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f服饰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春秋时期的服装特点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服装特点,欢迎参阅。
春秋时期的服装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
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春秋时期的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春秋时期的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
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
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
《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
”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历史沿革之春秋战国服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服饰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服饰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从此为后世的服饰风格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演变历程。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在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前,首先需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争霸频繁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也影响了服饰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二、春秋战国时期男性服饰1.上衣春秋战国时期男性的上衣主要有衫、袍和褐三种。
衫是一种短袍,褶皱比较多,最早是细褶,后来逐渐变为宽褶。
袍是一种长袍,分为单袍和双袍两种款式。
单袍是直裰式,下摆与身体贴合;双袍是交领式,下摆与身体分开。
褐是一种较长的上衣,多用于冬季或寒冷地区。
2.下装春秋战国时期男性的下装有裤、裙和袴三种。
裤是男性常见的下装,分为短裤和长裤两种。
长裤一般到膝盖以上,短裤则在膝盖以下。
裙是男性较为正式的下装,长度一般到膝盖,可以与上衣搭配使用。
袴是一种宽松的下装,类似于裤子,但基本没有分裤腿。
3.配饰春秋战国时期男性的配饰主要有腰带和履物。
腰带是绑在腰部用于固定上衣和下装的装饰品,可以是丝绦、布带或皮带。
履物包括鞋和靴,主要是用来保护脚部,有时也会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三、春秋战国时期女性服饰1.上衣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上衣主要有袄、衫和襦三种。
袄是一种曲领、宽袖的上衣,从领口到脚踝的长度都可变化。
衫则是类似于男性的上衣,有长袖和短袖两种款式。
襦是一种类似紧身的上衣,可以展现女性的曲线。
2.下装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下装有裙、裤和袴三种。
裙是女性主要的下装,有长裙和短裙两种款式。
长裙一般到脚踝,短裙则在膝盖以上。
裤主要是用于运动和工作时的穿着,袴则比裤要宽松些。
3.配饰春秋战国时期女性的配饰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发饰、颈饰、腰饰和足饰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服饰与时尚的追求与日俱增。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风格,带您领略古代中国的美丽与多元。
一、服饰材质与制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材质主要以丝绸为主,而后才逐渐引入其他材质如麻、布等。
丝绸的出现使得服饰更加华丽,丝绸质地的柔软光滑成为时尚的代表。
制作工艺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致的刺绣和高超的手工技艺。
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同时,编织技巧也日益精湛,人们开始尝试使用复杂的编织方法,制作出漂亮而独特的服饰。
二、服饰款式与装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各种不同的穿着方式与装饰都有所体现。
1. 男性服饰男性的主要服饰包括衣、裤、鞋以及头饰等。
衣服以长袍为主,通常是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为直筒状。
男性的裤子多为裤腿宽松,带有腰带以固定。
在头饰方面,男性通常佩戴巾帽。
2. 女性服饰女性的服饰则更加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女性穿着长袍,腰部用带子打腰,下摆呈褶皱状,衣袖多变化多端,有时会加上花边或刺绣进行装饰。
女性的头饰也多种多样,从花环到发髻,每一种都显示着女性的美丽和魅力。
3. 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以增加服饰的美感。
常见的装饰品有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装饰品通常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各异,图案精美。
人们还经常用丝质的腰带、发饰等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
三、时尚风格与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尚风格多变而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审美观念。
1. 衣着色彩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色彩逐渐由单一的黑白灰过渡到丰富多彩。
人们开始采用各种亮丽的颜色如红、绿、紫等,使服饰更加鲜艳动人。
2. 服饰款式变化随着社会变革与文化交流的加强,服饰款式也随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长袍外,人们开始引入外来文化与服饰元素,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服饰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
下面是有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服饰图赏春秋时期的服饰文化周代冕服、弁服的色彩是体现服饰等级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周代服饰的色彩可以彰显穿着者的身份、阶层与地位。
根据《礼记·玉藻》的记载可知周代以正色为贵,以正色相杂而生的间色为卑。
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的周代,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制的日益崩坏,服装色彩原有的尊卑秩序也遭到了破坏。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齐桓公“好紫”。
由于一国之君喜欢紫色,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紫服。
紫色作为周代服饰色彩的“间色”,也就是所谓的“不正之色”,代表卑贱。
齐国尚紫的风气是对周代原有服饰规制的破坏,同时也是对周礼的挑战。
对此,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基于对周礼的维护,都表示过强烈的不满甚至厌恶。
当时服饰的色彩观念虽然有所改变,但这一时期的君臣还是比较重视服饰色彩的象征意义的,比如当时对衣服颜色的要求依然为纯色,如果是杂色则为不祥之兆。
可见春秋张国时期对西周原有服饰形制还是有一些沿用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不同地域国家的服饰各具特色。
而这个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也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渐繁多。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在,服饰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
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
中原地区自春秋以来流行一种以带钩、皮革带束腰的习俗,在出土人像上即可见到。
而腰带的束法,一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小孔内,另一种方法为用带钩钩住革带另一端所附环上。
带钩材质有金、玉、铜、铁、骨、木、陶等等,形制繁简不一,做工精细的有错金雕镂嵌玉,款式极为讲究。
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服饰与时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人身份的展示。
本文将从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配饰等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
一、服饰的款式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的服饰款式开始有所区别。
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衣、裳、褶裙,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和褶裙。
衣有两种,一种是肩着衣,另一种是系着衣。
裳是一种宽大的长裤,通常装饰着各种纹饰。
褶裙则是类似于现代的裙子,可以通过褶皱的方式展示身材的曲线。
女子的服饰相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衣、裙、襦、饰、髻等。
衣与男子相似,而裙则是在衣的基础上增加了下摆。
襦是一种似短装的服饰,一般穿在裙子上方。
饰是女子特有的束胸衣,用于托起胸部形成美丽的曲线。
髻是女子特有的发型,通过使用发饰和梳子将头发盘起来,展示出女性的柔美。
二、服饰的颜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颜色以鲜艳和多样为主。
男子的服饰主要以黑色、褐色为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强调男子的庄重和稳重。
女子的服饰则以明亮的红色、绿色、黄色为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女子的地位高于男子,需要展示她们的美丽和娇媚。
此外,服饰上的图案纹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特点之一,多采用动植物、几何图案等进行装饰,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三、服饰的配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不仅包括衣物本身,还有各种配饰的运用。
男子常佩戴的配饰主要有带子、帽子和腰带等。
带子是一种用于束腰的饰物,可以使男子的身材更加挺拔。
帽子则是用于保护头部,并且也可以体现男子的职位和地位。
腰带则是用于装饰腰部,并且也是体现男子身份和品位的重要配饰。
女子的配饰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发饰、耳环、项链、手镯和腰带等。
发饰是女子特有的配饰,用于装饰发型和增加女性的气质。
耳环和项链则是用于装饰头部和颈部,以展示女性的妩媚和优雅。
手镯和腰带则是用于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和体现女性的魅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在款式、颜色和配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穿在身上的历史——中国历朝服装特点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
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
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
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
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
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
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设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即位,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使服装材料得以发展,纺织材料、染料的流通领域得以扩大,齐鲁一带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我国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区,齐国获得“冠带衣履天下”的美称。
第一、服装色彩观念改变当时由于铁工具的使用,原本依靠周王朝封地维持经济的小国,纷纷开荒拓地,发展粮食和桑、麻生产,国力逐渐强盛,脱离了对周王朝的依赖。
周王朝遂告衰微,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礼治”,从而走向崩溃。
奴隶社会政治体制的解体,改变了社会的传统观念,这一切,马上就在服饰文化中反映出来。
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象征高贵,正色是礼服的色彩。
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骝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统治阶级则要按照礼制规定,根据级位高低和政事活动的内容,选配相称的服装色彩。
第二、服装配套结构产生变革一方面,社会上层人物的服装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仍然是宽衣大袖的服装;另一方面,军人和普通劳动者的服装则废除传统的上衣下裳,下身单着裤而不加裳。
这一变革要归功于战国的赵武灵王,他对我国后世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百家争鸣促进了服装设计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大批的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科技、文学等领域造颇除。
他们各自坚持本学派的理论见解,百家争鸣,产生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杂家等诸多学派,他们的论著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服饰审美。
儒家提倡:“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真正的君子要达到质文兼备,内部质素和外在文饰相统一,孔老夫子认为“宪章文武”。
觉得服饰的基本准则是,服饰不分高低贵贱,只要“约之以礼”即可。
同时在他看来,服饰应该具有陶冶人的品性,使人愿意为仁义之事等提升人的内在品质的功能,以此来体现社会的期许和个体内心欲望的统一。
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大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也是独具魅力。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为你详细介绍春秋战国的服饰特点,并展示其整洁美观的排版,流畅的表达,希望您能喜欢。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交往,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装饰和品质。
下面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方面的服饰特点。
一、男性服饰1. 衣着款式:男性服饰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和腰带。
长袍通常以丝织物或细麻制成,款式简单,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有时也会拖至脚踝。
腰带用于束腰,通常由丝绳或者皮革制成。
2. 色彩搭配:春秋战国时期男性服饰以素色为主,多以白、灰、黑为基调,偶尔也会使用深色如紫色等作为装饰。
3. 服饰配件:男性在服饰上注重细节,常配戴帽子和饰物。
其中,高冠和幅巾是常见的头饰,用以彰显地位和身份。
饰物方面,佩戴玉佩、玉璧等器物,以显示财富和地位。
二、女性服饰1. 衣着款式:女性服饰的主要款式也是长袍,与男性服饰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女性服饰更加注重曲线美,裙摆常使用褶皱和绣花等方式进行装饰,以增加服饰的质感和美感。
2. 色彩搭配:女性服饰在色彩上相对男性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以素色为主外,常见的色彩还有粉红、蓝绿等明亮的色调,用以展示女性的温柔与美丽。
3. 服饰配件:女性在配饰上非常注重细节,头饰和身饰常常用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头饰通常是帽子或发饰,常见的有戴盖头、结巾等,用来增加整体造型的层次感。
而身饰包括佩戴项链、手镯、耳环等装饰品,多以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以显示女性的高贵和富有。
三、官员服饰1. 功能与区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官员的服饰往往与普通百姓有所区别,主要是通过服饰上的装饰和特定的款式来体现。
官员的服饰除了满足生活需求外,更加注重其地位和职务的象征。
2. 材料和装饰:在材料上,官员的服饰更加注重上等的丝织物和细麻,以展现其富贵和高高在上的地位。
在装饰上,常见的有龙纹、凤纹等华丽的纹饰,配饰上也会使用珠宝和贵重的宝石。
战国时期的古代服饰与装饰品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们的服饰与装饰品上。
古代的服饰与装饰品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表现,更是人们对于时代和社会的认知和感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战国时期的古代服饰与装饰品,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一、服饰篇1. 衣物种类在战国时期,人们的服饰种类丰富多样。
男性常穿长袍,女性则穿着长裙。
这些衣物常由丝绸或麻布制成,丝绸衣物尤为华丽而贵重,往往以蓝色、红色和紫色为主色调。
2. 饰品搭配人们重视饰品的搭配,常配戴项圈、耳环、腰带等装饰品。
男性常佩戴铜质的饰物,而女性则选用金银质的装饰品,这些饰品常呈现出精美的勾连和纹饰。
3. 花纹与图案战国时期的古代服饰多以花纹和图案为装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云纹”、“凤纹”和“龙纹”。
这些图案和花纹富有神秘感和独特的美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装饰品篇1. 头饰在战国时期,头饰是人们装饰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
男性常戴冠,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狩猎冠”,其上饰有兽纹和羽毛,象征着勇气和豪情。
女性则在头顶上佩戴装饰华贵的发饰,例如发簪和发环,这些发饰常以花朵、动物和凤凰等形象为设计元素。
2. 首饰战国时期的首饰非常丰富多样,金银玉石等贵重材料是制作首饰的常用材料。
女性常佩戴项链、手镯和戒指等,这些首饰通过精细的工艺和细腻的纹饰,展现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尊贵的身份。
3. 腰饰战国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腰部的装饰,他们常佩戴腰带或者腰链。
腰带和腰链常由金属制成,周围饰有各种精细的纹饰和图案,通过这些腰饰人们能够突出腰部的曲线美,彰显自己的身份和魅力。
三、时尚与文化战国时期的古代服饰与装饰品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表现,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通过服饰与装饰品的选择和搭配,人们彰显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美感。
战国时期古代服饰以其华丽、精致的特点,反映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地位的重视。
同时,服饰与装饰品也成为人们表达自己个性和态度的方式。
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中国各朝代男女服饰文化解析(配图)看到好多小说(尤其是穿越小说)里写到古代服饰的时候,总是以古装来统称,其实中国不同朝代时的服饰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从服饰上是基本可以看出年代的。
搜集过一些相关资料,放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吧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五、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春秋与战国是东周时期的主要内容。
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洛阳,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之间的时期称为“春秋”时代,将公元前475年各诸侯国连年发⽣战争⾄秦始皇统⼀中国之间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发⽣了我国服装变⾰的第⼀个浪潮。
东周时期由于铁⼯具的普遍使⽤,原本依靠周王朝封地维持经济状况的⼩国,纷纷开荒拓地,发展粮⾷和桑、⿇⽣产,国⼒骤然强盛,逐渐摆脱了对周王朝的依赖。
随着周王朝衰微,以周天⼦为中⼼的“礼治”制度渐渐⾛向崩溃。
奴⾪社会政治体制亦随之解体,社会传统观念也随之改变,这些都在服装的装扮上有所反映。
主要表现在深⾐、胡服的流⾏,服装⾊彩观念改变,以稳重华贵的紫⾊象征权贵和富贵,取代先前的朱⾊为正⾊的传统。
另外,随着服装⼯艺技术的长⾜进步,服装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们普遍采⽤丝织品代替从前的⿇布服装。
⼀、深⾐深⾐也称绕襟袍,是上⾐和下裳相连的曲裾袍服。
所谓曲裾是左⾐襟加长,向右掩,绕⼀圈后⽤腰带系扎。
由于着⾐者从上往下看⾐⾝较长,故叫深⾐。
深⾐的前门襟的外边沿形成折线状,⽌⼝处⽤彩⾊的布料制成边缘,收袖⼝、交叉领,⾐长垂及踝部,其特点是⾝体深藏不露,显得雍容典雅。
深⾐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流⾏于春秋战国时期。
《五经正义》种对深⾐有此描述:“深⾐,⾐裳相连,被体深邃。
”深⾐形制的每⼀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深意”的谐⾳即“深⾐”。
上⾐下裳合并成为整体的长⾐,以⽰尊祖承古。
早期深⾐是将上⾐下裳分开,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体,下裳以⼗⼆幅裁⽚缝合,以应⼀年中的⼗⼆个⽉,这是敬天意识的反映,同时采⽤圆袖⽅领以⽰规矩,意为⾏事要合乎准则。
曲裾深⾐的出现与东周时期汉族⼈没有发明合裆裤有关,曲裾下摆有了这样⼏重保护就显得⾮常安全。
曲裾深⾐在先秦时期⾄秦汉时代⾮常流⾏。
开始时男⼥均穿,后来男⼦穿曲裾深⾐减少,渐渐发展成⼥⼦的特定⾐装。
2018-01-08 08:53深⾐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服饰。
春秋战国的文化对服饰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古国,服饰文化也早就从远古时期开始了。
服饰,从一开始只为遮羞和蔽体,到地位身份的象征,经历漫长的岁月。
其中涌现出大量灿烂,具有其鲜明特点服饰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其百家争鸣和诸侯混战的历史背景,对服饰变革有着深远影响。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即位,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使服装材料得以发展,纺织材料、染料的流通领域得以扩大,齐鲁一带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我国丝绸生产的中心地区,齐国更是获得“冠带衣履天下”的美称。
然后是服装色彩观念改变,稳重、华贵的紫色,被视为权贵和富贵的象征,取代朱色成为正色。
最后主要是服装配套结构产生变革,一方面,社会上层人物的服装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仍然是宽衣大袖的服装;另一方面,军人和普通劳动者的服装则废除传统的上衣,下裳,下身只穿裤而不加上衣。
这一变革要归功于战国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注重实用,敢于改革,赵武灵王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不但增加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对我国后世服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配饰文化也是服饰文化的一种,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要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几组的美丽雕玉。
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
腰间,衣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以至“宾客满堂视钩各异”。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诗人屈原形容这种高冠“切云之崔嵬”。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南方多雨,还有通体涂漆,再用锦、绦饰面,底部有防滑齿结的漆履。
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
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
春秋战国的服饰与装饰品时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变的时代,也是中国服饰与装饰品时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形象的展示和装饰,服饰与装饰品逐渐成为社会地位、身份和个性的象征。
本文将以历史的角度,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装饰品时尚。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1. 男性服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男性常穿长衫和束带。
长衫是一种长袍式的上装,多为白色或浅色。
束带则是用来束紧衣物的皮带,有时会以红色或黄色作为点缀。
此外,战士们也会佩戴盔甲和头盔,以保护自己。
2. 女性服饰女性的服饰相对男性更加多样和细致。
早期的女性服饰主要以衣裳为主,以柔软、宽松、丰富的装饰为特点。
而到了战国晚期,女性开始穿着束腰、紧身的旗袍,体现出对女性曲线的追求。
3. 衣饰的色彩和图案在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色彩和图案也开始多样化。
代表春天的绿色、代表夏天的蓝色、代表秋天的红色以及代表冬天的黑色成为常见的服饰颜色。
此外,服饰上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纹饰,如云纹、花纹、蝴蝶纹等,为服饰增添了艺术与时尚的元素。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品1. 首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都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
常见的首饰有项链、耳环、手镯等。
这些首饰多为金、银或玉制成,有时还会镶嵌着宝石或珍贵的贝壳。
此外,首饰上常常以动物形象或花鸟图案作为装饰,展现出时代的审美观念。
2. 风帽与冠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头部装饰。
男性常佩戴风帽,这种帽子的侧面可以加上华丽的羽毛饰品。
而女性则开始戴上冠饰,冠饰的形状和装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呈现出象征权力的繁华,有的则展现出女性柔美的一面。
3. 腰带与腰饰腰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爱戴的饰品之一,不论男女都会紧紧束在腰间。
腰带一般以丝或麻制成,上面可以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或字样。
此外,人们还会在腰间佩戴一些饰物,如腰坠、玉佩等,以增添身体和穿衣的美感。
4. 足饰除了头部和身体的装饰外,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也注重脚部的装饰。
[键入文字]春秋战国服饰讲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极深。
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竞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装美学思想。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文质彬彬”。
道家提出“被(披)褐怀玉”、“甘其食,美其服”。
墨家提倡“节用”、“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属于儒家学派,但已兼受道家、法家影响的苟况强调:“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镂皆有等差。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
当然,一说为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
所谓胡人之服的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革家。
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
《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
”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1。
【古代知识】各朝服饰讲究1.周代是冠服制度逐步完善时期。
女子服饰特点是穿短领窄袖衫.腰下饰襞膝,基本服饰为上衣下裙。
而头饰基本是梳髻,插对笄。
2.战国时期诸子兴起,茸家争鸣,服饰也各显风采。
有一种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身至背后腰带系扎的深衣为多数女子所穿着的服饰。
3.秦国女子着曳地长袍,领袖各叠为三层,名三重衣。
战国秦时女子一般梳双垂髻,以垂髻发式为主。
4.汉代女子着一种袍服,垂地,衣襟盘旋而下,似战国时的绕襟深衣,而日常之服饰也大都是上衣下裙。
头饰都梳垂髻插珠玉步摇,有堕马髫、双垂环髻、髻后垂梢、盘恒髻、裹帼巾等5.魏晋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对襟大袖衫,下穿长裙等,头饰大都梳髻后垂髻、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插步摇、缬子髻等。
6.隋唐对女子日常服饰为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
以红裙最流行。
其他也有紫色、黄色或绿色的裙子。
7.唐代妇女着凤鞋、宫人皆着红锦耗靴。
妇女日常服饰名目繁多,并愈趋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服饰有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履、靴等。
隋代女子一般梳平髻、盘恒髻等。
而唐代自初唐至晚唐女子发式花样不断翻新,有盘恒髻、高髻、义髻、双环望仙髻、螺髻、凤髻、堕马髻、偏梳髻、双刀髻、双环高髻、单环高髻、百合髻、垂髻、惊鹄髻、宝髻、反绾髻、丛髻、双垂环髻、闹扫妆髻、垂环髫、垂练髻等等。
唐代妇女发上饰品有各式步摇、梳、钗、花饰,还有各种花钿而饰。
8.五代女子服饰一般着袄,对襟窄袖襦、长裙、大袖衫等:发髻有朝天髻、大首髻,三环髻、双环髻、双垂髻、双丫髻、高髻等。
9.宋代女子日常流行的服饰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对襟大袖衫、窄袖衫、对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衣等、下身束裙、裤、褶裥裙等。
发髻有高髻、三鬟髻、朝天髻、三、r髻、双幡髻、小盘髻、双丫髻、单鬟髻、般螺髻、双髻、盘福龙髻,发髻上还加饰花巾、簪花、白色团冠、花冠、包髻等。
10.元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蒙族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群星灿烂、盛况空前的局面,是我国古代史上光辉的一页。
中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逐步走向民间。
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奴隶制度解体,奴隶主贵族独占文化的局面被打破。
诸侯争霸,各国开放政权以延揽人才,又因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难,社会发生剧变。
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
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
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产生了“诸子百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学说、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人文文化,但其文化的发展也折射出了人文的真谛,反映了人性的本真要求,特别值得称颂的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为中国以后的文化主流的发展注入了基本的精神和价值内核,而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