会进行健康指导及卫生宣教。
儿科临床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构建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5-11-20T10:40:42.3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作者:刘秀云
[导读]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构建和采用目标教学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合推广应用。
刘秀云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014030
摘要:目的:探究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目标教学法构建与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5月期间在儿科实习的实习生128名,根据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校期间采取常规的临床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对比两组教学法的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成绩及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构建和采用目标教学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适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临床教学;目标教学法;实现;构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临床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儿科治疗效果的要求更高,很多医院带教教师无法对实习生产生信任感,并且对其有排斥现象,因此,使得实习生在儿科实习中面临着各种尴尬[1]。
目标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理论基础为现代教育理论,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手段,力求目标具体、明确、操作性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学效果明显。
为进一步探究其目标教学法构建与实现的效果,本文选取我院儿科实习生128名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儿科实习的实习生128名,根据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观察组的时间为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对照组有65名,观察组有63名,所有学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岁,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均为1个月,对比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实习生从进入儿科后,总带教老师要将实习生将科室的管理要求告知实习生,并让实习生适应科室环境,对实习生进行分配,带教教师在工作中向学生讲解具体的操作内容。
在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参加考试,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门考试,同时学生要评价带教教师,将评价结果反馈到医院。
观察组采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
实习生在进入儿科开始,总带教教师不但要将管理制度向实习生交代清楚,同时也要将儿科的相关知识,儿童发育情况及常见疾病都要向实习生讲解清楚,同时也会对实习期间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向实习生简要介绍,使其形成一个总体的概念。
其目标教学法具体如下:
(1)目标的制订
总带教教师和医师要将教学目标制订出来,理论目标、技能目标及态度目标共同构成总体目标,各个带教教师要共同讨论具体的细节,再制订出具体的教学目标。
理论目标就是要将儿科的相关理论知识教于实习生,主要包括儿科的各种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主要是锻炼实习生,使其拥有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对患儿病情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2]。
态度目标是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面对工作的态度,面对患者的态度,面对教师及同事的态度等。
(2)目标的实现
实习生在进入儿科第1天,要接受总带教教师的培训,并将实习期间要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做成手册发放给实习生。
在实习的各个阶段,带教教师要首先将目标告知实习生,使其了解到这一阶段要学习什么知识及要掌握什么技能,使其有目的的实习,保证教学质量。
带教教师首先要将理论讲清楚,再进行操作,观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对疑问进行解答,再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再对实习生进行指导和总结,以此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1.3 评价标准[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能力、表达能力、教学态度、操作能力等进行评价,分为满意和不满意。
将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包对文中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当P<0.05时,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习生满意度对比结果
对比两组实习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3.65%(59/63),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9.23(45/65),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实习结束后成绩对比
观察组平均成绩为(90.12±6.48)分,对照组平均成绩为(84.12±6.45)分,对比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儿科临床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法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目标的设定,使实习生可以有目的的去学习,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研究结果显示,目标教学法的应用不但提升了实习生对教师的满意度,也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璇.儿科临床教学中多模式整合教学方法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72-73.
[2]曲书强,邵庆亮,吕莹等.PBL结合LBL的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6):153-154.
[3]袁显文.浅谈儿科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