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
- 格式:ppt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7
第5课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教学目标知识识记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能力培养(1)剖析大化改新和伊斯兰教兴起的原因,培养把握内外因素综合分析历史事件起因的能力。
(2)列表归纳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简况,锻炼整理资料、归纳史实的文字处理能力。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大化改新是日本有识之士推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推动了日本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改革求新的历史启示。
(2)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形成与阿拉伯民族的兴盛。
历史史实说明统一与团结是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必要条件。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的出现:伊斯兰教的兴起顺应了阿拉伯民族的要求,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民族的振兴,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又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教学难点如何阐明伊斯兰教兴起与阿拉伯帝国形成的互动关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讲术公元645年6月12日,日本发生一次宫廷政变的故事。
二、授新课(一)东亚:日本大化改新1、请问日本与哪些国家最近(日本是紧靠东亚大陆的岛国,它同大路上的中国和朝鲜半岛距离最近,交往相对比较方便。
)2、你认为有哪些因素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行?内因:统治阶级内讧(领导层矛盾)、下层民众反抗(阶级矛盾)(根本原因)外因:中国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催化作用3、大化改新是参照中国哪个朝代的制度而实施改革的。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史实是什么?(隋唐,,日本派遣遣隋使和遣唐使,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等传入日本)4、大化改新的性质?(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5、时间:645年6、改革内容:(1)在政治上:①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
②中央设立祭祀的神祗官和总理政务的太政官,下辖处理日常具体事务的八个省,另有专职监察官纪的弹正台。
③地方置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中央政府掌控各级官吏任免权。
(2)在经济上:很多贵族的土地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第5课中古时代的东亚和西亚【基本知识】大化改新、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的兴衰【重点知识】伊斯兰教兴起和阿拉伯帝国形成的互动关系【课堂记录】一、东亚:日本大化改新(646年、孝德天皇)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受中国影响深远,大化改革前的日本,存在着两大矛盾,而其中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而其大化改新又是效法中国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恰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日本同中国、朝鲜半岛距离最近,关系密切)1、原因:①内因:统治阶级内讧根本下层民众反抗因素②外因:受中国隋唐先进制度影响——催化因素2、性质: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3、作用:有利于日本经济发展二、西亚: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帝国的形成阿拉伯社会内部外部环境决定了阿拉伯贵族需要强化统治机能,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出现正是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所以伊斯兰教的兴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阿拉伯国家初步形成的过程,同时伊斯兰教又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广为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特征和重要位置——地处西亚、邻近北非和东南欧)[伊斯兰教的兴起]1、背景:①内部环境:新旧社会交替社会矛盾尖锐②外部环境:外族长期侵扰社会秩序动荡2、经过(1)创始人:穆罕默德(2)发源地:阿拉伯半岛麦加地区(3)时间:7世纪(4)经典:《古兰经》3、作用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促进作用[阿拉伯帝国]1、全盛:8世纪,横跨亚非欧三洲2、影响: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②推动东西方的交流与沟通3、灭亡:1258年亡于蒙古军课堂小结:综合第2课和第5课,引导学生对亚洲文明古国的基本特点作一总体的评价。
第一方面,延续时间长:上古时代,中国、印度和两河流域曾闻名于世,绵延久远,到了中古,日本、阿拉伯等又继而崛起,说明亚洲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第二方面,地区分布广:上述文明大国,中、日位于东亚,印度在南亚,而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则地处西亚,说明亚洲的古代文明遍于各处,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