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汇总共1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4.21 MB
- 文档页数:60
中国52个非遗手艺有哪些每一份文化遗产都历经沧桑,饱含历史风雨,凝结情感和知识因素。
中国遗产,盘点那些让时光惊艳的非遗手艺。
图为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的高温釉下瓷器,起源于中国,流传于世界各地。
常简称青花瓷,也用来指这种装饰工艺。
这个品种清新亮丽,简单大方。
它不仅是工业化前最有影响力的瓷器,也被视为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代表。
因此,中国景德镇的青花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泥人雕塑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民间艺术。
它以粘土为主要材料,混合不同的颜色,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各种形象。
泥人雕塑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时代人们的记忆。
景泰蓝,中国的著名特种金属工艺品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间这种工艺技术制作达到了最巅峰,制作出的工艺品最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称这种瓷器为景泰蓝。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
2006年5月20日,景泰蓝制作技艺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老虎是自古以来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手工艺。
它也是一个很好的儿童玩具,室内装饰,礼品和个人收藏。
种类繁多,流传甚广。
这是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2008年6月7日,布鲁胡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被誉为中国“江南一绝”,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美术棕编,唯湖南长沙一处,棕编之巧与湘绣之美、菊花石刻之奇,并称为“长沙三绝”。
长沙农村生长着去多棕树,为棕编工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相传工艺美术棕编起始于三国时代,已有1,700余年历史。
由于久远地传承,发展成“纯叶”、“全棕”两大派别。
民间艺术旗杆村既是千年古村,必然有千年的古集流传。
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四月初十,旗杆群众习惯组织起来,开展古会活动国,期间有商品交易、民间技艺表演,有龙舞、狮舞、花车、旱船、高跷、面具舞、钱杆舞等等。
在表演技巧上独具匠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舞龙耍龙灯或龙灯舞的简称。
第每年古会期间,舞龙者手持龙开道具,随鼓乐伴奏,在龙珠的引导下,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等内容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
主要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举行。
2、舞狮舞狮是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旗杆村舞狮活动,在古会前后规模最庞大、最隆重、最热闹。
旗杆村所舞属北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金黄色、橙、红色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
3、钱杆舞钱杆舞是具胡典型民间艺术形式的舞蹈。
主要表演方法为手握钱杆子中段,绕体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地面。
表演是铜钱刷刷响,自成节奏,加歌唱,粗犷古朴,韵味无穷,是人们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有益活动。
现在每天晚上,天气好时,妇女老人就在旗杆村文化广场上舞钱杆。
其中有单打、双打、对打和多人不同的队形变化。
钱杆舞所用钱杆子由约1.5米长的竹竿制作而成,粗细均匀。
每节沿轴间开有一糟,横间一插销,每销串有三四枚铜钱。
钱杆舞来源于生活,艺人所舞的钱杆子本是人们沿街乞讨的用具,可以作拐杖、自卫的挑东西。
长期钱杆不离手,闲睱时就拿起杆子玩耍起来,逐渐演变成一种表演形式。
为了便于抒乞讨,又将铜钱嵌入杆中,使表演具有一种吉祥的大象征,有招财进定、财源广进之意。
4、花车花车,又称“推花车“,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分布区域广泛,在各地又有着不同的表演方式,展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区民间艺术汇总1、綦江农民版画重庆市綦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这里盛开着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版画奇葩——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将石刻、木雕、泥塑、剪纸、挑花刺绣、蜡染等古老的民间工艺融入版画之中,使版画艺术充满了生动、活泼、亮丽、质朴、稚拙、幽默等特点。
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铜梁龙灯铜梁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
铜梁龙灯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
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
“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
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
“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
3、秀山花灯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湘、黔、鄂四省市接壤处,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尤以花灯最受亲睐。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起源于元代土著人的“跳团团”,受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逐步演变发展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艺术。
花灯道具:花灯,有花有灯。
花,手工剪成的各种花镶贴在灯,五彩缤纷;灯,竹篾扎制,白纸糊,贴新边,挂彩吊,分为四角、六角、方形,开道照明,吉祥如意,五谷丰登;扇,蒲扇、折扇、双扇,舞动技巧称“扇子功”,有难度;桌,原始花灯的主要道具。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
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刺绣起源很早。
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
虞舜之时,已有刺绣。
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
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
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1,、苏绣苏绣图案秀丽,色泽文静,针法灵活,绣工细致,形象传神。
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
题材以小动物为主。
如《猫戏图》、《风穿花》、《鱼虾图》等。
近年来出现的双面绣,两面有同有异。
如锚的眼睛,两面颜色不一样,十分引人入胜,其刺绣技艺之高超,是刺绣中的精品。
2、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湘绣是以硬缎、交织软缎、透明玻璃纱、尼纶等为原料绣制的精细工艺品,绣品既有名贵的欣赏艺术品,也有美观适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种有条屏、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及各种绣衣等。
3、蜀绣蜀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奁、彩帐和条屏等,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4、粤绣据传创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广东地区主产。
其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除丝线、绒线外,也用孔誉毛捻楼作线,或用马尾缠绒作线。
二是用色明快,对比强烈,讲求华丽效果。
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
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热闹欢快。
常用百鸟朝凤、海产鱼虾、佛手瓜果一类有地方特色的题材。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是指中国民间传承下来的各种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间传统技艺:
1. 剪纸: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之一,它以纸为材料,通过剪刀剪出各种图案和形象。
2. 刺绣:刺绣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按照设计的图案在织物上穿刺,形成花纹或文字。
3. 陶瓷:陶瓷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包括制陶和制瓷两个方面。
4. 木工:木工是指用木材制作各种家具、工具和装饰品的技艺。
5. 编织:编织是指用线、绳、带等材料通过交叉、穿插等方式编织成各种物品的技艺。
6. 面点:面点是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之一,包括制作各种面食和点心。
7. 雕刻:雕刻是指用刀、斧、凿等工具在各种材料上雕刻出图案和形象的技艺。
8. 民间玩具:民间玩具是指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玩具,如泥塑、木雕、竹编等。
9.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指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形式,如民歌、器乐、戏曲等。
这些民间传统技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瓷器2 唐三彩3 珐琅4 琉璃5 玻璃器6 绢人7 中国结艺8 剪纸9 铜器10 玉器11 黄金12 银器13 珍珠14 珠宝玉石制做之盆景15 花丝镶嵌16 骨雕17 象牙雕刻18 蛋雕蛋雕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法与一体的艺术.由于受蛋壳本身形体和材质脆薄的限制,蛋雕的设计与创作与别的雕刻绝然不同.要求作者要有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下刀准.特别是在作品的关键处,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几天来的[心作]也随之化为乌有.做蛋雕就如同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如覆薄冰,心惊胆战,所以好的蛋雕作品只有零蛋和一百分的区别. 蛋雕作为[工艺雕刻]领域中的另类艺术,在设计构思和创作技法上与其他门类的雕刻绝然不同,每件作品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成功。
19 贝雕贝雕就是选用这些有色贝壳,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20 犀角雕刻犀角出自南蕃西蕃,云南亦有。
纹如鱼子,谓之粟纹;粟纹中有眼,谓之粟眼。
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儿者好。
犀角雕明清时期,由于工艺美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雕刻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艺术扩展到犀角材质中来,这样,形状众多、花纹各异的犀角杯就脱颖而出,闻名于世。
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雕刻艺人们利用犀角扁底尖顶的形状,雕镂成花纹各异的杯、爵等酒器。
21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
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建筑装饰木雕,出现不少以民间传说、戏曲、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玩赏性木雕则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得意,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门窗、挂件、花板、屏风、明清家具、壁挂、佛像、镜框等各类雕刻木艺品精工细作,别具特色又不失古典韵味。
22 漆器漆器光亮洁净、易洗,体轻、隔热、耐腐、嵌饰彩绘五光十色,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
中国的民间技艺有哪些
中国的民间技艺有剪纸艺术、鼻烟壶、彩绣、皮影戏、口技、布袋戏、变脸、捏面人、绣花鞋、吹糖人、核雕等。
具体介绍以下几种:
1、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技艺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
2、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 *** 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3、捏面人
捏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技术。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
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
4、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为“吹糖人儿”,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之一。
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的一个大勺里放满了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5、布袋戏
布袋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闽南地区)、广东潮汕与台湾等地区流传的用布偶来表演的传统地方戏剧剧种。
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
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
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资料
民间工艺品是指由普通百姓经过多年的传承、熔炼、创新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物品。
以下是一些别致的民间工艺品资料:
1. 民间剪纸:剪纸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它由纸张和剪刀组成,通过剪、折、刻、敲等技法,制作出漂亮的花鸟、人物、动物等形象,也有寓意吉祥的图案。
2. 壮族绣花:壮族绣花是广西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鲜艳的色彩和精心的绣工而闻名。
壮族绣花主要用于装饰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它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蒙古族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族传统乐器,它以马头形状独具特色。
马头琴通常包括一个马头、一个琴身和四根弦,演奏时手指大拇指持弓、其余四指按弦演奏,被誉为“草原之声”。
4. 傣族银饰:傣族银饰是云南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银为主要材料制成,具有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
傣族银饰的图案多为花鸟、动物等,常常用于婚嫁、节日、仪式等场合。
5. 壶口石刻:壶口石刻是山西省壶口景区的一个旅游景点,它是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一个杰出代表。
壶口石刻包括了大量的佛像、神像、文字等题材,呈现出
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
盘点96种非遗传统技法以下为正文内容:盘点96种非遗传统技法非遗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其中,非遗传统技法被定义为非遗文化的核心,因其涵盖了人类传统文化中的制作技术、工艺技法、艺术表现等方面。
下面,我们对96种非遗传统技法进行盘点。
一、书法篆刻传统技法1. 拓片技法2. 纸灯笼的装饰技法3. 书画拼贴技法4. 剪纸技法5. 画屏技法6. 红木镶嵌技法7. 青铜器铸造技法8. 金属雕刻技法9. 陶瓷制作技法10. 立体刺绣技法11. 紫砂壶制作技法12. 红色陶瓷技法13. 生磨砚技法14. 篆刻技法15. 年画制作技法16. 线装书制作技法17. 做画垂帘技法18. 皮影戏制作技法19. 烙画装裱技法二、传统工艺品技法20. 雕花工艺品技法21. 剪纸技法22. 皮影技法23. 元宵灯笼制作技法24. 木雕技法25. 树脂玛瑙团扇的制作技法26. 梨花雕刻技法27. 芦苇编织技法28. 民间金属器制作技法29. 高箱纸雕技法30. 地毯制作技法31. 陶铁干邑葫芦瓶制作技法32. 番红花染绸技法33. 荷花灯制作技法34. 梭织制作技法35. 梨花红木家具制作技法36. 白蜡雕刻技法37. 包裹画制作技法38. 金银饰品制作技法39. 茶碗修复技法40. 天然石切割加工技法三、传统武术技法41. 太极剑技法42. 南少林技法43. 八卦掌技法44. 武术拳套技法45. 传统散打技法46. 常山剑术技法47. 太极拳技法48. 形意拳技法49. 白鹤拳技法50. 八段锦技法51. 点穴技法52. 兔灵宝剑技法四、传统音乐技法53. 风笛演奏技法54. 古琴演奏技法55. 马头琴演奏技法56. 手风琴演奏技法57. 小笛演奏技法58. 唢呐演奏技法59. 古筝演奏技法60. 板胡演奏技法61. 京剧演唱技法62. 小号演奏技法63. 西洋乐器演奏技法64. 立方二胡演奏技法五、传统舞蹈技法65. 阿哥拉舞蹈技法66. 古典芭蕾舞技法67. 茶艺舞蹈技法68. 后现代舞蹈技法69. 四川秧歌舞技法70. 广场舞技法71. 京剧表演技法72. 踩高跷舞技法73. 民族舞蹈技法74. 齐峰七老舞技法六、传统戏曲技艺75. 评剧表演技法76. 黄梅戏表演技法77. 话剧表演技法78. 西皮戏表演技法79. 二人转表演技法80. 京剧表演技法81. 闽南儒戏表演技法82. 昆曲表演技法83. 地方戏曲表演技法七、传统美术技法84. 山水画技法85. 扇面画技法86. 古幅画技法87. 设计美术技法88. 海洋画技法89. 色彩画技法90. 声画技法91. 美术雕刻技法92. 面塑技法93. 红木雕刻技法94. 端砚制作技法95. 书画影像技法96. 稿纸制作技法总结非遗传统技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法涵盖了制作工艺、艺术表现以及武术、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这些技法的存在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同时也体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工艺品大全中国民间工艺品大全1 瓷器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
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
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
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
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画面和艺术品。
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瓷器"与"中国"在英语中同为一词,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2 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3 珐琅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
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
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过去俗称“古月轩”瓷器4 琉璃琉璃,“以石为质,以硝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