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简介(office format)
- 格式:ppt
- 大小:12.94 MB
- 文档页数:14
大红袍基本介绍
大红袍基本介绍
1、产地大红袍产于风景秀美的福建武夷山。
2、品质特点外形粗壮紧实,叶端扭曲,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浓郁清长,具有浓郁的桂花香;滋味浓爽,历经9次冲泡而不脱真味一一桂花香,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叶底肥厚柔软。
有“茶中之圣”的美誉。
3、地理气候武夷山为福建第一名山,位于与江西接壤的崇安县境内。
全山方圆60千米、36峰、99名岩,峰岩交错,怪石嶙峋,翠岗起伏,溪流纵横,悬崖高耸,坑谷幽深。
天心岩九龙窠的髙岩峭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化不大,更奇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石滴落,滋润着那片茶地,随水而来的还有鲜苔类的有机物,奇特的地理气候使大红袍的生长得天独厚。
4、采制大红袍的采制有特殊之处。
首先采摘有时间规定,即上午8点半采摘,采摘由精练茶师进行,并登记在案。
其次是做青有讲究,9点半晒青开始,工艺的每一步都有严格的时间、次数限制。
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圣,在天下名茶中一直无茶能比。
真正的大红袍产量极少,据说每年只有六七两,这正是它的名贵之处。
更让人担心的是大红袍的种子已没有繁殖能力了,惟一的这片茶枞更让人揪心。
在古木丛生、岩石峥嵘的石壁上刻着三个巨字一“大红袍”。
石壁旁生长着两棵老态龙钟的茶树。
这里的地理条件非常奇特,每到夕阳西下时,岩顶就有一道细泉如银丝,喷洒在茶树上,到第二天东方日出时才消失。
偶遇久旱不雨,周围的草木干枯死去,惟独茶树仍然郁郁葱葱,长青不衰。
大红袍的知识一、大红袍的归属:大红袍是属青茶类,俗称“乌龙茶”,(因名称中有个“红”字而通常被误认为是红茶);是半发酵茶。
大红袍位尊双世遗地——福建武夷山的名茶“武夷岩茶”之首。
因其生长在上亿年前的火山风化岩屑与武夷山的土壤相融合的土质中,具独特的“岩骨花香”,且因其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量有限,所以具有很高的身价。
二、大红袍的传说:明朝时候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待康复后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
”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
”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
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六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三、大红袍的荣誉: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时,毛主席以4两大红袍赠美国总统尼克松;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泽民主席也以4两大红袍赠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199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大红袍茶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2004年在香港第39届工展会上,20克大红袍卖价达16.8万元;2005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上, 20克大红袍拍卖价达19.8万元。
四、大红袍的辨别:正宗的大红袍必须达到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1、采用母树体繁育的树种,2、生长在武夷山70平方公里范围内,3、采用传统的大红袍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
寿山大红袍大红袍(石农俗称鲎箕花坑)发掘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于寿山高山西北面不到一亩地的山坳中,大红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由于长期土壤滋养,其性凝结通灵,其质地多为半透明或微透明牛角冻地或藕粉冻地。
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呈条纹不规则分布,且色界分明,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神采飘逸,刹是好看。
偶尔还能在牛角冻地肌理上发现点点金砂,如星光闪烁,更是凭添了大红袍的风韵。
大红袍质感尊贵典雅、喜庆吉祥,大红袍的红是大红、正红、正色,浓而不浊、艳而不妖,非常切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结和东方文化的传统内涵。
大红袍是寿山石的一种为高山系掘性独石,除了少数裸露于自然界外,其余多数都在地表深层,由于土壤的长期滋养,奇趣天成,其性凝结通灵,质地佳的多是牛角冻地,半透明或微透明。
大红袍的色泽纹理,以大红为主调,且色界分明,条纹呈不规则公布,间有橙、黄、绿、青、蓝、紫、灰各色,色调浓淡相间。
大红袍是大自然的恩赐,天工妙造的闽中瑰宝。
大红袍是掘性独石,其红色的成份是三氧化二铁,故其红不畏光,不怕热,无毒无害,越摩挲把玩越通灵光泽,滋润可爱。
浙江昌化鸡血石和内蒙古巴林鸡血石是矿产石,见光、遇热会发黑,血的成分是硫化汞,汞有毒,玩赏当有度。
世间物以稀为贵,寿山石自开采以来,沙里淘金,论金称两的唯田黄和大红袍两个品种。
福建省参加国石评选组委会印发的宣传册中说:“大红袍已面世者不过数百千克……”可见其存世量的珍稀。
大红袍上的红为纯正的“中国红”,质地不输软地鸡血石,而且不会发生昌化鸡血石见光会发暗变成“死血”的现象,永远鲜红,美仑美幻,在众多的比赛中功城拔寨夺的多项大奖,大红袍也就越来越引起重视,加之产量的限制,广东和海外收藏家竭力购入收藏,价格也一路飚升,也逐渐有了大红袍的雅称,现在这个称呼已基本被寿山石界接受!大红袍的底色兼有橙黄绿青蓝紫灰黑各色。
其色调浓淡相间,神色飘逸,七彩斑澜,十分耐看。
其中以黑牛角冻地的大红袍最为贵重典雅。
大红袍
大红袍
别名大和红、锈钉子、油根、扁皂角、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碎米果、簸赭子、牙痛草、碎米颗、碎米柴。
功效作用活血,祛风,理湿。
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
【异名】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铁仔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高可达6米。
小枝、叶柄均有短柔毛。
单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lO~18毫米,宽6~8毫米,钝头有小突尖,或凹头,基部楔形,边缘除基部外有细锐锯齿,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侧脉3~4对,不明显;叶柄长1.5毫米。
花3~8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花直径2毫米;柱头2~4裂。
浆果小球形,径3~4毫米。
花期春季。
生于山地、路旁、灌丛中。
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淡,凉。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大红袍涩。
”②《云南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活血,祛风,理湿。
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
治痢疾。
”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
治牙痛,肠炎,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3~1两;炖肉或浸酒。
选方
①治痢疾:大红袍、仙鹤草根各一两。
煎水服。
②治风湿:大红袍五钱,大风藤、追风散各三钱,红禾麻二钱,泡酒一斤。
日服二次,。
“国茶”武夷山大红袍--世上最贵的茶“国茶”武夷山大红袍--世上最贵的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名茶中的奇葩,是茶中极品,堪称“国茶”,“茶中圣品”,被誉为“岩茶之王”,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关于大红袍的由来有许多传说,“红袍加身”的故事最广为流传:古时天心寺和尚用武夷山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关于武夷山九龙窠的六棵大红袍母树也有许多神秘的传说。
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这六棵生长于峭壁上的大红袍茶树已经有350余年的历史。
大红袍母树因常年细小甘泉及藓类有机物滋养而天赋不凡,品质优异。
冲至九泡仍不失真味。
6株母树年产不足500克,因其稀有而价值连城,成为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
历朝历代都是上贡君王的贡茶。
清朝史载:大红袍年贡八两。
乾隆皇帝称其为最好的贡茶。
武夷茶早在唐代就以“晚甘候”著称于世,宋代范仲淹《斗茶歌》:“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咏茶诗》:“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说明了武夷茶在宋代就已成为皇家贡品。
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创设皇家焙茶局(御茶园),武夷茶单独入贡,名声日渐扩大,武夷山成为元、明两代皇家贡茶中心。
至明代万历年间,崇安(今为福建省武夷山)皇家贡茶达470.5公斤,约占全国贡茶的四分之一。
十六世纪,武夷山创制了乌龙茶与红茶,成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武夷茶早在十六世纪就走向世界,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成为英国皇室饮品,当时的欧洲人把武夷茶作为中国茶的代名词。
历代名家对武夷茶极致推崇,显示出武夷茶的王者地位。
清代袁枚认为:“余尝尽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顶冲开白色者为最佳”。
因为对武夷茶的钟爱,袁枚甚至将自己家乡名茶龙井也排在武夷茶之后。
大红袍(Da Hong Pao)是一种非常著名的中国乌龙茶,产自福建省武夷山的岩茶中。
大红袍因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而闻名世界,有着悠久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
关于大红袍的名字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美丽故事。
传说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即将参加朝廷考试的贫困学子路过武夷山时,因病倒在路旁。
当地的一位僧侣发现了他,并给了他一些茶汤。
这位学子喝了茶后,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最终他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为此深表感谢。
这位学子后来成为了朝廷高官,再次路过武夷山时,他看到那些茶树就像是穿着红袍的士兵一样,于是他下令为这几株茶树披上大红袍,以表达他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从此,这种茶就被称为“大红袍”。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患病的母亲通过喝这种茶得到了治愈,她的儿子是一位朝廷官员,为了表示感谢,他赠送了自己的红袍给了那些茶树,故此茶得名“大红袍”。
无论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大红袍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宝贵财富,其生产量稀少,价格昂贵,被视为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大红袍的品质高低往往由其色泽、香气、味道和叶底来辨别,好的大红袍茶汤色红亮,香气持久,味道醇厚回甘,叶底完整均匀。
大红袍是什么茶大红袍是什么茶大红袍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茶叶,一般产自福建省武夷山,产量稀少,那么你知道大红袍是茶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大红袍是什么茶,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大红袍是什么茶红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属于武夷岩茶的一种,为乌龙茶类。
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具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
大红袍具有保护牙齿、提神益思、生津利尿、解暑杀菌、减肥美容、预防癌症、降脂降压、抵抗衰老等功效。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类,由于大红袍与铁观音都为乌龙茶类,因此大红袍的制作方式与铁观音类似,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大红袍茶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同时大红袍色调丰富,有三节色、蛤蟆背和三红七青等色。
大红袍泡好之后它的滋味是非常的好的,喝一口觉得自己的嘴里有一种干涩的味道,但是当水喝到肚子里的.时候觉得嘴里留着一股大红袍茶的余香,这样的感觉非常的好。
闻上一闻觉得自己神清气爽。
在制作大红袍的时候,因为烘焙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做出来的口味也不一样。
喝大红袍的好处保护牙齿由于氟对于牙齿的保护比较关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使用的牙膏中都含有氟,而茶叶中也存在这种物质,因此对于牙齿保健具有不错的作用,同时经常用茶水漱口液可以去除口臭。
提神益思大红袍茶叶中含有咖啡碱,而咖啡碱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进思维等功能,因此对于提神益思有所帮助。
解暑杀菌夏日炎炎,茶不仅可以作为自然饮料,夏季饮用具有解暑的效果。
茶叶中的茶多酚与细菌蛋白质相遇后,细菌即行死亡,达到杀菌的效果。
减肥美容大家知道茶叶可以具有减肥功效,大红袍也不例外,大红袍能降低人体的胆固醇与甘油三酯,达到减肥效果;同时大红袍能调节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人体机能,达到美容效果。
预防癌症有研究表明,有喝茶习惯的人相对于不喝茶的人患癌症的概率较低。
降压降脂茶叶中的咖啡碱能舒张血管,加快呼吸,降低血脂,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达到降压降脂的效果。
大红袍文章目录*一、大红袍的概述*二、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三、大红袍的分类*四、大红袍的药方选录*五、大红袍的服用方法*六、大红袍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大红袍的概述1、大红袍的概述分布于西大红袍,中药名。
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枝叶。
南及陕西、甘肃、湖北、台湾、广西、西藏等地。
具有祛风止痛,清热利湿,收敛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风湿痹痛,牙痛,泄泻,痢疾,血崩,便血,肺结核咳血。
2、大红袍的别名簸赭子、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碎米果、牙痛草、碎米颗、碎米柴。
3、大红袍的性状形态小枝圆柱形,常具棱角,被褐色柔毛,多切成段;叶面多皱缩,完整者呈椭圆形或倒卵形,长0.5-3cm,宽0.3-1cm,先端近圆形,常具小尖头,基部楔形,中部以上近边缘有腺点,羽状脉,上面深绿色。
近革质。
气弱,味苦、涩。
4、大红袍的性味归经味苦、微甘,性凉。
入脾、肺、大肠经。
5、大红袍的来源为豆科秔子梢属植物毛秔子梢以根入药。
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6、大红袍的产地分布生于山坡草丛或溪边林下等处。
主产云南、贵州和四川等省。
大红袍的功效与作用1、大红袍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本品含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甲丹参醌,丹参新醌甲、乙、丙、β-谷甾醇,3,4-二羟基苯甲醛,儿茶精,芸香苷,维生素E等。
2、大红袍的功效作用活血祛瘀,安神宁心。
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癥瘕积聚,风湿痹痛,心悸,失眠。
煎服:9~15g。
治乳腺炎,痈肿。
内服并捣敷。
3、大红袍的毒副作用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太近,毒性颇大。
大红袍的分类纯种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的某一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无性繁殖)栽培后,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大红袍。
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因为无性繁殖不存在代数。
商品大红袍:指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在一起的大红袍(有4—5个品系的茶叶)。
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的,此大红袍也不能称为二代、或三代大红袍。
大红袍茶简介大红袍:字面诠释是大红色的衣袍。
一般用于红色植物的比喻和代称,最著名的是茶叶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岩,品质优异。
另外有与大红袍同名的豆科植物“扁皂角”;浙江余杭等地的主栽桔子品种;京剧传统剧目;同名商标如甘肃省东乡县名牌花椒;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等。
茶叶简介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其创制年代,据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清上明制茶法》载大红袍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
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
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
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
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
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
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
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
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
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
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
一、大红袍"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
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
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大红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时送给他4两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茶叶。
事后满腹狐疑的尼克松问周恩来:“怎么只有这么少的茶叶?”周恩来总理说:“一点也不少啊,这差不多是给了你半壁江山了。
”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半壁江山”的大红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叶呢?在武夷山深处的九龙窠,陡峭的崖壁生长着的低矮树丛就是名冠天下的大红袍茶树,它们至今已有360多年的树龄了,作为最初的母树,现在整个武夷山区,仅仅只留下了这六棵。
每年制作出的茶叶只有区区6量8钱至8量左右。
所谓“物以稀为贵”,从这个角度来说,四两大红袍茶叶也就接近半壁江山了。
陈宗懋(中国工程院院士):“大红袍应该说是福建乌龙茶,再缩小一点就是武夷茶里的一个代表,一个是生态条件优越,一句话就是加工技术讲究,这两个东西就构成了大红袍特殊的身份。
”赵大炎(原崇安县县委书记):“大红袍据传说都是贡茶,只有帝王将相才能喝到。
2001年,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因为大红袍很珍贵,以一亿元的价值向保险公司投保。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当地政府曾派了一班部队到那里面专门看守大红袍。
到了四十年代以后,就由主管部门专门雇一个农夫,常年住在九龙窠看(护)大红袍,一直延续到现在没有间断。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在这八十年当中,每一天,都会有人慕名前来一睹这六棵古茶树的风采,但很少有人留意过树下默默守望的人。
曾有多少人为了六棵茶树,以责任和承诺相继厮守,任时光变迁而坚持至今,这既凝聚了武夷茶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又为大红袍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大红袍的珍贵,首先得益于它绝佳的生长环境。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不知从何时起,武夷山的先祖就在山岩峭壁间种植下了这些茶树,它们不像其他地方的茶园那样成片集中,却相伴着流水飞瀑,绿树杂花,在最自然纯净的环境中,孕育出大红袍独有的神韵。
张文亮(武夷茶农):“我们武夷山种茶的土壤,都是这种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
《茶经》里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
大红袍介绍大红袍大红袍属于乌龙茶,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
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
介绍:大红袍又属于半发酵茶。
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
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
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
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
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
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中在明朝年间一个赶考举人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十大名茶——大红袍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
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
...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
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
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
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
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
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
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
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
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
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
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
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