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影响文明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26.3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
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
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
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
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
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
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
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
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
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
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
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
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方面:
1、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温暖期和湿润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寒冷期和干旱期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歉收。
例如,明清的小冰期时期,北方地区连续干旱,导致粮食供应紧张,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
2、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对古代经济有重大影响。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寒冷干旱的气候可能导致经济萧条。
例如,汉朝和唐朝早期的繁荣时期都出现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时期。
3、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气候变化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和粮食短缺,进而引发人口迁移。
例如,历史上黄河流域的水患和干旱曾多次引发人口向南迁移。
这些迁移不仅影响了人口分布,也对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影响。
4、军事冲突和政治格局: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古代的军事冲突和政治格局。
在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可能会南下劫掠以寻找食物和资源,这可能导致与中原王朝的冲突。
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影响政治稳定和政权更迭。
5、文化和科技发展:气候变化可能间接影响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例如,在寒冷时期,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保暖和取暖技术的研究,这可能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
同时,在干旱地区,人们可能会更加注重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的研究,这可能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业、经济、人口迁移、军事冲突、文化和科技等方面。
这些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轨迹。
环境变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古代文明的兴起和灭亡与环境变迁密切相关。
环境变迁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力量的推动,既加速了文明的繁荣,也造成了其衰落。
一、气候变化与古代人类迁徙气候变化是古代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代,人类生活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
而气候的变迁直接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
例如,古埃及的兴起正是得益于尼罗河的水源以及稳定而丰富的农业生产,而阳光充沛、气候适宜的特点决定了古希腊的光辉。
然而,气候变化会导致降雨量的减少,干旱和洪涝等天灾加剧,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种种困难和灾难。
古代的一些重要城市和文明在面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面临衰退甚至消失,这正是环境变化对古代文明带来的直接影响。
二、资源稀缺与文明发展之争古代文明的兴起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丰富。
稀缺的资源往往会激发文明间的竞争与冲突,也使得人类不得不追求新的发展方法和资源利用模式。
例如,古代的希腊城邦在地中海世界的大背景下发展,但长期的贫瘠土壤和有限的资源使得城邦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
古代文明的繁华并非一帆风顺,它背后隐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加大。
资源稀缺还常常导致领土争夺,殖民扩张成为古代文明衰落的一个常见原因,因为人类在追求更多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
三、生态平衡的破坏与文化传承受阻古代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也是其繁荣的关键。
古人智慧地把握了环境的特点,建设了生态友好的城市和农田。
然而,随着文明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得文明的发展受到阻碍。
例如,古代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古代森林的乱砍滥伐则致使了生态系统崩溃。
这种短视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也削弱了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性。
当人类无法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文化的传承也会受到阻碍,甚至衰落。
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古代文明的衰亡中得到佐证,例如玛雅文明在环境破坏和人口过剩之下迅速崩溃,也是因为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建古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合适的温度代用指标,我国古温度重建结果分辨率较低,且多以定性记录为主,定量的古温度重建相对较少。
全球历史温度变化曲线的重建主要借助冰芯、深海沉积物和树轮的记录,而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社会,陆地上的沉积记录才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历史气候变化。
随着技术的革新,微生物分子化石的研究蓬勃发展,微生物分子化石中的一类化合物——brGDGTs(支链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酯)——被用于古气候研究。
brGDGTs是细菌细胞膜的组成部分,其分子结构中有4到6个甲基和0到2个环戊烷。
如同人天冷需要加衣、天热需要减衣一样,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细菌倾向于合成更多的甲基,而温暖的环境下合成的甲基数量则减少。
微生物活体死亡后,细胞膜中的brGDGTs等大分子能在地质体中长期保留下来,可以通过brGDGTs结构中的甲基个数推断当时的温度。
六盘山北联池靠近中华文明核心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选取这里的沉积物样品,借助brGDGTs,通过定量分析,重建了5000年以来我国北方更高分辨率的暖季(4月至10月)温度变化过程。
站合山西某地沉积物的孢粉重建的降水记录,联合团队获得了我国北方地区5000年以来究整的气候演变历程。
从重建的温度与降水结果来看,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呈现出不断变冷、变干的大趋势。
大约前3000年变化缓慢,之后的2000年变化加速。
这主要与太阳辐射变化有关,太阳辐射能量在过去5000年间持续下降。
另外,过去2000年以来的快速冷干现象还可能与太阳活动、局部火山活动等因素有关。
而且这一时期内区域植被中木本植物逐渐减少,导致地表反射率上升,也可能加快了气候变冷变干的速度。
研究人员将气候重建的结果与中国历史朝代相对应,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呈现出冷暖交替的特点。
比如,隋朝末年气候偏于冷干,唐朝初期和中期温暖湿润,后期快速转冷,与之相伴的是干旱化。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土地和水资源等要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和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并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
1.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地球是一个多样性非常丰富的行星。
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得人类适应了各种各样的环境,并创造了不同的文明。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它们都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2. 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炎热潮湿的热带气候中,人们往往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靠狩猎和采集为生。
这种环境条件下,人类社会往往比较原始,文明发展相对较慢。
相反,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就成为可能,由此催生了农业文明。
例如,古埃及是在尼罗河的泥沙沉积物滋养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肥沃的土地为埃及人的农业和灌溉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 地形对文明的影响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限制或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举个例子,位于欧洲的古希腊是一个由许多岛屿和山脉组成的地区。
这些地理特征使得希腊变得分散而分裂,形成了城邦国家的政治结构。
每个城邦都具有独立的政府和军队,鼓励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
4. 水资源的重要性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的可用性直接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例如,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干旱河谷地区形成的。
在这个地区,人们利用河流的水源建立了灌溉系统,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文明。
类似地,古中国的黄河文明也是在黄河的灌溉下孕育而生。
5.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地形,还影响了人类社会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贸易。
位于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它位于富饶的两河流域地区。
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文明和社会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变革。
其中,气候变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从农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业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而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气候变迁较为平稳的时期,农业生产相对稳定,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安定。
但当气候发生变化时,农业生产会遭受严重的影响,如干旱、水灾、风灾、虫灾等。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干旱和水灾,因为它们不仅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饮水和灌溉问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迁带来的灾害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例如,唐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多次干旱和水灾,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而到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同样给农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雨量的变化,使得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二、经济气候变迁对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而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例如,当干旱和水灾发生时,粮食短缺将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稳定。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如渔业、矿业、森林资源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例如,南北朝时期,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经济陷入了长期的低迷状态。
而到了唐宋时期,气候变迁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因此,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负面的影响,也有正面的影响。
三、文化气候变化对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气候变化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例如,干旱和水灾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到文化的传承。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文化的转移和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哎呀,说起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那真是让人心头一紧。
四川这边儿的文化遗产多得很,从古蜀文明的三星堆到乐山大佛,再到都江堰,这些都是我们四川人的骄傲。
但是,你晓得不,气候变化这个“隐形杀手”正在悄悄咪咪地侵蚀这些宝贝。
就拿洪水来说,四川这边儿的雨水本来就多,气候变化一来,雨量更是不得了。
洪水一涨,好多历史遗迹就遭殃了。
你想想,那些石头啊、木头啊,长期泡在水里,能不烂吗?还有那些壁画、雕塑,一遇到水,颜色就褪了,形状也变了,文化遗产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再说说干旱,四川这边儿的气候本来就多变,气候变化一加剧,干旱就更严重了。
干旱一来,土地就干裂,那些埋在地下的历史遗迹就容易暴露出来,被风吹日晒,文物的保存状态就越来越差。
还有那个全球变暖,温度一升高,好多生物就开始活跃了。
你晓得不,有些生物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力是很大的,比如那些白蚁,它们能把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些历史建筑就危险了。
所以说,保护历史遗迹,我们真的要行动起来了。
要想办法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加强防洪措施,提高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管理,还有控制生物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同时,我们也要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让更多人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起来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这些美丽的历史遗迹。
气候变暖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历史记录中的气候变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气候的变化常常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
尤其是在古代,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受到的冲击更加明显。
本文将系统地分析气候变暖对古代文明的影响,并通过对历史记录的研究来揭示气候变化在古代留下的痕迹。
一、农业生产与气候变暖古代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
随着气候变暖,温度的升高和降水的变化常常带来农作物产量的波动。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的一次“中世纪暖期”,气候温暖湿润,导致农作物收成大幅增加,粮食丰富,从而使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发展起来。
相反,在寒冷的小冰期,农作物收成减少,饥荒频发,人口减少,一些城市甚至被废弃。
因此,气候变化对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水资源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发展需要充足的水资源供给。
然而,在气候变暖时期,水资源的供应却不稳定。
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导致降水的不均衡分布。
一些地区可能经历持续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经历洪涝。
古代城市在面对干旱和洪水时常常无法有效地处理,从而导致城市的衰败和瓦解。
例如,古代的印度河谷文明就因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在公元前19世纪后衰落。
三、人类健康与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会增加。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了蚊子等病媒生物的繁殖增加,从而加剧了传染病的流行。
同时,气候变暖也会导致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质的下降,进而增加人类饮水和卫生问题。
因此,气候变暖对古代人类的健康状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人类迁徙与气候变暖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一些古代文明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因此不得不进行迁徙。
例如,北非的撒哈拉地区曾经是绿洲文明的中心,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减少,绿洲逐渐变成荒漠,迫使古代居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迁徙到其他地方。
相似的情况还发生在一些岛屿上,当岛屿上的淡水资源减少时,人们不得不迁移到其他地方。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地势等。
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活,受到其影响下的文化形成也会有所不同。
这篇文章将探讨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并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对文化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气候直接影响农业发展,而农业又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炎热干旱的气候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灌溉农业和固定居住,这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和人口的聚集。
例如,古代埃及就是因为尼罗河的灌溉,使得埃及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相反,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更倾向于发展牧畜业和游牧生活,迁徙性居住的文化便会形成。
北极地区的苔原民族就是典型的游牧文化,他们根据季节和动物迁徙的需要,追随着牧民生活。
其次,地貌与地势也是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各具特点的文化。
例如,山地地区往往是民族的聚集地,山地民族的文化常常具有保守、封闭的特点。
他们通过山脉的天然屏障,形成了与外界相对独立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就是其一个典型例子。
而对于沿海地区来说,海洋往往是与外界交流的媒介,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了开放、多元化的文化。
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是这样的例子,他们的文化与航海和贸易密切相关。
第三,水资源对文化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文化中对水的利用方式和重视程度。
亲水文化的形成受制于水的自然分布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在缺水地区,人们更加注重节约用水和开发水资源的技术手段。
以色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通过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实现了在沙漠之中进行农业活动的奇迹。
而在江南水乡,水资源的充沛使得文化中注重船舶交通和水上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
除了以上三个因素外,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还可以涉及其他方面,例如植被、土壤肥力等。
例如,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有利于农业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聚集和文化的繁荣。
这些不同的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多样性。
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历史遗迹的保护
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对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历史遗迹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它们的保护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
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这对历史遗迹的保存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例如,暴雨和洪水可能导致古建筑的结构损坏,甚至崩塌;干旱和高温则可能使石质遗迹出现裂缝,加速风化过程。
此外,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的文化遗产构成了特别的威胁,许多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和岛屿遗址正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气候变化还可能改变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遗迹周围的自然景观,进而影响游客的体验和遗迹的文化价值。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可能掩盖或破坏遗迹的外观,影响其可识别性和历史氛围。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一方面,通过加强监测和研究,了解气候变化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具体影响,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如建设防洪堤和排水系统,提高遗迹的抗灾能力。
同时,推广可持续旅游,减少游客对遗迹的负面影响,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然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鼓励人们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共同的遗产。
总之,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要求我们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让后世子孙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气候影响文明历史?林山编者导读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在即,世界银行日前发布一则报告称,如果人类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那么在2030年到来之际,世界上将有一亿贫困人口成为气候灾民。
事实上,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多次气候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这些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对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气候变化对文明历史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作过研究,提出了种种观点。
本文就把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向读者作些简要介绍。
必须说明的是,气候变化仅仅是影响文明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中的关系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们绝不能陷入“环境决定论”的窠臼中去。
这里介绍的虽然是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对历史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解读也绝非定论,只是一家之言。
()天是在变的我们的人生实在是太短促了。
且不谈对于宇宙的发展变化,就是对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来说,我们通常不足百年的人生也是短得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一般很难察觉地球环境的变化。
所以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
”太阳东升西落,一年四季循环,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有什么新鲜的呢?但是近代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科学,通过地质遗迹、树木年轮、冰芯记录等等各种各样的考察手段,逐步还原了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
人们这才发现,仅仅从地球气候来说,就经历了称得上惊心动魄的演化史。
比如说,科学家们发现,在过去的300万年里,地球上大概每10万年就会有一次冰期发生,其持续的时间大致是5万年到25万年。
地球上距今最后一次冰期大概起始于更新世,但在这之前,地球就已经有过7次冰期了。
有些科学家甚至提出应该是20次。
在两个冰期之间是气候较为温暖的间冰期,间冰期持续的时间要少得多,大约是8千年到1万2千年,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始终是在冰期和间冰期之间循环。
我们目前所处的全新世,只不过是这些循环发生的冰期中间的一个间冰期而已。
这个间冰期已经有1万年的历史了,这正是大多数间冰期所持续的平均时间。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地球上曾有的到处冰天雪地的冰期也许又快来了吧?什么时候来?没人知道。
还是说说我们这篇文章的正题吧。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地球气候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变化?它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目前这种主流的观点:四千多年以来,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地球上,经过了四次比较大的寒冷期,也叫“小冰期”(注意,这里说的小冰期,和前文提到的持续几万至几十万年的冰期不是一个概念,不要混淆),还有四次比较大的温暖期。
当然,现在读到这篇文章的诸位,都生活在温暖期里。
()四千年前事件——大禹治水是赶巧了?所谓的“四千年前事件”,是我们这里说的第一个寒冷期,时间发生在大约公元前2200年至前1900年。
瑞士作者许靖华所著的《气候创造历史》一书中,对这个寒冷期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是这样描述的:气候变迁造成很大的灾害。
欧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无法取得足够的饲料,以便在冬天喂养牲口。
农耕民族则因生长季节太短而歉收。
粮食需求无法满足。
人类遭遇饥荒,必须离开家乡。
迁徙行动刚开始规模很小,印欧人随之大规模出走,向外扩散。
美索不达米亚一向是流着牛奶与蜜的富饶之地。
由于气候最适期结束,人类不得不放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农耕居住地长达三百年。
早期青铜器时代文明于公元前2200年左右开始消失,农耕民族一直到前1900年才回到此地。
印度的印度河河谷民族也必须离开,朝东迁徙到季风降雨较多的地区。
四千年前事件对撒哈拉地区的民族也是一场大灾难。
游牧民族必须向南迁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带,或是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最后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干涸。
那么,这时在中国发生了什么?我们知道,公元前21世纪正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诞生的时期,而根据传说,夏朝建立是和开国君主大禹治水成功的业绩联系在一起的。
在大禹之前,很多人治水都失败了,只有大禹采用了变堵为疏的方法,才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许靖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也许大禹的成功并不只是方法改变那么简单,也许更大的原因是他运气好:他正好赶上“四千年前事件”小冰川期的开始,此时气候由温暖潮湿转为寒冷干旱,中原地区降雨减少,水灾也随之平息。
治水成功,本来主要是因为老天爷脾气的改变,大禹却把功劳全都揽到自己身上了。
很多人认为,历史上的温暖时期也是征服时代。
比如,前1900年至前1250年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第一个温暖期。
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及人和赫梯人此时在中东地区建立帝国;特洛伊人、古希腊人和克里特岛人在爱琴海地区建造宏伟的纪念碑;迈锡尼人的影响力最远可延伸至不列颠群岛。
()“百花齐放”是因为第二个温暖期?而第二个寒冷期出现在前1250年至前650年。
按着许靖华的描述就是:青铜器时代的北欧人在遥远的北方享有干燥温暖的气候。
但是气候变得寒冷潮湿后,村民便需要离开居住地。
有些人到达法国与西班牙,许多人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
其中一个部落色雷斯到达保加利亚,引发一连串效应,最后造成多利安人人侵。
迈锡尼帝国灭亡,残存的阿卡迪亚人迁徙到爱琴海沿岸和塞浦路斯。
在旱灾、饥荒为害和入侵者压迫下,欧洲和亚洲西部进人了地中海区的“黑暗时代”。
而第二个温暖期出现在公元前650至公元纪年开始的时候。
了解一些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西方,这正是古希腊罗马的繁荣时期,不但社会生产力有长足发展,思想文化更是空前进步,还创造了罗马大帝国的富足神话。
在中国,这同样是一个有着巨大发展和进步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先后产生,社会思想极为活跃,社会生产力同样有着长足的进步,更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强大帝国——秦汉大帝国。
()罗马帝国灭亡是因为天气变冷?第三个寒冷期出现在公元纪年开始至600年左右。
希腊罗马温暖期结束后,全球冷化再度降临。
气候于公元 2世纪变得更加恶化。
日本学者田家康认为,欧洲内陆的气候一旦变得寒冷,包括里海在内,中亚的内陆地区就会变得气候干燥,降水减少。
从公元205年到295年,挪威西部的冰河规模扩大,里海的水位下降,亚洲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得干燥。
这次干旱不仅让商路衰退,还引起草原沙漠化,夺走了游牧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而内陆地区的气候变化,又成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契机。
在公元2世纪下半叶以后,企图攻破莱茵河沿岸的罗马城墙入侵罗马领土的日耳曼人,原本并不是生活在罗马附近。
日耳曼人是由哥特人、勃良第人等居住在德国东北部地区的部族向西南方向迁徙时所自发结成的团体。
由于周边地区民族大迁徙更加活跃,罗马帝国不得不举全国之力以应对日耳曼人,而且同一时期首都罗马等地自然灾害频发,地中海一带农作物歉收,经济活动衰退,罗马帝国每况愈下。
罗马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是由于当初孕育这个国家的温暖气候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寒冷所致。
在远东地区,公元开始时出现了王莽篡位的政变,酷寒在东汉末期又迫使饥饿的农民起而造反,以后五胡乱华,大量移民向南迁徙。
这个寒冷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
公元650 至1280年,新的温暖时期开始,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温暖期”。
田家康认为,在中世纪温暖期,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
由于农地的扩大和经济的发达,整个欧洲的人口急速增加。
据推算,欧洲的人口在公元650年时只有1850万。
然而,由于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气候以及农耕地的扩大,公元1000年人口增加到3850万,并进一步在公元1340年增加到7350万,700年中人口增加了约4倍之多。
中世纪温暖时期,北极海域的浮冰大量减少,使古斯堪的纳维亚人(或称维京人)能横越北大西洋,抵达格陵兰和北美东岸,促成了与因纽特人的短暂相遇。
也正是在这个温暖期,中国在隋唐时代再度统一,并开始了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繁荣时代。
()法国大革命也和气候寒冷有关?1280至1860年,第四个寒冷期来到了。
很多西方学者用“小冰川期”特指这一个离我们最近的寒冷期。
美国学者布莱恩·费根在《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一书中写到,树木年轮和冰芯显示约公元1200年起格陵兰岛和北极地区开始出现小冰期极寒天气。
随着北极的大片浮冰向南漂移,维京人的西部探险航线被迫改道大西洋,并最终彻底废弃。
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暴风雨不断升级,1315年至1319年间欧洲暴雨连绵,饥荒席卷欧洲大陆,导致数千人丧命。
至1400年,气候明显变得更加不可预测,风暴更频繁。
气候变化之频繁和气温之低在16世纪晚期数十年的寒冷期达到顶峰。
随着城镇和城市的扩张,食物供应紧张,鱼类便成为极其重要的商品。
16世纪时,欧洲仍然十分贫穷。
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人口多为农业人口。
当时人们通常将气候灾难归结为天谴或是人类罪孽,各国君主都忙于解决民生问题。
到16世纪晚期,寒冷气候对阿尔卑斯山脉地区的村落构成了严重威胁,冰川沿着山谷不断前进. 不仅摧毁了整个村庄,还淹没了全部田地。
欧洲北部经受了罕见的暴风雨袭击。
1588年8月的那场大风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打击力度远远超过了英国军舰的炮阵。
早在17、18世纪,爱尔兰举国便以土豆为主食。
由于受到恶劣气候的影响,法国的农业连年收成欠佳。
直到1788年,粮食歉收导致农村贫困问题政治化,最终引发法国大革命。
而从1860年至今,新的温暖时代开始了。
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这是一个科技进步和繁荣的时代。
然而新的问题也在产生,正如我们现在的人们熟知的,随着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温室气体水平持续上扬,气温升高变得更为迅猛。
近些年来,历史上气温最高的夏季和最温和的冬季的记录在不断刷新。
台风、暴雨、极端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气候也变得日益频繁。
正像我们文章前面讲到的,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全球气温是不是上升得太快了?如果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这不是杞人忧天。
(延伸阅读)降温带来动荡,升温带来繁荣?有关气候异常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影响,我国早在两千余年前西周周幽王时,伯阳甫就曾指出:“昔伊(水)、洛(水)竭而夏亡,(黄)河竭而商亡”。
自上世纪70年代初竺可祯讨论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以来,中国历史气候研究和历史气候重建已取得重要的进展。
下面我们来介绍程明道所著《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一书中,关于中国气候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关系的主要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程明道关于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描述,和一些国际学者对于全球历史气候变化的描述,总体上是一致的,也有局部的不一致。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局地气候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了,对于历史气候的重建,存在各种不同观点,并没有绝对一致的认识。
程明道认为,从公元前650年到公元2000年,两千余年中国区域地表气温存在时间尺度为3个数百年大时间尺度交替震荡下行的降温期和震荡上升的升温期。
而降温期和升温期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