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文言阅读解析及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505.50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语文一一文言文翻译全解【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考查形式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了解和文脉的把握。
文言句子的翻译一般要遵循以下规律:(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册h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那么为理清句意,二那么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一留、册h换①“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假设强译,那么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研,如此罢了。
材料一:【原文】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逐句注解】襄子围于【表被动】晋阳中①,出围【突出敌方围困】,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第一位】,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危急】,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
后用来泛称国家】殆【危险】者,唯赫子不失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矣。
”【译文】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城解围后,赵襄子奖赏了五个有功绩的人,高赫排在受赏的首位。
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的功劳,现在成了受赏的第一位,为什么呢?”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我的国家危急,宗庙快完了。
我的群臣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骄傲轻慢的样子,只有高赫没有违背君臣的礼节,因此首先奖赏他。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能使天下做臣子的人没有一个敢违反礼节了。
”【原文】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逐句注解】或曰:仲尼不知【懂得】善赏【合理的奖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超越职权】,群臣不敢失礼【违反礼节;没有礼貌】。
上【君主】设其法,而下【臣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亲密】之泽【恩泽】,操【掌握】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惩罚不合理】也。
为人臣者,乘事【谋事】而有功则赏。
2023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
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
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
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
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
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
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
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
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
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
《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
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
”此议今亦可行。
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
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
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
任务突破练13文言文翻译题一、(2021·广东普宁普师高级中学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宫。
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收殷余民。
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
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
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
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以诫成王。
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节):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翻译【考点解说】2002年高考以来,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主观题重新出现,分值是5分。
2009年三套全国卷为10分,江苏卷、湖北卷、四川卷、山东卷、江西卷、安徽卷、辽宁卷等也增加到10分。
为此,有一点先要明确,我们应把“取法于课内,积累于课外”视为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对高中生而言,主要应达到前两条。
“信”就是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无语病。
为此,翻译时应坚持“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
【试题解析】例题:(2009年浙江卷第21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解析:第(1)句关键词为“释”(舍弃)、“胜”(尽)。
第(2)句关键词为“恐”(担心)、“予”(给),同时应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答案为:(1)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锦囊妙计】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决不能断章取义。
一、正确翻译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句子是正确翻译的基础。
理解句子,既要分析语境,又要分析句子本身。
具体应做到:(一)以易求难,推敲关键词语多年来的高考试题表明,要求考生理解并翻译的句子,并非每一个词语都有难度,都难以理解,往往是有两三个词语有较大难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句子就是对关键词语的确切认知。
一般说来,这关键词表现为多义实词或词的形态特点(单音词、双音词)、用法特点(即词类活用)。
2021全国甲卷文言文(翻译、解析、点评)收录于合集#文言文9个#高考12个2021全国甲卷文言文(翻译、解析、点评)吴玉英【前言】本文讲宋辽“澶渊之盟”的故事。
本文是从宋真宗的角度讲这个故事的。
等你读完全文,我给你重新讲一下这个故事——从萧太后的角度。
等不及的,可以直接拖到文末,先看萧太后的故事。
【逐字逐句学习原文】(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寇:动词,侵犯。
)时以虏寇深入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虏寇:“虏”是对敌人的蔑称,“寇”是名词,劫掠者。
)中外震骇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央草:记住这个词,“中外震骇”,说明敌人很强大。
)召群臣问方略(皇帝)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
王钦若临江人王钦若是临江人,(判断句)请幸金陵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
陈尧叟阆(làng)州人陈尧叟是阆中人,(判断句)请幸成都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央草:这是进一步写敌人的强大。
)帝以问寇准,皇帝拿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央草:这里的“帝”是宋真宗,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子,宋太宗赵匡义的儿子。
太祖太宗是打天下的皇帝,真宗是守天下的皇帝。
契丹大举南下是报仇来了:当年太宗皇帝抢了契丹的地盘,契丹一直在试图夺回去一直没有成功,咽不下这口气,又报仇来了。
)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帝曰:“卿姑断其可否,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勿问其人也。
”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以衅鼓,斩杀他们来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耳!然后向北讨伐敌人罢了!陛下神武,将臣协和,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如果不能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以老其师,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老,使动用法,使…疲敝。
【详解详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原文】周尧卿,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子余。
其先(祖先)汝阴人。
尧卿警悟(机警聪明)强记(记忆力强。
成语:博闻强记),七岁善(擅长)赋诗,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到壮年,叫作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以学行(学问品行)知名。
天圣(年号)二年登(考中)进士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积官(累积官衔和爵位)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
卒,年五十三。
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解释)各三十卷。
【译文】周尧卿,字子余,他的祖先是汝阴人。
尧卿聪明机警,博闻强记,七岁时就擅长作诗,二十岁时以学识和品行而闻名。
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和饶州通判。
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他的文集有二十卷,《诗》和《春秋》的注解各有三十卷。
【原文】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忧愁哀伤)如(像……一样)成人(状语后置句,如成人忧戚),见母氏则抑(抑制)情忍哀,不欲伤(动词使动用法,使……伤心)其(代词,代母亲)意(内心)。
母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之谓族人曰是(这)儿爱我如此(像这样)(状语后置句,是儿如此爱我)多(很,非常)知(懂得)孝养我矣。
卒(尽,终)能孝养,志(志气,意志)如母之言。
其于(对于)昆弟(同宗兄弟,堂兄弟),尤(特别)笃(深厚,厚道)有爱。
【译文】尧卿在十二岁时失去了父亲,像成年人一样悲伤哀痛,见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忍住哀痛,不想让母亲伤心。
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亲戚说:“我的儿子像这样爱我,非常懂得孝顺赡养我。
”尧卿一直孝敬赡养母亲,他的志向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
他对待兄弟,尤其厚道友爱。
【原文】执母丧(执丧,奉行丧礼,守孝),<于>倚庐(居父母丧时所居住的简陋房子)<住>三年,席薪枕块(席,以……为席子;枕,以……为枕头;薪,木材;块,土块。
学案2联想积累,语境推断——五类实词译到位学案引语“得实词者,得翻译之天下。
”信哉斯言!作为文言翻译中最重要的“分点”——实词,它有哪些具体实词需要关注的,又如何将它们翻译得准确无误。
这,不仅是文言文一轮复习,更是当前二轮复习乃至三轮复习不变的主旋律。
该学案试图强化你的实词分点意识,帮助你解决五类重要实词的翻译到位,让你成为一个会临场解决问题的聪明学习者。
自学在前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守约,字希参,濮州人。
欧阳修荐其有智略、知边事,擢知融州。
峒将吴侬恃险为边患,捕诛之。
修复荐守约可任将帅,为定州路驻泊都监,徙秦凤。
夏人万骑来寇,守约适巡边,与之遇。
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夏人张两翼来,守约挺身立阵前,自节金鼓,发强弩殪其酋,敌遂退。
迁西上阁门使、知镇戎军,徙环州。
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
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选自《宋史·张守约传》,有删改) (1)简兵五百逆战,众寡不侔,势小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
解析要点:“简”(动词,挑选),“逆”(动词,迎战),“侔”(动词,匹敌),“小”(副词,稍微),“却”(动词,后退)。
(2)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
解析要点:“檄”(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军令),“置”(动词,放弃),“居”(动词,停留,引申为“过了”),“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枷锁拘捕),“斩于市”(状语后置,“于市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
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
法曰:“用众进止。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
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
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
”融亦以为然。
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
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
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
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此有以见秦师之乱。
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
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
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
”太宗曰:“然。
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C敌D不亦难乎E臣故曰无术焉F符坚之类G是也【参考答案】D E F【解析】“为……所”表被动,A、B处都不能断,“敌”是“胜”的宾语,C处也不断,故只能断在D处;“不亦……乎?”固定句式,E处断;“焉”句末语气词,此处该断;“是”为“类”的宾语,G处不宜断。
2021浙江高考语文卷文言文试题解析及文言文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
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
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
”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
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
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
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
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
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
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
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
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商君列传》含答案(2019·新课标II卷·T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
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一、201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
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学”和“思”的含义,分别指学习和思考。
然后,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二、201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解析: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时,要注意“固”表示“本来”,“或”表示“有的”,“泰山”和“鸿毛”分别比喻重要和轻微的事物。
翻译为:“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三、2017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这句话出自《荀子·劝学》。
翻译时,要理解“青”和“蓝”的比喻意义,分别指颜色和事物。
翻译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四、2016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析:这句话出自《周易·乾》。
翻译时,要注意“天行健”表示天道刚健,君子应效仿。
翻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该自强不息。
”五、2015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这句话出自《庄子·逍遥游》。
翻译时,要注意“庸”表示“岂”,“乎”是句末语气词。
翻译为:“哪管他生在我之前还是之后呢?”六、2014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闻之先师董仲舒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解析: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翻译时,要注意“善”表示“好的”,“师逸而功倍”表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翻译为:“我听说我的老师董仲舒说过:‘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轻松而学生成绩优异。
’”总结: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语文的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规则;2. 关注上下文,把握文章主旨;3. 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尽量做到字字落实;4. 注意句子结构,使翻译后的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十年,数之纪也。
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是岁也,三川,岐山崩。
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
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
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
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
”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
【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文深闳杰异《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B.其说多诬淫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D.又况天地之无倪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