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107.01 KB
- 文档页数:7
一、名词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五经”之一的典籍。
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
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
“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
孔子忧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
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
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
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
《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
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
中国史学史绪论一、什么是史学史?●历史:广义,一切事物以往发展的过程(包括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狭义,指人类社会发展史(客观)。
●历史学:研究人类往事的学问,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
●史学史:研究历史学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揭示规律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史学史的意义。
●帮助我们有选择的阅读古书。
●帮助我们收集史料。
●批判的继承前人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史学史的内容:史学思想、史学著作、史书体裁和史学方法、修史制度。
四、中国史学发展分期立足社会性质、社会制度变迁,可将中国史学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史学、奴隶社会史学、封建社会史学、近代及当代史学。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史学发展还可细化为如下十个阶段。
①史学的产生:远古、夏、商、周(春秋和战国)②封建史学的奠定:秦、汉③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④封建史学的成熟:唐⑤封建史学的繁荣:宋辽金元⑥封建史学的衰微:明⑦封建史学的终结:清朝前期⑧救亡图变的清朝后期史学:清朝中晚期⑨近现代史学:新文化运动——建国(1919-1949)⑩现当代史学:建国后——今(1949-今)五、中国史学史的特点1.源远流长。
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开始至今未曾中断过。
2.具有修史的优良传统。
从古代到今天,官方、民间都重视修史。
3.修史机构制度健全(兰台东观-修史局-史馆-翰林院)4.史学遗产丰富。
史学著作浩如瀚海汗牛充栋。
据估计有七八万种5.史学著作题材丰富多样6.具有强烈的资治育人、社会教化、经世致用功能7.封建政府强烈干预、控制。
在封建社会,史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受政府管制第一章先秦史学(史学的产生)第一节、原始的历史意识和商周史官一、原始的历史意识●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等手段记述历史,在这过程中产生原始意识。
●文字产生以前:形成文字记载的传说。
●传说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界作斗争,部落战争。
○1对英雄崇拜。
○2对生产重视。
○3对自然神化。
二、商周史官1、商史的特殊性(1)史书名称特殊,如“史”、“尹”、“册”。
一、名词解释1、《春秋》三传:《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
《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2、属辞比事:《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
“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即“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3、《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为孔子删定。
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长达1300多年。
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主要记叙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4、《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按鲁国十二公的时间次第编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3年)。
传统的说法是左丘明,成书年代当在战国初,最后写定当在战国中叶。
为我们保存了大量春秋时期的史料。
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
开创文史结合的先例,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5、《竹书纪年》:晋国时出土于战国魏墓中,是战国中叶魏国人撰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通史著作。
所记内容,起自夏商周,迄于战国中叶。
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此书对于订正《史记》为代表的其他文献的某些错误,弥补其他书记载的缺漏,具有重要价值。
6、《国语》:记录春秋历史的国别体史书。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中国史学史史学史,是指史学发展的客观过程。
中国在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因铸或刻在青铜器上,故后人称之为金文。
商周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从发展走向鼎盛的阶段。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秦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的社会形态在全国的确立,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时期。
(秦朝的“焚书坑儒”政策对史学的发展造成了眼中的阻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发展阶段。
(世家地主被门阀地主取代)隋唐时期,门阀地主仍然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1840年前)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
清代后期(1840-1911),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1912-1949)史学的近代性质更加突出,我们也把它称作中国近代后期史学。
《尚书》是一部记载统治者施政言论和行为的史料汇编,是真正意义上的史书。
古文25篇,现已认定是伪书。
有今文28篇是可信的。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章,基本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诰。
反映了当时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是研究商、周社会的基本史料。
《诗经》是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周易》本是占卜之书。
现在的《周易》包括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和战国时期成书的《易传》两个部分。
孔子《春秋》:春秋晚年,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私人讲学和私人撰述之局,这是孔子的创造,也是社会变化的思想文化发展的结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很深的文化修养。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史旧文改写的一部史书,也称《春秋经》。
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
主要记述鲁国及其邻国的一些军政大事,也记载水旱灾害等自然界变异的情况。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史事,记事简略,一般在年月日之下只记事目,不记事件详细和原因结果。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各个时期史学的特点、成就和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概述:介绍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
2. 先秦史学:讲述先秦时期史学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3. 秦汉史学:讲述秦汉时期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史记》和《汉书》的编纂。
4. 魏晋南北朝史学: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三国志》和《晋书》的编纂。
5. 隋唐五代史学:讲述隋唐五代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影响。
6. 宋辽金元史学:讲述宋辽金元时期史学的繁荣和特点,包括《资治通鉴》的编纂。
7. 明清史学:讲述明清时期史学的衰落和转型,包括《明史》和《清史稿》的编纂。
8. 中国近代史学:讲述中国近代史学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梁启超、章太炎等史学家的影响。
9. 现当代史学:讲述中国现当代史学的发展和趋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史学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史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史学的特点和影响。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史学史知识的应用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史学史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史学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历史思维。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的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的史学研究3.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的史学研究4. 第四课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研究5. 第五课时:隋唐宋元时期的史学研究六、教学内容:1. 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把握,以及对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的理解。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近现代以及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比较不期史学研究特点和重要史学家及其著作。
九、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明清时期的史学研究2. 第七课时:近现代史学的转型与发展3. 第八课时:20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4. 第九课时:当代中国史学的现状与趋势5. 第十课时: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展望十、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史·历史·史学1.何谓之“史”?(1)《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中,正也”;(2)吴大澂《说文古籀补》“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3)“史”的原意就是指掌握文献记载的一种官职。
2.历史是指一是指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是指历史的记载。
3.史学是指一门学问,一门以人类客观的活的历史为对象,利用各种史料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规律的科学。
二、远古的传说1.阅读以下内容,思考远古传说具有哪些史料价值?2.从远古传说看人类原始的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了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其是否献身公共利益;(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远古传说居住情况:“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饮食情况:“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人类征服自然的状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三、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2.历法的产生;3.史学意识的产生四、史学产生的年代我国的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产生的内在因素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其统治服务。
可追溯到夏商时期第二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其职掌1.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诵,舜时有伯夷,夏有终古。
2.商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 。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和分工1.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2.从夏商周看史官的任务:一是关于人事方面,一是关于天道(宗教迷信)方面。
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1.《周礼》中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之称:其中“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即治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以诏王治;(八枋:爵、禄、废、置、杀、生、予、夺)“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
《中国史学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3.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 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特点、阶段、人物、发展脉络等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理解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进行史学研究,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2. 参考文献:相关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论文、专著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考试成绩:学生的笔试、口试等考试成绩3. 实践评价:学生史学研究实践的成果评价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2. 教学进度安排:课时1-4: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课时5-8: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课时9-12: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课时13-16: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课时17-20:案例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课时21-24:讨论:中国史学史的某些问题课时25-28:实践活动:史学研究实践七、教学活动1. 课时1-4:通过讲授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2. 课时5-8: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介绍中国史学史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人物,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贡献。
3. 课时9-12: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理解史学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内容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师词、策命、诰。
《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
今文《尚书》28篇,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修养。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③春秋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
④重人事而不宜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风人。
中国史学史教案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史学发展历程、史学家及其学术思想、史学流派和学术成就等内容。
中国史学史教案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史学史的演变过程和学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史学发展的敏感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3. 熟悉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4. 培养学生对史学研究的兴趣和理解能力;5. 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史学学派的形成和演变;3.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史学思想的转变和学术成就;4. 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如司马迁、范文澜、陈寅恪等;5. 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成就;3. 课外阅读: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史学史著作,加深对史学史的理解;4. 课堂互动:学生就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介绍中国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史学史的学术意义;2. 第二节课: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特点,学生分组讨论史学学派的形成和学术成就;3. 第三节课:学习中国史学史的代表性学者和其学术思想,学生学习司马迁、范文澜、陈寅恪等学者的学术成就;4. 第四节课:学习史学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学生学习史学史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价值;5. 第五节课:学生就学习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
五、学习评估学生学习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争议和学术价值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中国史学史导论史学史概念的提出: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东汉班彪《史记后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唐刘知几《史通》、宋《册府元龟》“国史部总序”、南宋郑樵《通志.总序〉、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学史研究的任务:(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①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②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③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④仓修良《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⑤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6)李炳泉等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辽宁师大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一、远古的传说:有巢氏、燧人氏、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
居住的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
”“暮栖木上”。
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
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
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人定胜天、对自然的迷信。
(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
(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
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年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的发明、历法的产生、史实的发生、统治阶级的需要。
二、史学产生的年代:始于夏朝。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件的汇编。
《尚书.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誓师词。
据专家考证,该篇成于商代。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史的含义;商朝的史官:“作册”、“史”、“尹”、“太史”、“内史”等及其职掌。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奠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枋之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之冢宰”。
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八索》的不可信。
可信的史书:晋《乘》、郑《志》、楚《梼杌〉、鲁《春秋》、秦《秦记》等大多数亡佚。
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记事的原则“据鲁”、“亲周”。
三、孔子删定《春秋》对史学贡献:(1)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河;(2)创立了编年史的雏形;(3)属词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纂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关于《左传》的作者;《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左传》记事的特点;《左传》的局限性。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编年体:《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谱牒类:《世本〉;语类:《国语》、《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
其它史著:《逸周书》、《仪礼〉、《周礼》、《山海经》等。
思考题:①史学产生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②《春秋》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③孔子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④《左传》是怎样一部史学著作?战国时期主要还有哪些史著第二章封建史学的形成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史学概述先秦和秦王朝的史官设置;秦朝的修史;秦代史书的散佚。
秦朝史学概述: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武帝建元年间的太史令。
司马迁: 10岁之前“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20岁后漫游祖国大地.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司马谈因病滞留洛阳。
元封六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为太史令。
太初元年[前104]:主持《太初历》的修订,并开始《史记》的写作。
天汉二年[前99]:遭“李陵之祸”。
太始元年[前96]:出狱,任中书令。
继续撰写《史记》。
约征和二年[前91]:完成《史记》的撰写。
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来源: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皇家收集的文献档案;实地调查得来的材料。
史料取舍奉行的原则;“考信于六艺”;“择言其言尤雅者”。
[3]《史记》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撰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史料一:《魏世家》:“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言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
”《赵世家》:“吾闻冯王孙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汉书。
司马迁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史料二:《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
”《殷本纪》:“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诗》《书》。
”《大宛列传》:“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李斯列传〉:“[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鸿门宴——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留侯世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亦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千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猜忌功臣《叔孙通列传》:“叔孙通者,薛人也。
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于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败而西,因竟留汉。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其撰写《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重视用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
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一、班固及撰写《汉书》的经过:班彪《史记后传》,班固整理《史记后传》感叹“所续前史未详”,立志欲竟其业。
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五年后被告“私改国史”,被捕入狱。
经其弟班超辩白,出狱被任命为兰台令史、校书郎,奉诏撰修国史。
章帝建初五年(80):基本完成《汉书》的撰写,因卷入政治斗争而死于狱中。
其妹班昭(曹大家)与其弟子马续完成“八表”和“天文志”的纂修。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2)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史料;三、班固的史学思想:(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
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一、《东观汉记》: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在纪、表、志、传之外,创立了“载记”新体例,用以记载所谓“群盗”、“叛臣”的事迹。
二、荀悦《汉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将80万字的《汉书》改编为18万字的《汉纪》,“辞约事详”。
思考题:①《史记》是怎样一部史书?试加简介。
②什么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③《汉书》在体例内容上与《史记》有哪些异同?④《东观汉记》、《汉纪》各是怎样一部著作?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节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一、陈寿修《三国志》的过程二、《三国志》的内容、特点:纪传体分国史,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西晋灭吴(280)前后近百年的历史。
特点:(1)分记三国历史,以魏为正统;(2)选材十分慎重;(3)能反映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4)叙事简约,以至疏略。
三、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松之其人、裴注的特点:补缺、纠谬、评论、备异。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一、范晔其人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1)在编纂体例上因袭《汉书》但有自己的创见;(2)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3)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1)把忠义作为衡量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2)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一、沈约《宋书》二、萧子显《南齐书》三、魏收《魏书〉四、常璩《华阳国志》五、郦道元《水经注〉六、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七、刘义庆《世说新语》及刘峻注思考题:(1)《三国志》是怎样一部史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具有哪些特点?(2)《后汉书》创立了哪些新传?关于东汉未年的史事记载,《后汉书》与《三国志》哪部书记载更可靠?为什么?(3)《华阳国志》、《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各自作者、性质、内容。
(4)南北朝时期三大名注指哪三部书?有何特点?第四章封建史学的繁荣时期——隋唐五代第一节隋朝修史的成就及失误一、修史机构与史官的设置二、修史的成就:魏澹重修《魏书》;王劭作《隋书〉、《齐志》;牛弘修《周史》。
三、隋朝修史的失误:禁止私人修史;无切实宏大的修史计划和明确的分工合作;修史者多非其才。
第二阶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纂一、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监修。
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二、八部“正史”的修纂:(1)《梁书》、《陈书》修纂;(2)《北齐书〉的修纂;(3)《周书》的修纂;(4)《隋书》的修纂;(5)《晋书〉的修纂;(6)《南史》、《北史》的修纂。