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章体例
- 格式:docx
- 大小:18.07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这种体裁有一定的好处,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古代文学体裁本文是关于古代文学体裁,感谢您的阅读!古代文学体裁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中国古代文体主要可以划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
1.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
其中,诗又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2.骈文,即骈俪文,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押韵
和对仗,包括古文、记、叙、议、论、说、表、书等。
其中,古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除了以上三大类文体,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文体,如小说、戏曲、传记、奏疏、日记、书信等。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体例与选文范围——中国古代总集分体(一) 一、总集的生成及其编纂体例所谓总集,指的是按照一定的体例收录不同作者诗文作品的图书文献。
在中国古代图书文献中,春秋时代编纂成书的《诗三百》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但早在西汉,人们就把《诗三百》视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从东汉刘向(前77-前6)父子的《七略》开始,历代书目都将《诗经》列入“经部”,而不把它当作总集①]。
刘向辑录的《楚辞》,收录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宋玉(生卒年未详)等人的诗歌作品,原本也应属于诗歌总集。
《四库全书总目》卷148《楚辞章句》提要即云: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辨》、《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前200-前168)《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前154-前93)《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
②]但在历代书目中,又一直以“楚辞”别为一门,与集部的“总集”、“别集”并立③]。
《四库全书总目》卷148“楚辞类序”称:《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
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着也。
④]按《隋书》卷35《经籍四·集志》分集部为三类:楚辞类、总集类和别集类。
其“楚辞类序”云:《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
……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前53-18),嘉其文彩,拟之而作。
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
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
⑤]既然后世文人在楚辞写作的体例与风格两方面都难以为继,那么就只能将楚辞单列一类,与后世的总集判然而别。
正因为如此,《四库全书总目》卷186“总集类序”说: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
……《三百篇》既列为经,王逸所裒,又仅《楚辞》一家,故体例所成,以挚虞《流别》为始。
1、熹平石经:东汉末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辈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又刻古文经于石碑上,以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3、汗青:把竹子剖成一片一片的,为防虫蛀,先做脱水处理,用火烤干竹子里的水分,像出汗一样。
4、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5、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①别名很多,例如:遗集、文稿、类稿等;②体例主要分为:分类、分体、编年。
所谓分类,是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所谓分体,是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所谓编年,是按作品协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③别集的流传情况相当复杂,唐以前别集的宋刊本,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今人看到的都是明清以来的翻刻本。
④别集的文学价值,主要是一、他们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二、让门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6、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主要分为三类: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例如:《文心雕龙》;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例如:《红楼梦》;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例如:《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
7、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8、目录: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9、《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刘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刘向的《别录》,“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最终完成了我国古代最早的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
古文文学常识大全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中国古代正史的体例中国古代正史是指由朝廷官方编纂的历史著作,以记载中国历史为主要任务。
这些正史按照一定的体例和编纂方法进行整理,形成了独特的史书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正史的体例。
一、正史的分类中国古代正史主要分为二十四史和四库全书。
其中,二十四史是根据时间顺序编纂的,包括了前秦、后秦、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而四库全书则是根据主题分类编纂的,包括了总集类、史类、子部类和集部类。
二、正史的编纂方法编纂正史的过程通常包括了收集资料、整理史料、撰写史书和校勘等环节。
首先,编纂者需要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包括官方文件、史籍、地方志、家谱等。
然后,将这些史料进行整理,剔除重复和错误的部分,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史书。
在撰写史书时,编纂者通常会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进行组织,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
最后,编纂者还需要进行校勘工作,对史书进行审校,确保史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正史的体例正史的体例通常包括了前言、纪传、表等部分。
前言主要是对史书的编纂目的、方法和特点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了解。
纪传是正史的核心部分,主要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事迹。
在编纂纪传时,编纂者通常会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进行组织,以便读者能够系统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表是正史的附属部分,主要包括了各种统计数据和名词解释,为读者提供了更加详细的信息。
四、正史的价值正史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正史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正史还记录了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为后人了解历史人物的品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正史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史记体例的特点体例是史记最突出的特点,《史记》采用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作者根据历史发展和人物活动的自然进程,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将其连缀起来,成为贯通古今的有机整体。
纪、表、书、世家、列传这五种体例的安排是由简到繁、由近及远、由粗至细的,这种体例变化的过程正是作者思想观点逐步提炼集中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映司马迁政治、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过程。
在内容结构上,作者把那些重要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首位,对之详加叙述;那些虽有重大影响但并不完全具备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者只是简略记载。
作者按照人物发展阶段安排材料,使得全书浑然一体,连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每一篇开头都冠以“太史公曰”,文中大量引用古代典籍中的文句,使《史记》语言简洁精练、古奥生涩。
这些风格特征可以说是司马迁所创造的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立文体。
史记的体例和内容前后相互呼应,共同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史记》。
史记最大的优点是真实。
它不隐讳任何一个帝王将相的错误,如商纣王的无道、周幽王的昏庸、秦二世的残暴等等。
在史学方法上,《史记》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如通过商纣王的暴虐和夏桀的暴虐、商汤和夏桀的对比,指出:“天子之政,可谓乱矣”;而当夏桀昏庸时,“诸侯力政,…至于暴桀,汤乃征之”。
史记在叙事上,喜欢采用宏大的结构方式。
例如,鲁迅评价说:“自来史家没有著述之林,极盛明之事,不过略如十二州,不能举一例,亦不必举一例。
”作者不仅铺陈大事,而且还浓墨重彩地描写小事。
同时,作者的议论又穿插其中,加强叙事的气势,使文章血肉丰满。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它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对历史的客观记录和真实评价,而且在于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
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
通过评论抒发自己的见解,充分表现出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史书体例的基础上,司马迁又创造了纪传体史书,而司马迁之前的历史散文多属片断记事或简单的记言,没有明确的主题和严密的组织,也没有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
古代文学体裁集锦(一)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离文,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quot;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成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了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成为"文赋"。
(二)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时期,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于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的表达,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就渐渐衰退。
(三)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少年中国说》《马说》《黄生借书说》《师说》《捕蛇者说》。
(四)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五)疏。
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六)表。
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七)对策。
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
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八)序跋。
序也作"叙""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写在后面的),写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quot;。
这类文章,按照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古籍分类纪传体(正史)“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
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
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纪传体是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记》既是不朽的史著,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
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
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
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2009-6-14 13:56提问者:sjyazzy|悬赏分:10 |浏览次数:925次2009-6-15 02:02最佳答案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先秦史籍,有记言(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和记事(如《春秋》、《左传》等)之分,有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等)和编年体(如《春秋》、《竹书纪年》等)之别。
但这些史书,有的失之简短,有的流于散碎,不具有系统性,就其规模和体制而言,仍尚欠成熟。
史书的真正成熟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
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人物传记。
因而,纪传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记叙集中而清楚。
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余为断代史),可谓纪传体的一统天下。
纪传体深受史家的青睐,这还应归功于其较合理的编排体例。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本纪以帝王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礼书》)、音乐(《乐书》)、军事(《律书》)、历法(《历书》)、天文(《天官书》)、祭典(《封禅书》)、水利(《河渠书》)、经济(《平准书》)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中国古代文章体例
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而史书则是其中的一枝奇葩。
这些史籍在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多种体例,犹如奇花异放,色彩纷呈。
一.纪传体: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
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自《史记》问世以后,中国史书大多以这种体例写成。
以《史记》为例,它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组成。
1.本纪以帝王世纪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2.世家中的部分内容以朝代或诸侯国的事迹为纲,按年代顺序记叙历史大事。
3.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
4.表又分为世表、年表、月表,是以表格形式,分别按世代、年、月排列的简明大事记,以补纪、传叙述之不足。
5.书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分门别类地记叙了礼仪、音乐、军事、历法、天文、祭典、水利)、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概况,具有专门学科史的性质。
到了《汉书》,它取消“世家”,并入“列传”,称“本纪”为“纪”,改“书”为“志”。
自此以后,其他纪传体史书虽由于时代特点或史家个人价值取向的差异,在设立条目时有增易,但大都没有跳出《汉书》所创的体例。
自《汉书》以后的纪传体史书,便以纪为纲,包举大端,以列传和志为目,详述其事,从而构成了一种以线带点,以点补线,较为系统而完备的史书体系。
二.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来写,按年编次,以年月为经,以史事为纬,材料被安排得井井有条,避免了复沓和零碎,也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前后联系。
但是,在编年体中,同一时期的几件事情往往参差错落,记事就难免前后割裂,有时首尾也不能连贯,甚至有一件事相隔数卷的情况,以致司马光在完成《资治通鉴》之后又编成《资治通鉴目录》30卷以备查检,朱熹更编写了《资治通鉴纲目》以明其条理。
三.国别体:国别体,是按国别分别记述各国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
《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的代表。
秦汉以后,由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国别体这一史书编写体例就不再为人们所使用了。
四.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史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的史书体例。
南宋学者袁枢依据《资治通鉴》编写了《通鉴纪事本末》,首开纪事本末体的先河。
此书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弥补了编年体、纪传体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史书在史料上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它把某一专题的有关材料罗列在一块,首尾明晰,脉络清楚,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五.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
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
六.断代史:史书体例名称。
相对于“通史”而言。
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作叙述之史书。
东汉班固作《汉书》,首创其例。
此后大部分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都属断代史性质之史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人类历史本来是一条让人眼花缭乱、色彩斑斓的长河,要想用一种体例把这条长河的主干支流、惊涛涟漪、珍珠泥沙都尽善尽美地展示给后人,的确不是一件易事,难怪历代史家不断
探索,也终难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案。
如此看来,折衷的办法只能是多体并存,互为补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