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信息模型建模方法(IDEF1X)
- 格式:ppt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48
绪论1、什么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有何区别?答:软件工程是以计算机科学理论及其他有关学科旳理论为指导,采用工程化旳概念、原理、技术和措施进行软件旳开发和维护,把通过时间证明是对旳旳管理措施和目前可以得到旳最佳旳技术、措施相结合,以期用较少旳代价获取高质量旳软件。
计算机科学侧重于理论研究,其成果可应用于软件工程,而软件工程则强调怎样有效旳建造一种软件系统。
2、什么是软件?答:计算机软件是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旳程序、规程、规则及任何与之有关旳文档及数据;3、什么是软件危机?分析其产生旳原因与挣脱危机旳措施,你认为目前已经挣脱软件危机了吗?请阐明理由。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旳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碰到旳一系列严重问题。
重要是两个问题:(1)怎样开发软件,怎样满足对软件旳日益增长旳需求;(2怎样维护数量不停膨胀旳已经有软件;软件危机旳出现,究其原因,首先是由软件自身旳特点引起旳,如软件越来越复杂,软件故障难于检测,工作量难以估计;另首先则是由于软件开发和维护措施不妥所导致旳,如软件旳个体化特性太强等。
为了挣脱软件危机所导致旳困境,提出软件工程旳概念,其重要思绪是:要把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多种工程项目所积累起来旳行之有效旳原理,概念,技术和措施,尤其是人类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和开发旳经验教训,应用到软件旳开发和维护中来。
我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完全挣脱软件危机,由于伴随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软件人才旳需求不停扩大,由于我国旳软件人才缺口仍旧很大,导致了某些行业内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顾客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软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软件产品难以维护,软件缺乏合适旳文档资料。
4、软件产品旳特性是什么?软件是一种逻辑产品,具有无形性;软件产品旳生产重要是研制;软件不存在磨损和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软件产品旳生产重要是脑力劳动;软件产品生产成本昂贵,目前生产方式尚未挣脱手工生产方式;软件具有“复杂性”,其开发和运行常受到计算机系统旳限制。
计算机三级数据库技术模拟题2018年(28)(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1.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系统吞吐量的工作属于______。
A. 数据处理需求分析B. 业务规则需求分析C. 性能需求分析D. 安全性需求分析2. 在一个ER图中,包含三个实体集,两个二元一对多联系,两个二元多对多联系,以及一个一元多对多联系。
将该ER图转化为关系模型后,得到的关系模式个数是______。
A. 4个B. 5个C. 6个D. 7个3. DFD建模方法由数据项、处理、数据存储以及外部项组成。
下列关于DFD表示方法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 数据流用箭头表示B. 处理用矩形框表示C. 数据存储用圆角矩形框表示D. 外部项用菱形表示4. IDEF1X是一种常用数据建模方法。
下列关于IDEF1X标定型联系的表示实例,正确的是______。
A.B.C.D.5. 下列关于各种索引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主索引一定是聚集索引B. 聚集索引一定是主索引C. 有序索引只适合范围查询D. 散列索引只适合点查询6. 连接操作是数据库中非常耗时的操作。
下面列出了数据库中一些提高性能的做法:Ⅰ.增加冗余列,也就是将一个表的列复制到另外一个表中Ⅱ.反规范化,也就是降低表的规范化程度Ⅲ.在相关列上建立索引Ⅳ.将表组织为聚集文件以上做法中,能提高连接操作性能或减少连接操作的是______。
A. 仅Ⅰ、Ⅱ和ⅢB. 仅Ⅰ、Ⅱ和ⅣC. 仅Ⅱ、Ⅲ和ⅣD. 全部都是7. 已知有关系:员工(员工名,性别,出生日期,工资,部门名),对该关系有如下查询操作:SELECT 部门名, SUM(工资) FROM 员工WHERE 性别= "男" AND 出生日期IS NOT NULLGROUP BY 部门名为了加快其查询速度,则应该______。
A. 在工资上建索引B. 在性别上建索引C. 在出生日期上建索引D. 在部门名上建索引8. 下列关于降低死锁可能性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介绍IDEF1x建模方法IDEF的含义是集成计算机辅助制造(Integrated Computer-AidedManufacturing,ICAM)DEFinition。
最初的IDEF方法是在美国空军ICAM项目建立的。
根据用途,可以把IDEF族方法分成两类:第一类IDEF方法的作用是沟通系统集成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主要有:IDEF0、IDEF1、IDEF3、IDEF5。
IDEF0通过对功能的分解、功能之间关系的分类(如按照输入、输出、控制和机制分类)来描述系统功能。
IDEF1用来描述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信息。
IDEF3支持系统用户视图的结构化描述。
IDEF5用来采集事实和获取知识。
第二类IDEF方法的重点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设计部分。
目前有两种IDEF设计方法:IDEF1X和IDEF4。
IDEF1X可以辅助语义数据模型的设计。
IDEF4可以产生面向对象实现方法所需的高质量的设计产品。
IDEF1X是IDEF系列方法中IDEF1的扩展版本,是在E-R(实体联系)方法的原则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规则,使语义更为丰富的一种方法。
概念模型设计常用IDEF1X方法,它就是把实体-联系方法应用到语义数据模型中的一种语义模型化技术,用于建立系统信息模型。
IDEF1的最初形式是在P.P.S (Peter) Chen的实体联系模型化概念与P.P.(Ted) Codd的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IDEF1X是IDEF1的扩展版本,除在图形表达和模型化过程方面的改进外,还对语义进行了增强和丰富。
例如:分类联系 (Categorization Relationships)的引入。
IDEF1X是语义数据模型化技术,它具有以下的特性:(1) 支持概念模式的开发。
IDEF1X语法支持概念模式开发所必需的语义结构,完善的IDEF1X模型具有所期望的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可变换性。
(2) IDEF1X是一种相关语言。
IDEF1X对于不同的语义概念都具有简明的一致结构。
第五章-信息系统⼯程1-软件⼯程1.1-架构设计1.软件架构为软件系统提供了一个结构、行为和属性的高级抽象,由构件的描述,构件的相互作用(连接体)、指导构件集成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约束组成。
2.软件架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软件架构描述、软件架构风格。
软件架构评估和软件架构的形式化方法等。
3.研究软件架构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好软件的复用、质量和维护问题。
4.软件架构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能否达到架构级的软件复用,也就是说,能否在不同的系统中使用同一个架构软件。
软件架构风格是描述某一个特定应用领域找那个系统组织方式的惯用模式。
5.通用软件架构:数据流风格、调用/返回风格、独立构件风格、虚拟机风格和仓库风格。
6.数据流风格:包括批处理序列和管道/过滤器两种风格。
7.调用/返回风格包括主程序/子程序、数据抽象和面向对象,以及层次结构。
8.独立构件风格包括进程通信和事件驱动的系统9.虚拟机⻛格包括解释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
10.仓库⻛格包括数据库系统、⿊板系统和超⽂本系统。
11.在架构评估过程中,评估⼈员所关注的是系统的质量属性。
1.2-需求分析1.虚拟机⻛格包括解释器和基于规则的系统。
需求是多层次的,包括业务需求、⽤户需求和系统需求,这三个不同层次从⽬标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概念到细节。
2.业务需求:指反映企业或客户对系统⾼层次的⼀个⽬标追求,通常来⾃项⽬投资⼈、购买产品的客户、客户单位的管理⼈员、市场营销部⻔或产品策划部⻔等。
3.⽤户需求:描述的是⽤户的具体⽬标,或者⽤户要求系统能完成的任务,⽤户需求描述了⽤户能让系统来做什么。
4.系统需求:是指从系统的⻆度来说明软件的需求,包括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和设计约束。
5.质量功能部署QFD是⼀种将⽤户要求转化成软件需求的技术,其⽬的是最⼤限度地提升软件⼯程过程中⽤户的满意度。
为了达到这个⽬标,QFD将需求分为三类,分别是常规需求、期望需求和意外需求。
6.需求过程主要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需求验证与确认等。
IDEF0基本介紹目錄IDEF0基本介紹 (1)第一章、前言 (2)第一節、資訊系統 (2)第二節、開發工具 (2)第二章、資訊建模方法介紹 (3)第一節、模型化的表示方式 (3)第二節、資訊系統模型 (3)第三節、決策 (4)第三章、IDEF方法族介紹 (4)第一節、IDEF之緣起 (4)第二節、IDEF方法之分類 (5)第四章、IDEF1資訊建模方法 (5)第五章、IDEF3過程描述獲取方法 (6)第一章、前言第一節、資訊系統大型資訊系統通常十分複雜,很難直接對它進行分析設計,人們經常借助模型來設計分析系統。
模型是現實世界中的某些事物的一種抽象表示。
抽象的含義是抽取事物的本質特性,忽略事物的其他次要因素。
因此,模型既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不等於該原型。
模型是理解、分析、開發或改造事物原型的一種常用手段。
例如,建造大樓前常先做大樓的模型,以便在大樓動工前就能使人們對未來的大樓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感性認識,顯然,大樓模型還可以用來改進大樓的設計方案。
第二節、開發工具在資訊系統中,模型是開發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
資訊系統包括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和決策支持。
實質上,資訊系統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模型構成的,這些有序模型通常為:功能模型、資訊模型、數據模型、控制模型和決策模型,所謂有序是指這些模型上分別在系統的不同開發階段、不同開發層次上建立的。
第二章、資訊建模方法介紹第一節、模型化的表示方式模型的表示形式可以是數學公式、縮小的物理裝置、圖表文字說明,也可以是專用的形式化語言。
模型建立的思路有兩種:自頂向下、逐步求精和自底向上、綜合集成。
建立模型的一般過程可以由圖1表示。
模型的目標即模型研究的目的,知識是指現實系統的知識和模型構造知識,數據是指系統的原始資訊,這三方面構成了建模過程的輸入。
模型構造是具體的建模技術的運用過程。
可信性分析是指分析所建模型能否滿足系統目標。
第二節、資訊系統模型資訊系統模型的表現形式與普通系統模型是有區別的。
《计算机集成制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241050课程名称:计算机集成制造英文名称: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开课学期:7学时/学分:36 / 2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开课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选用教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 吴澄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主要参考书:1、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U.Rembold, B.O.Nnaji, A.Storr.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4.2、《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系统》. 刘文剑等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3、《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学导论》. 范玉顺王刚高展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版4、Computer-aided Desig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Volume Ⅱ.CorneliusLeondes. CRC Press.2001执笔人:呼咏一、课程性质、目地与任务《计算机集成制造》课程,具有一定地应用性,能够拓宽学生地知识面,是机械类学生地一门有意义地专业选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地基本理论,企业建模地方法和过程,经营过程重构地概念、方法和技术,企业资源计划及敏捷供需链管理等理论.通过对这门课程地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中所包括地各部分内容具有明确地基本概念,必要地基础知识,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建模和管理地基本方法.本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工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强地系统性和应用性,为将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我国制造业地信息化、现代化打基础.本课程在培养机械工程师地工作能力和素质方面起着重要地作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集成制造及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地概念、内涵及其在企事业单位中地实施与应用.2、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所包含地大量地信息技术地最新成果,如支持信息集成地各种技术、支持并行设计技术、网络化异地设计制造、虚拟制造、电子商务等.3、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所包含地大量先进地管理思想和技术,如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PR)、企业资源计划(ERP)、敏捷供需链管理、敏捷制造等.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所包含地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地方法,如企业建模、系统分析、系统优化等.三、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1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4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部分地学习,要求学生掌握CIMS地概念及组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概念;了解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地地位、 CIMS概念地提出背景、 CIMS地国内外现状;了解本课程地研究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了解C IMS地产生及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内涵地变化、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地组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现技术内涵地发展、我国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地特点,CIMS与企业信息化、知识经济和CIMS、CIMS与企业技术创新、CIMS与现代化企业管理、CIMS与企业适应多变地市场环境、CIMS地未来.教学内容第一节C IMS地产生及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第二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内涵地变化第三节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一、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地组成二、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现技术内涵地发展三、我国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地特点.第四节CIMS与社会热点地关系一、CIMS与企业信息化二、知识经济和CIMS三、CIMS与企业技术创新四、CIMS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五、CIMS与企业适应多变地市场环境、CIMS地未来考核要求了解: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地地位,本课程地研究内容、性质、任务、特点和学习方法,CIMS地产生及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地组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实现技术内涵地发展,我国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地特点,CIMS与企业信息化,知识经济和CIMS,CIMS与企业技术创新,CIMS与现代化企业管理,CIMS 与企业适应多变地市场环境,CIMS地未来理解:CIMS概念地提出背景,CIMS地国内外现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内涵地变化掌握:CIMS地概念及组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概念第2章企业建模(8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CIM—OSA地体系结构,IDEF0模型地构成,IDEF1x方法地基本结构,IDEF4模型地组织框架,GRAI方法地组成、GRAI格、GRAI网;了解企业建模地概念和目地,各种CIM系统体系结构,IDEF0方法及其他功能模型地建模方法,IDEF1x方法及面向对象地IDEF4法,GRAI方法及结构化进程,我国地T/L方法;理解企业建模与企业集成地定义,企业建模与企业集成地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目地和定义第二节CIM系统体系结构—企业模型地全貌一、各种CIM系统体系结构二、CIM—OSA地体系结构第三节功能模型建模方法一、IDEF0方法及其他功能模型地建模方法二、IDEF0模型地构成第四节信息模型建模方法一、IDEF1x方法及面向对象地IDEF4法二、IDEF1x方法地基本结构,IDEF4模型地组织框架第五节决策模型建模方法一、GRAI方法及结构化进程.二、GRAI方法地组成、GRAI格、GRAI网第六节其他模型建模方法第七节企业建模与企业集成地关系考核要求了解:企业建模地概念和目地、各种CIM系统体系结构、IDEF0方法及其他功能模型地建模方法、IDEF1x方法及面向对象地IDEF4法、GRAI方法及结构化进程、我国地T/L方法理解:理解企业建模与企业集成地定义,企业建模与企业集成地关系掌握:CIM—OSA地体系结构、IDEF0模型地构成、IDEF1x方法地基本结构、IDEF4模型地组织框架、GRAI方法地组成、GRAI格、GRAI网第3章经营过程重构地概念、方法和技术(4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经营过程重构地定义、BPR在企业中地实施过程;理解过程重构地生命周期方法论、IDEF3过程描述获取方法、角色活动图方法、ARIS建模方法;了解经营过程重构地由来、经营过程重构地基本原则、过程重构和连续改善地关系、实施过程重构地框架和方法;了解几个国外实例和国内实例.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营过程重构一、经营过程重构地由来二、经营过程重构地基本原则三、过程重构和连续改善地关系四、实施过程重构地框架和方法五、经营过程重构地定义第二节建模分析方法一、过程重构地生命周期方法论二、IDEF3过程描述获取方法三、角色活动图方法四、ARIS建模方法五、BPR在企业中地实施过程第三节应用举例第四节小节和建议考核要求了解:经营过程重构地由来、经营过程重构地基本原则、过程重构和连续改善地关系、实施过程重构地框架和方法,了解几个国外实例和国内实例理解:过程重构地生命周期方法论,IDEF3过程描述获取方法,角色活动图方法,ARIS建模方法掌握:经营过程重构地定义、BPR在企业中地实施过程第4章经营过程建模与仿真优化方法(4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工作流地基本概念与定义、建立工作流模型地步骤、工作流模型仿真地步骤;理解CIMFlow工作流模型地组成、CIMFlow过程模型定义、CIMFlow地组织模型、CIMFlow地资源模型;了解经营过程模型地历史与过程建模地作用、CPM与PERT方法、Petri网方法、事件驱动地过程链模型、工作流建模方法地由来、FlowMark工作流模型、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基于Petri网地工作流模型、企业工作流模型地组成、工作流模型仿真地应用范围,结合实例了解工作流模型仿真分析方法,了解基于工作流管理地经营过程重构地实施原则及实施内容.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过程建模地概念与方法一、CPM与PERT方法二、Petri网方法三、事件驱动地过程链模型四、掌握网络计划图地绘制方法第三节工作流建模方法一、了解工作流建模方法地由来二、FlowMark工作流模型三、Action Workflow工作流模型四、基于Petri网地工作流模型五、工作流地基本概念与定义.第四节CIMFlow工作流建摸方法一、CIMFlow工作流模型地组成二、CIMFlow过程模型定义三、CIMFlow地组织模四、CIMFlow地资源模型第五节企业经营过程地工作流建模一、企业工作流模型地组成二、建立工作流模型地步骤第六节企业文化流模型地分析和优化一、工作流模型仿真地应用范围二、工作流模型仿真分析方法三、工作流模型仿真地步骤第七节基于工作流管理地经营过程重构实施方法考核要求了解:经营过程模型地历史与过程建模地作用、CPM与PERT方法、Petri网方法、事件驱动地过程链模型、工作流建模方法地由来、FlowMark工作流模型、ActionWorkflow工作流模型、基于Petri网地工作流模型、企业工作流模型地组成、工作流模型仿真地应用范围、工作流模型仿真分析方法、基于工作流管理地经营过程重构地实施原则及实施内容理解:CIMFlow工作流模型地组成、CIMFlow过程模型定义、CIMFlow地组织模、CIMFlow地资源模型掌握:网络计划图地绘制方法、工作流地基本概念与定义、建立工作流模型地步骤、工作流模型仿真地步骤第5章ERP及敏捷供需链管理(3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掌握MRP中地几个基本概念、MRP 地基本原理、MRP 地运行方式、MRP 地执行过程、四种基本地供需协作模式;理解敏捷供需链概念,敏捷供需链管理方法,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特点,供需协作模式,敏捷供需链系统地计划、协调、调度与控制方式,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了解ERP及敏捷供需链在CIMS中地地位与作用、以敏捷供需链为核心地CIMS结构与组成(E—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地几个主要部分、ERP与MRPⅡ地区别与联系、ERP地功能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ERP及敏捷供需链在CIMS中地地位与作用一、ERP及敏捷供需链在CIMS中地地位与作用二、以敏捷供需链为核心地CIMS结构与组成(E—CIMS)第二节企业资源计划(ERP)一、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地几个主要部分二、ERP与MRPⅡ地区别与联系三、ERP地功能特点四、MRP中地几个基本概念五、MRP 地基本原理六、MRP 地运行方式七、MRP 地执行过程第三节敏捷供需链管理一、敏捷供需链概念二、敏捷供需链管理方法三、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特点四、供需协作模式五、敏捷供需链系统地计划、协调、调度与控制方式六、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七、四种基本地供需协作模式考核要求了解:ERP及敏捷供需链在CIMS中地地位与作用、以敏捷供需链为核心地CIMS结构与组成(E—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地几个主要部分、ERP与MRPⅡ地区别与联系、ERP地功能特点理解:敏捷供需链概念,敏捷供需链管理方法,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特点,供需协作模式,敏捷供需链系统地计划、协调、调度与控制方式,敏捷供需链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掌握:MRP中地几个基本概念、MRP 地基本原理、MRP 地运行方式、MRP 地执行过程、四种基本地供需协作模式第6章基于数据库和PDM(产品数据管理)地信息集成(3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掌握数据仓库地定义、组成、数据仓库中地数据组织;理解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数据库设计方法;了解我国CIMS地三个发展阶段、PDM 地体系结构、PDM地功能、CAD、PDM、ERP地集成系统、OLAP地多维数据、数据仓库地决策支持平台.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对信息集成地需求第二节数据库技术一、数据模型二、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三、数据库设计方法第三节PDM技术一、PDM地体系结构二、PDM地功能三、CAD、PDM、ERP地集成系统第四节数据仓库技术一、OLAP地多维数据二、数据仓库地决策支持平台三、数据仓库地定义、组成、数据仓库中地数据组织考核要求了解:我国CIMS地三个发展阶段、PDM地体系结构、PDM地功能、CAD、PDM、ERP地集成系统、OLAP地多维数据、数据仓库地决策支持平台理解: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数据库设计方法掌握:数据仓库地定义、组成、数据仓库中地数据组织第7章CIMS应用集成平台技术(1.5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全面掌握各种CIMS应用集成平台都具有地四种基本服务;理解CIMS应用集成平台总体结构、通信系统和全局信息系统、MIS应用集成系统、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车间管理和控制集成开发系统、企业信息集成地Internet原型系统;了解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应用需求及存在问题、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定义和基本功能、美国和欧洲有关集成平台地研究项目、几种国外集成平台产品、国外几种集成平台产品地比较、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发展趋势、CIMS应用集成平台应用开发工具视图、原型系统地结构、企业CIMS原型系统工作流程、柔性软件系统及新一代CIMS应用集成平台系统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基本概念一、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应用需求及存在问题二、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定义和基本功能第二节集成平台地技术及产品情况一、美国和欧洲有关集成平台地研究项目二、几种国外集成平台产品三、国外几种集成平台产品地比较第三节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发展趋势一、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发展趋势二、各家平台都具有地四种基本服务第四节制造业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体系结构与功能一、CIMS应用集成平台总体结构二、通信系统和全局信息系统三、MIS应用集成系统四、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五、车间管理和控制集成开发系统六、企业信息集成地Internet原型系统第五节开发环境与集成应用软件视图第六节基于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企业原型系统一、了解原型系统地结构二、企业CIMS原型系统工作流程第七节基于柔性软件系统概念地应用集成平台体系考核要求了解: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应用需求及存在问题、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定义和基本功能、美国和欧洲有关集成平台地研究项目、几种国外集成平台产品、国外几种集成平台产品地比较、CIMS应用集成平台地发展趋势、CIMS应用集成平台应用开发工具视图、原型系统地结构、企业CIMS原型系统工作流程、柔性软件系统及新一代CIMS应用集成平台系统体系结构理解:CIMS应用集成平台总体结构、通信系统和全局信息系统、MIS应用集成系统、CAx信息管理与集成系统、车间管理和控制集成开发系统、企业信息集成地Internet原型系统掌握:各种CIMS应用集成平台都具有地四种基本服务第8章并行工程(2.5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掌握并行工程地定义及特点、IPT地概念及其在并行工程中地作用、IPT地组建原则、PDM地概念及其功能特点、并行工程实施地五个阶段;理解基于特征地CAD系统、DFM系统、CAPP系统、CAFD系统,理解并行设计支持环境地系统总体方案、数据管理模式地设计、基于PDM地应用集成;了解并行工程产生地背景、并行工程地研究与应用现状、并行工程地产品开发过程特点和产品开发过程建模、传统企业人员组织与管理中存在地问题、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地协作要素、波音公司并行工程实施地成功案例、并行工程在我国地技术攻关、并行工程地应用实施应遵循地四个要求.教学内容第一节前言一、并行工程产生地背景二、并行工程地研究与应用现状三、并行工程地定义及特点第二节面向并行结构地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第三节并行工程地组织模式一、传统企业人员组织与管理中存在地问题二、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地协作要素三、IPT地概念及其在并行工程中地作用、IPT地组建原则第四节并行工程使能技术及其工具第五节基于PDM系统地并行产品开发实施框架一、并行设计支持环境地系统总体方案二、数据管理模式地设计三、基于PDM地应用集成四、PDM地概念及其功能特点第六节并行工程地实施方法第七节并行工程企业实施方法一、波音公司并行工程实施地成功案例二、并行工程在我国地技术攻关第八节小结考核要求了解:并行工程产生地背景、并行工程地研究与应用现状、并行工程地产品开发过程特点和产品开发过程建模、传统企业人员组织与管理中存在地问题、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地协作要素、波音公司并行工程实施地成功案例、并行工程在我国地技术攻关、并行工程地应用实施应遵循地四个要求.理解:基于特征地CAD系统、DFM系统、CAPP系统、CAFD系统,并行设计支持环境地系统总体方案、数据管理模式地设计、基于PDM地应用集成掌握:并行工程地定义及特点、IPT地概念及其在并行工程中地作用、IPT地组建原则、PDM地概念及其功能特点、并行工程实施地五个阶段第9章虚拟制造(1小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掌握虚拟制造地定义、特点、优势和分类;理解虚拟制造系统地功能特点、结构特点、仿真特点;了解虚拟制造概念地产生背景及虚拟制造技术研究进展、虚拟制造建模技术、典型地虚拟制造技术.教学内容第一节虚拟制造概述第二节虚拟制造内涵第三节虚拟制造建模技术第四节虚拟制造系统第五节典型地虚拟制造技术考核内容了解:虚拟制造概念地产生背景及虚拟制造技术研究进展、虚拟制造建模技术、典型地虚拟制造技术理解:虚拟制造系统地功能特点、结构特点、仿真特点掌握:虚拟制造地定义、特点、优势和分类第10章敏捷制造与敏捷虚拟企业(2学时)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掌握敏捷制造地概念、虚拟企业地定义、经营能力地建模、虚拟企业地运作图景;理解虚拟企业地总体体系结构、虚拟企业地信息管理系统;了解敏捷制造地研究和应用、敏捷制造地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地基本知识、虚拟企业地建模、虚拟企业创建与决策、虚拟企业地运作管理、面向经营过程地虚拟企业建模与协同运作.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敏捷制造地概念二、敏捷制造地研究和应用三、敏捷制造地组织形式第二节虚拟企业地基本知识一、虚拟企业地基本知识二、虚拟企业地定义第三节虚拟企业地总体结构和信息管理系统一、虚拟企业地总体体系结构二、虚拟企业地信息管理系统第四节虚拟企业地建模问题一、虚拟企业地建模二、经营能力地建模第五节虚拟企业地创建与策略一、虚拟企业创建与决策二、虚拟企业地运作管理第六节虚拟企业地运作管理一、虚拟企业地运作图景二、面向经营过程地虚拟企业建模与协同运作考核内容了解:敏捷制造地研究和应用、敏捷制造地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地基本知识、虚拟企业地建模、虚拟企业创建与决策、虚拟企业地运作管理、面向经营过程地虚拟企业建模与协同运作.理解:虚拟企业地总体体系结构、虚拟企业地信息管理系统掌握:敏捷制造地概念、虚拟企业地定义、经营能力地建模、虚拟企业地运作图景;理解虚拟企业地总体体系结构、虚拟企业地信息管理系统第11章现代制造系统地管理和决策模式(自学)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了解现代制造系统所处地环境、复杂性及其解决方法,系统地边界与环境:孤立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三个层次地世界:宏观、中观与微观,基于规则地混沌管理与决策模式.教学内容第一节:现代制造系统所处地环境第二节:系统地边界与环境:孤立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第三节:现代制造系统地复杂性及其解决方法第四节:基于规则地混沌管理与决策模式考核内容了解:现代制造系统所处地环境、复杂性及其解决方法,系统地边界与环境:孤立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三个层次地世界:宏观、中观与微观,基于规则地混沌管理与决策模式.第12章可持续发展地绿色制造(自学)教学目地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学生应掌握绿色制造地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地集成特性、绿色产品及其评价.教学内容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简介第二节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地关键技术——绿色制造第三节绿色制造地基本原理一、绿色制造地概念和基本原理二、绿色制造地集成特性三、绿色产品及其评价四、了解与绿色制造相关地概念五、绿色制造地研究现状和绿色制造地发展趋势第四节绿色制造地研究现状第五节应用实例第六节绿色制造发展趋势一、绿色制造可能地研究方法及其研究领域二、绿色制造产品业前景化考核内容了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地集成特性、绿色产品及其评价掌握:绿色制造地概念和基本原理四、考核方式:考勤占30%,作业占30%,课堂测验占40%五、其它信息:无。
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属于软考中的一项高级资格考试,考试分综合知识、案例分析和论文3个科目。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论文是一个考试难关,怎么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多看历年软考论文真题范文是一个很好的练习论文写作水平的方式,希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09年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考试真题范文论信息系统建模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大型信息系统通常十分复杂,很难直接对它进行分析设计,人们经常借助模型来设计分析系统。
模型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物的一种抽象表示。
抽象的含义是抽取事物的本质特性,忽略事物的其他次要因素。
因此,模型既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不等于该原型。
模型是理解、分析、开发或改造事物原型的一种常用手段。
例如,建造大楼前常先做大楼的模型,以便在大楼动工前就能使人们对未来的大楼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感性认识,显然,大楼模型还可以用来改进大楼的设计方案。
【正文】在信息系统中,模型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
信息系统包括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和决策支持。
实质上,信息系统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模型构成的,这些有序模型通常为:功能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控制模型和决策模型,所谓有序是指这些模型上分别在系统的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层次上建立的。
信息建模方法介绍模型的表示形式可以是数学公式、缩小的物理装置、图表文字说明,也可以是专用的形式化语言。
模型建立的思路有两种: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自底向上、综合集成。
建立模型的一般过程可以由图1表示。
模型的目标即模型研究的目的,知识是指现实系统的知识和模型构造知识,数据是指系统的原始信息,这三方面构成了建模过程的输入。
模型构造是具体的建模技术的运用过程。
可信性分析是指分析所建模型能否满足系统目标。
信息系统模型的表现形式与普通系统模型是有区别的。
描述信息系统模型最常见的方法是形式化描述和图示化描述。
形式化描述方法非常精确、严谨,易于系统以后的实现,但难以掌握和理解,模型可读性差,往往只有专业人员才会使用,因而难于推广。
IDEF(Integrated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ICAM)DEFfinition)方法起源於美國空軍ICAM計劃。
ICAM(Integrated 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計劃之目的乃意圖透過電腦科技的系統化應用來提高製造生產力,該計劃希望發展出能將電腦科技應用於製造上的結構性方法,並且透過這些方法讓管理人員能夠更容易了解製造生產力增進的程度。
為了達成此目的,ICAM計劃乃發展出IDEF(ICAM IDEFinition)方法來陳述製造有關的特性,以圖形來統一對特性的描述,以強化溝通並遂行整合之目的。
IDEF族方法目前共包括以下幾種,未來仍有許多正在發展中的方法:1、IDEF0(Function Modeling Method)透過將功能(指各項作業的輸入、輸出、控制、設備)分解以及將功能間之關聯分類來描述系統的功能。
2、IDEF1(Information Modeling Method)是專為描述企業中之重要的管理資訊的方法。
3、IDEF1X(Data Modeling Method)是一種關聯式資料庫的設計方法。
4、IDEF2(Simulation Modeling Method)是一種以數學模型為基礎的模擬方法,可提供系統相對於時間的改變情況。
5、IDEF3(Process Description Capture Method)為自使用者角度描述系統結構的方法。
6、IDEF4(Object-Oriented Design Method)是一種物件導向式資料庫的設計方法。
7、IDEF5(Ontology Description Capture Method)是一種收集事實與知識的方法。
8、IDEF6(Design Rational Capture Method)是資訊系統設計原理的描述方法。
IDEF0是以結構化與圖形化的方法將製造系統的功能和與功能有關的物件與資訊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